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31 04:07:4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探討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內容提要]保障未成年人實現自身的權利,是父母應當履行的義務,這種義務隨著孩子的出生而產生,并貫穿在家庭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之中。未成年人保護是家庭教育的起點和歸宿,漠視未成年人的權利是家庭教育失誤的根本原因。喚醒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意識,挖掘他們發展的潛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幫助父母了解和認識兒童權利、轉變觀念、提高保護未成年人權利的能力,應當成為當今社會背景下家庭教育指導的著力點。
[關鍵詞]未成年人,保護,兒童權利,家庭教育。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將“依法保障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首次寫進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對保護未成年人權利的重視。規劃綱要作為全國人民的共同行動綱領,也敦促我們對保護未成年人權利中家庭的責任進行認真思考。
一、未成年人權利保護——家庭教育的起點和歸宿
在對未成年人的認識上,筆者認為有這樣兩個基本點:一是從人的權利意義上講,未成年人無異于成年人,他們是獨立的個體,與成年人彼此平等,具有相同的價值和作為公民應有的權利;另一點是從未成年人的特點上講,他們與成年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們的弱小和不成熟,即生理年齡決定了的他們與成年人在個體需求上的不同,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認知、行為等方面的差距,需要成人社會在他們社會化過程中從各個方面給以充分的保護和幫助,以實現他們的權利。因此,對未成年人保護本質的理解,應當是未成年人權利的保護,而不是人們傳統觀念和行為習慣中把孩子當作被動的、受成年人支配的對象或附屬物單純地對他們的呵護。
關于未成年人的權利,是將未成年人作為權利主體提出的。未成年人是公民的一部分,除法律規定只能由成年公民才能享有的某些權利外(如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婚姻自由權等),成年公民的基本權利未成年人都享有。此外未成年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還享有法律規定的不同于成年公民的特殊權利。
1989年第44屆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了《兒童權利公約》(ConventionontheRightsoftheChild),我國政府于1991年批準了這一公約,1992年4月1日該公約對我國生效,從此加入了承諾對兒童承擔《兒童權利公約》所規定義務的國家行列?!秲和瘷嗬s》將“18歲以下的任何人”界定為“兒童”,與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所指“未成年人”是同一含義。在《兒童權利公約》中,賦予兒童極為廣泛的權利,基本權利概括起來主要是:
生存權——是最基本的人權,也是兒童享有的最基本的權利。兒童出生后便獲得了作為自然人的生命權,享有生命安全不受剝奪和非法侵害的權利。生存權還包括生活保障權和健康權,即獲得足夠食物、棲身的住所、醫療等生活保障的權利,與父母分離后保持個人關系及直接聯系的權利。此外,兒童與成年公民一樣享有姓名權、肖像權、隱私權、國籍權、名譽權、榮譽權和知識產權。
發展權——是指兒童擁有充分發展其全部體能和智能的權利。包括兒童有接受一切形式教育的權利、休息和閑暇的權利。此外,發展權還包括信息權、娛樂權、思想和宗教自由、個性發展權等。其主旨是保證兒童在身體、智力、精神、道德、個性和社會性等諸方面均得到充分的發展。
受保護權——是指兒童享有獲得國家、社會、學校、家庭保護的權利,以減少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的不利因素。兒童的受保護權包括受監護權、受撫養權,反對一切形式的兒童歧視,保護兒童免受身心摧殘、傷害和凌辱,忽視或照料不周、虐待或剝削。當兒童處于某種困難或危險境地或有某種特殊情況時,有需要社會各方面予以援助的權利。在國家法律中兒童的量刑、矯治等受到有別于成年人的法律保護。
參與權——是指兒童參與家庭、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權利。兒童有自己的感情和對事物的意見,享有對影響他們的任何事項自由發表言論的權利。包括通過口頭、書面或印刷、藝術形式或兒童所選擇的任何其他媒介,尋求、接受和傳遞各種信息和思想的自由。兒童的社會性參與不僅是他們的基本權利,也是其成長和發展的基本需要。
