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1 04:45: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初中語文情感教育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語文學科既是培養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學科,又應該是培養情感的學科。情感是認知活動的啟發、發展和維持的動力,是構成心理素質的重要成分。充分認知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這恰好是語文閱讀教學應該培養的情感品質。
初中語文 解題能力 教學策略
情感教學,是指教師從學生的情感入手,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以積極的情感去感染學生,激勵學生,并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盡量在多個層面上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讓學生在快樂的情緒下積極主動的學習,達到完成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應注意抓好以下幾方面的環節。
1借助文字的傳達,引導學生與作者形成共鳴
對于中學生來說,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大文豪蘇軾的《水調歌頭》是千古名篇,讓人百看不厭。全詞想象奇特,意境開闊,融幻想與現實于一體,更令人欽佩的是詞人面對逆境卻透露出的豁達胸襟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詞開篇就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奇異之筆,非超塵脫俗不能有此奇想。雖然詞人被貶感到壓抑,但壓抑得豪邁、灑脫。“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的浩然之氣一掃“我舞影零亂”顧影自憐的抑郁之情。詞下闋懷念其弟子由,詞人與其弟七年未相見,發出“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的感慨指責。然而筆鋒陡然一轉,領悟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道理。作者胸襟頓時開闊,我們讀者也隨之激昂。最后詞人發出呼喊:“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全詩戛然而止。一個命運多蹇,仕途坎坷的文人,卻對人生充滿了樂觀情緒,正是這種積極樂觀的人生修養熏陶著每位學生,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受到啟迪。 這樣的例子,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真是俯拾皆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打開心扉,盡情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間里透露出的情感,去做主動的探究者而最終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這樣才能陶冶其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
2尋找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契合點,優化教學效果
在一線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大多都有這樣的體驗:學生會因喜歡、崇拜某一位教師而對其所任課程產生濃厚興趣,并會努力將它學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在學習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這種健康的學習情感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會使學生受益匪淺。因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的行為、活動已經潛移默化地達到了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目的。我們的語文教學內容更多地繼承著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民族數千年的文化結晶,這一文化體系本身就對知識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較高的規范和要求。語文教師作為這種文化的直接傳播者,更應該向這種規范和要求看齊,其“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滿腔熱情,勢必使學生產生共鳴,直接對其產生深遠的教育意義。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新時期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許多的外國作品、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語文課堂。但總起來說,都是融鑄著真、善、美的篇章,這就要求教師時刻保持一顆童心,引領學生一起穿越歷史、邀游太空,追溯人類歷史的淵源……在這種心靈相通、情感愉悅的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其效果自然會事半而功倍。
3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應對每位學生做出公正的評價
教師應善于捕捉學生有意無意間所表露出來的創新閃光點。這樣學生會非常喜歡上你的課,特別是對學習語文有困難的學生,哪怕只是一小點進步,都應當給予肯定。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曾遇到過這樣的一個事例:我們班有一位小女生,平時沉默寡言,從不回答問題。“沉默是金”用在她身上,一點也不過分。但在一次分組背誦常見的幾種修辭手法時,我突然間發現她發出了清脆的聲音,比較特別,此時此刻,我興奮極了。微笑著面對這位小女孩,拍起了雙手,隨后,其他學生也跟著拍了起來,鼓勵的掌聲響成一片。我說:“芳芳同學,你背書的聲音非常好聽”。這位女孩激動得哭了起來。后來,她經常舉手回答問題,而且一次比一次回答得好。她的語文成績也漸漸地提高了。因此,每當學生爆發出閃光點時,語文教師要善于捕捉并及時給予鼓勵和引導。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對學生做出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師要及時指出學生的優、缺點,用表揚、鼓勵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學生回答正確時,及時給予鼓勵,當學生焦躁不安時,及時給予安慰等,這種口頭評價,隨機評價的方式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如果表揚不當,言過其實,也會使學生產生反感,影響學生積極性的發揮。
