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7 04:58: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大學語文教育改革探討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摘要:高校的語文課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幾乎是每個專業低年級階段的必須課,高校語文課程教學可以開闊大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然而當前高校的語文課程設置和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眾多的問題,嚴重影響了語文教學效果。本文從我國大學語文教育開展現狀、問題分析、改革方向等方面進行分析,探索我國大學語文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大學語文 改革 發展趨勢
引言
隨著社會發展,科學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學語文作為其他學科的基礎,能夠幫助大學生理解學科內涵,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對大學生步入社會提升個人素質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從我國大學語文教育開展情況整體上來看并不是十分樂觀,這就需要創造條件,對大學語文教育進行改革。
一、我國大學語文教育現狀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經濟體制不斷進行深化改革,與此同時,社會主流價值觀也摻雜了很多實用性、功利性的因素。對于教育而言,人們頭腦中逐漸建立了“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意識,這對大學語文教育產生不小沖擊。大學語文在專業設置和課程設計上被進行了大范圍的調整,由獨立學科逐漸成為其他專業課的“附屬品”。很多學校在態度上也對大學語文教育并不重視,或開設較少的課時或直接取消了這一學科。大學語文教師缺乏對這一學科的深層次理解,憑借經驗教學,不能把語文教育融入到時展的潮流中去。陳舊的教學方法顯然不能吸引當代大學生的注意力,再加上“實用主義”的思想作祟,使得大學生們在思想上不重視語文學科。
二、大學語文教育問題現狀原因分析
(一)學科地位不明確,教學中存在嚴重的隨意性
大學語文是一門公共基礎課,面向工、農、理、藝術、財經、政法、外語等各類專業開設。雖然學習人數眾多,但是大學語文并不受重視,缺乏學科支撐。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有的學校并未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即使開設了這一學科,地位也不如政治理論課、大學英語等公共基礎課。
(二)教學內容缺乏新意,很難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
語文是一門無法量化的學科,需要教授給學生的不僅是課本上的知識,還要指導學生提高文字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但是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傳授給學生淺層表面的語文知識,只按照教學大綱上的思想內容進行教學,削弱了語文的情感功效,忽略了對學生文化教育和審美教育的高層次要求。
(三)師資力量薄弱,很難進行高質量的教學
大學語文的地位處于邊緣化,那么大學語文教師也自然會受到學校的冷落。現今擁有大學語文教研室的高校比重很小,大學語文教師沒有學科依靠,缺乏歸屬感。任課教師整體上數量偏少,且兼職比重很高,年齡層次較低。年輕化的師資隊伍的教學經驗略顯不足,在道德素質、情感表現力上顯示不出歲月積淀的厚重感,造成教學質量整體偏低。
三、推進我國大學語文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轉變思想觀念,重視大學語文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來,高校擴招的規模越來越大,“大眾教育”已經逐漸取代了大學“精英教育”的定位。從招錄生源的角度上來看,語文素質呈現整體性偏低的態勢,大學語文是高校素質教育的基礎,通過語文知識、文學作品、文字歷史淵源等的教學,能夠感染學生的氣質,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思想層面的東西,使大學生散發人文主義氣質,有助于全面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這是其他學科都無法比擬,也是無法取代的。教育部頒布的《大學生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要求,要把語文學科人文性和基礎性的特點充分發揮出來,以滿足當代人文科學的發展需求,順應自然學科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復合型人才,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優化教學內容,提供優質精品課程
1.外延教學內容,建立大學語文課程延伸教學體系
在實際教學當中,可以有針對性地開設選修課,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可以開展《文學欣賞課》,突破作家、作品分析的教學內容,幫助大學生領會文學作品的社會意義,學會發現“美”、欣賞“美”、審視“美”。比如在學習魯迅先生作品時,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到魯迅故居進行實地教學,在紹興充滿人文氣息的環境里,感悟作家創作作品的生活來源,還可以開設《演講與口才》這門課,培養大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指導他們進行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以健全他們的全面素質為契機,幫助他們就業,謀求更好的發展。在實際教學當中,可以邀請社會上知名的演說家或者企業家校友來校講學,與大學生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培養學生建立重視交際、樂于交際的思想觀念。