《兒童權利公約》和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所體現的是與傳統的兒童觀有著根本區別的一種全新的兒童觀。這種兒童觀對未成年人保護的基本點是承認他們因其弱小和不成熟需要給予特殊的保護,但并不因此輕視他們,而是將其看作是有能力的、積極主動的權利主體,他們擁有權利并可以行使自己的權利。保障未成年人實現自身的權利,是父母作為其監護人應當履行的義務。這種義務隨著孩子的出生而產生,并貫穿在家庭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對未成年人的保護與對他們的教育是相輔相成的,教育是保護的基本成分,也是他們生存與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在未成年人保護這一系統工程中,家庭承擔著首要的、特殊的、不可推卸的責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未成年人權利保護是家庭教育的起點和歸宿。
家庭教育從廣義上說有兩方面含義,一是指受教育者在家庭中所受到的由其家庭成員(主要是父母)施與的自覺的或非自覺的、經驗的或意識的、有形的或無形的等多層面、多角度的教育影響;二是指家庭環境因素在教育功能上的作用。即包括家庭的社會背景、家庭經濟條件、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環境因素等對受教育者產生的影響(吳鐸等:《教育與社會》,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年版,第208頁)。未成年人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對象,作為權利的主體和獨立的個體,他們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交往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以及社會賦予他們的特有的權利。家庭為未成年人成長提供各種適宜的條件,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按照他們的發展特點和社會需要開發他們的潛能、促進其身心發展的活動,就是家庭教育活動,同時也是對他們權益的保障。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從人的心理發展、接受教育的效果、人的社會化歷程等多個不同的角度都承認在人的發展的不同階段有其不同的特點,以及與之相聯系的關鍵期的存在。研究者們曾以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典型的實例說明了一旦錯過某個關鍵期,人的某些特質就不能得到應有的發展而成為終身的遺憾。人生的未成年階段正是處在這樣的關鍵期。家庭教育伴隨著人的生命降臨于世,在孩子作為家庭一員的同時就開始了,是人的一生中接受的最早的教育。家庭在人的成長的最初階段所給予孩子的一切,成為走上社會的起點,奠定了一個人一生的基礎,使其長大成人成為可能。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和基礎性特征,決定了對于教育對象的特有的功能,也意味著在全社會保障未成年人權益的系統中,家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
就家庭教育的內容而言,是一定的教育目的具體體現?!秲和瘷嗬s》明確規定,“教育兒童的目的應是:最充分地發展兒童的個性、才智和身心能力?!蔽覈段闯赡耆吮Wo法》的立法宗旨是“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在當代中國,無論個體家庭在孩子培養的具體目標上有多大的差異,體現社會主流文化價值追求的家庭教育目的與《兒童權利公約》和《未成年人保護法》是一致的,即保障未成年人的權利的實現,促進其全面發展,以更好體現其社會價值。家庭教育內容的廣泛性和全面性是其他教育載體不可比擬的。在將“自然人”培育為“社會人”即實現社會化的過程中,人的體力由弱到強,思維活動由簡單到復雜,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由小到大,任何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家庭的作用。人來到世上,就有溫飽的需求,但無獲取衣食的本領,適應環境的能力甚至不如動物。生存的權利需要家庭給其多方面的照料,離開家庭,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自我服務的本領就很難培養。家庭作為初級的社會群體,是人與人之間發生最初的社會關系和道德關系的場所,家庭生活規范便是個體最初接觸到的社會規范。年幼者以家庭中的長者的言行為認同對象,通過同化作用,逐漸形成自己的行為習慣和道德人格,并在與家庭成員的互動中,學會調節與他人的關系,進而逐漸形成約束自身社會行為的信念、習慣與規范,調整個人與團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隨著個體社會化的進展,家庭教育內容也進一步豐富。在指導生活目標、形成個人理想等方面,父母以自身的生活經驗對子女的教育,影響著他們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有價值的選擇以及其發展權、參與權的實現。
總之,家庭教育的本質功能決定了父母必須從孩子生命的起始階段,在家庭生活的實踐之中,培養他們的生存能力,啟迪他們的精神世界,學習在社會中做人做事的本領,進而使受教育者能夠在社會的舞臺上實現自身的生命價值。在這個意義上審視家庭教育,就是作為未成年人監護人的父母履行對未成年人權利的保護職責。無論他們是否自覺、是否自愿,其觀念與行為是否符合保障未成年人權益的宗旨、能否達到保護未成年人的目的,在客觀上都對未成年人的生存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關系到未成年人的權利能否得到充分地行使與維護。
