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31 04:26:0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聲樂教育教學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我國高校聲樂教學的現狀
目前我國高校由于不斷擴招,學生數量激增,但整體水平不能得到保證,音樂藝術生水平參差不齊。學校里的聲樂老師人手又不足,很難達到“一對一”的教學效果,且教學器材與設備單薄,不能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高校聲樂教育教學方面亟須改進顯得尤為必要。
二、高校聲樂教育教學改進的相關對策
(一)更新教學理念
伴隨著我國教育事業蒸蒸日上,對于教育的要求也隨之上升,文化教育緊抓的同時仍不忘對于學生藝術氣質的培養。所以說,學校需要將教育理念及時更新,奮斗在教育事業第一線的教師更加需要將新的教育理念積極地融入到自我的教育行為之中。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助于推動高校聲樂教育教學的不斷提升和改進,而且國外有許多在聲樂教育方面先進的國家值得我們去借鑒、去學習,那么在此基礎之上再開展富有實效性的聲樂教學活動,就能更好的讓學生真正地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
(二)注重對作品內涵的理解
不僅僅是學生,教師在教學前也同樣需要不斷地去揣摩、理解每首聲樂作品的獨特內涵,正確定位某一首歌曲的情感基調。由于曲作者所處的社會背景以及個人遭遇不同,想要領略曲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思想感情并不容易,教師不僅需要花費時間去研究,還需要考慮如何引導學生去清晰地了解作曲家作曲時的情感態度以及作品的風格特征,以至于能夠準確地對聲樂作品的形式進行把握,最后深刻地展現作品的內涵。所以,目前許多聲樂教學只單純地追求“形似”,即唱的像,而不是“神似”,即體現作品的真實性與鮮活性,如果教育開始關注到了這一點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去改進,那么教學水平以及教育質量將會更上一層樓,學生在表現作品情感方面也會更加揮灑自如,所帶來的表演也會極具感染性與震撼力。
(三)興趣帶領學生自主學習
興趣在學生的每一個學習階段都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的培養是點燃學生激情的開始,且不說一個人的興趣能維持多久,現階段教育多半是“填鴨式”、“滿灌式”,興趣教育就是對這一模式的打破,在興趣教育中教師針對教學對象、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變的方法,并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求新心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探索欲,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感中欣然接受知識并掌握技能,這就是適當的應用興趣讓教學效果更加高效。其實,興趣教學并不陌生,但實施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基本樂理顯得枯燥難懂,而高雅音樂的鑒賞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較遠,所以現實決定了興趣培養的困難性,如何讓聲樂課程更加適合教學,學生以什么樣的方式更愿意接受知識就成了教師所要關注的重點。
三、改進高校聲樂教育教學的具體措施
(一)教師轉變教學觀念
教學觀念決定了教師的教學行為,是教育中的關鍵,符合學生需求適應時代要求的教育觀念讓學生學得更有勁,更加樂此不疲,從而達到亦教亦學的目的。
1.教學理念中的“以生為本”
師生之間加強互動十分有助于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否則課堂只有教師在講臺上單方面的傳輸知識,學生體會不到課堂是屬于自己的,學習就會變得被動,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情緒和教學效果。“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需要求教師將學生造就成為真正的課堂主人,讓教師從傳輸者轉變為學生成功之路上的引路人與協助者。
2.教學中增添人文教育
在課程中增加人文性對于受教育者人性境界的提升與社會價值的實現有著極大的教育意義,所以聲樂教育方面要更加貼近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即“接地氣”,才能以最好的方式讓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一條良好的溝通渠道,提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聲樂教學充滿“人情味”。
(二)聲樂教學內容的改進
1.增添聲樂實踐課程
實踐課的加入不僅有助于理論知識的鞏固,還讓學生對表演充滿渴望。每一位學生的表演雖各有不同,但正因為每個人都極具特色,教師才能發現其閃光點以及存在的問題,在教學設計方面多注意知識的實踐運用,教學方法中選擇適合自己學生的方式,這對于教師專業水平與教學能力也是一種考驗。