4在寫作中使學生生出對生活、對長輩、對朋友的熱愛之情
網吧的出現吸引了許多學生,特別是一些自制力很差、生活空虛單調的學生,已達到了一種癡迷的程度,如果不加制止,則會影響愈來愈多的學生,對此我讓學生寫了作文《我的另一片天地》,讓學生來寫他們學習以外的生活。有的學生寫自己學藝術,有的學生寫玩球,還有的學生寫幫助辛苦的父母照料家務,也有的學生很誠實,直接就寫“我的另一片天地就是上網吧,打游戲”……寫的內容很多,還真的暴露了一些學生的不良習慣,這樣的作文批完之后,我把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文章在課堂上讀了一遍,并在之后對他們說了這樣的話:“每個人都有自己學習生活之外的天地,這片天地或是健康向上,或是積極有趣,當然也有的同學課外的生活很消極,很混亂。在這里我要對大家說,人的青春很短暫,往往不經意間就逝去了,每個人都在自己青春的歲月里做了影響自己一生的事情,有的影響會使你終生受益,有的影響會讓你抱憾終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誰也不愿生活在遺憾之中,那么,有不良習慣的同學是否可以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呢?就算是不為你自己,也要想想日夜為你們操勞,把心思全都放在你們身上的父母呀。”就是這樣一段話,我看到了自己的學生都在默默地思索,甚至有幾個沉迷于上網、打游戲的學生低下了頭,我知道,我的這幾句話已對他們產生了作用。但我也知道,這樣一次兩次的說教對于一些已形成習慣的學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所以說要在寫作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還須常抓不懈。
總之,教育是一門慢功夫,要使我們的學生真正變成思想健康,感情豐富的未來棟梁還需我們有耐心,不斷地深入了解學生,不斷地發現,不斷地幫他們改變自身的不良心態!
摘要: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究其根本是師生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交融的過程。長期以來,初中語文教學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而很少提到情感陶冶的目標。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要求滲透于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之中,以加強語文教學的情感功能。
關鍵詞:初中語文;情感教育
在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中,有關"情感"的說明就好幾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質和審美情感"。"培養熱愛語文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1.初中語文情感教育的意義
長久以來,初中語文教學中對情感教育的作用和意義缺乏足夠的認識,是造成當前中學語文教學"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初中語文情感教育,從最根本的涵義上說,就是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具有如下特點:情感性、興趣性、審美性。情感性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自覺地在傳授知識、技能,傳播思想觀點的同時,伴以積極的情感,達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學效果。興趣性指的是教師要在教學中操縱各種教學變量。使學生懷著快樂、興趣的情緒進行學習,努力使教學在學生樂于接受、樂于學習的狀態中進行。它與"樂學"的基本精神相呼應。審美性是情感教育的又一個重要特征。這個過程已不再是純粹的知識傳遞和知識獲得的過程,而成為一種具有審美性的教育活動。是教師和學生雙方主動投入又被深深吸引的共同活動,而且活動本身成為雙方心靈共同創造的作品,是雙方本質力量的外化和現實化。
2.欣賞文本內涵領悟人生價值,提升情感意識
在語文新課程有效課堂的實施中培養學生情感意識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只有讓學生欣賞文本內涵時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才能達到語言感人的目的。在語文閱讀課上,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思考詞語的深刻含義。如:我在課堂上針對《背影》的作者朱自連續三次用"終于"一詞來描寫父親送"我"上車的細節時,要求學生通過討論反復思索作者這樣寫的原因。學生最后都明白了作者這樣的描述表現出父親對兒子的真摯情感,彰顯了偉大的父愛,從而使學生就感悟到父母呵護兒女如無際的沙漠、浩瀚的星空,即使是生活中點滴小事也能滲透著父母的愛。 不管是小說還是詩歌都是作者情感的載體,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許多篇目既為學生提高了認知能力,又反映了不同時期的作者對社會與人生的感悟,體現了豐豐富多彩的情感內涵。如:《蒲柳人家》的作者劉紹棠通過幾戶農家的平凡小事,表現了京東運河邊農民的獨特精神風范,表現了特殊的審美情趣。學生通過欣賞、感悟,在飽覽河兩岸恬美秀麗的自然風光的同時,好象現場聽到了運河邊那悅耳的流水聲,體會到了瓜棚豆地的鄉村泥土氣息,也感觸生長在這里的農民的淳樸憂傷和歡樂。
3.引導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陶冶學生情操