把未成年人看作積極主動的權利主體,是現代社會保護未成年人權利的基點。只有在充分尊重未成年人權利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才能使對他們的保護有利于他們的發展,最終達到其獨立于社會的目的。成年人對未成年人權利的漠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發展,也成為家庭教育失誤最根本的原因。
目前家庭教育最突出的問題是缺乏對孩子權利的尊重。在我國,隨著封建社會專制制度的廢除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子女對父母的人身依附關系已無存在的基礎。無論在社會上還是在家庭中,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屬于自己的地位和權利。對于未成年人來說,盡管離不開父母的撫育,但他們已經不再是父輩的附庸,社會也在法律、道德、社會生活等各個層面上以各種方式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然而當我們在未成年人權利保護的視域下審視當今的家庭教育的時候,卻也清晰地看到了傳統社會“家長制”和“成人本位”的陰影,由此衍生的兒童觀依然存在于我國公眾之中,影響著人們對待未成年人的態度,以及對他們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和評價標準。
中國的父母不惜一切代價為孩子付出的精神和做法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在孩子的養育上,“望子成龍”也罷,“望子成才”也罷,一些父母往往是被社會的期望和價值觀所左右,按照成年人認定的理想的模式和目標來左右孩子的成長,孩子的現在只是為了他的將來,而對于未成年人自身個性的成熟和社會化過程中的各種需要則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在一些父母思想中,“兒童權利”的概念是模糊的或者根本沒有這樣的概念,孩子的童年被“省略”掉了、被“成人化”了,小小年紀便背負著長輩們對一代人的期望,他們作為獨立的個體在家庭中應當享有的權利得不到尊重。反映在教育內容上,父母們不顧忌孩子的感受、需求、能力和他們的長遠利益,習慣于把成年人的思想觀念強行灌輸給孩子,按照成年人的意志為孩子安排生活方式和內容,確定生活目標和行為選擇;在教育方式上,熱衷于對孩子單向度的、教條的說教,不屑于征求孩子的意見、取得孩子的認同;在對孩子的評價標準上,以成人為中心的“聽話”的孩子是好孩子,循規蹈矩被奉為楷?!谒蚕⑷f變的現代社會,當孩子們以其童心和對新事物的敏感接受新思想、模仿新事物的時候,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常常被父母們視為“不軌”而橫加限制;當孩子們的身心特點發生變化的時候,父母們卻無視這種變化或察覺不到這種變化,依然按照主觀印象去認識現實中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與其說是當今的孩子與父母對立、不好管,倒不如說是父母把自己放在了與孩子對立的位置上,“管”孩子的方式并不適合孩子的特點。當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表示不滿或反抗的時候,父母們又會以自己的長者權威甚至施以暴力對付孩子。盡管許多父母的出發點確確實實是“為了孩子好”,但是缺乏對未成年人本質的了解和對他們獨立人格的尊重,不可能達到理想的目的。直接的后果是為未成年人按照自身成長規律的發展制造了障礙,也使他們失去了童年本應有的歡樂和可貴的開拓精神。
在我國許多對家庭教育問題進行分析的論述中,都談及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所抨擊的是父母們付出過多、替代過多,養成了孩子的依賴性等等。事實上,如果站在保護未成年人權利的立場上分析,這種表面上的“過度保護”所掩蓋的是父母們對孩子權利的剝奪。在一些父母的潛意識中,親子是一體的。一方面有著強烈的“替代成就感”,把自己和家庭的未來寄希望于孩子的同時,也把社會競爭的壓力轉嫁給了孩子;另一方面,自覺自愿地包攬了本應孩子自己做而父母可能為孩子做的一切,把自己的付出作為孩子成長的一部分而不是為孩子自身的成長創造條件,使得孩子在生活實踐中充分發展其全部體能、智能和社會性參與的權利受到限制。當我們看到社會上有大量的父母圍著孩子轉、對孩子的事包辦過多同時,更不愿意看到的是當今的孩子對父母們的觀念和行為的無奈的認同。筆者曾經參與的“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狀況與教育調查”中問及中小學生學習目的,在20個選項中為了“報答父母的愛”是選擇比例最高的,達到76.9%,高于“很好地發展自己”和“為將來開創一番事業創造條件”的比例,另有64.5%是為了“滿足家長對我的期望”;有個女孩平靜地自殺了,遺言中惟一的理由是不愿意讓父母為自己太操心;以至于有個長大成人的孩子接受父母“代為相親”的理由是覺得自己“愧對他們”,“現在把主動權下放給他們一部分,也讓他們有點寄托,多些參與感?!鳖愃频陌炎约旱呐Α⒆约旱纳?、自己的未來交給父母、全部為了父母的現象,或許是子女對父母為之付出的回報,父母們會為之欣喜;但這種在父母的長期誤導之下對自身價值得否定和權利的放棄,不能說不是年輕一代人的悲哀。既然如此,越來越多的未成年的孩子依賴父母、成年了的孩子依然“啃老”現象的存在也就不足為怪了。