2.對實踐活動能力進行有計劃的培養
高校自身需要加強對聲樂教學的重視程度,可以采用學分制和獎勵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去幫助學生重視聲樂的學習,并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能夠自信滿滿地站在舞臺中央享受鮮花與掌聲,享受音樂帶給他們的喜悅,同樣靈活多樣的舞臺表演形式和精彩絕倫的演出活動,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去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們積累舞臺表演的經驗,對于學生性格的塑造也十分有價值。
四、結語
每一次教育改進容不得半點浮夸,還需要不斷歷經時間的檢驗,這是學生、教師、學校不斷融合的過程,也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因為揠苗助長的教學方式顯然只會讓學生更加厭惡學習,教學效果反而更低。作為教師,只有及時地去更新自己,將傳統陳舊的教學觀念及時擯棄,推陳出新才能在提升自我專業水平與教學能力的同時為學生的教育工作以及高校聲樂教育的改進與發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作者:沈彤 單位:淮陰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1、更新教學理念是改進高校聲樂教育教學的基礎
聲樂表演要具有真實性。不管是何種類型的聲樂作品,均屬于某個特定歷史時代,自然也就具有著獨特的特征。教學中,只有讓學生對作曲家所處歷史時代及作品風格特征有所了解,并準確地把握住聲樂作品形式和內涵的前提下,才能使聲樂表演更具真實性。也就是說,只有仔細閱讀樂譜,充分研究作曲者的創作意圖,了解作品所處年代及作者生平簡歷,并對作品內容、風格、結構等做細致的分析,這樣我們能夠對這首歌曲的情感基調進行正確的定位,才能了解其所蘊含的深層次意義。這樣才能運用相應技法表現出聲樂作品的旋律,才能使之更富有表現力、更具感染力。
2、改進和提高聲樂教育質量學生興趣培養不容忽視
雖然大學生知識結構相對穩定,且具備較強的理解能力、認知能力,以及可調控的學習動機,但這并不意味著在音樂教學中可以只關注專業知識、理論知識的講授,而忽視興趣的培養了。要知道,無論處于哪個教學階段,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運用得當就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由于我國高校音樂教育更加趨向于培養學生欣賞高雅音樂的能力,所以教學中與聲樂有關專業知識和理論知識占據較大比例,這難免使人望而生畏,學生的興趣培養自然無從談起。因此,為培養學生學習聲樂知識的興趣,可適當改進課程相關內容。例如,在音樂藝術欣賞課中,可引人作曲者的創作背景故事,通過作曲者與作品相關的生平有趣或音樂故事為媒介,引導學生更好地去了解創作者的創作思想、歷史背景、文化構成,而這種方式無疑更加有利于學生與作曲者產生情感共鳴,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從其能更好地把握住歌曲的靈魂與內涵。
3、改進和提高聲樂教育質量,增強學生自信也很重要
高校的聲樂教學應使學生在演唱技巧與表演藝術上均有所進步。在聲樂教育教學中老師對學生不懈的鼓勵作用不容忽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使用真誠的微笑和眼神來面對學生,能產生一定的親和力,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獲得優美動聽的歌唱藝術效果。可以說,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自信的心理狀態十分重要。對于教師來講,保持課堂教學氛圍的輕松和諧尤為重要,用和藹可親的態度與輕松幽默的語言為學生創造愉悅的學習氛圍和良好的歌唱環境,能使讓學生產生輕松愉快之感,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對待在聲樂學習中遇到困難,難以解決歌唱技巧的學生,要通過更加細致的講解和更加耐心的訓練來培養,只要稍有進步就要予以充分的肯定,這樣的鼓勵往往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可有效消除學生緊張心理,使學生感到聲樂知識的學習是幸福和愉快的。可以說,調節好學生的心理,鼓勵并引導他們增強戰勝困難的勇氣與毅力,使學生在輕松融洽的氛圍中學習和掌握聲樂知識及相關技巧,是改進和提高聲樂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
4、改進和提高聲樂教育教學質量要從教學方法上下工夫
