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1 04:37: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高中語文活動教學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摘要】“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可以這樣說,活動是人得到鍛煉和發展的最佳途徑和手段。此外,西方心理學家、教育家同樣重視活動教學。皮亞杰認為活動是問題教學契機,布魯納認為活動是發現教學的依托。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活動;創新思考
1.活動教學的淵源和特征
自古以來,我國教育就重視活動。孔子強調“聽言觀行”,荀子認為“行高于知”,王夫之提出“行先知后”。先哲們早就意識到人的知識、思維以及道德、情感、價值觀的形成,都必須經過實踐,即主體自覺參與、全心投入的活動來實現。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主體出于某種目的主動地認識和改造客體的社會活動。
然而,并不是任何活動都對學生的發展具有價值和意義,我們所提倡的活動教學是指能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讓他們在活潑主動和諧中發展個性的活動。因此,活動教學應具有以下特征:①學生是有意識的主動的積極的參與,具有強烈的主人翁精神,不是教師的傳聲筒或教師意旨的執行者。②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能動腦思考,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和探索。③教師在活動教學中是一個平等的指導者的角色。
活動教學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精神生活、生存狀態,著眼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使他們成為具有主體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創造性人格和創造性思維、合作精神和社會交往能力的以及豐富知識、健康情感、獨特個性和良好行為習慣的一代新人。
2.語文活動教學的形式和實操步驟
語文教學有著廣闊的天地,不應人為地把它囿于區區的四十分鐘之內。我們在向課堂要效率的同時,也要把眼光投向語文學習的外延。我們應該溝通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廣泛地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語文教學活動。
活動教學以人為本,語文活動教學應采取有利于激發學生主體性的豐富形式,如“新教材寫作單元部分安排的即席發言、演講、討論、辯論、采訪及詩歌、小小說的創作等:配合新教材重視人文教育的要求,可開展朗誦、配音、自讀課實驗教學、創辦班級文學雜志、影視欣賞、編演課本劇等研究型、體驗型、創造型的活動。
新教材語文課本第四冊全部是文學作品。文學是人學,表現人性、人道、人權、人生,表現人對自然對社會的認識和情感。文學給中學生展示鑒賞真善美的審美領域,創設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藝術環境。因此語文課不能變成肢解真善美的工具,而要成為培養高尚情操、健全人格的沃土。文學鑒賞是一個需要融入個人閱歷情感的內化過程,因人而異,千人千面。語文活動教學正是文學鑒賞的有效途徑。
下面以我校高中二年級組織學生編演課本劇為例,談談語文活動教學的實操步驟。
激趣教師介紹前人編演課本劇的成功經驗和收獲的喜悅,讓學生產生過一把癮的強烈的渴望,為活動的順利開展鋪下思想和情感基礎。
分組讓學生以自愿為原則,給合成若干小組,推舉出負責人,人人動手改編課文。由于是自由組合,大家都不想落后,學習熱情明顯提高。
選擇選擇過程完全是學生自主的過程,學生充分討論,積極參與。選擇過程實質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學生必須了解戲劇的特質,選擇矛盾沖突激烈、情節性強、人物性格鮮明的課文,而這正是活動成功的關鍵。
閱讀我們要求學生把課文改編為劇本,如果課文是劇本,就要有自己創作的成分。要改編、創作課本劇,閱讀時需要具備戲劇常識,如了解幕、場、人物說明、舞臺說明等,體會“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的特點,理解個性化、動作化的戲劇語言。閱讀的時候要了解背景,熟悉內容,理解主題,把握人物形象等。
改編學生在編寫課本劇時,往往照抄課本里的人物對話,舞臺說明也照抄課本里的敘述沿句,冗長luō@①唆。應讓學生明確:改編時可適當增刪。因為演出時間限制在十五到二十分鐘內,所以枝節應該大刀闊斧地砍掉,保留和創作一些能強化戲劇沖突、突出人物性格的對話、動作的內容。當然,無論是人物對話、舞臺說明還是矛盾沖突的設計,都是為主題服務的。刪簡或增添,既要適合于劇情發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適合舞臺演出。
排練我們在班內眾多改編的劇本中選擇一個最優秀的作為本班的演出劇目,安排三周排練時間。這個過程要求學生盡量正規化,不要成為胡亂湊合的烏合之眾。為了貫徹編劇的改編、創作意圖,編劇順理成章地當上導演、副導演。導演、副導演根據劇情和人物氣質特點在班上選擇合適的演員。為了排練能順利、落實,還安排了:燈光師,負責燈光效果;音響師,負責剪接背景音樂配合劇情;化妝師,負責為演員化妝,使其形似;道具組,負責服裝、布景、人物道具等的制作或租借;劇務組,負責前前后后打點一切;場記,負責記錄每一次排練及導演對演出的所有要求。各人分工合作,同心協力,為的是最后把自己班的心血結晶搬上舞臺。