2.與時俱進,將社會上最新的文學成果融入到教學內容當中去
要不斷豐富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讓大學語文“接地氣”,更好地貼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現今社會,網絡技術非常發達,互聯網成為大學生獲取資源信息的主要渠道,學校可以選取網上熱門的文學作品舉辦文學類講座,配合相關影視作品,拓展大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以網絡文學作品《最后一顆子彈留給我》為例,改編的電視連續劇《我是特種兵》引發了國內收視狂潮。學校可以邀請作者來校講座,讓大學生在面對面的交流當中體會作品蘊含的意義,激發大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引發他們奉獻青春報效祖國的愛國主義情懷。
(三)創新教學方法,建立多功能多層次的教學課堂
將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引入到大學語文課堂當中去,在增強演示效果的同時,增大課堂信息量,對大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進行有效開啟。將閱讀文學作品作為常態教學手段,融入到整個教學體系當中去。如把教學內容的信息以訪談、話劇、原創歌曲、微電影的形式表現出來,充實語文課堂,提高大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此外,還要在課堂上融入口語訓練,大學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寫教案,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與教師進行充分互動,在課堂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也可以通過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教學嘗試,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表達的欲望。
(四)加強人文素質教育,進行師資隊伍建設
進行大學語文教育改革,并且充分重視教師的主體作用,切實加強教師的綜合素質修養,提高教師的素質、層次和教學水平,建設一支高、精、尖的師資隊伍,以適應時展的需要。第一,為教師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在學科建設上加大投入力度,在職稱評審上秉承公平原則,健全評定機制,建立相應的激勵制度,讓大學語文教師能夠安心、專心投入到一線教學中去。第二,加強現代教育思想建設,引導教師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念。以培養大學生的全面素質為根本目標,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在為人處事上為學生樹立榜樣,切實發揮“為人師表”的作用。
結語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大學教育全方位地培養大學生,而這一工作的基礎就取決于大學語文教育,這就在客觀上要求大學語文教育進行改革。這種改革需要學校、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需要高校不斷轉變思想觀念,加強大學語文教育的重視程度,探索改革課程內容的教學方法,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推進大學語文教育改革。
[摘要]導游專業大學語文要善于借助地域文化的平臺,傳播地域文化,汲取語文教學素材資源,與之進行有效對接,借助語文的力量增強導游的表現力、創作出有地方元素的導游詞、整合地域文化資源為素材庫等,更深入地為導游從業人員的培養和地方旅游經濟、文化經濟的發展提供直接服務,并在其中拓展課程自身的生命力。
[關鍵詞]導游 語文教育 地域文化
[作者簡介]劉中平(1972- ),男,江西信豐人,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經管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旅游管理。(江西 南昌 330100)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旅游服務各種相關產業得到了全面的拓展和提升,由此帶動了旅游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隨著游客對旅游服務的多樣化與立體化需求,社會對旅游從業人員尤其是導游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期望他們具有良好的旅游服務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對地方文化習俗了如指掌、如數家珍,還要求他們具備良好的語言文學素養,能夠用流暢動聽的表達方式向來自各地的游客們推介本地的民俗風情、優美傳說。基于這種需求,導游專業、大學語文教育和地域文化,在旅游與職業教育迅猛發展的背景下,自然而然產生了整合的需要,而這恰恰也是職業教育專業與文化課程改革發展創新的方向。研究職業院校大學語文如何借助地域文化的平臺,在導游專業進行有效對接,更為深入地為導游從業人員的培養和地方旅游經濟與文化經濟的發展提供直接服務,并在服務過程中拓展課程自身的生命力,成了一個有實際意義的課題。
一、大學語文教育的現狀與目的
1.大學語文教育的現狀。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全國職業院校中的財經、師范、藝術等文科類院校大多開設了大學語文類課程,有些院校在教學計劃中將其列為文化基礎課,有些則在此基礎上延伸開設文學欣賞、語言表達訓練、應用文寫作之類相關課程;理工科類院校則大多只將其列為選修課程,滿足學生提高文學欣賞水平和語言訓練的需求。在實際的職業教育與專業教學中,由于大學語文類課程對學生的就業服務性不強,大多數教育管理者和學生們認為在大學開設這類課程實際意義不大,認為在學校有更多要學的東西需占用時間去安排,所以對其不太重視。
