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討

時間:2022-08-28 09:53: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理工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討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理工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討

一、接受理論概述

(一)接受理論

“接受”一詞,在漢語詞典中被解釋為“接納、承受”,表示為認可、接收、吸納的意思。一般可以表示行為上的接受,或者精神、心理上的接受。其理論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接受美學和傳播學。接受美學以文學作品為審美對象,認為讀者的接受是文學作品存在的意義。強調作者與讀者的接受共鳴。傳播學興起于美國,著名理論有“有限效果論”以及“社會類型論”等,主流觀點認為傳播的過程是傳播者和受眾共同發生,受眾者接受程度受周圍環境和自身認知的影響。在我國,接受的定義最先是出現在胡木貴與鄭雪輝合著的《接受學導論》中,其將接受理解為文化客體與主體之間,通過以語言為象征符號表現出來的思想文化信息的擇取、解釋和理解整合的認知關系。提出了接受是由主體、接受客體、接受過程三個部分共同組成。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接受是因喜愛而對外界人和事物產生一種積極的能動的價值觀的認同,是接納外界人和事物的一種行為心理。所以,接受是一種接受主體和接受客體在一定的接受環境中,以接受主體的某種需要為內在動力,通過一定的媒介對具有價值性的接受客體信息進行反映、汲取、內化整合和外化踐行的一種雙向發展過程。

(二)接受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思政政治教育是我國特有的稱呼,在國外一般稱之為“國民教育”,張耀燦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一書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發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內的接受活動,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接受主體出于自身需要,在環境作用影響下通過某些中介對接受客體進行反映、選擇、整合、內化、外化等多環節構成的、連接的、完整的活動過程。通過有效的接受,社會和社會群體的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規范,就可以被內化為接受主體的品德思想,并外化為品德行為”。從上述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為實現一定階級的目標服務的,它想要全面的影響人的行為和思想是受接受動機、接受環境、接受過程以及接受主客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的,而作為國家思想“堡壘”的知識分子、大學生群體,尤其是新時代強調擁有“匠人精神”的理工科學生,除了在思想上認同我黨的教育,并要用其思想指導行為。

二、理工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現狀

(一)接受動機不足

由于文理分科,理工科大學生沒有形成對文科課程的學習意識,當接觸思政類課程時,理工科學生自然產生“陌生感”,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覺得相對困難,再加上課本枯燥呆板,使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其次,大學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作為公共課程,對學生的要求明顯低于專業課的要求。受自然科學和社會上“實用主義”的影響,理工科大學生更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對感受性較強,抽象的社會理論認識比較淡漠,產生疏離感。因此,就對思想政治產生了“無用論”的誤解。以上這種缺乏主動性的學習意識,或迫于外部壓力的學習,使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走向實用性和功利性。在這種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氛圍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淪為一種可有可無的課程。

(二)接受環境復雜化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也隨之而來,人們的價值觀,尤其是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價值觀念、政治觀點的形成難免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和沖擊。當今大學生除了更多接受學校環境受其影響外,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也是其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陣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環境受主體內外多方面因素影響,它以動態或靜態的形式貫穿主體發展的各個過程,良好的、正向積極的接受環境會促進思政政治教育接受主體形成一個良性的接受習慣,樹立正確的接受認知;反之,不良的接受環境則使接受主體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產生排斥心理。

(三)接受過程的不通暢

在一項有關思政教育接受情況的調查中,“您認為您的老師對您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情況了解嗎”一題中,百分之三十九的文科大學生選擇了“不了解,他們上完課就走了”,而一半的理科生選擇了此項。對“基本了解,老師常跟學生交流”的選擇,則是文科大學生24.5%,而理科生只有17%,而老師完全了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情況的,不管是文科大學生還是理工科大學生,都僅僅只有3.5%。從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當今高校對思政教師的要求是以完成教學任務為主,而教師對學生個體的了解和溝通遠不及高中時期師生關系,師生之間交流不暢,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差以及課本內容死板、教師講授形式單一等,都成為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阻礙。

三、影響理工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原因探究

(一)文理分科和專業特點制約

高中生大多是16-18歲青少年,是其心智逐漸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生觀、價值觀建立的重要期。而文理分科,使理工科學生的文科相關知識基礎薄弱,認識淡漠。不僅限制了青少年對未知領域的探索,還錯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時機。在長期的理工科思維模式下,理工科大學生的邏輯思維普遍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相對的形象思維能力的鍛煉就弱了。此外,理工科專業的特點是精準度高、實踐性強。除了理論的學習,通常客場實踐和實驗等活動需要占據大量學習時間。長期花費大量時間集中在本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提升中,無暇顧及精力集中較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學習,甚至有學生形成了思政教育課程就是“休閑課”的思維,更別說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了。