父母對孩子權利剝奪的結果是,扼殺了未成年人作為權利主體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他們由在家庭中缺乏獨立的機會開始,逐漸發展為缺少獨立成長的內在動力和勇氣,弱化了在現實社會生存與發展的能力。甚至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自立于社會的人——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敗。法學教授皮藝軍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成人社會對孩子權益的剝奪和忽視,就是對孩子社會化過程的粗暴干預。對此所產生的后果成人社會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保ㄆに囓姡骸秲和瘷嗬奈幕忉尅?,《山東社會科學》2005年第8期)
現實社會紛繁復雜,未成年人生活其中,不免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對他們權益的侵襲和傷害。這種權益侵害不僅包括身體、財產等方面有形的侵害,也包括心理、思想上的無形侵害。無論是哪種權益侵害,無論是以怎樣的形式表現出來,也無論是誰實施對他們的侵害,對成長中的未成年人來說都會成為影響他們的生存與發展的障礙。事實證明,由于父母失職對未成年人權益的侵害,比任何來自其他方面的傷害都更為嚴重、更為深刻。在一項全國未成年犯調查(關穎:《城市未成年人犯罪與家庭》,群眾出版社2004年版,第296頁)中我們了解到,有的孩子由于家庭貧困、父母離異或外出做工等原因父母無暇顧及,基本生活沒有保障,其生存權益受到侵害,便以搶劫、盜竊為生;有的孩子受到身體侵害無力反抗,而家庭又不能為其提供幫助,出于安全的需要便在社會上尋求“保護”,直至受壞人指使販毒、、搶劫等無所不為;有的孩子在家里經常受到父母的打罵和無端干涉,得不到應有的愛撫和尊重,造成心理和行為上的扭曲,便到家庭以外尋找發泄的渠道,因打架斗毆、聚眾鬧事而觸犯刑律;有的孩子在成人不恰當的呵護之下并不能擺脫內心的孤獨感,或者因為學習或行為問題而被學校所排斥,交往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使他們很容易參與社會上一些不良團伙,共同犯罪也在所不辭……我們設想:如果未成年人的需求在家庭中得到滿足,他們的權益得以有效的保障,或者當他們的權益受到外部因素侵害的時候,父母給予及時的撫慰或補償,是否就可以減少或者避免他們犯罪了呢?回答應當是肯定的,至少在他們走上犯罪道路之前,對他們權益的保護可以起到預防和緩解他們違法犯罪的作用。研究表明,未成年人處于人生發展的不成熟階段,屬于弱勢群體,權益侵害更容易使其誤入歧途。這是因為一是他們獲得需要滿足的途徑少;二是他們需要的滿足主要依靠家庭和社會供給;三是他們無力抗衡權益的侵害;四是權益侵害容易引發心理扭曲和變態。這種狀況與性格異常、環境不良、家庭缺陷、教育不足等各種內部和外部因素相結合,往往使他們不假思索地采取傷害他人等過激行為,實際上就是以侵害他人的權益來維護自己的權益,獲得需要上的滿足。近年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惡性事件增加的反面事例展示的是父母失職和家庭教育失誤的惡果,同時也讓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家庭對于保護未成年人權利的重要。
三、家庭教育指導的著力點
當我們揭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對父母在保護未成年人權利方面不盡如人意之處進行批評的同時,也應當看到:近年來,父母們對孩子的重視達到了空前的程度,但有兩個最基本的問題被忽略了:一是未成年人有什么權利,如何保護他們的權利?在很大程度上并沒有進入父母了解、關心孩子的范圍;二是父母對未成年人應當履行哪些職責,法律規定的權利義務是什么?許多人并沒有清楚的認識。因而在未成年人的家庭保護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同時我們也應當承認,父母承擔對未成年人的監護義務、實施家庭保護并非可以“無師自通”,他們在履行職責中存在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缺乏這方面的教育和必要的指導造成的,很難靠家庭自身的力量予以解決。盡管近年來家庭教育指導得到重視,但由于沒有父母必須接受教育的法律規定,總體上看存在的問題是,一是有相當多的未成年人的父母未曾接受過正規的家庭教育指導,尤其是在教育問題較為嚴重的偏遠、貧困農村,家庭教育指導幾乎是個盲點;二是教育滯后,不足以對父母正確履行監護人的責任給予預期的幫助;三是流于形式,針對性不強,難以解決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實際問題;其四是父母教育的主管機構和執行機構不明確,缺少必要的人員、資金等支持,甚至造成某些以贏利為目的的機構對父母的誤導等等。因此,為了保證對未成年人的家庭保護,在法律規定父母必須承擔的義務的同時,有必要規范對父母作為監護人履行職責的教育,并納入全民終身教育體系。在制度上明確承擔父母教育的主管機構、不同教育內容的執行機構和人員,規定父母必須接受教育的時限和內容,以及評價體系、監督措施等等,從根本上起到幫助和促進父母正確履行其對未成年人家庭保護職責的作用。