在堅持有益于教學的傳統教學方法的同時,推動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如在傳統一對一授課基礎上,適當地引進排練課、集體課、觀摩課和音樂匯報會等不同教學方法。一對一授課要更有針對性,培養學生正確的演唱技法,使其專業技能得到提升;通過排練課,讓學生對不同聲樂表現形式有所了解,如表演唱、對唱、合唱、重唱等,為學生從事音樂相關活動打下牢固的基礎;通集體課中學生間的相互借鑒和學習,鼓勵學生們互相啟發影響,共同分析和解決遇到的問題,增強學生們分析、解決問題的相關能力;觀摩課的合理運用,能夠使學生對聲樂作品理解更深刻,鼓勵他們大膽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還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音樂匯報會則培養和鍛煉了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當然,所有教學方法的運用,離不開輕松教學環境和平等、民主、和諧師生關系的營造,教師應更加努力地去了解和認識當代大學生的特點,為營造融洽的課堂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對聲樂藝術的熱愛創造條件,這是提高高校聲樂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
5、改進和提高聲樂教育教學質量還應適當運用多媒體
運用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可以創造更加完美的情境、擴大并優化聲樂欣賞的環境。多媒體運用得當,能夠使學生更容易依據教師創造的聲樂意境,感受和進人到聲樂世界當中,對于學生欣賞聲樂更加有益。學生對于一些鮮活的物體往往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多媒體的運用正是將聲樂鮮活的呈現在了學生面前,這也使得學生在欣賞不同種類鮮活聲樂的同時,學習聲樂的興趣得以提升。此外,多媒體的運用還可以調動學生思維的全方位活動,使得學生對于聲樂的理解更加的迅速,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對于聲樂學習的一些想象與創新。(本文來自于《華章》雜志。《華章》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徐顯輝單位:湘南學院音樂系
摘要:高校音樂教育是國民音樂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于全民音樂素質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甚至關系著國民音樂教育的末來,決定著民族和社會的音樂面貌。因此,藝術感的培養應該作為音樂教育的出發點和培養重點。文章從高校音樂教育的教學原則出發,理論結合實踐,探究高校音樂教育中藝術感的培養。
關鍵詞:聲樂教學;教學原則;培養
聲樂是一門表演藝術。它通過歌唱者的演唱,把無聲的歌曲文本轉化為現實的音響效果,使歌曲煥發出強大生命力。歌者的二度創作,實現了藝術表達中所特有的聽覺審美價值。因此,一名歌者的演唱技術與完美的藝術表現在聲樂表演藝術中是缺一不可、緊密結合的。現實的聲樂教育中,究竟該如何處理好這二者之間的關系?這是許多聲樂學習者早已知道又難以辦到的事,也是聲樂教師要著重研究的問題。
一、聲音與情感相統一的原則
聲與情的辨證是歌唱的永恒話題。一首歌曲之所以能打動人心,除了歌唱者那美妙的嗓音外,更有蘊藏在歌聲中那綿綿不絕的情感。《札記?樂記》中所謂“凡音之起,同人心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即是對聲情關系的認識。聲與情的關系,就是要求歌唱者能準確細膩地表現出作品的情感。它是演唱者把握作品,表現作品境界的重要因素。人們常說“,真實的情感,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那么,融注了真實情感的歌唱,就是演唱的最佳境界了。在生活中,稍加觀察就能發現,有些歌手在演唱時,會讓人覺得缺點什么。他們雖然訓練有素,甚至有很好的音色,但打動不了聽眾,可他們有時候還渾然不覺。尤其是唱高音時,雖然體態做出激動狀,可臉部呈現“找位置”的表情,而游離于歌曲內涵的表達,脫離了歌唱的最終目的,因為沒有融入情感,當然不能打動觀眾。“用心歌唱”須從初學階段抓起。有些教師認為初學者須專門練習發聲技巧,到一定的時候再加入情感和表演。實際上,這是不可取的。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這都是一種聲樂訓練上的缺失和時間上的浪費。因為呼吸與人的“心”和“情”是自然相協的。我們歌唱的樂器是人自身,忽略了“心”這個情感因素,盡管發聲器官也能發出聲音,但不會是動人的歌聲。因為“心”是歌唱的脈搏,“情”是歌唱的動力。所以,在初學階段就要讓學生根據歌曲內容需要,學會用“心”、“情”來調整歌唱器官,從一開始就養成“聲情并茂”的歌唱習慣。歌唱要堅持“情感先行”。無論是歌唱還是練聲,都要做到心里先有了情緒,然后再開口唱歌,正如畫家必須胸中有山川,然后才可下筆一樣。練聲曲雖多是無詞的旋律,但心中要有詞,可以想象“今天晴朗的天空令我心情愉快”,也可以想象“我愛你,非常非常地愛你”……總之,心中一定要有明確的內容,要養成“心不唱,口不開”的好習慣。“心聲”與技巧結合,語言與音樂融合。這種技藝相融的訓練,能使歌唱水平逐漸達到“聞聲見景”“、情景交融”的境界。凡事忌過猶不及。我們也會看到另一種讓人尷尬的情形--歌者似乎在用“心”歌唱,在臺上熱淚盈眶、豪情萬丈,可觀眾卻不舒服。這又是為什么呢?主要是歌唱者技巧尚未成熟,不能準確把握聲與情相結合。淚流滿面時,聲音被堵;熱情奔放時,聲音崩破;豪情萬丈時,跑調趕節奏……這類現象甚至在一些“歌唱家”的演出中也時有出現。在生活中,與痛苦相伴的哭和與高興相連的笑,均為正常,只需要用語言或表情入情入理就行了。而歌唱就不太一樣了,除了要有清晰的語言外,真正將語言傳達給觀眾,將情感傳達給觀眾的是經過藝術處理的歌聲,它必須源于生活的情感,但又要高于生活,它要求歌者情感與理智的協調融合。總而言之,歌唱作為一種表現藝術,聲音與情感永遠都是如影隨形、唇齒相依的,是永遠相統一的。只有掌握好“聲”、“情”表現的分寸感,才能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