從目前來看,高等職業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方式創新不足,沒能做到與時俱進。一方面,從人文教育角度而言,大學語文未能根據青年學生生活在數字化時代的社會現實,與網絡的普及化和沖擊力結合起來,從新時代新觀念的角度著眼詮釋中國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從實用角度而言,高等職業院校的大學語文教育仍停留在傳統的人文教育,沒能與專業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專業性、地域性、時代性、實用性,缺乏現實吸引力。
2.大學語文教育的目的。語文教育專家于漪將語文學科的性質定位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將語文教育的目的定位為教文育人。筆者認為,這個定位準確地把握了語文學科的性質,尤其適應于高等職業教育語文課的特點。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各相關專業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語文課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一門重要基礎文化課,對于學生學好其他學科、啟發思維、開闊視野、提高思想道德與文化科學素質,適應今后就職崗位的需要,對于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和優良傳統,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教學目標的制訂必須與學生未來的就業和職業生涯發展緊密相連,為學生的職業能力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說,高等職業教育的語文課程需要更注重其工具性而非人文性。
另外,就工具性的角度而言,高等職業教育的語文課程在注重表達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同時,要更注重與專業的結合,強調其針對性與應用性。發揮語文在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與就業競爭力方面的作用,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并拓展與學生專業特點與就業相關的綜合素質與職業素質。
二、導游與大學語文的密切聯系
1.導游傳播的知識其實就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地方特色的表征,是在特定地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這些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長期形成的歷史遺存、文化形態、社會習俗、生產生活方式等,是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無論是近現展起來的新興城市,還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之所以能夠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興起,就是因為人們在其中從事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亦因此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現代旅游者旅游的目的,除了消遣之外,更多的是希望通過旅游增長文化知識,擴大閱歷,獲取教益。旅游者到某一地旅游,了解的正是當地的地域文化即游覽區域所在地的歷史人物、自然風貌、人情風俗、民間傳說、諺語俗語等各種文化知識和社會知識。導游講解宣傳的基本素材正是這些東西,傳播的內容其實就是地域文化,導游詞就是地域文化的載體。就旅游地而言,引導游客了解當地、欣賞當地文化,是旅游地向游客展現的旅游價值所在。地域文化以其本土性特色為當地吸引游客,為當地發展旅游業服務,這正是其存在的理由,也是其保持自身生命力之所在。
2.地域文化通過大學語文來傳播事半功倍。游客到各地旅游了解的正是各地獨特的地域文化,作為旅游地政府、居民、從業人員和當地企業,向外來游客推介本地本土文化、民俗風情、人文歷史和自然景觀,不僅可以弘揚地域文化,還可以獲取經濟效益,將無形的文化財富轉化為現實的物質財富。
語文課程具有很強的文化綜合性,把它作為媒介來傳播地域文化事半功倍。通過語文這個媒介平臺來宣傳弘揚地域文化,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強化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發展家鄉的責任感,還可以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合理使用本土地域文化資源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知識面,有助于進一步擴大本土地域文化的研究探索與深入發掘。通過語文課程教學內容本土化,可以使鄉土文化資源與語文教學實現有效整合,實現地域文化的有效傳播。此外,地域文化的本土性和廣泛性特征,決定了全國各地都蘊藏著各種鄉土文化資源,而這正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素材之一。大學語文課程可以借助地域文化補充和豐富語文教學資源,突破自身的發展困境,拓展生命力,盡最大的可能發揮它的潛在作用。
三、導游專業大學語文課程教育改革途徑
就導游專業大學語文課程應發揮的作用而言,就是要通過拓展專業語文的空間與生命力來傳播地域文化,提升導游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而其自身則要善于借助地域文化的平臺,實現大學語文課程教育的專業化與本土化。具體而言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1.借助語文的力量增強導游的表現力。為了適應游客了解當地風俗民情和地方推介地域文化的需要,優秀的導游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豐富的社會知識,要涉獵廣泛,知識全面,對語言文學、歷史地理、社會心理、生活保健、交通旅行、政治經濟乃至國際形勢都要有所知曉;要對所導景點涉及的自然人文知識多作積累和體驗,增長本地域的文化知識。
