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31 04:23: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高中教育教學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以“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為宗旨”,是全面推行素質化教育的很好體現。對于全面發展和教育21世紀祖國建設的接班人,推行素質化教育絕不能僅限于空喊口號說說而已,必須要拿出切合實際且能夠取得成效的真正方案出來。而在教學當中了解學生的特點,真正地實行興趣化教學,讓學生更好地進行一個自主性學習方為一大良策。
一、了解學生特點,啟發學生特性
任何一個學生在某一方面都會有自己的獨特性,仔細發現,他們都是各不相同的。在教授任何一門課程當中,了解和發現學生的特點才能更有助于找準學生的關注點提升其學習興趣,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導。
1.結合背景環境,善于觀察發現不同。
到了高中,學生的基本價值觀和人格發展方向都已經大致形成,這其中和他們所處的家庭環境、學習環境、生活環境都息息相關。而環境的不同從而影響并造就了當前學生們的認知習慣和性格特點的不同。真正了解掌握這些特點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比方說講地域文化和人口,有的學生可能對于當前社會的人口增長速率過快有著自己的見解,而有的學生則可能對不同地區甚至是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會更感興趣,所以就必須要“分而識之”。對有興趣部分的學生進行區別教學和分步發展,將學生們的興趣充分地調動起來。當然,在課堂上不可能將學生區別開,對一部分學生只講授一部分他們喜歡、感興趣的內容,而是采取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說讓學生們回答一些他們感興趣且了解充分部分內容的問題,讓其在課堂上也能找到更多的存在感和自我認同感,研究表明,愉悅的情緒將更加有利于興趣的提升。還有就是利用少部分課余時間向學生們講述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從而提升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當然,能否讓學生在課余也愿意向老師們去了解學習地理方面的知識,這就非常考驗該教師在教學方面的人格魅力了。也只有在充分地了解了學生的特點和喜好,才能更好地做到以上幾點。
2.綜合學生的表現,進行特性的啟發。
除了從學生的所處環境當中分析,其課堂和生活中的綜合表現一樣是衡量學生特點喜好的極其重要條件之一。因為高中生同樣會有自己的一套思維、行為模式,并且處在這個年紀的學生大多比較叛逆,因此,他們在更多的時候可能會更愿意將真實的自己和真實的興趣隱藏起來,即便通過他的環境分析也很難對其做出準確的判斷,在這時,細致地觀察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行為習慣能更好地幫助老師掌握學生的真實性格特點,對他們的天性進行開導和啟發。擁有良好的耐心和細致的觀察能力能從很小的細節更好地去了解學生。并且,老師們所真正應該做到的,是將學生們放在一個和自己同等的地位去接觸去交談。并非是老師教授學生就意味著老師將高出學生一等,而應該是老師將自己放在與之同等的地位,將自己當成是學生的朋友來進行交流和溝通。試想,關心朋友而去努力嘗試接觸了解他們好讓他們能在學業上取得更高的成績為今后的發展鋪路,這樣是不是就更有動力了呢?而相反一些教師將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地位,從不茍言笑,一貫以一種嚴肅的面容示人,將嚴格甚至嚴苛的教學理念強加在學生身上,這樣不但難以接近學生了解學生,并且即使你是出于好心和責任心的教育,但也極有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從而達到反效果。
二、良好的興趣發展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以上講述的是對于學生,了解其特點,啟發其天性的一些建議,但究其原因,都是為了達到引起學生興趣的效果。唯有讓學生真正地對學科對學習產生興趣,才更有助于其學業的真正發展,并為今后的人生規劃打下良好的基礎。
1.愉悅的情緒有利于興趣化的提升。
研究表明,愉悅的情緒是有利于人類對當前事物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并愿意深入發展和了解的。因此,在課堂和生活中,在學生了解學習地理的過程中,刺激愉悅情緒的產生將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學習地理興趣的提升。只是抽象的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空癟無味地念一遍,然后畫重點,背關鍵,這樣下來,要是能提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那才是出怪事了。在這樣的一個教學環境當中,即便學生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其中又有幾人能對書本上的知識做到真正記住進行更深刻的理解呢?更不要說融會貫通將書本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了。不是學生不用,而是當初學習的時候就根本沒記住,為考試而學,真正能學到的東西太少,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毫無疑問是非常不利的。就比方說講城市化過程和特點的時候,完全就可以穿插一些其他國家發展的歷史和期間發生的一些故事,讓課堂變得更有趣味性而不是枯燥無味的,放松愉悅的情緒自然就很容易產生了,從而也能更好地提升學生們學習地理的興趣。還有一點就是不論學生的表現有多么差,答案給得多么離奇,老師們都應該首先在鼓勵的前提下進行一些相關疏導。學生們是祖國未來的花朵,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對老師來說是義不容辭的,良好的鼓勵將更有助于學生們建立信心實現自我肯定,從而才能更好地開展今后的地理學習計劃。可如果只是一味地否定和責罰,最終只能讓學生產生排斥情緒,負能量只會阻礙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
2.讓興趣演化成習慣,促進自主學習能力。
