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5 04:41:2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而目前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亟待解決問題,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學生身體心理健康成長,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因而,學科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滲透就成為當今教育發張的必然趨勢之一。
一、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學歷史學科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勢下中學歷史學科教學多元化目標之一
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中學歷史教學要教育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體現了中學歷史學科教育功能的全面性、深入性和發展性
古人云:“讀史使人明智。”這里的“智”,不僅是指知識能力,更是指做人的準則、處事的經驗。長期以來,中學歷史學科教學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在諸多方面還存在著不能適應時代要求和國民素質的問題,因此進一步挖掘、發展歷史教育的功能,教育學生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已成為歷史教育發展的必然,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這一必然的具體體現。
(三)中學歷史學科的特色決定了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歷史學科是一門人文科學,它博大精深;那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本國反動統治者的斗爭所體現出的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氣概,世界史那波瀾壯闊而又曲折坎坷的歷史過程等等,在陶冶學生情操,開發學生心理潛能,健全學生人格,幫助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精神,增強學生承受挫折、適應社會、生活和學習等生存環境能力,預防和矯正各種異常的心理和行為,消除心理和行為障礙等方面有著無比巨大的優勢;說服力強,感染力大,立足點高,理性意蘊深,是其他任何學科都無法相比的。歷史教材中那豐富的倫理價值內容,眾多名人偉人嘉言懿行對促成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更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中學歷史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作為中學歷史老師,在教學中如何預防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品質呢?
(一)歷史教師要有健康的心理,這是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的前提
現代教育要求教師是一個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的高素質的人,一個有著健全個性、健康心理的人。人的健康,不僅是生理健康,還包括更高一層意義的心理健康,尤其對于教師來說,心理健康的價值更大,它直接影響著其他行為的優劣和教育的成敗。
絕大多數歷史教師受自專業的熏陶,練就了高尚的品德,完善的人格有自己豐富的個性,鮮明的風格,愛崗敬業,默默耕耘,做學生的“經師”,更做學生的“人師”。但歷史學科在中學階段長期以來是一門被忽視的學科,歷史教師普遍不被重視,既要容忍社會上的一些偏見,又要承受社會激烈的競爭給老師帶來的壓力,很容易產生心理疾病,而教師的心理,對青少年學生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學生的向師性,決定了教師心理影響的深刻性、長遠性和多面性,只有教師心理健康,才能教育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一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所以在當今歷史性的轉變時期,歷史教師要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要性格開朗,樂觀,有朝氣;要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對挑戰,面對困難和挫折做生活的強者;要有涵養,情緒穩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要能自覺防治和克服不良嗜好。
(二)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尊重個性,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這是杜絕產生心理不健康因素的根源
課堂教學是學校中的基本活動,也是一種獨特的社會交往方式。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認知和情感的雙向交流過程。因此,努力在課堂這個特定的活動環境中營造和諧的心理氛圍,不僅是教學成功的保證,也是學生形成積極學習態度、正確學習動機、愉悅的學習情緒的重要途徑,是實施學科心理教育的必要前提。
對歷史老師來說,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提高有限時間的教育教學效果尤為重要,我認為可以從引發學生興趣,尊重學生個性、人格、尊嚴、權利、興趣、求知愿望,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三個方面著手。
三、積極深入挖掘中學歷史課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中學歷史課程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但它不直接向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蘊含于歷史知識中。因此,要有效的實施中學歷史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須深入萬巨額中學歷史課程中的教育資源。課程教育資源的挖掘,需要歷史教師有“透視”眼光,能看到歷史課程內容深層次暗含著的心理健康教育因《天方夜譚素,充分挖掘歷史課程中的“潛臺詞”,把文章做足。通過多年的歷史教學,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一)從中學歷史課程理念現代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許多傳媒都已報導過,青少年自殺的現象在上升,自殺甚至成為青少年的第一大死因。因此,對青少年進行生命教育已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所謂生命教育,就是引導教育青少年理解生命的尊嚴和意義,認識生命的寶貴,從而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努力發揮生命的價值,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歷史學科本身就蘊含著大量的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內容。如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雷鋒的名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等等。在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名人名言引導學生認識生命價值的內涵。同樣,我們還可以利用歷史上偉人的高大形象,給學生樹立榜樣,幫助學生學會悅納自我,熱愛生活。如斯大林、拿破侖、鄧小平等偉人的個子雖不高,但都很成功;愛因斯坦相貌雖丑陋,可全世界的人都仰慕他;通過這些事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的獨特及自己存在的價值,樹立和培養“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