導游服務集語言、表演和綜合藝術于一身,但其表現主要通過導游的講解展示出來,實質上是一種語言藝術。這就要求優秀的導游必須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顯然,在現代旅游中,四平八穩的介紹式導游講解已無法滿足游客的需求,只有那些具備一定的文學修養與語言文字功底的導游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如果在講解中善于借助文學的形象性賦予原本平凡的景物以不尋常的意義,善于借助語言的生動性增強講解的趣味性,做到語言流暢,繪聲繪色地對地方上的名勝古跡進行充分的藝術展現,自然能夠滿足游客多元化、個性化、深度化的旅游需求,增強地方自然與歷史人文景觀對游客的吸引力。
2.利用當地文化素材創作出有地方元素的導游詞。導游專業大學語文課程教育專業化改革的方向就是以導游詞作為教學內容,以提高導游語言水平為目的。
高質量的導游語言是導游詞和導游口頭創作的高度統一。導游講解服務的目的決定了在內容上的選擇應該是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相對正統的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念,但抱著放松休閑目的而來的游客又不希望旅游過程太過正經,總希望導游在作講解時不是簡單地對當地名勝古跡的歷史、規模、景觀素材做堆砌,而是能突破平庸與常規,滿足他們那種“獵奇”的心理訴求。
導游詞作為導游人員在旅游景區引導游客觀光游覽時的解說詞,是導游與游客交流思想和傳播地域文化知識信息的工具。它既可引導游客觀光游覽,又是旅游景點的傳播載體,在整個游覽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導游詞與地域文化息息相關。地域文化是導游詞的重要來源和素材寶庫。地域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人物生活、情感、秉性、愛好、逸聞趣事和民間風俗等,導游員應該善于借用野史資料和神話傳說來豐富導游詞的內容,塑造生動而躍然紙上的人物形象,做到正史與野史結合,提升導游詞的趣味性、可傳播性和可接受性。
在旅游實踐中,導游是一門人際交往藝術。導游詞不是各種資料的文字堆砌,而是歷史、自然、人文社會知識的融合和再創作過程。在實際工作中,具體景區和景點的講解沒有固定不變的權威版本,既有的導游詞是素材和基礎,可起輔助參考作用,但導游員必須根據所帶團的具體情況對導游詞進行調整和進行二次創作,并內化為自我的導游詞。
3.導游專業大學語文課程教育本土化的途徑是整合地域文化資源為素材庫。導游專業大學語文課程教育要實現本土化,就要通過語文教學與導游專業的深度有機結合,將地域文化資源整合為導游專業大學語文課程教育內容,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提高導游專業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人文素養。
要把導游專業學生知識面的提高建立在導游詞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語文課外閱讀資源的充分拓展上,豐富旅游專業的課外閱讀資料。通過在旅游地人文歷史遺跡中的史實、人物和“野史”中的各種神話傳說、民間傳錄、雜記等故事趣聞中,選取既富文學性,又富趣味性的篇章,編寫出適合旅游專業學生、從業人員及對當地文化、旅游感興趣的愛好者的課外閱讀資料,不僅可以達到傳播地域文化的目的,更可拓展語文的發展新空間,豐富導游詞的創作素材。對旅游專業學生而言,可增加課程樂趣,豐富他們的知識積累,拓寬專業知識面與視野,在課內外架起一座橋梁,讓學生立足課本、走出課堂、走向自然、走向社會,打開一扇扇鄉土文學的窗口、歷史文明傳承的窗口、地域文化的窗口,使學生在閱讀中豐富對家鄉的認識,為其專業知識的積累和語言文字素養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高等職業院校應組織從事語文課程教學的教師形成研究團隊,大力開展相關研究,探索如何改革語文課程教學,在為專業課程服務中找到突破大學語文課程發展困境的方向,并以點帶面,將研究成功的經驗推廣到各類專業,在弘揚國學、弘揚傳統和為提升專業能力奠定基礎的過程中找到語文課程改革的方向,這也是目前高職院校建設“雙師型”教師過程中對語文課程教師的建設要求與方向。
摘要:自媒體的出現,使得大學生對媒介的依賴更加嚴重,媒介信息及媒介文化對他們產生了深刻影響已是不爭的事實。傳統的單向度的語文教學已經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缺乏時代感的教材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觀念等拉大了學生和語文間的距離。本文以此為角度,探討新媒介背景下大學語文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自媒體語境 大學語文 教育改革
引言
大學語文課程擔負著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質的重任,它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然而自媒體的出現,使得原本地位就已受到挑戰和動搖的大學語文更是岌岌可危。傳統的單向度的語文教學和缺乏時代感的教材內容成為拉大學生和語文間距離的推手。
一、自媒體的定義及特點
自媒體(WeMedia)又稱公民媒體,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他們認為:“We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
就自媒體本身而論,它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積極方面表現為:
第一,平民化。自媒體時代,“媒體”變成了個人的傳播載體。個人可以在自己的媒體上暢所欲言。第二,標準低,易操作。自媒體的出現,讓曾經的廣大媒體受眾不需要投入任何成本,也無需任何的專業技術知識,就可以實現媒體“接受者”向媒體“傳播者”的華麗轉身。第三,交互性強,傳播快。自媒體不受時空限制,傳播者可以隨時隨地信息,時效性大大增強。
消極方面表現為:
第一,參差不齊。自媒體因為門檻低,信息質量參差不齊。第二,可信度低。自媒體的平民化特點,讓缺少媒介批判能力的草根階層得以大量涌入。加之利益的驅使,信息傳播的速度超越了信息的真實性而存在,這就極大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
二、自媒體與大學語文教育的內在關聯
一般認為,大學語文的課程目標,經歷了從“語文”到“文學”再到“人文”的演進過程。這個過程的每一個階段,自媒體都或多或少參與了其中,它們有著或深或淺的內在關聯。