在興趣的培養完成之后,就是鼓勵學生的自主學習了。興趣的養成讓學生們對地理這一門學科真正地感興趣,再加上老師的良好引導以及趣味的教學,就更加能帶動學生的主動性。但老師也不可能每時每刻都注意學生的學習發展,因此,將興趣培養成為一種習慣,讓學生從今以后不是依靠興趣而是習慣來進行學習,將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因為興趣是養成的,所以也同樣可以慢慢被磨平,將興趣發展成為習慣,將不斷學習養成為自身的良好習慣。這不僅是對學習地理提高地理成績有好處,這更是教會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甚至參加工作中產生一個良好的習慣,不斷地提升興趣放在一些更有意義的事物上,提升自主性,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將更有利于學生在今后的人生中有能力走向更高的高度,這也是教書育人所最終想要達到的效果。
三、興趣化教學有助于改善師生間的互動能力
毋庸置疑,興趣的提升,將有助于學生在學習課堂上表現力的提高,從而創造更好的課堂環境,以配合教師們的教學計劃得以良好的實施。
1.環境和歷史促使教師和學生關系起點并不高。
因為從中華的五千年歷史來看,“師道尊嚴”這四個字一直都給予人們以深刻印象,自古以來,嚴師出高徒,包括在學生們剛進學校時還能依稀記得家長們重復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記得一定要聽老師的話”。而高中的學生們大多又都處在叛逆期,多年以來的壓抑最終導致高中學生在心理上是對于教師最為排斥的學生群體。學生對于教師似乎從一開始就在未經接觸下已經默認產生了抵觸情緒。也就是說即便老師什么都不去做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做得都比普通水平要好很多,但一部分尤其叛逆的學生依舊還是我行我素地和老師唱反調,自己不學不說,更加影響到了其他同學的學習。雖然很不想承認,但當前很多老師對于這種學生的處理方式就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顧,甚至將這類學生的座位直接調到最后,讓其“自生自滅”。
2.提升學習興趣能更好地促進課堂的互動和良好學習環境的形成。
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將能更好地讓學生配合完成老師的教學目的,增強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程度。并且這也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產生興趣,在課堂上充分的表現力讓其得到了足夠的自我肯定以及學生和教師的高度關注,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學生也愿意在良好的情緒環境之中提高自身的學習興趣,更專心努力地學習地理知識,最終在即使沒有老師和同學關注和贊揚的環境之下也依舊已經培養出了一個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在一兩個、一小群有著濃厚興趣并愿意自主學習的學生帶動之下,再配合上良好的學習環境以及老師的興趣化教學課堂,完全能帶動整個班級的對于地理課程的主動學習。因為在大環境之中人類總會有一個從眾的心理,主流大眾如果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態度,即便有極個別的并不是很愛好地理的學生,在大環境的帶動之下也會加入到學習的浪潮中。在大環境中,學生之間同樣還會起到一個相互監督相互促進的作用。學生們相互比較的是學習成績的好壞,對地理知識掌握的程度深淺,那些不愿意學習的學生會被大眾在不自覺之中就排除到群體之外,從而使得他們也不得不好好學習地理才得以更好地融入群體。興趣的更好提升不但是能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性,更多的程度上能很好地改善和帶動整個學習環境的提升,讓學生們在一起相互促進學習和成長才真正達到教育的最初目的。
四、結束語
高中地理的教育教學中,將學生的特點進行良好的把握,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教師們以朋友的身份真正融入學生的群體之中,會更好地提升學生對于地理的興趣發展。而在以濃厚興趣為前提的環境之下,加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整個課堂的互動性,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達到使小部分帶動大部分學習以提升整體成績的目的,更好地促進學生將真正的地理知識學到心中,應用到實際中。老師是以教書育人為最終目的的職業,不論這期間需要付出多大的艱辛和努力,為了學生的更好成長并為其整個人生發展取得一個良好有利的影響,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且令人敬重的。
作者:陳星群 單位:福建省莆田二十七中學
高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教學是一種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最近幾年看來,隨著高中語文新課本的使用,教學方法也有了較大的改變。但是,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尤其是農村學校,由于教學方法始終是原地踏步:呆板的教學、照本宣科、逐字逐句的翻譯、讓學生摘抄等方法。這樣的教學不僅教師費力,學生也只是在枯燥中被動的接受;這樣的教學根本就不嫩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根不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反而讓課堂氛圍變得沉重、無味,甚至還會發生學生對文言文感到恐懼的現象。那么如何來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呢?