二、提升中國聲樂藝術學科建設
中國聲樂藝術有過輝煌絢爛的歷史過往,也曾創造過令世人瞠夕目結舌的斐然成績,但是在理論上,卻缺乏系統嚴謹的規范整理和總括。新中國成立已經60多年,中國聲樂藝術在對西方的取長補短中聲樂者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建構出了有民族特色的聲樂演唱體系和科學的教育理論。聲樂藝術的理論研究領域誕生了跨越式的進步成果,已經發表的學術專著和有一定科研水準的專業論文也很可觀。但是,聲樂理論研究的完整體系和宏觀層面的建構,還遠不能適應當下聲樂藝術發展的腳步和節奏。值得注意的是,當代社會呈現的文化格產局多樣化和與國際接軌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使得國內聲樂藝術理論研究在實踐創新中經常舉步維艱。在這樣的時代語境中,構建完備的印教育教學體系,必將是一個不斷探索秘完善的實踐過程。因此,當前國內聲樂藝術教育者和研究者都應該積極介入聲樂藝術的理論化建構中,加強自身的學術修養和理論眼光,使聲樂藝術理論呈現更加繁榮的發展前景。掌握技術,是歌唱藝術必不可少的基礎前提。重技術輕藝術的表現,在日常教學例子中不少。一些歌唱者經過數年訓練,掌握了相當不錯的發聲技術,但如果思想上走入誤區,只看到歌唱發聲技巧,片面地認為漂亮的聲音是歌唱藝術的全部,或者在表演時用沒有任何樂感的高音、長音來炫耀技巧,也許能夠獲得暫時的成功,但要在藝術上真正成功是不可想象的。這種現象由于時代的浮躁,在一些專業歌唱者身上也有體現。具有藝術表現力和內在生命力的歌聲則不同,他們的演唱是非常內在地把高超的技術結合于深刻的藝術表現之中,歌唱者的藝術表現與聲音表現達到了相對完美的結合。一個大家都認可的事實是,在大型國際聲樂賽事中,最后比的不是單純的聲樂技術含量,而是技術與藝術融于一體的表現力,甚至是表現作品中所體現的個人文化修養的細微差別。是否能將技術結合于完美的藝術表現中,從而達到二者的辯證統一,是“歌匠”與藝術家的真正區別所在。歌唱表演是二度創作,在這個過程中,在歌唱發聲技術依托下,以充滿情感的聲音來表現作品的思想情感內涵,這樣的“技藝并舉”是許多歌唱者努力追尋的目標。把基本的歌唱技術靈活運用于藝術表現,根據藝術表現的需要創造性地運用歌唱技術才是學習中的硬道理,這樣能使歌者在面對各種不同題材和體裁、不同風格和類型的作品時,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采用各種不同的表現手法去進行藝術再創造,從而形成其個性化的演唱風格。歌唱者要用心觀察生活,捕捉亮點,結合作品需求,進行藝術創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歌唱者而言,用情感啟動的技術永遠都是歌唱的前提和基礎。歌唱者需要對自身嗓音器官的運用能力進行準確評估。中國歷史上“繞梁三日”的歌聲,沒有堅實、嫻熟的聲樂技術,恐怕是不可能的。世界上一切杰出的歌唱家如男高音卡魯索、女高音卡拉斯等正是掌握了精湛的歌唱技術,又具有非凡的對情感的領悟與表達才能,才使他們的歌聲具有永恒的魅力。聲樂作為審美文化方式之一,是對觀念體系的作曲家的創作的再創造。歌唱的歷史與人類文明同步,從歌舞樂三位一體的形式到歌與詩的同生互融,歌唱烙上了人類文明的深深印痕。聲樂教育要多研究如何促進技術與藝術的互動,讓兩者協調發展的問題。對于藝術的學習,我們既不能持觀望的態度,等技術發育完善了,再來進行藝術的培育,也不能唯藝術論而使技術陷于虛無。
三、如何樹立和培養這種自信
1.適當的自我認識歌唱者要正視自己的不足,要有意識地樹立自信心。任何人,無論能力、技巧如何,難免會對所面臨的挑戰而缺乏信心,這常常是對壓力的一種自衛性反應。然而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如果長期處于自信心不足的狀態,久而久之,便會對自我能力的認識產生懷疑,但一旦找回了自我價值,這種壓力和懷疑也就相應的減少,自卑也隨之消失,并且在舞臺上的表演也會輕松很多。2.舞臺的實踐和鍛煉缺乏舞臺的實踐和鍛煉是造成聲樂學習者自信不足的原因之一。很多聲樂學習者往往喜歡在熟悉的環境和人面前演唱,這樣沒有心理壓力,就算出現一些明顯的差錯和失誤也不會覺得害怕。而一旦換了環境,就會變得異常緊張,甚至平時自己很熟練的歌曲也沒有激情和自信去演唱。因此,學校應當多舉辦聲樂觀摩及聲樂交流音樂會,讓學生經常上臺鍛煉,多參加校園、省、市以及社會上舉辦的一些正規歌唱比賽。不僅能學到其他演唱者的演唱經驗和演唱技巧,還能開闊自己的視野,并積累舞臺經驗,增強演唱的熱情和自信心。3.努力提高自身歌唱能力自信是一種本能反應,一個人如果遇到沒有把握或者對自己能力產生懷疑的情況,自信心就會下降。同樣,聲樂學習者也是這樣,要想最直接地獲取自信,就要將自己的歌唱能力變得更強,用強大的歌唱能力把自己武裝起來。因此,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要先準備好,這樣才有底氣,而這種底氣就是自信。自信是動力的源泉,只有充滿自信和不斷的努力,才能在藝術道路上獲得更高的成就。聲樂表演從具體的作品人手,通過感受、體驗以及想象等熟悉作品,掌握由歌詞的詩化文學中去體驗它的文學形象與情境,從音樂旋律與節奏中去把握它的曲式結構與風格。然后在視唱中去處理詞曲融合的關系。這樣逐步引導學生進入作品,并用真摯自然的表演、準確的講解、多遍的范唱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教師在樹立學生表演信心、一如既往地精心教授之余,還應盡可能策劃一些小型的歌唱活動,如專題性的音樂會或個人、多人的演唱音樂會等,以及面向社會、深入基層的慰問演出。同時,只要有機會,就選出優秀的學生參與業余或專業的聲樂比賽。綜上所述,舞臺表演是對聲樂專業師生掌握技能及藝術表現力的綜合檢驗。只有掌握過硬的演唱技巧和積累豐富的舞臺經驗,激發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的熱情,才能促進聲樂教學的良性循環。