(一)積極影響:與大學語文教育目標不謀而合
長期以來,媒體展現的話語權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一種特殊的權力。自媒體的興起和發展,滿足了草根階層爭取話語權的心理需求,為普通大眾提供了一個自由便捷而又不露隱私的傳播方式。話語權的轉移,增強了平民關注時事、關注社會、關注國家的熱情。平民作為新聞主體的地位得到體現和提高,人人都可以積極參與而不再是一個單方面的受眾。他們還對各種公共事件積極發表看法,成為新聞輿論力量的推動者,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及公共決策中,從而提升和增強了草根階層作為國家公民的主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相較于傳統媒體,自媒體超越時空的特點,決定了自媒體的虛擬性和自由性。每個自媒體主體可以不公開諸如姓名、身份、地址、聯系方式等私人信息,就可以完成媒介信息的傳播。由于真實身份的隱匿,現實中個體社會地位的差距蕩然無存。如此,自媒體主體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和限制,暢所欲言,自由表達,無距離交互。這種虛擬的絕對“自由”,與大學生追求自由、特立獨行、個性表達等心理需求相吻合。盡管自媒體傳播中“網絡移植”的成分較重,但大學生對媒介信息進行選擇和反饋的過程,本身就是思考的過程。爆炸式的媒介信息,為培養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提供了數據基礎和可能性。同時,自媒體的發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元的信息,開闊了他們的視野,為他們全面深入地了解社會提供了便利條件。
以上自媒體給大學生帶來的積極影響,和大學語文教育倡導的獨立自主、善于思考、富于人文的目標不謀而合。他們之間存在本質的內在聯系。
(二)消極影響:削弱大學語文教育的效果
大學語文教育目標的實現,都是以經典文學作品為載體的。而為了迎合當下大學生的審美需要,原本高尚的審美追求在迎合的過程中發生了退化甚至變得庸俗;原本的文學價值在經濟效益外力下發生了變味。大學生們常常樂此不疲地沉浸在自媒體創造的“絢爛多姿”的世界里,尋求生活的調侃、諷刺等帶來的刺激。這種刺激,確實讓人獲得了一種官能的愉悅,然而卻背逆了民族文化傳承的軌道,戲謔了大學語文教材中的選文,淡化了對生活的思考、對人性的揭露、對人生的關懷。在某種意義上,大學生的精神面貌代表了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然而一個不讀經典,沒有經典崇拜心理的大學生,很難展現出健康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
自媒體的發展,還動搖了教師和教材傳統的權威地位。教師的言論,常常受到自媒體影響下的學生的懷疑。這多使大學語文教師的授課事倍功半。教材里倡導的獨立、自由、愛國、愛家、責任等主流價值觀也將面臨被稀釋和遺忘的命運。
三、自媒體語境下大學語文教育的策略
如上所述,自媒體已經對大學語文教育產生了正負遷移的影響。怎樣減少負遷移而增加正遷移,是自媒體語境下大學語文教育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一)改善知識結構,提升人格影響
作為語文教育的主體,語文教師和學生一樣,淹沒在自媒體的海洋里。唯有明確自己作為自媒體主體的地位,學習和掌握自媒體語境下的傳播動態知識,甚至虛心向學生學習,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分析自媒體語境下學生作為教學對象的變化,做好教學對象的特點分析,擺脫語文工具論的束縛,改善知識結構,才能為語文教師和大學語文課程重新走上“神壇”提供主觀可能的條件。
(二)讓時尚元素融入經典文本,體現經典文本的當代價值
任何一個版本的大學語文教材,大部分都是古今中外的經典,尤其是傳統經典。面對經典,教師不能為經典而經典,采用一成不變的講法,無視經典與當代的時空差距。如此,就無法拉近學生與文本,尤其是經典文本之間的距離。而應該融入時尚元素,把經典放在當下的語境中進行詮釋,放在現實生活中進行欣賞,找到古代與當代的契合點。例如,筆者帶領學生欣賞《詩經?子衿》時,結合了當下的戀愛手段,如微博、短信、微信、電子郵件等,讓學生領會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戀愛的不易和見面的艱辛。更結合了當下一些人的偏激的愛情婚姻價值觀,體會詩歌中男女主人公對愛情忠貞、負責的崇高精神,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愛情婚姻觀教育。學生反饋非常積極,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教學效果很好,實現了經典的當代價值。
(三)大學語文教材與時展客觀上存在著信息的不對等
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學生的變化,動態地提出了語文教育必須具有時代感的文化取向。這種靜態與動態之間的鴻溝,只能由語文教師來進行填補。因而,教師在教學時,文化取向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大學語文“走下神壇”,很大程度上源于教材和教師的文化取向與學生的文化取向發生了沖突,自媒體的發展,又讓這種沖突更加激烈。如何緩解消除這種沖突,語文教師必須起主要的作用。教師了解媒體文化、消費文化等自媒體語境下的新興文化,將其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新興文化的生機。才能讓學生領略到傳統文化之美,區分新興文化的優劣,科學地處理好新興文化與大學語文學習的關系。
(四)教師在教學中要采取靈活處理信息的方式方法
教學中,教師給學生展現的,應該是大學語文學科的研究現狀,尤其是研究前沿。教師要盡量少甚至省去毫無爭論的既定事實和讓學生死記硬背,改用發散性的思維,最大限度地讓學生獲取信息,或者就某一觀點或話題展開討論、爭論、辯論,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對大學語文的興趣。
(五)教學手段不該僅僅局限在傳統的教師一個人的單向度講授
教師在授課中,應該結合自媒體的特點,發揮它的積極作用。例如可以通過微博、微信、qq日志等自媒體傳播方式,給學生建立一個語文學習的共有平臺。讓學生在只屬于自己的時空里獨立地接觸語文、學習語文、欣賞語文和交流語文,暢所欲言。大學語文教授過程中話語權的位移,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實現大學語文教育的目標。