1通過啟發引導學生發現規律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文言文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多閱讀淺顯易懂的文言文,同時借助注釋和相關文言文翻譯的工具書,對文章中的字詞句進行理解,從而讀懂文章的內容。同時還要整理文言文中的文言實詞、文言虛句、文言句式的意義及其用法。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自己自主動的去摸索,還要找出并掌握其中具有規律性的東西,有助于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例如在教學《滕王閣序》中,對“目吳會于云間”中的“目”分析其在此的用法,同時讓學生在回憶之前所學的《鴻門宴》中的“數目項王”中的“目”的用法,通過比較看得出來“目”字后面都是用的名詞(n),從而得出“在一個句子中若是有連個n連用,那么其中的一個n或用為v(動詞)。接著讓學生舉一反三,《滕王閣序》中“襟三江而帶五湖”中的“襟”、“湖”,《師說》中的“吾師道也”中的“師”等。又如比較《滕王閣序》“雄州霧列,俊采星弛”、《歸去來兮辭》“園日涉以成趣”、《逍遙游》“水擊三千里”中的“霧、星、日、水”等從中就可以找出“n在v前面并不一定就是主語”的規律。通過這樣的教學,逐漸培養和提升學生對文言文中n的使用規律。又如:《勸學》中的“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就是將n放在能愿v后面從而活用為v;《寡人之于國也》中“樹之以桑”中將n放在“之、而”前面使其活用為v等。
通過這樣的比較、啟發、引導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還使課堂的氣氛活躍,也提升了教學的效率。
2導入式的文言文教學提升學生的興趣
對文言文傳統的教學方式總是按部就班,首先是介紹作者、背景,接著就是逐字逐句的翻譯,最后進行分析和總結。這種枯燥、沉悶的教學方式讓學少變得疲憊,同時課堂也是“一潭死水”;因此我們要打破這種教學模式,根據學生所熟悉的內容導入教學。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調動了學生的想象思維。例如《鴻門宴》的教學中,首先我講了一個傳說導入該堂課:紀曉嵐的一首祝壽詩“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生的兒子都是賊,偷得蟠桃敬母親”。然后,我結合了《黃河九曲寫事要有點波瀾》中的知識點,再讓學生對“宴會中”的那部分進行了通讀,并分析文章的動人之處。最后再進行總結。類似這種切入時式的文言文教學,讓學生在上課一開始就投入到質疑的氛圍中,同時還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3放開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大膽去創新
為了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我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始終堅持讓學生自主學習,借助工具書、注釋等,翻譯內容,理解全文。
3.1閱讀全文
新課標的要求:閱讀文言文和古詩詞,并背誦經典的名篇。因此,閱讀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關鍵。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翻來覆去的閱讀,積極的調動自己的大腦思維,借助相關字詞句的預感來回憶之前所學知識,從而更好的認識、分析、理解、感悟全文。針對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問教師或者是借助工具書等。
3.2不斷的積累
語文教材無非就是例子,學生要憑借著這些例子舉一反三。對于學生來講,該篇課文中的字詞句等就是例子,學生只有不斷的積累名言絕句,并掌握它們的用法和意義,才能做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鞏固性的積累不僅能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更好的吸收,還能提升思維的靈活性和散發性。時常讓他們抄襲部分課外的文言文語段進行熟讀、背誦,以便于幫助他們解決課堂上的新問題,完成知識的遷移。
3.3歸納和總結
針對學生的知識面相對來講是比較狹窄的,加之部分的實虛詞句等在文章中體現得不夠充分,那么,這就需要學生進行歸納總結,有助于其他文章的學習。例如教學這篇《寡人之于國也》,本篇文章有4處用到了介詞“于”,根據學生的歸納、查閱工具書之后,對“于”字的有四種用法:表示對象;地點、時間;被動;比較。又如讓同學們總結被動句型,借助《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文章中的“而君幸于趙王”、“徒見欺”、“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這幾句被動句,學生的總結:“于”、“為……所”、“見”、“見……于”以及用主動進行表示,如“帝感其誠”。這些都是表示的被動。
4總結
總而言之,高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尤其是農村教師,必須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的引導、啟發,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從而讓他們在愉快的環境中進行文言文的學習。
1.新穎的課文導入
一堂課成功與否,課文的導入是關鍵,一個好的導入能讓學生對這堂課產生足夠的興趣和關注,學生對課文產生了好奇,才有想學下去的欲望。課文的導入首先應該和課文緊密聯系,不能因為提起學生的興趣而遠離了課堂教學內容;其次,課文導入應該形式多樣,充分運用聲、光、色等感官元素,來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
2.建立情景式教學課堂
“教學”是“教”和“學”的結合,老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以往的語文教學往往以教師的“教”為主體,忽了視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導致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差。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提高其創造能力。要達到這一目標,課堂教學就應該有所改變,建立情景式教學課堂,實現語文教學生活化,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高中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建立情景式課堂教學的主要方法就是豐富課堂活動,在課堂中多進行有效豐富的課堂活動,比如開展辯論賽、角色扮演、講故事比賽、作文比賽等等,培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也能提高其應用能力。