匯演到了激動人心的一天,經過抽簽決定演出次序后,各班傾注了全部的熱情,把最精彩的演出帶給了觀眾,使匯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評價應該把評價作為教學活動的一部分,讓其成為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教學實際過程的認識及改進教學工作的重要手段。對課本劇編演的評價包括三部分:一是評委評價。我們對學生在“劇本改編”“表演語言”“形體動作”“服裝布景”等方面分別打分,評出一二三等獎和最佳表演獎、最佳舞臺效果獎。二是學生評價。在匯演后,組織學生討論,評論編演的水平及得失,重點是指出創新和成功之處,同時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三是學生評課文。編演后學生對原課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層次,此時,可提出幾個高要求的具有挑戰性、激勵性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將從外部實踐活動中獲得的感性經驗轉化為理性思維,實現語文素質水平的新的飛躍。
3.語文活動教學的效果和意義
教師在課本劇的編演過程中,充當的是指導者、參與者和配合者的角色,學生才是主角。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促進了教學,鍛煉了才干。具體表現在:
促學習熱情。學生由于擁有了學習的主動權和充分的自由,在課本劇編演過程中無不透露出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熱情,不需要往常的“威迫”“利誘”,不需要語重心長苦口婆心的教育,充分表現了“我要學”的積極心態。
促競爭意識。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良性競爭意識。這次編演課本劇,首先是班內各小組最佳劇本改編之爭,隨后就是各班劇目之間的比拼,充分體現了作為學習主人的健康精神。
目前,我國的學校教育正在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課程體系的弊端日益顯現。學校課程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和期待,如何構建新的課程模式,尤其是如何加強活動課課程建設,如何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以適應現代教育培養有個性和創造精神、身心和諧發展的未來人才的需要,這已經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課題。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頒發實施后,高中語文實踐活動課被列為必修課程,高中語文教學工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鮮活局面。那么,如何開展高中語文活動?如何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他們真正打好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一、優化活動課文化環境,打造濃厚的精神文化家園
為優化活動課文化環境,樹立鮮明的學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蘊的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我們可以在每屆新生入學時,圍繞辦學理念、學校歷史、師生規范、專業特色、校園標識等方面展開大型討論,對制定的校訓、校標、校歌、校風、校規等提出意見,形成有鮮明特色、統一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這些工作開展之前,檔案室可以向師生提供一些圖文資料,讓活動開展得更有深度,更有文化內涵。這樣做,既讓學生切實深入了解了學校的規章制度,又讓學生參與了學校的文化建設。同時還可以就校園內的假山、花園、噴水池、生物園、地理園、古樹、綠地、樓臺閣榭等舉行命名或者題寫詩文對聯,以及創寫故事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文學才華,在這樣的活動中推進校園文化建設,也讓學生在活動中真正了解學校,進而熱愛學校。
二、選擇喜歡的名句格言,營造高尚的活動文化氛圍
學校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他們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學校,這里的一切最好讓他們感受到這是他們親手營造的,這樣,他們才會投入最大的注意力。譬如,可以發動學生為學校各場館室所選擇合適的名句格言,甚至可以寫好推薦理由并結集公布。試想想,如果是他們親自選擇或者書寫的名句格言,他們能不注意嗎?也可以讓學生選擇心目中仰慕的偉人,然后訂制并張貼這些偉人的肖像。這樣的大型活動涉及的學生面廣,影響一定深刻,可以每個學年組織一次,讓他們經常受到發自自我要求的教育。但是,目前大多數校園各場館室所的名句格言往往是事先由學校定死在那里,它起到的作用,當然就大打折扣。
三、利用文化活動載體,構建活躍的思想教育平臺