結語
語文教育作為母語教育的最主要方式,擔負著傳播祖國語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重任。自媒體的不斷發展與深入,增強了大學語文的時代內涵與現實意義,也增強了大學語文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同時為大學語文教育開辟了一片新世界。如何將這種可能變為現實,更好地實現大學語文教育的功能和目標,是自媒體語境下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一、大學語文教育專業教學改革的要求
1.1明確大學語文教育的目標
隨著時代多元化的發展,現代語文教學的任務也發生了改變,在完成了語文基礎知識的教育工作之外,還要加強文史知識的傳授,以及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弘揚。目前,我國多數高校開設的語文課堂還是無法滿足這些要求,不能綜合的培養語文專業人才,高校語文課程的教學設計,課時方面的安排非常有限,在有限的時間里,同時滿足學生的培養和弘揚人文主義的教育精神的要求非常難以實現。所以,高校可以通過語文教育專業教學改革的機會,在新教育形式的要求下,重新定位高校語文教育的目標,從語文本身實現的教育意義出發,對大學生學習的過程進行及時的管理和監督,認真落實新課改的要求。語文教育是承接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學科,也是鍛煉大學生在社會當中生存能力的重要教育方式,高校應該摒棄傳統的語文教育模式,重視提高語文教育在實際生活中的實用性,實現大學語文教育專業的教學改革。高校語文教育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學科,在教育的過程中,應該不斷嘗試現代化的教學技術,結合多元化時展的特點,使教學的內容更能貼合時代進步的特征,轉變教育的理念,加強培養高校的復合型人才。
1.2重新認識語文教育的對象
多元化文化經濟的發展改變了我國很多學者的思想,面對當前的高校教育,大學生普遍反映出抵制的心理,認為在這個時代快速發展的今天,語文學科的學習沒有實際的應用價值,不能與自己的利益產生直接關系,使得語文的教育一直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所以,高校在對語文教育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過程中,要充分了解時展給大學生帶來的影響,結合大學生心理的變化,重新定位教育的對象,改善高校教育的方式。然而,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多大學生都想通過高校的教育來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增加自己在社會當中競爭的資本,為自己爭取一個有發展的前程,這時,大學生的心態就會產生變化,高校要及時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積極的探索出可以提高語文教育的方法。
1.3重新設計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上派生出很多新鮮的事物,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高校安排的課時比較輕松,學習任務也比較少,使學生不斷豐富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科技的發展,方便了人們之間的通信功能,學生之間也加強了溝通和了解,對于學習的態度比較松懈,所以,大學語文教育專業的教學改革過程,就要重新設計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以適應大學生的學習觀念。
1.4完善大學語文教學的管理體系
大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顯示出專業的師范性、高教性,通過語文教育使大學生可以熟練的掌握語文教學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在未來的從業過程中,增加語文專業教學的實用性。與此同時,要使學生充分了解到語文專業的發展前景和趨勢,可以獨立的分析語文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大學語文教學的管理體系要結合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實現體系的健全目標,以教學生學好語文為基本任務,統一教學體系。通過教學體系的完善,使學生對語文基礎理論知識、學習的方法和技巧都可以扎實的掌握,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教育的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文基本素質,同時高校應該加強語文知識與實踐的結合,通過實際的應用來使學生體會知識的重要性,并且也會加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多元化教學背景的影響下,大學語文教育專業的教學改革要迎合社會發展的需求,改革也要朝著科學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不斷優化現有的教育課程,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性體現,完善教育改革的體系。
二、高校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學生的學習基礎參差不齊