作者:初蕊 單位: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一、關于民族聲樂“四性原則”
縱觀藝術發展的歷史,任何成熟的藝術形式都有自己的發展軌跡,并在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既蘊含著同類藝術共同的本質,又彰顯著自身的藝術特質。在這里,我們可以分析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藝術發展歷程。文藝復興沖破了中世紀宗教的禁錮,對音樂藝術的興盛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直到今天,文藝復興后興起的歌劇、藝術歌曲、清唱劇等藝術形式仍在延續,許多好的音樂作品仍在上演并成為傳世經典,文藝復興時的一些音樂創作手法、藝術風格在今天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影響。也有一些藝術形式在發展過程中,由于不符合時代的要求、不符合人民群眾的審美取向而逐漸式微。總結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發展的例證,可以看出只有那些符合時代需求,符合藝術發展規律,有著比較鮮明的藝術理念、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比較科學的創作手法的藝術形式,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反觀中國的民族聲樂藝術,也有著自身的發展道路,在發展中形成了許多鮮明的藝術特色。這種藝術特質支撐著民族聲樂藝術不僅在現實生活中深受觀眾喜愛,從歷史發展角度看,也會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和影響力。金鐵霖教授把民族聲樂藝術的這些藝術特性,歸納為“四性原則”,即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時代性。“四性原則”深刻闡述了民族聲樂藝術的內涵,反映了民族聲樂的特質,是民族聲樂繁榮發展的重要原則。可以說,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文化藝術是不可或缺的;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民族聲樂藝術是不可或缺的;在民族聲樂的發展中,“四性原則”也是不可或缺的。“科學性”原則揭示了民族聲樂是建立在科學發聲方法基礎之上的藝術形式。縱觀古今中外,優秀的演唱藝術都需要科學的發聲方法作為支撐,中國古代許多有關演唱的論述,從今天的角度看,是符合藝術實踐的規律的,是科學合理的。如《禮記?樂記》中“師乙”篇提到的“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鉤,累累乎端如貫珠”。其中,“上如抗”強調了聲樂演唱中頭腔的應用;“下如隊”強調了聲樂演唱中關于氣息的應用;“累累乎端如貫珠”中“端”是端正的意思,“貫珠”則強調了字聲的完美結合。西方的美聲唱法(BelCanto)在演唱的科學性上也有著明確要求,通過氣息支撐、腔體運用、聲音共鳴的使用等方法拓展歌唱者的演唱能力。“科學性”原則符合演唱藝術的客觀規律,這是民族聲樂歌唱者具有長久藝術生命力的內在原因。“民族性”原則揭示出民族聲樂應反映中國老百姓音樂審美取向的特質。民族聲樂藝術之所以能夠在世界文化藝術之林中綻放著獨特魅力,源于其獨具的民族性。“民族性”是民族聲樂的源頭和精髓,它規定了民族聲樂的本質屬性;“民族性”是民族聲樂具有的特質和標簽,它影響了民族聲樂的審美取向和音樂特點;“民族性”是民族聲樂的永恒生命,它決定了民族聲樂藝術無論如何發展,“民族性”都是它的恒久核心。“藝術性”原則揭示了民族聲樂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中外經典的演唱藝術,其音樂、風格、內蘊都具有相當程度的藝術性特點,這是藝術高于生活、引領時代、具有長久生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金鐵霖教授提出的“藝術性”原則涵蓋了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藝術所具有的共同品質。“時代性”原則揭示了民族聲樂的發展要符合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步伐。民族聲樂在其產生、發展過程中,始終與時代緊密相連,它始終反映時代、歌唱生活,這是民族聲樂的藝術品格。金鐵霖教授提出的“時代性”原則揭示了民族聲樂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較所具有的獨立藝術特質。