目前,人教版教材中精選的篇目大多是膾炙人口的,從各方面反映作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領略和感悟,往往集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體,甚至拓展到文學這個藝術領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師在閱讀課堂教學中,應千方百計地尋找學生與課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而產生共鳴。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過:"作者完成了書的一半,讀者完成了另一半"。此言精辟之處就是指作者與讀者的雙向感染效用。初中生在閱讀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種趣味與心理等期待視野,當學生帶著期待走進作品空間時,一般都會產生豐富的心理體驗,而當這種體驗與作者產生共鳴時,就會達到一種完美的精神境界,而且是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心靈快感。 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自主閱讀時往往能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其實,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所謂"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就是最形象的概括,只有真情才能扣開打動學生美好的心靈。譬如:魯迅《故鄉》筆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朱自清《背影》中的濃濃輔父子之情;曹孟德《東臨碣石》的壯志豪情;"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一腔報國之情;"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一縷悠悠思鄉之情……如此震撼人心的墨筆怎么引起心靈的漣漪呢?只有讓學生打開心扉,盡情感悟,才能陶冶其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
4.營造教學的情感氣氛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感染性。在語文教學中,營造特定的情感氣氛,是調控學生情感體驗、培養他們社會情感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幫助學生調節情緒,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應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語言,把心中豐富的感情通過語調、眼神、動作傳遞給學生。比如,當學生回答問題很精彩時,教師立即反饋給學生一個驚喜的表情或手勢,會使學生清緒高漲。當學生因為緊張而詞不達意時,教師切不可著急,否則會加重學生的緊張情緒。教師應該用期待的眼神和贊許的微笑注視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隨時注意學生的情緒。如果學生興趣不高,教師應立即有所反應。比如,可以關切地詢問一句:"你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為什么呢?說出來聽聽好嗎?"或者提一些簡單的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回來。另外,要利用各種教學工具,如計算機、錄音機、自繪簡筆畫等,創設和文章內容相關的情境,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心情感去理解美、欣賞美。如利用語言、手勢等創設審美情境,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撥動他們的心弦。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情感教育不但在學生的認知活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且與學生德、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把握情感教育的功能,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充分挖掘教材中潛在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在自己創設的各種情境氛圍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使學生以一種健康的情感態度面對生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改進教學方法,訓練創新思維
傳統的語文教法沒有很好地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是注射器,學生是接收容器,最終教學的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師的教學內容常常由五大塊組成:創作背景、作者簡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些都不利于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也就談不上什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了。由于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沒有注入創新因素,從而導致的結果是:教師一時為圖口舌之快,講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而學生往往卻"霧里看花"、不知所云。教師對學生聽、說、讀、寫方面的創新思維訓練則顯得蒼白無力,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更是成了一句空話。教師往往在臨考前組織題海大戰,以"時間+汗水"、"日光十燈光"的方式出"成果"。這樣就幾乎扼殺了學生所有的創新能力,因此改進教法已迫在眉睫、勢在必行。改進教法可以考慮從如下幾方面人手:
1.1 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著名的語文教育家于漪曾說過:"如果一個老師有能力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那他就成功了一半。"由此可見,興趣對求知、對創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2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習慣的養成,是學生主動學習知識的先決條件,掌握一定的知識又是創新的先決條件,可見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
1.3 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學生僅有了興趣和習慣還遠遠不夠,要有堅強的毅力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只有具備這種精神品質,才能在學習過程中不畏困難、迎難而上;才能激發創新的潛意識。
1.4 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視野。教師要積極大膽引導學生走出課文、走出課本,深入生活、深入社會,讓學生潛在的創新意識得到充分激發。
2.民主教學,體驗成功