在大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的數目非常多,在教師授課的過程中,不能兼顧到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得大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各不相同。學生個人的學習能力以及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能力,都直接影響著學習的效果,在語文教育專業的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足,設計的專業文案也不能很好的體現出語文教學的意義。針對這種情況,大學語文教育的教學改革就要以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為目標,設定合理的課程,來加強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對學習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采取專門的專業訓練,加強其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同時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使其可以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學生之間也要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關系,成績好的學生可以幫助成績差的學生,在課下通過討論的方式,使大家可以更充分的學習語文專業知識。
2.2高校忽視語文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多元化時代的發展,人們追求利益的方法越來越多,在實際的生活中,語文專業教育的實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應用,使得高校漸漸忽視了語文教育的重要性,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都不高,使得我國高校語文專業的教育模式始終沒有改善。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不高,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也保持消極的態度,對開設的教育課程沒有足夠的興趣,學習的過程也不能很好的探索知識的重點和要點。所以,高校要加強對語文教育的重視,提供語文教師的綜合教學能力,不斷探索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法,借鑒其他高校優秀的教學典范,結合自身教育的實際情況,加強高校的教學水平。2.3教材的選擇不能很好的貼合實際隨著大學語文教育專業教學改革工作的開展,發現了很多我國高校在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其中,高校語文教育教材的選擇上面,就存在著很大的弊端。教材上體現的教學內容,與實際社會的發展不能很好的連接,使得學生在學習之后,不能應用到今后的從業工作當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語文教育的效果。所以,大學教材的選擇應以實用性為基本,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要結合現在時展的特點去選擇。
三、多元化背景給大學語文教育專業教學改革帶來的影響
3.1使大學語文教育專業意識到了教學的誤區
多元化的發展背景,使大學語文教育專業發現了在教學過程中的誤區,比如:應該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人發展,鍛煉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加大語文教育的實用性,使學生走入工作崗位之后,可以更好的利用語文專業知識,從而完成教學任務。這些教學的誤區,都是導致高校語文教學水平低的重要原因,所以,大學語文教育專業要結合時代的發展,從學生基本的學習目標出發,探索最適合大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方法,使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的發揮自己的學習能力。
3.2加快了教學改革的步伐
社會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我國很多領域的進步,同時人們也更加重視高校教育,希望自己的子女通過大學的學習經歷,為自己謀取一個好的前程,使得高校的大學生數量持續增加。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各界也更加關注高校的教育情況以及專業知識的實用性,這些因素的影響都加快了高校教學改革的步伐,使其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工作,改善了教學方法。事實驗證了高校改革措施的實行非常有利于提高教學的質量,通過對教師教學理念的改革,對教師教學模式的改革,以及教材選擇方面的一系列改善措施,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教育知識的效果,使語文知識可以更好的應用在學生從業的教育工作當中。
四、結語
教育是我國發展的根本,是提高我國國民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高校要不斷加強對教學改革的重視,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為目標,探索有效的改革方法。同時教師也應該加強自身的教學能力,結合實際的教學材料,使教學內容可以更好的應用在學生從業的過程中。
作者:劉睿1汪洪瀾2工作單位:1.北京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2.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
內容摘要:通識教育是一種意在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以及擁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具有實用性的、超功利的人文教育。大學語文作為一門高校的通識課程,有必要將通識教育理念貫徹其中,并且最大限度發揮其作用,通過教育使學生成為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
關鍵詞:通識教育;語文教育;改革