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資源,并通過開展“讀書比賽活動”“讀書知識競賽”“講高尚故事”等活動,誘發學生讀幾本好書,從而培養健康的情操;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平臺、電視、廣播、報刊雜志及校園里的時事報廊的作用,通過“看新聞,評時事”的活動,來培養學生關心時事政治的好習慣,將學生的視野拓展開。這些活動不僅推進了校園文化建設,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會真正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
當然,由于網絡文化的魚龍混雜,如果不及時發現問題,防止不良文化的侵襲,給青少年學生帶來的危害是不堪設想的。因而,必須引導學生正確運用網絡,可以通過確定閱讀主題、布置閱讀任務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讓學生就上網中碰到的不良文化的侵襲現象展開交流討論,探討抵制辦法。總之,加強網絡道德建設,也是語文活動的重要課題之一。
四、重視第二課堂活動,形成特色的活動校本教材
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各種興趣和特長,以良好的文化活動占領文化活動陣地。比如,語文課完全可以要求學生在某段時間里,去收集一定數量的民間故事,或者去街頭巷尾收集一些優美的廣告詞語,甚至一些好的店面名稱,作出說明,編成集子…… 還可以經常性地圍繞學校中心工作或時事形勢開展演講、辯論、征文等比賽活動,既提高學生的思辨及寫作能力,也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還可以利用一些有利時機,特別是重大的節日紀念日開展各種活動,如利用圖文宣傳、播放電影電視宣傳片、實地參觀等,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還可以按照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開展舞蹈、合唱、禮儀、體操、技能等活動。在多樣的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政治、道德品質、身體心理、文化專業和綜合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和訓練,充分挖掘和發揮他們的天賦,促進他們德、智、體全面發展。
五、重視活動總結,注意語文活動課的整體性
整體性具體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學生的整體參與。每個學生都應積極參加活動 (當然不一定要求每個學生參加全部活動)。此外,教師可以按照具體的教學情況以及自己的教學經驗,大體上規定一些學生可能參加的常規活動,比如朗讀、背誦詩詞歌賦的“春之聲”“夏之夢”“秋之韻”“冬之魂”的“記憶賽跑”語文活動,就可以在新生一入學即開展起來。總之,無論通過哪種途徑,每個學生都必須參加活動,在參與中發展個性和特長,增強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培養互助精神和創新能力。反過來說,如果有部分學生對活動持觀望態度,甚至完全袖手旁觀,勢必影響整體方案的設計和整個活動的操作,影響參與者的情緒,這是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其二,語文活動課的實施要堅持教育教學目標的整體優化,即堅持“教書育人”,提高整體素質的原則,堅持知、情、意、行的全面訓練,使學生的聽說讀寫綜合基本素質得到培養。這就必須將各類語文活動的特殊目標與整體語文教學活動所達到的教學目標結合起來,寓特殊于一般之中,使特殊目標與一般目標在發生聯系、相互碰撞的過程中得到實現。這就要求教師在設定教育目標時充分注意精心策劃、整體優化,要最大限度地避免隨意性和片面性。其三,語文活動課的實施還要考慮影響學生發展的諸多教育因素的整體協調。整個語文教研組必須統一認識、統一組織、統一計劃、統一實施,尤其是年級備課組工作要整體協調。因為教育教學工作本身是一項集體活動,步調一致才能順利行進,否則寸步難行。比如在教師之間、班級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家校之間都可能發生誤會甚至產生矛盾,形成壓力,使活動無法正常開展。
需要說明的是,語文活動課可能會受到諸如“高考獨木橋”等因素的影響;但更關鍵的還在于教師,需要教師一是要有堅決徹底的課改思想,二是要有扎實深厚的專業功底,三是要有無私愛生的奉獻精神。
摘要:高中語文活動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頒發實施后,高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被列為必修課程。文章就高中語文活動課課目標的設計以及實施進行了簡單的論述。
關鍵詞:高中語文 活動課 教學改革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新修訂的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這些都體現出了對高中語文活動課程的重視。高中語文活動課程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專題性和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
1.高中語文活動課課程目標的設計
