時間:2022-09-06 09:17:5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縣級現代預算管理制度探討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014年縣級預算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正式啟動,這一創新性的重大舉措,對于縣一級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基層政府治理體系、提升縣域財政管理水平、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可謂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作為縣一級來說,應按照“先易后難、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抓緊出臺配套改革方案,細化分解改革任務,從建立完善工作機制入手,全面推進改革工作。
1創新預算編制模式,建立科學的預算監督機制
現代預算制度是現代財政制度的基礎,也是提升預算綜合統籌能力的基礎,應根據改革要求,切實做好“五個結合”。一是與結轉結余資金相結合。將部門結轉兩年以上的結轉結余資金全部收回財政總預算,新增項目預算優先從結余結轉資金中安排;強化源頭控制,完整編制部門結余結轉資金收支計劃,并根據部門歷年結轉結余情況,相應調整部門預算,建立起存量資金與預算安排相結合的長效機制。對部門結轉結余資金進行清理回收,統籌用于新增項目和民生保障支出,同時下年壓減結余部門的預算項目支出。二是與績效評價相結合。樹立“講績效、重績效、用績效”“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預算管理理念,強化部門預算績效評價在年度預算安排中的應用,對預算資金支出過程及時進行績效跟蹤,對績效目標優良的項目,年度預算優先考慮,一般項目適度考慮,差的項目不予考慮。[1]三是與國有資產管理相結合。出臺行政事業單位部分通用資產配備標準,對車輛、辦公設備、辦公軟件等設備制定分檔采購標準,實行最高單價標準控制、最高實物量限額標準控制和最低使用年限控制。制訂資產配置計劃,嚴禁部門超限額申報采購預算;摸清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數量和出租出借情況,將出租出借收入納入預算統籌管理,提高政府收入預算編制的完整性。四是與投資評審相結合。發揮評審對預算編制的前置把關作用,堅持“先評審、后預算”,對各預算單位年度建設投資類預算項目,應由財政投資評審中心負責審核把關,作為預算編制的依據;要加強工程的跟蹤評審質量,實施全過程參與,同時加強規范審價中介機構的管理。五是與監督檢查相結合。應將財政監督檢查報告,作為預算單位下年度項目支出預算編制的重要參考依據,同步強化財政監督結果反饋應用機制,提高監督結果的執行力與嚴肅性,通過調整資金投向、壓縮補助額度、取消預算安排等措施,規范項目支出,提升預算管理水平。
2強化預決算公開,建立預算管理透明機制
公開透明是預算管理的重要保障,在推進預算管理改革過程中,要創新公開形式,拓寬監督渠道。一是加強預決算制度建設。在原部門公開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公開范圍、細化公開內容,全面推進政府及部門預決算、國有資產信息等方面的信息公開工作,建立全面、規范、高效的預算公開體系。在明確各預算部門和區鎮公開主體責任的基礎上,強化財政部門的監督指導,可以在政府網站設定預決算公開專欄,實現集中統一長期公開,通過合理分類,方便公眾查詢和了解。二是突出預決算公開的及時性。嚴格按照《預算法》要求,在人代會批準后,將政府預決算按規定向社會公開,并及時批復本級各部門的預決算。按照“同步推進、一竿子到底、不留死角”的思路,將包括“三公”在內的預算公開延伸到鄉鎮一級,實現部門、區鎮預算同步公開。三是突出預決算公開完整性。除涉密信息外,可將政府預決算以及使用財政資金的部門(單位)預決算等信息全部進行公開,包括政府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以及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經本級人代會或人大常委會批準的預算、預算調整、預算執行情況、決算的報告及報表,以及本級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安排、執行情況和舉借債務情況,還包括部門(單位)的財政撥款和非財政撥款、本部門職責、機構設置、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情況、政府性基金收支情況、機關運行經費情況等,同時還可以將部門政府采購貨物、工程、服務的總體情況,以及支持中小企業等政府采購政策的落實情況一并公開。四是強化預決算公開細化程度。政府預決算和部門預決算全部公開到支出功能分類項級科目,按規定公開到經濟分類科目。政府預決算同時公開稅收返還、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情況,專項轉移支付預決算全部按具體項目公開。部門預決算要對“三公”經費增減變化原因進行詳細說明,特別是對因公出國(境)團組數及人數,公務用車購置及保有量,國內公務接待批次、人數等情況應明細說明。管理綜合評價,每季度通報預算單位公開情況,每半年就公開情況向預算單位進行反饋。同時,要加大信息宣傳公開力度,對預算管理、重點項目及財政獎補等重要政策,通過財政門戶網站、政務微博、編印宣傳冊等方式向社會公開。既能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逐步樹立“陽光政府”形象,也可以對政府和部門形成“倒逼”,使預算編制更加完善,財政支出更加規范和精簡高效。
