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村社區特征與管理對策

時間:2022-09-05 09:41: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新型農村社區特征與管理對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新型農村社區特征與管理對策

伴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農村社區的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社區文化都產生了巨大變化,大量獨具特點的新型農村社區不斷涌現,農村社區原有特征逐漸消失,與傳統農村相比產生了很大的差異。研究新型農村社區的特征,對加強農村社區管理、制定相關政策有重要意義。

一、傳統農村社區向新型農村社區的轉化

隨著農村城鎮化的迅速發展和城市規模的迅速擴張,新型農村社區大量涌現。傳統農村社區向新型農村社區的轉化分主動式轉化和被動式轉化兩種情況。

(一)主動式轉化

主動式轉化通常是指傳統農村社區依靠自身積極主動的發展,逐漸整體轉化為新型農村社區。此種情況下,因第二、三產業發展而帶動農村社區轉化的占多數,一般轉化過程較長,經濟基礎較為雄厚,社區建設水平也較高。主動式轉化的特點是:1.原有的社會結構未遭到破壞。由于這種轉化是在原有的農村社區中緩慢進行的,其人口組成基本沒有發生變化,仍然是聚集在同一地域范圍一直共同生活的有組織人群,保持著原有的社會結構。在村改居之后,其基本人員組成和社會結構不會發生太大變化,城市化進程相對平穩。2.依然保持相對獨立的社區經濟。雖然經濟結構有了很大的變化,二、三產業替代一產成為支柱產業,但社區經濟和社區組織(鄉鎮政府、村委會)的關系性質沒有變化,基本以社區自辦或聯辦的企業、個體經營的小型企業為主,社區原有相對獨立的經濟形態仍然存在。3.仍然保持原有的鄉村社區文化。社區文化是一個社區范圍之內的特定文化現象,包括社區內人們的信仰、價值觀、行為規范、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地方語言和特定象征等。社區文化是在特定地域內共同居住的人群長期磨合中逐漸形成的,在沒有社區以外的文化介入和影響的情況下,它的變化是非常緩慢的。在農村城鎮化進程中,主動式轉化的農村社區,雖然其經濟結構發生很大變化,城市文明也對其產生了影響,但其社會結構并未打破,原有的社區文化仍然保留,人們的行為規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仍保持著鄉村的傳統,傳統地方特色文化得以流傳,并未被忘卻。4.社區成員對本社區保持認同感。由于主動式轉化是漸變的,社區人口構成仍以當地人為主,在轉型中他們仍然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榮辱感、共同的價值取向、共同的習俗等,社區成員對本社區仍能保持認同感。

(二)被動式轉化

被動式轉化的農村社區往往因城市擴張、行政建制的改變而劃歸城市社區,主要發生在近郊社區以及遠郊少數社區。被動式轉化會因產業基礎、資源條件不同而經歷不同的過程。有征地建設時間早、基礎設施完善、環境綠化美化較好的新建住宅和高檔商品房組成的新農村社區;也有保留原來農村環境、基礎設施較差的新農村社區。被動式轉化的特點是:1.原有的社區結構被徹底打破。隨著城市的擴展,處于城市邊緣的許多農村社區土地被征用,原村民的戶口轉為城市居民戶口,與此同時城市外遷人口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流動、暫住人口大量流入,使得這些農村社區原有社區結構被徹底打破。2.沒有相對獨立的社區經濟。土地的喪失,勞動力的重新安置,使這些社區原有的依附于社區組織(鄉鎮政府、村委會)的社區經濟,特別是集體經濟迅速轉型。隨著大量其他經濟成份,如國有、合資、外商獨資、民營經濟、個體流動經營者進入社區,社區原有的相對獨立的經濟形態不復存在。3.原有的社區文化受到極大沖擊。原有社會、經濟結構被打破,大量城市居民、外來人口的進入,使這類社區的原居民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信仰、價值觀、行為規范、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城市文化和外域鄉土文化的滲入,加速了原有社區文化的消融。4.社區成員對新社區缺乏認同感。由于大量城市居民和外來人口的進入,原社區的人員構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居民分屬不同社會階層,利益需求不同,價值取向不同,風俗習慣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榮辱感。因此,在社區轉型的劇烈震蕩中,這類社區在地域上還保持著原有范圍(有的也產生變化),但新成立的社區中社區成員對社區缺乏認同感。

二、新型農村社區的特征

無論是主動式轉化還是被動式轉化形成的新型農村社區,原有特征逐漸消失,與傳統農村社區相比有很大的差異。

(一)居民人口結構復雜化

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的變化以及人員流動的增加,農村社區原來基本穩定、世代居住、以農業為主的人口構成已被復雜化的人口構成所取代。由于大量土地被征用,房屋被拆遷,以及本地農村人口非農化和大量外來人口的遷入,原農村社區已逐步成為本地居民和外來居民混居社區,改變了傳統農村社區以務農為主的人員結構構成。受城鎮化的影響,青年人大量外出就業,原社區常住人口總量減少,人口結構老化。此外,隨著大量外來人口在城郊農村社區居住就業以及土地性質的改變,各種就業機會增加,農村社區居民的從業結構呈現多元化,已從單一集體勞動者分化為集體勞動者、個體勞動者、社區管理者、企業經營者、外出打工者等多種角色。