高中語文活動課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使學生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的內在聯系和整體認識,發展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幫助學生形成從自己的生活中主動發現問題并獨立地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幫助學生發展實踐能力,發展對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幫助學生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具體課程目標的設計有所不同。例如:以演講與辯論為主題開展活動。活動的目標主要是通過演講辯論,提高思想認識和文化修養,增強觀摩事物的敏銳性和思考問題的深刻性;探討若干個典型演講、辯論案例,總結經驗和教訓,從中獲得啟示。掌握演講、辯論方法;通過觀摩演講、辯論活動,感受演講、辯論的機智與藝術,分析演辯者的文化修養、思想深度、應對策略、語言技巧、神態風度等,觀摩聽眾反應,了解演講者、辯論者的表述效果;通過活動設計,引導學生養成在每一次活動前做好充分準備,進行反復實踐,豐富臨場經驗的好習慣;通過活動,發展個人潛質,弘揚合作互助的團隊精神,培養團結協作的良好品質。目標設計是高中語文活動課的重要環節,只有有了明確的目標,課程才有可能向著既定的方向發展,達到預定的教育效果。
2.高中語文活動課的實施
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一般從以下四個階段實施:(以每位學生設計一個能代表自我形象的“標志”這一活動為例)
2.1 準備階段
2.1.1選擇確定活動主題或課題:每位學生設計―個能代表自我形象的“標志”。
2.1.2制訂活動方案,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活動的主題或課題:每位學生設計一個能代表自我形象的“標志”。(2)活動的內容:描繪出一幅簡明的圖畫(或圖形,符號等),將自己的理想追求、興趣愛好、個性特點等內容濃縮在“標志”之中,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并用簡潔的文字對“標志”的內涵進行說明和評述。(3)活動的具體目的和任務:通過活動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課前收集各種圖標,如大型活動會議的會徽,名牌產品、知名企業的形象標志等,增加學生的見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通過對圖標內涵的分析,增強學生的分析能力;通過自我形象的設計增強學生的自我認識;通過設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通過設計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文字的表述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4)活動的對象、情境、時間和空間: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所有的學生和授課教師;利用活動課時間,主要在課上進行設計(可利用課下收集資料,進行整理)。(5)活動的具體過程:確定主題―制訂方案一收集、整理資料―進行設計一學生總結一教師評價。
2.2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本階段首先要采取多種形式,創設問題情境明確研究任務。一般可以講故事、開設講座、組織參觀訪問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提供研究范圍,誘發探究動機。與此同時,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從多角度去發現問題和分析思考問題,建立研究型學習小組,邀請校內外指導教師提供幫助并共同參加研究活動;要積極探索、搜尋相關的資料,進入探究問題的狀態,并歸納出準備研究的具體題目,形成最基本的目標思路。以以上活動為例,教師將自己設計的形象圖標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根據圖案、題目、文字說明猜測圖標代表著誰。之后,教師講解圖標中所表達的個人內心豐富的情感。這一環節調動了學生極大的熱情,也對學生的設計給予了形象的引導,更重要的是加強了師生間的情感交流,調動課堂氛圍,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設計上去。
2.3實踐體驗、解決問題階段
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后,學生要進入具體的解決問題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階段中,學生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在開放情況中主動搜集和處理文獻資料或研究素材,小組合作與各種形式的人交往、溝通,以科學態度解決實際問題,從一定角度認識環境、了解社會、發現自我等。
2.4總結、表達和交流階段
學生要有始有終地完成研究性學習項目的任務爭取達到預期的目標。但是,經過努力仍不能獲得滿意的結果也是正確的,并不意味著學習的失敗。在這一階段。學生要將自己或小組經過實踐、體驗所取得的收獲進行整理、加工,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成果的表達要多種多樣,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寫實驗報告、調查報告以外。還可以通過開辯論會、研討會、搞展覽、出墻報、編刊物、制作網頁等方式加以表達。將研究成果整理以后還應分別以書面和口頭報告的方式表達。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們分享成果,這是研究型學習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在交流、研討中,學生要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學會理解和寬容、贊美與分享,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辯。以上面活動為例: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再推選出代表進行全班交流。交流時,創作者要向大家講解自己的創作思路和標志的含義。