我國加入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和實施《未成年人保護法》已有十幾個年頭,但現實社會遠沒有把未成年人放在應有的權利主體位置上。一方面一些父母不了解或者根本不去了解未成年人的權利,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使未成年人認識和行使權利的可能性大大減少。甚至有的父母為了維護長者的權威,不愿意孩子了解自身的權利。在2002年筆者主持的一項對908名天津市中小學生問卷調查中了解到,分別有22.4%和35.3%的學生“不知道”和只是“聽說過”《兒童權利公約》,表示“了解部分內容”的有26.6%,“了解全部內容”的只有15.7%;對《未成年人保護法》分別有7.2%和30.8%的學生“不知道”和只是“聽說過”,表示“了解部分內容”的有44.8%,“了解全部內容”的只有17.3%。在對自身權利知曉率如此之低的情況下,更難說行使和維護權利了。未成年人是積極的主動的權利主體,他們的發展過程不僅是被動地接受客觀因素影響的過程,自身也應積極參與并影響這個過程。父母創造促進未成年人主動、和諧發展的條件的同時,自身的角色必然也將發生重大變化,即不是單純的對孩子生活的照料者、思想行為的教導者和控制者,而是通過教育和影響讓孩子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和能力,促進孩子主動發展。重視和強調未成年人的權利,同時也意味著是在分配成年人的權利。因此,為了達到家庭充分保護未成年人權利的目的,父母不僅要尊重孩子的權利,也要把喚醒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挖掘他們發展的潛能作為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這方面,幫助父母轉變觀念、提高他們保護未成年人權利的能力,應當成為家庭教育指導的另一個著力點。
尊敬的朋友:此篇文章由本站老師獨家原創寫作,版權歸會員所有,普通VIP會員無權查看,服務咨詢電話:0825-6698000。
摘要: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對他們的成長影響很大,本文嘗試從不同領域的家庭教育、未成年人不同成長階段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影響因素、未成年人家庭衛生保健與營養等方面對未成年人家庭教育進行探析。
關鍵詞: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德育;智育;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未成年人發展戰略地位日益凸顯。家庭教育作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積極探索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新規律、新途徑、新機制,著力構建家庭教育新模式,合力推進家庭教育工作,是目前和將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1、未成年人不同領域的家庭教育
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德育、智育、個性心理培養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方面,每一個方面都是未成年家庭教育不可或缺、不容忽視的。
1.1加強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的德育培養
家庭的倫理道德是整個社會倫理道德的基石。家庭道德責任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成長中具有基礎性作用。未成年人家庭道德責任教育是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中最基本的內容。社會發展對未成年人家庭道德責任的形成造成沖擊;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問題,家長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比較普遍,致使孩子道德責任的形成受到影響;未成年人的家庭道德行為失范現象較為普遍。這些都使得人們有必要探討未成年人的家庭道德責任教育問題??鬃釉唬骸吧偃舫纱笮?習慣成自然”,就是說孩子自小養成的習慣,對其今后的發展,甚至一生的前途將產生重要影響。未成年人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不斷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是實現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和知識培養均衡的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1.2加強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的智育培養