3.運用優美或幽默的語言
語言是人類傳情達意的符號,運用什么樣的語言進行教學對教學效果也會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高中語文課中有許多優美的詩歌、散文,比如《雨霖鈴》、《荷塘月色》等等,在講授這些課文的時候,如果教師能用優美的語言營造出一個有畫面感的詩情畫意的世界,會更加深學生對課文情感的把握。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聯想力,還能讓學生融入作者的感情里,或悲或喜。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課文都適合用優美的語言來講授,有的課文需要雄壯的語言,有的課文需要激昂的語言等等,不管怎樣,幽默這一語言在很多課堂中都可以運用,而且如果運用得當,可以有效活躍課堂氣氛。幽默是吸引人的最好方法,在課堂中不時用幽默的語言會讓課堂氣氛愉悅融洽,當然,幽默也應該有限度,不能過度使用,任何東西都是過猶不及的。
4.利用現代化教學豐富教學手段
這里所說的現代教學手段包括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對教師而言,他們應該在課堂中運用多媒體計算機教學手段,使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容量變大、傳授知識和吸收信息的效率得到提高,讓學生在先進的教學模式和豐富的教學內容中學習知識,提高語文素養。對學生而言,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在課外運用多媒體輔助學習,比如運用網絡查找資料、在網上閱讀電子書、運用多媒體完成作業等等,學生是接受教學內容的主體,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掌握好的學習方法也至關重要。這樣,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才能充分結合在一起,使課堂內容和課外學習互補,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甘正東認為,“反思性教學(reflectiveteaching),又稱反思性實踐(reflectivepractice),指教師憑其實際教學經驗的優勢,在實踐中發現問題,通過深入的思考觀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以期達到自我改進、自我完善的目的。”反思性教學主要分為“活動前反思”、“活動中反思”、“活動后反思”三類,“活動前反思”既有對以往教學活動的反思,也有對未來教學活動的設想,這主要體現在備課過程中,前面已經敘述了備課,這里不再贅述;“活動中反思”即指向當前教學活動,是對當前教學活動本身進行的反思,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我們這里主要談論“活動后反思”,指剛完成的教學活動,是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反思。高中語文教師在完成了一堂課以后,要對這堂課的教學活動進行回憶,對其中的優點和缺點進行思考,對本次教學活動實施情況與之前設想的不一樣的地方進行分析,對成功的經驗和教訓進行總結和整理,撰寫教學日志或者心得等。這對高中語文教師來說也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進行反思,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方法,才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新課程改革體現了與以往不同的全新的理念,高中語文教師首先要把握好教學立足點,其次理解課程改革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在備課、教學方法及課后進行反思,轉變以往陳舊的教學觀念,不斷創新求索,成為一個適應新課改的優秀的高中語文教師。
作者:龔勇軍單位:新疆兵團第四師第一中學
【摘要】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步完善階段,大量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中學生如何針對這些變化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是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歷史責任.所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斷進行創新.
【關鍵詞】高中教育政治課教學創新教學創新思維教學方法教學原則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也是當今教育的主旋律。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不竭的動力。中學政治教學肩負著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重任,推行創新教育責無旁貸。創新能力就是創造性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教育就是通過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素質,促進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當代教育的指導思想,是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對人才的素質要求,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
一、營造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敢于創新
良好的心境和情緒積極的情感對學生的發展有相當重要的積極作用。如果學生感覺課堂氣氛不安全,生怕說錯話,擔心發言被譏笑、被訓斥,那么學生就不敢敞開胸懷,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會妨礙學生的獨立思考,妨礙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討,甚至會使學生封閉自己的心靈,更談不上創新。因此,開展創新教育首先要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會讓學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極其自然而且以最佳的狀態流露出來。教師要做到尊重、關心、支持、賞識和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并努力消除學生的恐懼感。