總之,金鐵霖教授提出的“四性原則”反映了民族聲樂的發展規律,符合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和廣大民眾的音樂審美取向,既闡釋了藝術發展過程中的特征,又將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原則和個性特點進行了歸納、總結與升華。金鐵霖教授提出的“四性原則”,也具有文藝評價的審美尺度特點,是衡量民族聲樂演唱家演唱水平的基本標準,是衡量民族聲樂教育教學發展的尺度,是民族聲樂演唱實踐、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的基本標尺。我們在民族聲樂教育教學、演唱實踐、理論研究等方面都應該堅持金鐵霖教授提出的“四性原則”。離開“四性原則”,民族聲樂的發展就有可能偏離正途,就有可能脫離中華民族的精神和風貌,就有可能難以表現中華民族的情感,也有可能把握不住民族聲樂的精髓。只有秉承和堅持“四性原則”,民族聲樂的發展才會是健康有序的,才能在今天的基礎之上更為光大、繁盛。
二、培養人才的三個階段和七字標準
在中外音樂演唱發展史上,涌現過許多卓有成就的聲樂教育家、理論家和歌唱家。他們都留下很多值得后來人學習、繼承、發揚光大的聲樂理論、演唱方法和教育方法。中國古代有許多關于演唱的經典論述。元代燕南芝庵在《唱論》提到:“凡人聲音不等,各有所長。有川嗓,有堂聲,背合破簫管。有唱得雄壯的,失之村沙;唱得蘊拭的,失之乜斜;唱得輕巧的,失之閑賤;唱得本分的,失之老實;唱得用意的,失之穿鑿;唱得打搯的,失之本調。”這既是對演唱方法的要求,又是對演唱審美的要求。歐洲對聲樂藝術也有很多重要的論述和觀點。1840年法國醫生Y.R.迪代和佩特雷坎發表了《關于一種新的歌聲的研究報告》,宣揚“關閉唱法”,并從生理學角度指出,只有下降喉頭才能產生“掩蓋的胸聲”。近代聲學的奠基者、19世紀著名的德國生理學兼物理學家赫爾姆?黑爾姆霍爾茨于1862年出版了《論作為音樂理論生理基礎的音的感覺》一書,科學地闡述了樂音的三大特征—音色、音高、音量的定義與物理特性,并對共鳴現象做了系統的研究。這些總結滋養了聲樂藝術,弘揚了聲樂演唱中的科學方法,在各個不同時期作用、影響著演唱藝術和聲樂教學。為了使民族聲樂建立在科學的教學基礎之上,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金鐵霖教授就注意總結聲樂教學的規律,提出并完善了培養人才的三個階段和七字標準。這對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一)關于民族聲樂培養人才的“三個階段”
民族聲樂的學習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有名師教導、學生勤加練習,仍需要有一定的學習實踐時間。這種長期的、持續不斷的學習,并非無規律而言。對此,金鐵霖教授提出了民族聲樂學習的“三個階段”,即“自然階段—不自然階段—科學的自然階段”。金鐵霖教授關于民族聲樂學習的“三個階段”的闡述,揭示了聲樂藝術教學的普遍規律,通過聲樂學習不同階段的訓練,可以使學生了解、熟悉直至掌握聲樂演唱的概念。可以說,上述“三個階段”是金鐵霖教授經過多年探索實踐,總結、提煉的民族聲樂學習的精要,這其中也蘊含著藝術學習的通常法則,即由“必然王國”向著“自由王國”的演進。金鐵霖教授關于民族聲樂學習的“三個階段”的闡述,指明了民族聲樂學習者的學習進程安排。根據“三個階段”的設計和規劃,學習者能夠明晰自己身處的學習階段,對未來的學習有著清晰、準確的認識,對自我的學習有著客觀的認知,對民族聲樂學習者有著指明方向的作用。金鐵霖教授關于民族聲樂學習的“三個階段”的闡述,提示了民族聲樂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需根據教學規律、學生學習進程按照“三個階段”進行重點不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安排和教學實踐,這樣的教學符合民族聲樂人才的培養規律,能夠更快、更好、更科學地培養民族聲樂人才。金鐵霖教授關于民族聲樂學習的“三個階段”的闡述,闡明了民族聲樂教育教學的內在規律,指明了民族聲樂教學所應遵循的教學進度和培養過程,這對于民族聲樂教育教學極為重要。民族聲樂學習的“三個階段”,凝聚著金鐵霖教授多年的教學體會、教學實踐和總結觀察。沒有幾十年的教學經驗的積累,不可能將藝術學習的規律進行如此細致、客觀的描述和提煉。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金鐵霖教授為民族聲樂教育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地貢獻自我,因而才能提出如此寶貴的論述。
(二)關于民族聲樂選才、育才的“七字標準”
在聲樂教育教學中,選才是人才培養的前提,育才是人才培養的目標,二者分別是教育教學領域的起點和終點。對于聲樂教育教學和演唱人才的培養,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中國古代歷來重視人才的選拔,《詩?小雅?菁菁者莪?序》:“菁菁者莪,樂育材也。君子能長育人材,則天下喜樂之矣。”康有為在《大同書》中說:“而乃塞畦絕徑,令窈窕含光不克登其徽音,秀媛蘊才不克揚其文采,固失育才美俗之道,亦非文明開化之宜。”在音樂演唱領域,古人也十分重視人才的遴選,明代魏良輔《曲律》就歌唱人才的選擇,提出了“擇具最難,聲色豈能兼備?但得沙喉響潤,發于丹田者,自能耐久。若發口拗劣,尖粗沉郁,自非質料,勿枉費力”的論述。今天民族聲樂的教學選才目標又是怎樣的?金鐵霖教授提出了“聲、情、字、味、表、養、象”七字標準,它是選拔演唱人才的要求,亦是培養演唱人才的要求。民族聲樂選才、育才“七字標準”的提出,是在前人基礎之上的新的發展。