所謂智力教育,就是知識教育。當前,我國對未成年人治理教育非常重視,并且已經有了很多探索。未成年人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的興趣遠遠超過理性認識。所以,作者認為,如果采取未成年人智力教育生活化的方式將會更有利于增強未成年人學習興趣,提高未成年人學習效率,同時,智力教育也是改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的一種家庭教育有效方法和途徑。所謂智力教育生活化,就是把智力教育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從實踐中找到學習的樂趣。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兒童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在他看來,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則認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改造”。比如,家長在教孩子識別動物時,就可以把孩子帶到動物園,對這活生生的動物進行現場教育,這要比在書本、畫冊上教育孩子效果好得多。
1.3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的個性心理培養與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信息時代的來臨,一些全新的觀念和生活方式正在極大地沖擊著我們,而且以驚人的力量和速度改變著青少年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這就客觀上要求我們的家長和家庭教育要轉變舊有的思路和模式,以適應新的變化。然而,在當今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卻很少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也十分缺乏。家長對孩子精神上的過度保護,如同身體上的過度保護一樣,極大地降低了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家長應對心理健康教育常識充分了解,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給予重視和指導。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在未成年人成長及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性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其意義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同.首先,它有助于孩子思想品德和人格的發展,有利于培養其自主性和自律性。作為家庭成員之一,孩子有權利發表自己的意見,這無形中培養了獨立思索的能力;同時,家庭中有原則可循,這就需要嚴格要求自己。從小培養孩子自我約束、按一定行為規范辦事的習慣,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意志。其次,健康的心理狀態在發展孩子的情感、意識、興趣、動機等非智力因素的同時,又可以提高孩子的智能水平。健康心理可以使個體保持愉快樂觀的心境,這對于調動個體智力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大腦皮層優勢興奮中的形成,以及新的暫時神經聯系的建立和所有神經聯系的復活,都是十分有利。
2、未成年人不同發展階段的家庭教育研究
2.1嬰幼兒期家庭教育
嬰幼兒的發展應是全面、和諧的發展,應該重視發揮各種教育手段和方法在幼兒教育中的交互和滲透作用。行為是一個人品行的外在表現,加強對嬰幼兒行為的指導,讓嬰幼兒在知行合一中快樂而健康地成長。完美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視良好習慣的培養的,家長要樹立正確的觀念,與幼兒園相互配合,激發幼兒的行為意識,促使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力地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
2.2小學期家庭教育
在對未成年人實施小學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學校教育始終處于主導地位,然而家庭教育卻起著關鍵作用,由于這種關系,二者必須有機結合達到合諧統一。作為家長,應該主動到校了解學生在校表現,配合老師做好工作,限事態于萌芽狀態,切實負起家長的職責。避免臨渴才掘井,發現自己的孩子落后很多了才來關心,表現為被動教育,不利于孩子成長。
2.3青春期家庭教育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有很強的叛逆心理,那是很正常的也是發育的必經過程!由于這個階段孩子隨之自己的長大和與社會接觸面的擴大,知識面的拓展和經驗的增多,他們的眼界更加開闊,興趣也逐步由家庭轉向外部世界。他們希望獨立,不再像兒時那樣事事聽從父母,如果父母過多地干預他們的事,他們則會不高興,甚至產生對立情緒。許多父母對孩子的這種強烈的獨立傾向表現不理解,感到悲傷和失望,認為自己為孩子吃了很多苦,而現在孩子翅膀硬了,不需要自己了,于是總是把孩子緊緊抓住不放,事實上這樣做是不對的。應該認識到青少年尋求獨立的傾向有著積極的意義,問題是做父母的應該如何去進行科學引導。沒有認識到這點,仍然按照自己的邏輯來管理孩子那將帶來更多的麻煩!作為家長要管理好孩子就必須注意他們的心理和生理的發展變化規律,特別是心理,抓住他們內心的動向,正確引導,在問題出現的時候合理處理,給孩子一個正確的答復,為孩子樹立榜樣!