二、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創新
學習興趣是一個人經常趨向于認識、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參加該活動并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研究表明:一個人做他感興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能發揮80%以上,做不感興趣的工作只能發揮20%。學習也是如此,如果學生對某一門課程不感興趣,不僅會抑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
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促使學生善于創新
大力改革課堂教學,變一言堂為群言堂,變重視教師主導為更重視學生主體,讓學生在主體作用發揮的過程中自覺完成創新能力的培養。
(1)一人當一次“教師”
有計劃的安排指導學生每四人一組集體備課,在備課過程中,要求學生獨立處理教材,搜集材料,強調學生要在解決“為什么”和“怎么樣”這兩個問題時,除了按照教材講述之外還要繼續追問“還因為什么”、“還應該怎么樣”,讓學生在課本外進行再思考。最后,教師總結。通過“實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處理教材的能力,使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更豐富、更深刻。
(2)組織學生課堂討論
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兩個基本特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重視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的訓練..而課堂討論是訓練學生兩種思維的有效形式。課堂教學中,針對教學內容由教師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間互相交流切磋甚至爭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腦能力,拓寬學生的思路和知識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討論的形式主要有兩種即:分組討論和全班集中討論.分組討論,爭取每個同學都有機會發言,闡述自己的觀點,然后選出代表在全班發言。
(3)開展專題性研究課程,在研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所謂研究性課程是指以學生學科領域或垮學科領域選擇確定研究專題,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發展性和創造性能力為核心,以激發潛能,發展個性和完善人格為中心,以主動參與、協調合作、自主發展為主要外顯特征進行的探索性、研究性的學習過程。
總之:通過以上手段和方法的嘗試,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教學任務的完成和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達到知識、能力、覺悟三者有機的統一,增強了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
摘要:“人文素養”是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識和由這些知識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內化在人身上所表現出的氣質、修養,即人的內在品質。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樹立大語文觀,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文素養人文知識;人文精神;人文觀念
當今社會是一個人性化的社會,強調以人為本,重視人性,這種人本主義的社會價值觀和發展觀,越來越明顯地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識,比智慧和博學更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性格的偉大,這一點往往超出人們通常的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通過教育來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興趣,把形成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的發展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而在所有的學校學科中,語文學科無疑應該站在排頭兵的位置。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育應該著力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也肩負著重要的責任,這正契合了時代的需要。根據這一精神,新版語文教材加大了人文素養的比重。語文內容將視角廣泛投向家庭、社會,關注親情、友情等真情,以此引導學生聯系自身實際,感悟種種人生哲理。這就是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由原來的“課堂指導者”變為知識的對象。用一定的手段協助學生完成教學目標,而非讓學生作為被授予知識的對象。這樣一來,可以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在自主性學習,增強主動探索的興趣,提高人文素養。有利于語文能力的全面發展。下面我就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人文教育談一下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開展人文素養教育首先要注重對教材中人文知識的挖掘與傳輸