3加強績效考核評價,建立高效的財政資金使用機制
改革是手段,提升財政管理效率才是目的,要樹立財政“大績效”理念,堅持效率和效益導向,堅持“三個突出”,全面實施部門預算績效管理綜合評價。一是突出評價范圍的全覆蓋性。嚴格落實預算部門支出責任,將評價范圍定為所有使用財政資金的本級各預算單位。二是突出評價指標的共性和可量化性。對績效評價指標的設計,應涵蓋預算編制、預算執行、財務管理、預決算公開和預算管理創新等共性方面,以及提請用款計劃、現金支付管理、公務卡支付管理等細化指標體系,確保績效評價的精準公平和可操作性。三是突出評價結果的可應用性。建立評價獎懲激勵機制,從部門預算安排公用經費中拿出一定比例,根據綜合評價的優劣情況,給予激勵性獎勵或懲戒性資金回收,并根據單項評價結果對下年度預算安排做適當調整,進一步提高部門對預算管理的重視程度和預算管理水平。
4深化公務倉監管,建立規范的國有資產管理機制
國有資產是縣級預算管理的重點,要堅持資源整合與規范管理并重,全面推進國資規范化管理。一是整合國有資產資源,集中統一管理。將行政事業單位的閑置資產、報廢資產、超標和超配(編)資產、更新資產和經批準舉辦的大型節慶和會議、文體和展覽等活動購置或接受捐贈可循環使用的資產,全部納入公務倉集中統一管理。縣級財政要設立專門的存儲倉庫,建立固定資產實物賬卡管理制度,準確反映倉儲物資的原值、增減變動及變價收入情況,實行分類管理,專庫存放、專人保管、專戶管理,做到賬實相符。二是加強資產統籌調配,提高使用效益。部門、單位提出資產購置申請時,要優先從公務倉中調劑使用。臨時機構或市級大型節慶和會議、文體及展覽等活動涉及購置資產時,相關單位應首先從公務倉中借用相應物品并按時歸還,公務倉不足安排的,再按原資金渠道購置。通過資產循環使用、調劑余缺,讓“存量”資產產生“增量”效益,解決資產閑置浪費和重復購置的問題。[2]三是規范資產處置,增加資產收益。不需要的資產由中介機構評估后面向社會公開拍賣、招租。公務倉面向社會轉讓資產的,需提交對外轉讓資產清單、資產處置方案,經中介機構評估后,進行公開拍賣。對短期閑置的倉儲資產、零星房屋建筑物,經縣級國資部門批準后,面向社會公開招租。公務倉處置資產取得的收入,應扣除相關稅費后全額上繳國庫,增加財政收入和政府收益。監察、審計、國資等部門,每年應聯合督查公務倉運行情況,對違反規定擅自處置資產的嚴肅問責,確保資產完整、安全。
5化“存量”為“增量”,建立高效的財政資金使用機制
以強化財政監管職能為重點,從加強財政預算執行管理、清理財政結余結轉資金和往來款、合理調度財政間歇資金運作等方面入手,減少資金沉淀,盤活存量財政資金,并將資金用于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等重點領域。一是嚴格把關抓好存量資金回收。按照“逐筆核實、劃分類別、分類管理、依規處理”原則,全面排查分析部門結余結轉資金,將結轉兩年及以上的資金全部收回財政總預算統籌安排;結轉不足兩年的資金加快執行進度,無須按原用途使用或項目完成形成的凈結余,及時收回本級財政。[3]二是強化預算編制源頭約束。對部門需繼續安排的項目資金,及時編制以前年度未撥款項目支出預算表,作為新設預算項目申報安排;對部門需繼續使用的結轉結余資金,詳細編制結轉結余資金支出預算表,納入下年預算管理,年度預算執行中部門必須嚴格按照預算中確定的項目安排使用資金,從源頭上控制結余結轉資金規模,逐步消除存量。三是建立存量資金與預算安排相結合的長效機制。將部門結轉結余資金規模作為預算編制的重要依據,對整體支出進度慢、存量資金規模較大的部門,原則上不再安排項目資金增量。對財政撥款結轉占當年財政撥款預算超過一定比例的部門,相應核減其公用經費或項目支出規模,嚴格控制增量。
參考文獻:
[1]李勝平.淺析縣級部門預算改革的完善與深化[J].中國市場,2014(47):79-80.
[2]鄧莉娜.縣級部門預算改革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5:1-48.
[3]黃菱.深化廣西縣級部門預算改革的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2012(41):13-18.
[4]徐鵬.縣級現代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新思路[J].預算管理與會計,2017(9):55-56.
[5]羅燕華.進一步完善我國國庫集中支付體系的思考[J].中國外資,2013(5):11-13.管理科學中國市場2018年第27期(總第982期)
作者:劉化秀 單位:德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