3.高中語文活動課的評價
教師對活動的評價是不能缺少的。在學生進行了相互交流和總結以后,教師要對整個活動進行總結。總結包括對活動的內容和活動目的的講解、對優秀學生作品的展示和講解、對整個活動的評價。當然教師的總結在讓學生學習、了解比較成功的作品的基礎上,主要是對學生進行鼓勵。所以教師的總結應盡量以肯定的語氣來進行,如:“這次活動是非常成功的,同學們都很努力地收集和整理資料,并通過自己的想象設計出了適合自己的形象。以后我們會更多的開展類似的活動,希望大家以后更加的努力,比現在做得更好。”最后教師還要指出這次活動的不足,并對以后的活動提出建議。
我們要積極地把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引人語文教學當中,讓語文課貼近現實、貼近生活,充滿活力與趣味。讓學生能夠真正樂意去學習語文,讓“大語文”不再是學生頭疼的話題,讓我們的語文教學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夠更好地貼近素質教育。當然語文活動課可能會受到諸如高考獨木橋、資金場地等因素的影響;但更關鍵的還在于教師,只要教師有堅決徹底的課改思想,有扎實深厚的專業功底,有無私愛生的奉獻精神,語文活動課就一定能進行下去,發揮其作用,促進語文教學的發展。
【摘 要】 高中語文在整個高中學習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使用活動課教學是語文順應時展,實現素質教育的必然內容,根據教育局對語文課標的重新制定,在高中語文的新教學大綱中,已經將活動課列為必修課內容,這充分說明了活動課的重要性。文章對傳統教學方式造成語文課堂教學質量低下的原因進行分析,對活動課教學占據的不能替代的優勢進行分析,從中看出活動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 高中語文;活動課教學;分析
隨著高中語文新課標的實施,對高中語文教學內容的改革已經全面展開,現階段,語文的課堂教學從形式到方法上都存在很大改變,尤其以活動課教學最為顯著。活動課教學主要是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為教學特點,利用活躍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便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較,活動課教學隔更為生動,能將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拉近,這對學生來說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的。
一、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質量低下的原因
這個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學形式歸于古老,教學內容太過封閉。就是說傳統的語文教學,在內容上和實際生活相脫節,嚴重缺少時代氣息,而在教學方式上經常使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將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全部剝奪了。這樣的課堂氛圍會使學生的學習質量明顯下降,進而引發語文課堂教學質量不理想。所以,語文教學要將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進行改革,使用開放式的教學內容以及多形式的教學方法,真正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有效解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低做貢獻。
二、活動課教學相較于傳統教學方式具有無法替代的優勢
在課堂內容教學中,應注重語文知識的實用性與社會性。活動課教學是一種十分開放的教學項目,它所涉及到的教學內容涵蓋了很多方面的語文應用知識,尤其是一些新研發的領域,同時一定要與學生的德實際生活有聯系,并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例如,在開展有關春節專題節目的手抄報時,讓學生多收集一些民間對聯,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在實際生活中的使用情況,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實際使用能力,從真正意義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喜愛率。在課堂方法教學中,課堂活動教學注重學生的實踐性與主動性,以前的課堂教學經常注重以教師為教學主導,學生只是陪角,在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中,大多數學生一直處在被動學習狀態,語文教師沒有從真正意義上講學生帶入到語文知識的殿堂。高中語文的活動課教學從頭到尾一直注重強調以學生為教學主導,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學習意向,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興趣,自主選擇、主動參加,讓學生從心里喜歡語文,學生的語文成績自然提高。