隨著教育的發展,將通識教育理念在教育中貫徹是當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成為二十一世紀教育的共識,通識教育更注重人文教育,使學生在自由的、沒有專業束縛的環境下受教育。大學語文作為一門通識課程在大學人文教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經典文獻作為教材,大學語文教育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傳授,更是大學生思想品格的塑造,通過教育使學生不僅具有完整的知識體系和較高的綜合能力,而且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等。
一、通識教育理念下的大學語文教育
中國教育中功利主義一直存在,把教育當作一種獲取利益的手段和工具,語文教育也是如此,特別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學教育是為經濟建設輸送人才,為工業提供科技支持。所以大學語文教育在這樣一種重功利的環境下畸形發展,同時也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學生知識結構單一、基礎薄弱、社會綜合適應能力差、缺乏創新能力等,使我國人才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不高。隨著時間的推移,高等教育中過分功利化和專業化的弊端也不斷出現,教育界也不斷在反思和總結,逐漸改變觀念,認同并提倡通識教育理念。因此,通識教育理念的大學語文教育得到了認可,其重要性表現為:首先,有助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基于通識教育理念下的大學語文教育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世界觀,能夠正確的認識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并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提升人文素質和道德品質,成為一名合格的公民。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以人為本”思想,重視人本教育,例如儒家思想中仁、義、禮、智、信,就是教人們如何做人。因此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學生正確思想價值觀的塑造。其次,有助于學生優秀品德的培養。中華民族傳統教育是一種關注人的成長的教育,也就是道德品質教育,這與通識教育理念是相同的,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克己奉公、友愛互助、勤儉節約等高尚品德,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將自我成長和命運與社會聯系起來,尊重且追求知識和真理,努力奮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付出自己的力量。
二、通識教育理念下的大學語文教育改革
第一,革新教材內容。當前高校大學語文教材種類繁多,教學側重點個不一樣。首先在教材編訂內容上,應該以傳承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為主題的文章,以一些經典的文選占據主導地位,但也要有對自然、社會和人類豐富內涵的內容,通過學習經典文選,了解某一個時代以及這個時代的人和人文精神,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使學生在以后走出校園進入社會以后能夠有能力適應職場和社會生活;其次通過對文學經典的閱讀和學習,培養學生文學審美能力,從不同時代不同作家文學作品中了解中國古代的思想和觀念、文化和風俗,并且體會文章的韻味和美感。學生通過對經典文獻的學習,不僅是承擔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從這些經典文獻中學會如何做一個優秀的人。如果在學習過程只是為了以后在社會職場中創造多少財富的話,學習的過程是沒有意義且沒趣的,在通識教育理念的知道下,應該注重學生人文精神、人格品質等綜合品質方面的培養,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意義。第二,革新教學方式。在通識教育理念下的大學語文教育中,不僅要實現語文知識的傳授,還要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綜合素質,充分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學生為本并且從學生角度和需求出發,使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中國文化深厚的底蘊和豐富精神世界。教師在教學中在傳統教學思維和方式的基礎上,轉變教學觀念,革新教學方法,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講解為輔,幫助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例如在學習某一篇經典文章時,先讓學生閱讀并交流讀后感,并提出閱讀中不懂的內容或問題,之后教師在針對學生不懂的內容進行講解,這樣就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自主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第三,革新考核方式。大學語文教育一般以考試為主要的考核方式,這種考核方式知識覆蓋面不全,不能充分考查學生的知識貯備、運用能力和綜合素養。因此,考核方式也應該注重時效性,采用多種考核方式。傳統的以考試為主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的調動,更不利于教學過程中人文精神的培養。例如通過平時的閱讀報告、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趣味性活動進行考核,并把人文素質和語文知識有機結合在一起進行考核。采用多樣化的考核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調動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而且有利于綜合素質以及健全人格的培養。
作者:李云 單位:黃河交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