3、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的影響因素
3.1不同文化背景對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有一定影響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也會不同。不同的家庭文化對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是不一樣的。家長的文化程度和教育背景對未成年人的成長影響不同。在我國未成年人教育中,應當重視不同家庭背景的文化差異,使他們獲得與其家庭相一致的教育,以促進他們個性的健康發展(文化差異包括地區差異、民族差異等)。
3.2社會變遷影響著未成年人家庭教育
社會變遷主要是指社會關系、社會風氣、社會組織、社會管理、社會心理、社會風氣等方面的局部性變化。社會變遷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也沖擊著家庭教育的理念、方式。隨著社會的變遷,家庭對未成年人的教育理念,甚至對教育是否成功的評價標準也是很有影響。現代社會,家長對子女的教育越來越重視,期望值也越來越高。但一部分家長由于忽視子女主動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養,忽視子女性格和情感的培養,忽視子女的自信心和創造力的培養,忽視子女的勞動能力培養,使一部分子女的獨立生活能力差,缺乏社會責任感,家庭教育已是社會變遷中的突出的社會問題。就當前而言,家庭教育應該與時代同步,掌握教育規律,把孩子培養成合格人才。
3.3社區對家庭教育的影響
社區文化對家庭教育也有很大影響。社區文化是通行于一個社區范圍之內的特定的文化現象。包括社區內的人們的信仰、價值觀、行為規范、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地方語言和特定象征等。我國城市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工作性質、經濟收入在總體上處于優勢地位。與農村青少年的父母比較,城市青少年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相對更全面、自覺和科學,其精力和物質投入也更大。表現在教育方式上就是給子女的溫暖多。要求也多,管理也嚴。在農村,父母雖然“望子成龍”,但囿于自身文化素質和各方面條件限制,他們對子女的教育相對來說主要還是處于一種自發的或自然而然的狀態,因此在教育方式大多數維度上的得分低于城市父母。從農村和城市兩類社區的文化背景來看,父母角色的認知和分工存在差異。
3.4家庭因素對家庭教育的影響
影響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家庭的生活氛圍、父母的品格和文化修養、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結構的變化的等等諸多方面。父母應該多創造有利因素,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作為父母要尊重兒童的獨立人格,作風民主、和藹可親,這對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將產生極為有利而深刻的影響,在生活和工作中處處以身作則,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多示范,少說教。父母樂觀、鎮定、愉快的情趣對孩子可以產生巨大的感染力,父母應自覺克制來自各方面的煩惱、傷感和憂郁,控制自己的不良性格,以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讓孩子感到家庭是溫馨安全的。另外,家庭中的物質環境和心理氣氛也應充分考慮其教育的影響。
4、未成年人家庭衛生保健與營養
4.1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因素
要想對未成年人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首先必須了解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因素。一是避免家長對未成年人的期望過高,這讓孩子的壓力過大。二是不要過度對孩子保護,養成孩子的過度依賴心理。三是對于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不要過多干涉,應該相信孩子自己能夠解決好安排好學習和生活。四是避免網絡對未成年人的不良影響,網絡上充滿了很多新奇的東西,很多未成年人由于抵制力差過度沉迷于網絡世界,家庭在這方面應該正確引導,教育孩子合理應用網絡。
4.2未成年人的保健與營養
未成年人正處于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長期,所以這個時候對未成年人進行正確的保健與營養很重要。目前很多孩子由于營養過?;蛘卟痪庠斐煞逝职Y等等。家長應該準備合理的飲食習慣,為孩子合理搭配飲食,避免孩子暴飲暴食或者不吃早餐等不良習慣。
5、結論
未成年人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他們的性格、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與家庭教育密切相關,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長的基礎,在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在孩子教育中,應該堅持德育與智育相結合,充分考慮影響家庭教育的因素,營造愉快的家庭教育環境,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如何,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__市__區__社區婦聯在創建未成年人“零”犯罪活動中,就如何正確分析當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行為現狀及其特點、對策進行了調查,現就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談幾點不成熟的意見。