三、語文活動課教學源于生活
高中語文的活動課教學應以生活為源泉,這保證了活動課內容、方式的多元化、動態化,具有一定的流動性。例如,教師在糾正學生的用字錯誤中,要改變傳統的糾正錯字方式,不能將只局限在書本、教師中。應從課堂中走出來,將學生加入到社會用字的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通過翻閱報紙、街頭辨認用字,區分字的使用正誤,并根據自生的語文基礎,編訂一份《勘誤表》,提交給老師。學生在社會活動中不僅增長了能力與知識,還能掌握一些課外知識。學生將課內、外知識相融合,加強了語文知識的功底,使活動課教學發揮出真正的意義。這種辨字活動所涵蓋的語文內容、層面和意義以及所展現活力,都是傳統語文教學所不能比擬的。語文的教學不能以“教”為目的,而是要將“教”轉換成技能與知識,以學生自主、積極的獨立完成學習內容為宗旨。高中語文的活動課教學本來就具有一定的參與性、實踐性、群體性,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添加劑。從活動中可以清晰看到,學生在一堂堂的活動課教學中所展現出來的活力,也是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所無法替代的。由于,高中生較為好動,并且好勝心強,因此在每次活動中都一定會全力以赴,積極投入,并且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裁判,雖然學生的語文功底有所差距,然而活動是公開、公平、公正的,大家處在同一個出發點,敗者不氣餒,勝者也被接納、認可,大家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活動課教學對整體學生的智力發展是有很大促進作用的,這種促進顯而易見,是傳統語文教學不能相比的。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個性得到發展,互相比對、鼓勵,進而產生的凝聚力、爆發力、探索力都十分驚人,令很多教師震驚不已。
四、活動課教學的嚴謹安排與有效控制
在長時間對語文活動課教學的研究過程中,要想語文活動課展現它的優勢,從真正意義上獲得效益,就要在活動實踐中展開嚴謹安排與有效控制,其中在實踐中要注重處理好以下幾點問題,首先,注重以學生為主導,并展現教師的主導地位;第二,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第三,一定要讓語文活動不僅生動,還要有效。所以,活動一定要以教學為宗旨,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知識,檢查學習效果。
五、總結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活動課教學方案的實施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為課堂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礎。因此,現階段高中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努力做好活動課做好活動課教學,為培養適應我國發展的全方面、高素質的人才作貢獻。
夸美紐斯在《大教育論》中指出,“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員可以因此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輕負高質”正是此意,對于當前被擠到角落的語文,更是緊要。我在教學實踐中,深有體會,姑且把自己的做法取名為“我參與,我體驗”——高中語文學生實踐活動教學法,略作介紹。
一、教學思路
從教育的本質來看,課堂教學的一切都應該是以學生的需要為原則的,只有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教學才是有意義的。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學其實是教師幫助學生學習的行為。教師如果無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本不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和層次性,勢必會造成教師上課滿堂灌,教學效果從短期看可能還行,但從學生的長遠發展或終身發展來看,低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必須以學代教,讓學生更多地參與進來,在體驗中學到學會。
二、教學措施
(一)“我在現場”之“裸讀”
學生的“裸讀”,指的是不借助教師的指導,摒除任何的背景資料,可以借助工具書,完全憑自己的閱歷和感悟,自由地閱讀和理解文本。當然自由不是無目的,學生通過圈點劃線、邊注眉批等方式認讀感知,對文本的字、詞、句以及內容形成一個初步的印象,并且掃清字、詞方面的障礙;邊閱讀邊思考,對文本層次、文章思路做嘗試厘清,對文本做整體體味;更重要的是即時記錄閱讀中的點滴感悟、疑惑。
裸讀給予學生與文本之間直接對話的權利和時間。因為沒有了教師的指導,學生在初讀中有原始的感受,這種感受因為是“在場的”、“當下的”,就使學生有了探究文本的內驅力、好奇心;也讓學生意識到只有“我在現場,我參與,我體驗”,在語文課堂中積極地用感官去經歷文本,用心靈的敏銳去捕捉感悟,才能有體驗活動之上的精神情感之旅。
“裸讀”是放到課堂中進行的,之所以不在課前進行是基于學生的學情考慮的。學生的目標很明確,考試得高分,而語文又不是一個立竿見影的學科。就算有預習,學生一般也是隨便應付一下。不深入文本,就難有體驗,教師很難在課前得到學生對文本的真實的認識情況。預習成了出工不出力的低效行為。課堂上讓學生裸讀,教師就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這種原生態的初始印象是彌足珍貴的。同伴同處一個閱讀場,也可以有效感染一些不樂于閱讀的人。