(二)活動空間擴大化

傳統的農村社區中,成員大多數活動局限在本社區內,或以本社區集體為單位進行活動,或以家庭為單元進行活動。在農村城鎮化建設的進程中,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產業結構的變化,新型農村社區成員的活動空間范圍在不斷擴大。在新型農村社區,基本上每個社區的活動范圍都已超出本社區。在生產活動上,由于二、三產業比重增加,越來越多的社區成員參與到全市乃至更大范圍的經濟活動中,如建筑業和運輸業的工作地點都遠離居住地。在消費活動上,新型農村社區也已有了很大變化,不僅內容增加,而且檔次提高,從僅滿足基本物質需求擴大為滿足精神生活的多種文化、教育、娛樂活動。此外,由于生產、分配、消費、教育等分在不同的社區單元里進行,社區活動的分化使原來單調一致的生活方式向個性化、多樣化轉變,擴大了社區居民的活動選擇范圍。

(三)利益主體多元化

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各種獨立和合作經營的經濟實體不斷出現。同一個農村社區可以同時存在集體、個體、合作、合資等多種經濟實體,原來共同依賴集體經濟的利益群體被分解,并分化為不同的經濟利益主體。很多社區創建企業或新項目開發時,為解決資金缺乏問題,都以入股的方式實行集資,形成股份制企業,社區居民成為企業的股東。

(四)社區成員關系業緣化、復雜化

在傳統農村社區,社區居民的社會關系主要是以家族為基礎的血緣關系。新型農村社區由于外來人員不斷增加,成員構成復雜多樣,以血緣、地緣為主的社會關系正逐漸淡化。由于生產活動和工作的需要,居民之間逐漸形成建立在合作共事基礎上的、目的明確的業緣關系,并且隨著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如建筑業、運輸業等活動的范圍遠遠超出本社區,這種在從事共同的工作中形成了密切的業緣關系正在不斷加強。另一方面,生活節奏加快也使得親戚間的來往時間減少,居住條件改善的同時日常生活中共用的公共場所減少,社區居民之間的往來也不斷減少。加上合作、競爭等環境因素,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因血緣、地緣關系形成的社會交往不斷弱化,農村家庭的家族關系逐漸讓位于其它有直接經濟利益的關系,社區成員關系逐漸復雜化。

(五)社區文化時代化

農村社區文化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形成的,在農村城鎮化進程中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改變。隨著網絡的普及,信息已經從靠人際交往傳遞轉為依靠現代化傳播工具傳遞,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如今網絡在農村社區早已普及,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接受的信息相同,為縮小城鄉居民思想觀念上的差距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信息量的增加和傳播方式的改善,使新型農村社區居民的觀念、意識發生變化,環境意識增強,社會風氣改善,社區文化的時代特征更加明顯。新型農村社區文化時代化特征明顯,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增強。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當代農村年輕人進取精神和競爭意識明顯增強,追求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樂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科技等新事物,不再因循守舊。二是環境意識增強。隨著舊村改造和新村建設,美化家園成了農村社區建設中居民的共同追求。新型農村社區中,居民不再僅注意自己院內和院外環境衛生和美化,也有了自覺維護公共環境的意識。三是價值觀念轉變。在經濟發達的村鎮,人們都把精力用于謀劃發展經濟上,價值觀念已經改變,不再愿意將時間和金錢花在追求形式上,如婚喪嫁娶移風易俗,不搞大操大辦,提倡大事簡辦。

三、加強新型農村社區管理的建議

(一)加強新型農村社區精神文明建設

在物質文明建設達到一定水平后,精神文明建設的程度影響著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許多新型農村社區在實現產業轉移、舊村改造,改變了原有生產和住房條件的同時,原有社區結構和文化生活氛圍不復存在。然而,原有的社區結構和文化氛圍消失后并沒有出現新的替代品,形成了社區居民精神生活上的真空,容易成為引起社會動蕩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必須加強新型農村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改變目前多數農村新型社區存在的精神文明建設明顯滯后于物質文明建設的狀況。

(二)大力發展新型農村社區農民教育

農村社區的存在離不開人,農村社區的發展也離不開人。目前農村社區,特別是城鄉結合部,物質條件的轉化非常迅速,基本和城市融為一體。然而大多數農民在素質層面跟不上物質層面的轉換速度,身份的改變并沒有改變他們與現代城市不相適應的落后思想和習慣,在思維方式、思想意識、生活習慣、行為方式上與城市居民還有很大的差距,無法跟上時展的步伐。有些居民還不能迅速完成從農業生產技能向城市謀生技能的轉換,缺乏城市型謀生技能的農民,一方面就業困難,另一方面補償金用完后可能陷入生活困境,這些都會帶來社會問題。因此,結合新型社區居民在創新意識、環境意識、價值觀念方面的轉變,大力發展農民教育是新型農村社區管理的重要內容。

(三)完善新型農村社區管理機制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農村社區正在發生新的深刻變革,有許多管理問題需要解決,例如農轉居后的利益保障問題、生計問題、與城市居民的社會距離問題等等。必須針對人口結構復雜化、活動空間擴大化、利益主體多元化、社區成員關系業緣化等新特征,盡快完善新型農村社區管理機制。國家和地方政府必須從政策上給予引導,加快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供給改革步伐,逐步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在建立健全農村社區公共資源管理制度、社區特色化建設制度、精準扶貧制度的同時,實施網格化管理,利用“互聯網+”時代的各種信息化管理手段,為農村社區居民提供高效、優質的社區公共服務,提高社區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張鳴鳴.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現狀、問題與對策[J].農村經濟,2016(09).

[2]梁瑞智.京郊農村物業管理的調查及思考[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2(04).

作者:梁瑞智 單位:北京農業職業學院 

上一篇: 文化視角下教育方式與兒童發展... 下一篇: 新形勢下農村林業工作思考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 亚洲AV成人无遮挡网站在线观看 | 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一区 | 亚洲第一线路在线观看 | 亚洲色精品vr一区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