2.1 合作交流。在教學中教師要采用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借助各種教學手段,不斷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給學生留有查找資料、思考、討論、交流的時間。"人思如涌泉,浚之愈新"。學生帶著自己渴求解答的問題去探尋、討論,加上教師的激勵和鼓舞,他們的好奇心、成功欲就能得以極大的滿足,被動地接受就會變成被動地探求;獨立思考加上團隊的合作交流,就能使許多問題迎刃而解。
2.2 反饋歸納。學生在自學、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反饋出來的問題,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要求和教材的重點、難點及時進行點撥、解惑和歸納。學生的疑難,教師要充分了解其性質、類別,同時要考慮是當堂解決還是課后解決,是個別輔導還是集體解答,是讓學生幫助解決,還是教師解決以及解決的思路,教師根據實際應采用各種指導方式調動已學知識,啟發學生舉一反三,把問題分解,由表及里,由淺入深解難,或啟迪學生轉換思維角度去解疑。
2.3 深化創新。在解決了學生疑難之后,教師或學生要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深化小結,這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創新學習的點睛之處,由學生將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或提出未解決的問題,或是學生新的思路,教師在學生的基礎上作進一步高度概括,使之綱領分明,重點突出,幫助記憶,綜合掌握。
3.師生配合,共同完成教學
針對教師教學滿堂灌的影響,教師要自己努力走出這個模式并且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我們的語文課堂不應該只是教師的一味講,還應該給予學生充分參與的機會。講臺或者課堂就是一個大舞臺,教師和學生都是其中的參演者,那么就應該雙方互相配合,才能最終完成教學。在這個舞臺之中真正的主角應該是學生,教師只是一個站在臺子邊緣的導演。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給予學生自信來展示他們的才華。我曾經嘗試讓學生來講臺之上代替教師講十分鐘的課程。最初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害怕這十分鐘被浪費了,甚至還擔心學生根本不可能講出什么東西來。但是學生在十分鐘里的表現十分出色,完全超乎我的想象。所以我們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絕對是可行的,并且能在教學中起到非常好的促進作用。初中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時刻滿足學習的成就感和成功欲望,而成為課堂的參與者,就能很好地滿足他們這個心理階段的需求。一些成功展示自己才華或者展示潛能的學生在其后的語文學習中一直保持著濃厚的學習情趣。就像葉圣陶先生所說,教師不過是一個知識的串講者。而教師如果想成為一個成功的知識串講者必須給予學生信任和鼓勵,通過喚醒或者激發學生潛能來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
4.體現情感價值,進行情感教育
語文課堂是教師培養學生情感最好的途徑。教師應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以達到語言感人的目的。在文本的閱讀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思考詞語的深刻含義。如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時,作者連續三次借用"終于"來描述父親送"我"上車,我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學生根據語境來推敲,弄清了這樣寫可以表現出父親對兒子的照顧,體現了深深的父愛。這樣,學生就慢慢意識到父母對兒女的愛無處不在,瑣碎的生活也無不滲透著父母的愛。
文章是思想、情感的載體,語文教材大多文質兼美,特別是一些名作,不僅為學生提高了認知能力,還從各方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對社會和人生的領略和感悟,往往集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體,隱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情感內涵。如當代作家劉紹棠的《蒲柳人家》,通過幾戶普通農家的故事,表現了京東運河邊農民的獨特精神面貌,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格,體現了特殊的審美情趣,欣賞這篇文章,我們不僅可以聽到運河邊那悅耳的流水聲,感受到瓜棚豆地的泥土氣息,而且可以飽覽河兩岸恬美秀麗的自然風光,更可以體會到世世代代生長在這里的農民的淳樸歡樂和憂傷。而選自《詩經》中的《蒹葭》一詩,僅通過一個特定的場景:在深秋的清晨,一位戀者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河畔,徘徊猶豫,魂不守神地尋求他思念的戀人,學者陶濤把它歸納為四美意境美、音樂美、朦朧美和含蓄美。因此可以說,它帶給人的美感可以說非常豐富的。
作為教師,我們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教化,如沐春風,身臨其境,并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喜樂、共傷悲,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陶醉其中,才能達到忘我的境界。
摘 要:本文簡要介紹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如何實施情感教育,旨在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實現新課程目標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協調發展,全面提高初中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情感教育;工具性;人文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這里強調的就是在課堂上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可以通過語文教學中的作品欣賞、情境體驗、故事聯想、思維拓展等教學活動陶冶學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語文教學中加大人文性的教育,情感生活宣泄,心理上的整合,這樣才能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情動而辭發”,這是對課堂語文教學提出的基本要求。
一、人文性的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首要