明代魏良輔曾提出要從聲音條件、形象、演唱能力等方面進行人才選拔。相較之古人,金鐵霖教授在情感表達、吐字歸韻、聲音韻味、舞臺表現、文化素養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這是基于對演唱藝術的深刻認知,使得民族聲樂在人才選拔、人才培養方面拓展了視野、細化了要求,因而更具有實踐性。“七字標準”的提出,是對中國傳統演唱經驗的進一步升華。中國戲曲藝術有著諸多精華,比如京劇人才培養講究“手、眼、身、法、步”。金鐵霖教授提出的民族聲樂的“七字標準”,是在這個基礎之上的擴展和提升,反映了民族聲樂植根于中國傳統演唱藝術,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精華。“七字標準”的提出,傳承并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審美追求。我們可以看到,“七字標準”不僅是對民族聲樂教育教學和演唱提出的要求,其本身也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內涵,既具有音樂性、表演性、藝術性,也有著較為深刻的文學性和鑒賞性,這是對中國傳統表演審美的一種新的發展。“七字標準”的提出,適應了時展對民族聲樂演唱的內在要求。自20世紀30年代延安革命根據地涌現出大量的反映軍民生活和抗日精神的作品,到今天演唱舞臺上作品薈萃、風格多樣、異彩紛呈,民族聲樂作品一直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前行。今天,隨著演唱作品難度的提升、音域幅度的拓展,“七字標準”更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性,能夠滿足和反映不同時代民族聲樂作品對演唱者的不同要求。金鐵霖教授提出的“七字標準”,是對民族聲樂演唱和對演唱人才培養規律的深刻認識。民族聲樂涵蓋廣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作品,要求民族聲樂藝術在多元化的基礎上,應具有更高視野的教育教學標準。金鐵霖教授提出的“七字標準”,使民族聲樂的人才培養有著更為全面的培養目標,能夠造就民族聲樂演唱者更為廣泛的綜合能力,也使得民族聲樂的發展道路越走越寬。
三、結語
本文僅就金鐵霖教授的教育教學思想進行了一般性的簡述,其深刻的思想內涵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潛心學習和研究。而對于金鐵霖教授頗具哲學辯證思維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更需要我們在人才培養、藝術實踐的過程當中進一步消化、運用,同時也有待于我們下一步進行學術總結和研究,以饗從事民族聲樂教學、研究的廣大師生們。我們總結并認真學習金鐵霖教授的教學思想,是為了更好地認識民族聲樂的發展規律,把握民族聲樂教育教學的真諦,使民族聲樂藝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能充分發揮自身的魅力,進而屹立于世界音樂文化之林。
作者:劉輝
聲樂屬于直覺藝術,同時也屬于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在聲樂教學中,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樂理,而且還能具備基本的聲樂技能,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操,隨著越來越多的學生對聲樂教育給予濃厚的興趣,高校聲樂面臨極大的挑戰,本文將對此展開深入的探究,給予高校聲樂教育改革完善的措施,以推進教學活動取得更理想的成效。
1聲樂教育現狀分析
從現狀分析,聲樂教育已經成為高校藝術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隨著高校人數的不斷遞增,聲樂教育面臨著極大的挑戰,這不僅體現在教師的儲備上,還表現在教學器材的應用上,更重要的是學生水平能力有著很大的差異性,這在某種層面上給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從而導致高校聲樂教育面臨極大的挑戰,針對這種現狀,高校聲樂教育必須尋求改革,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從而促進學生藝術氣質得以提升。
2優化高校聲樂教育的具體策略
2.1改進教學理念
近些年來,我國高校教育教學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這不見體現在文化課的建設上,而表現在藝術教育層面上,從而促使學生綜合素養得以改善,聲樂作為藝術教育的一部分已經引起高校的關注,并在教學理念上得以創新。很多高校開始重視聲樂課程教學,并且將全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這使得高校聲樂教育迎來新的發展階段,在豐富學生業余生活的同時,促使學生藝術修養得以改善,從而健全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除此之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借鑒其他國家的教學理念及方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促進聲樂教育課程實效性的實現,從整體角度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2.2強化作品內涵理解