(二)學校對思政教育重視還不夠

順應當今時代對“工匠精神”的推崇,社會對專業技術性人才的大量需求,高校為迎合市場需求和社會期望,提高本校的就業率,將理工科大學生職業技能的發展放在了首位,思政教育等文科類課程不斷縮減。學校對思政課程考核以及思政隊伍建設的不夠重視。具體表現為:一是學校在對思政課教師的考核要求上,未能與其他理工科教師有一定區分。在量化科研成果考核的前提下,注重實踐教學的成果。要將理工科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他們成長規律結合起來,加強理工科學生心理健康、人際交往、戀愛擇業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二是學校對輔導員班主任隊伍選拔、聘用缺乏一定專業性。不僅大多數學校聘任的輔導員并不是從事思政教育或者心理教育的專業人員,而且輔導員的數量也達不到國家文件要求的1:200比例。輔導員壓力大,工作任務繁重也成為他們全心全意輔導學生思想工作的一大阻礙。

四、對理工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路徑探索

(一)改變接受環境

第一,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以“思政育人”為核心,以文學、美學、社會學等課程為依托,強調學校教育要全方位、360度、深層次、多融合的方式形成合力。把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利用新媒體、網絡、微課平臺等形式貼合當代大學生生活實際,更要把生活實際引入教學,利用大學生關心的話題、社會新聞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樹立積極的人文情懷,讓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把課堂內外的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融通,這就自然提升了學生的人文關懷,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課內涵,在“政治”方向基礎上,是融入了中國文化傳統美德和自然科學而成的“美德”的接受。有利于大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第二,提升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從教師的角度來說,要重視言傳更要注重身教。而當今教師隊伍中難免存在一種“重言傳、輕身教”的現象。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強調傳統美德,課下卻不注意自己言行,作出違背美德的行為;有些教師要求學生遵守課堂秩序,自己卻隨意遲到早退;有的教師重視理論水平的研究,卻對擔任的課程區敷衍了事。除了專業課教師,學院的班主任、輔導員也是重要思政教育隊伍的一份子,很多理工科輔導員注重學生日常事務管理,輕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把學生安全維穩放到第一的同時并未過多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學習研究上做過多的工作。這就影響了理工科學生的思政教育效果。第三,加強校園文化和人文情懷建設。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活動文化、制度文化等為依托,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以獨特校園氣質為標志的群體文化。不論是教學的水平、校園的基礎設施、學校的管理秩序,學校的師資水平,學校的歷史積淀等,都影響著校園文化的形成。它是一只無形的手,對學生的培養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學校的校風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多聽學生的在生活學習上的訴求,以學校的人文關懷來培養理工科學生們的人文情懷。培養他們關注人、關心人,對人的發展和價值有正確認識的價值觀。摒棄社會上部分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歪曲價值觀。為學生健康人格發展創設良好環境。

(二)加強接受主體的主動性

首先,倡導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活動,投身社會實踐。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一個人必須會在一個集體中才能發揮它的社會價值并實現個人價值,集體環境下個人容易形成趨于集體價值偏向的行為和心理,對青年人價值觀的形成至關重要。在一個冷漠缺少關懷的環境中,個人很難形成開朗樂觀的性格以及積極的價值觀。反之,當個人處于一個互相幫助、積極向上的團隊當中時,他就會表現出尊重、理解,并付出真誠的幫助,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同時大學校園就如同一個小型社會,相對于中學單純的學習環境,大學生們會遇到之前沒有接觸過的人和事,實踐出真知,只有通過學校的平臺,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中,才能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其次,建立有效的人際互動機制。要建立起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人際互動模式。從課堂、宿舍、社團等不同人際關系出發,發揮主動性,合理構建人際關系網絡。例如讓理工科的學生多接觸讓文科學生和文科課程,讓他們參與到思政理論的教學改革和教學討論中,或者參與不同類型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通過跟不同對象的討論交流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接觸不同的人和事,處理人際關系的同時,鍛煉自己廣闊的胸懷和接人待物的方式,形成良好的集體觀,建立正確的處事觀。總之,無論是主動接受還是被動接受,都要高校不斷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要認清思想政治教育對理工科大學生的積極作用。從學校制度、思政隊伍建設、責任制、宣傳力度等多方面齊抓共管,營造良好學習氛圍,最終為理工科院校學生提供良好思政教育環境。

參考文獻:

[1]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昌玉嬌.文科和理工科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較研究[D]暨南大學,2014

[4]孫紅.團隊精神和個人價值觀的關系及培養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5]劉建軍.接受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教學與研究.2000.02

作者簡介:朱瑜,女,陜西寶雞人,楊凌職業技術學院輔導員,碩士。

上一篇: 婦產科臨床護理路徑探討 下一篇: 企業文化建設對國有企業管理的...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日本欧洲欧美视频 | 中文字幕日产乱码一区 | 亚洲大乳高潮日本专区 | 婷婷网色偷偷亚洲的天堂 | 亚洲污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