1、思想活躍,求新求實,但辨別是非能力差?,F在未成年人十分活躍,求新求實,求美求樂。他們的觀念和意識出現了社會化和成人化趨向,考慮的問題往往與他們的年齡很不相稱。他們時常比誰家有錢,比誰的樓房大,比誰的父母官大,在未成年人中十分清楚,這些都是過去未成年人所不知道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建立,人們頭腦中將產生新的價值觀和審美觀。這些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未成年人,使得他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主觀盲目模仿,自身缺乏識別是非美丑的能力。如喜歡穿新穎、流行、名牌服裝,有的家庭生活好的未成年人,2—3天就換一套衣服,有的一個月不重樣。有的小女孩子扎了耳朵眼,甚至還有個別的戴上了耳環,在幼小的心靈里過早地打上了世俗的烙印,甚至有的未成年人為了追求享受,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目前,違法犯罪日趨低齡化。2010年全市查處的6658名違法青少年中,16歲以下的未成年人2036名,占違法人員的30.58%。在父母的影響下,有的未成年人出現“富二代、官二代、名二代”問題,這就使得我們的早期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2、未成年人愛動腦,求知欲強,但大多缺乏明確的學習目的,單純地認為學習就是完成作業,作業完成了就萬事大吉。但是當前隨著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城市與農村的差別越來越小,對未成年人啟蒙期提前,他們視野開闊,思維敏捷,有時提出的問題常常令人難以回答。如有的未成年人向家長或老師問:“為什么我們鄰居小朋友的爸爸是局長,就有人給送東西?我長大了也要當局長,也有人給我送東西。”他們之所以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不但說明孩子越來越聰明,而且也說明對周圍的事物愛動腦思考。同時,我們在調查中也發現盡管部分未成年人有較強的求知欲望,但學習動機比較模糊,現在的孩子長大要當大老板、當官。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未成年人正處于品德的初步形成時期,對周圍感情氣氛十分敏感,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感染而改變自己的心理狀態,可塑性很大。所以早期的生活環境和教育程度,包括家庭對于個人的個性和品德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3、未成年人自我意識強,獨立能力弱。通過調查看,現在家庭其結構趨于單一,過去幾代同堂的家庭逐漸減少,獨生子女占據家庭主要地位。因此,使未成年人的自我意識加強,時刻意識到了自我的作用和力量,習慣于別人圍著自己轉,在他們的頭腦中很少有“他人”這一概念。許多未成年人產生了很強的依賴性,有的孩子上學讓家長背書包、放學家長接,有的家庭小車送、小車接。未成年人身上的任性表現得極為明顯。未成年人的這些缺點,都是由于忽視了品德的早期培養造成的。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指出:“要加強對青少年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青少年永遠熱愛我們的祖國,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人民,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因此我們必須抓好未成年人的早期教育和培養。
總之,要認識當前未成年人的心理特點,增強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現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觀念的變化,充分體現了時代的發展和社會變革的特點,它既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也是學校、社區、家庭教育意識陳舊而導致的結果。因此,當前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必須要有學校、社區、家庭教育的不同特點。
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觀念的變化,是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各種不健康的報紙、書刊、“網吧”等無不在未成年人的頭腦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2、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觀念的變化,也與家庭教育、家庭環境分不開。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具有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父母是孩子首任的終生教師,而家庭自然成為孩子的啟蒙學校,父母的思想品質、道德情操、文化修養、生活習氣,都會對在啟蒙時期的未成年人產生影響:一是行為影響,二是思想影響,三是語言影響,四是知識影響,五是環境影響。實踐告訴我們:只有把未成年人的道德觀念取向放到社會的大背景和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實際中去認識、去分析,才能進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導。
未成年人是一個正在成長的群體,他們的思想品德行為觀念,具有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同時也具有可塑性和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1、加強教師隊伍素質的再提高。教師工作就如陽光雨露,是人類文明之母,學高為師,身正為表。它的職業特點和歷史作用,不僅要求教師是個博學的人,更重要的是一個品德行為高尚的人。教師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他們的思想品德、言行舉止,每時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響未成年人的品德形成。因此,加強教師隊伍素質的再提高至關重要。
2、繼續發揮各類家長學校的作用,全面提高家長素質。由于親緣的關系,父母對孩子的言行有一種天然的責任感,因此父母本人要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以此來影響未成年人品德的養成。
3、繼續加強“三位一體”教育格局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它充分發揮學校、社區、家庭的作用,共同關心、關注、關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4、針對未成年人的思想實際,確定教育方法。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觀念的養成,不是通過幾次教育活動就能形成和鞏固的,必須堅持從小培養,從基礎抓起,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艱苦奮斗教育、思想道德規范養成教育。在實踐中使我們體會到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須牢牢抓住“六個”堅持不放松。一是建立幫教小組。二是結成幫教對子。三是經常性的家訪。四是“三位一體”教育格局。五是“五好青少年”、“平安家庭”。六是“現身說法”。
未來是屬于青少年的。因此,無論從實踐上看,還是從理論上思考,提高青少年的素質是第一位的,這樣才能造就一大批社會主義事業可靠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