高校聲樂教育改革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們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深入挖掘作品本身的獨特性,從而明確作品的情感基調。對于作曲者來說,他們處于不同的時代背景,且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所以他們的情感基調有著加大的差異性。這需要教師花費更多的時間去理解與領悟,并且思考如何向學生傳遞思想感情,讓學生了解作品本身需要傳遞的情感,而且彰顯作品風格,從而幫助學生能夠了解作品本身的風格,這對于聲樂知識的掌握是非常有利的一面。只有這樣,聲樂教育才能真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且彰顯作品真實性與完整性,學生能夠輕松自如的駕馭作品,同時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具有震撼力。從整體角度分析,教師的教學觀念非常重要,這在某種層面上決定了教學的走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真正體現出學生主人翁的地位。
2.3增加學生興趣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興趣推動教學活動必然會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以往的教學主要是以填鴨式為主,而基于興趣層面的教學必然會使課堂教學氛圍較為融洽,對于教師而言需要不斷完善教學內容,并且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抓住學生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生內心的求知欲,掌握新的技能。興趣教育在實施過程中會面臨極大的挑戰,基本樂理部分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但是相對復雜的音樂鑒賞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篩選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內容作為教學部分,“接地氣”的內容往往能夠達到最佳的效果,并搭建起學生與教師溝通的橋梁,增強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讓聲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充滿“人情味”,這也有助于教學獲得最好的效果。
2.4加入實踐教學內容
實踐教學內容的增加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有極大的幫助作用,強化學生表演的欲望,每位學生都具有自身的獨特性,且表揚模式大相徑庭,教師應該對學生的閃光點給予重視及發掘,在教學設計過程中,盡量篩選適合學生個性的教學模式,增加實踐教學內容,這對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也是有極大的幫助,并且考驗教師的教學技能,使其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儲備及教學經驗。高校聲樂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增強藝術修養,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也是益處多多,因而聲樂教育應當重視實踐教學環節,采取相應的措施去優化教學活動,比如學分制、獎勵措施等,從而促使學生對聲樂教育的興趣不斷遞增,并且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寬闊的舞臺進行表演,讓他們感受到聲樂教育帶給他們的快樂,享受成功的喜悅,由此可以看出實踐活動的展開對聲樂教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舉措,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與此同時對學生性格的形成也有極大的幫助,由此可以看出,舞臺表演實踐的推行是非常必要的,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采取恰當的表現形式,這樣不僅能夠增強聲樂教學的實際效果,更能讓學生從中收獲掌聲與成功,這正是聲樂教育帶給學生的真實的體驗過程。所以教師在聲樂教學中應該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舞臺,并且為學生給予有效的教學建議,優化教學活動。
3結語
總體來說,高校聲樂教育面臨極大的教學弊端必須予以及時的改善,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及環境,從而推進教學活動取得更理想的效果,提升學生藝術修養。本文中簡要概述了當前高校聲樂教育存在的弊端,并提出優化的教學策略以提升高校聲樂教育質量。
作者:趙妍 單位:河南科技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