中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語文教材既是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范本,又是了解和汲取中外社會、政治、歷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識的教材。語文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用文學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教材,結合教學內容挖掘并有針對性地介紹和講解相關的人文知識和信息,帶領學生去了解、認識、思考、聯想,進而學習和借鑒,讓學生在聽、說、讀中體會課文的美,使學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方法的啟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比如教材中的詩、詞、賦、小說、戲曲等中國古典文學中蘊含著傳統的審美文化,道德、風俗、禮儀、文化,讓學生從中接觸到傳統文化,了解其豐富和悠久,久而久之不斷積累,學生必然會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認識其價值,從而自覺地接受優秀的文化傳統。例如,通過鑒賞《離騷》的優美詩句,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并學習詩人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執著追求理想的高尚節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通過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跟隨海倫?凱勒進入五彩絢麗的精神世界,感受一個殘疾人的精神力量的源泉:珍愛生命、戰勝苦難、善待生命……
二、開展人文教育首先要注重人文知識向人文精神的轉化
要真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就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養。語文作為民族精神的載體,不僅容納了傳統民族文化知識和當代民族文化知識的精華,而且還處處張揚著華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興旺發達的民族精神。比如,以人為本、自強不息、天人合一、貴和持中、舍生取義、正道直行、人定勝天、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愛好和平、反對分裂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品格,我們不但要繼承,還要激勵學生不斷去發揚光大。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用心發掘教材中人物形象蘊含的精神內涵,精心選擇、組合、疏導,在人物形象與學生心靈中間架起一座情感橋梁,使學生的靈魂超越時空,與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形象進行心與心的交流與碰撞,沐浴他們的人格光輝,感受他們的精神道德力量,從內心深處得到震撼和陶冶,從而實現與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人文精神的自然融合,自覺地成為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承載者和實踐者。
三、注重教師的言傳身教,樹立學生的人文觀念
教師作為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首先要有崇高的人文情懷。常言道:最優秀的教師必然是充滿愛心的人道主義者。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自身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響學生,真誠地熱愛每一位學生,學會贊美、賞識學生,肯定學生的閃光點,理解、信任和尊重學生,不能態度生硬,語氣盛氣凌人,冷嘲熱諷,而要循循善誘,和風細雨地滋潤學生的心田,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人文環境。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吃透教材、領悟教材,準確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人生感悟,向學生傳承人文思想,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我們語文教師要有志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貴品格,要有仁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胸懷。要有“談笑間,墻嚕灰飛煙滅”的瀟灑自如,要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積極樂觀。教師這種言傳身教的人文熏陶一定能傳遞出“愛屋及烏”的效應,將學生帶入一種濃厚的人文氛圍中,這是語文教師具有得天獨厚的魅力。總之,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祖國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培養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這些都準確、充分地反映了語文學科的特點。語言文字滲透了民族個性,負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文化,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不能人為割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有感情地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用民族精神喃育后代,以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之功。
作者:孟現里 單位: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木頭凳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