新課程標準非常重視用中華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在鮮活人文生活中感受、體驗、理解國家和社會對中學生的要求,養成良好的思想行為和習慣,使初中語文課更貼近中學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為一門受初中生歡迎的課程。
如在教《秋天》這篇課文,就要讓學生抓住這種人文性:“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蕩山谷;田野里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背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美景中滲透了人性的情懷,喜悅中折射了農家人的清新和諧。這是一種人文的情感和體現。
沒有情感的教學也是沒有生命力的,對學生而言,積極的情感比淵博的知識和高度的責任感都重要,故而,加大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是新課程教學必然發展趨勢。
二、語文課堂要走向情感生活中去
著名的教育家貝克曾指出,盡管各國,各民族乃至個人具有多種價值內容,但是人類“學會過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初中語文課教學的真正任務應該是使學生獲得幸福的生活。要實現這一任務必須切入中學生的生活世界,因為學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丟在校門之外,學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語文課教學取得效果的一條“紅線”。只有從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實際出發,以課堂為起點實現語文的生活化(例如憑借生活創設問題情景、聯系生活進行思想感悟、模擬生活進行語文實踐)。切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在組織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時,可以設計這樣一些情景來引導學生走入情感生活中:你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是否遇到一些困難,你是怎樣把艱難的歷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的?再聯系到課文中的一句,“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這有什么好處?“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又意味著什么?這樣,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理解和體驗,獲得了思想啟迪,享受了審美樂趣。因而,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一定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多引導,多鼓勵引導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發現,特別是討論過程中學生思維出現障礙而中斷和錯誤時,要多引導啟發,盡量讓其完成,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享受到獲得知識的喜悅和成功的快樂,從而認識自我,增強學習的自信心,表現出更大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
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情感上的整合作用
新課程標準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試圖通過整合心理健康學習的內容,使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對學習、事業的信心,把優良的品德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始終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養成沉著、冷靜、務實、高效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形成健全人格。
所以教師要時刻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教育者的責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狀態與健康的心理情緒去影響和調動學生的積極的情感反映,如果教師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動學生的心,就很難引起他們思想上的共鳴。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所以新課程標準在舊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在心理健康方面新增加和突出了以下教學內容:選用了有關心理反映的文章,促進生理與心理的協調發展;增加了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調控好自己的心理沖動文章;選用了學會與父母溝通,正確認識與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的文章;加大了對了解青春期閉鎖心理的消極作用,積極與同學,朋友交往,養成熱情開朗的性格的文章;選用了對中學生發展有益的興趣愛好,提高生活適應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文章;選用了學生在社會交往中養成謙讓、合作和共享等有益于別人和社會的親社會行為文章;有面對社會生活中的困難和逆境,能夠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文章。
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應引起廣大初中語文教師的充分重視,更要把它貫徹到課內課外的各個環節中去。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中積極地設計和促成一種民主的、活潑的、適合于學生情感、心理發展的文化氛圍,使學生的身心在這種氛圍之內得到真正完善的發展。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把握和加強學生的情感功能,對學生進行積極情感的滲透,運用師生情感的互動和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使整個教學活動趨于“和諧”,這樣才能實現新課程目標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協調發展,全面提高初中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