(二)“我在現場”之設問,自問自答
學生在“裸讀”中有了第一手閱讀感受,不管深淺,不管對錯,這種感受都是最真實的。對于他們的所得,我欣賞;并且鼓勵他們有更多的發現。這其實給學生一個信息:我尊重他們的勞動,而且歡迎他們有越來越多的別樣收獲。
在學生有原始疑惑時,我放手讓學生充分借助各種資料,自己再細讀文本,自己去嘗試解決那些疑難。學生自己“設問”,是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情況,讓學生主動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才是最有效、最生態的課堂。此時教師要創設積極、和諧的課堂氣氛,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才能感到心境放松,心情愉快,學習效率也提高。
這里很多人可能會有這么一個疑問:老是讓學生讀、思,教師不講,不是既浪費時間,又低效嗎?這就要弄清一個概念,語文課是為了什么。是為了教那幾篇文章嗎?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就是例子。”它僅是通向目標的橋梁,學生只有通過廣泛的語文實踐活動,才能養成并鞏固提高他(她)的語言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創新能力。如果課堂中沒有學生的感悟、思考,教師就不顧學生的認知結構、學習意向講授教材,這樣做僅僅是把學生當做一個接受知識的容器,這其實“不是去引導學生真正體驗作品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而是試圖讓學生直接走向作者”,可以這么說,它粗暴地闖入了學生自己的體驗世界,以“告訴”的方式嚴重干擾了學生的審美活動,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的感官鈍化、心靈粗糙,最后造成學生學習的被動和消極。我認為一個好的課堂教學給予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更多的是學習動機的喚醒、學習習慣的養成和思維品質的提升。
(三)“我在現場”之“大家一起來”
毋庸諱言,依學生不同的學習層次,學生獨立的“設問”水平有高低之分,而且好多問題不能獨立解決,這就需要同伴的幫助。為什么不是教師直接介入呢?一項大規模的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不同的教學方式產生的教學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學生對所教內容的平均回憶率為:教師講授5%,學生閱讀10%,視聽并用20%,老師演示30%,學生討論50%,學生實踐70%,學生教別人95%。學生在自主探究后形成較成熟的、個性化的見解之上進行合作學習,才會出現不同觀點的碰撞,產生認知沖突,最終導致高質量的理解。
為了避免合作學習中出現成員“各自為政”、“盲目隨從”的情況,有必要讓學生認識到合作學習的價值內涵。它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要注重合作品質的培養,合作精神的養成;也是一種學習內容,要學會接納別人,學會協同努力,學會為同伴負責。
學生真正參與到合作學習中,會因為向同伴提供幫助而滿足自己影響力的需要;又通過互相關心而滿足歸屬的需要。這樣心理需要的滿足反過來會促進自主學習的投入水平。
(四)“我在現場”之“我們需要幫助”、“讓我試試”
小組合作學習之后,我會鼓勵各小組提出一些高質量的問題。高質量問題的特征是:綜合性、挑戰性、新穎性。當然對于這樣的要求學生一開始難以把握,我就會給他們進行指導:(1)明了,即讓學生閱讀相關提問的描述,使學生了解什么樣的問題是低水平的問題,什么樣的問題是高水平的問題。(2)練習,向學生提供邏輯結構嚴密的閱讀材料,進行自我提問練習,并對學生的提問進行課堂錄像。(3)反饋,根據課堂錄像,教師和學生一起來分析學生提問行為和表現,指出哪些問題是高質量的問題。(4)歸納,師生共同討論,并歸納高質量問題的特征,以及如何提出高質量問題的方法。
小組以“我們需要幫助”為開場白,向全班拋出問題。因為以“幫助”為目的,其他小組更是懷著一腔熱情積極回應,一句“讓我試試”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課堂呈現出活潑、民主、自由的氛圍。而我常常以親切的微笑、溫和的語氣、和善的目光使學生消除疑慮,以鼓勵的語言、明白的手勢、適時的點頭使學生放開膽子,以及時的表揚、隨時的贊嘆使學生亮開嗓子。在全員參與,全員提問,不斷設問中,整個學習過程成為學生質疑問難、不斷探究的過程。
我一直深信,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就是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人。當學生親自去看,去聽,去思,去交流,知識、技能、情感才可能內化到他的主體認知結構中,才可能成為具有個人價值的智慧能力。教師在課堂上要做的就是指導。指導學生如何閱讀,如何質疑;在疑難處、關鍵處,適時地引導開挖,喚醒學生的認知;營造積極、平等的氣氛,鼓勵學生發言;調控課堂節奏和進程等。
學生通過“我在現場”的活動,真正成為課堂有序學習活動的主體,上課更積極、專心;思考問題想得更深、更廣;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逐漸提高。更重要的是,每個學生很享受“參與、體驗”所帶給他們的成就感、滿足感,這種愉悅非分數所能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