此外,還可利用虎門銷煙的歷史事件,使學生認識是全球性的公害,它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社會的進步,幫助學生增強禁毒意識和自覺抵御的能力。從而達到教育學生珍惜生命,遠離的目的。
近年來,世界范圍內的歷史課程改革提出了許多新穎的現代化理念。例如,認為歷史是史學家通過證據建構的知識,這種建構是可以改變的。歷史不僅是論述富人、名人和強人的知識,而是包括普通人在內的,與社會生活密切聯系的知識等。如今的中學歷史課程注重基礎性,突出學術性和探究性,注重運用歷史學研究和考古發信啊的最新成果,體現了現代化的課程理論。因此,中學歷史教師實施心理教育要從課程理念現代化角度充分挖掘教材資源。一是通過射擊學習板塊和學習主題等形式,自覺運用大歷史觀,重組學習內容體系,刪繁就簡,淘汰艱澀難懂的內容,加重與社會生活相關內容的份量,照應學生的生活基礎和興趣點;而是開發、設計專門的“探究活動”模塊,入“尋找歷史”、“破解彩陶之謎”、“我走絲綢之路”等,讓學生在模塊中自主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開展探究活動;三是不斷了解史學研究的新成果,適當的將其引入歷史課堂,因為這些成果本身就是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批判性、創造性歷史思維的好素材。
(二)從中學歷史課程內容綜合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通讀《歷史新課程標準》,不難發現,它比較注重歷史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有機整合,知識的綜合性明顯增強。例如,“教學活動建議”就要求“學唱《國際歌》、《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我的祖國》、《英雄贊歌》等歌曲”;“講述《天方夜譚》中的故事”;“結合所學歷史知識,針對當前中東地區發生的重大事件,出一期板報”;“收集反映近代服飾、建筑、交通、習俗等的有關資料,描述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等。類似這樣的綜合化設計,教材大量引用經典詩歌或歌謠、神話傳說、文學名著等內容。教材“自由閱讀卡”中還有不少跨學科的材料,如“品種多樣的餅食”、“華麗的匈奴婦女頭飾”等。中學歷史課程內容綜合化的趨勢帶來了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綜合化的傾向。為此,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整體把握課程的結構和內容,強調歷史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甚至是自然科學的融合與聯系,特別注意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且能體現多學科整合的主題開展歷史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使學生在多學科的背景下,對社會現象和歷史問題進行質疑和反思,從不同的視角探究事物發生的原因、影響和聯系,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興趣和團隊精神。利用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歷史教材中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內容極其豐富。從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到現代秈型雜交水稻的出現;從哥白尼“日心說”的提出到哥倫布“新大陸”的發現;從瓦特蒸汽機的改良到萊特兄弟飛機的問世;從中國的萬里長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這些教材一旦在教學過程中恰當應用,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利用教材內容塑造學生美的心靈,歷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寶庫,如漢魏之文苑,晉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書畫與雕刻,唐之詩,五代以后之詞,元以后之小說與劇本,以及歷代著名之建筑與各種美術工藝品,歷史學上各時代偉大與儒雅之人物、事跡,無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介紹上述內容之時,配以圖片、音像等資料進行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欣賞富有感染力的佳作,從中領略其優美、高雅之處,并認識什么是真正的美,從而提高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分辨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的能力,使學生在思想、道德、情操、修養等各方面發生良好的變化,培養他們愛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覺的道德觀念。
(三)從中學歷史課程內容生活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對于學生來說,生活的現實社會是他們學習的方向,挑選那些對于現實社會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進行心理教育,更能為學生所認同。“越是現代的歷史越應給以關注,而對遙遠的古代的選擇應以對當解是否產生影響與有利為準繩。”基于此,教師需對歷史課程進行取舍,在保留必要的歷史線索的基礎上,突出歷史知識的現實性與借鑒性,使所選取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更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只有這樣,中學歷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引導學生不斷深入地觀察和體驗真實的社會生活,積極主動地參與學校、社會的各項活動,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并綜合運用整體素質去解決問題,提高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綜合認識水平。也只有這樣,中學歷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立足于與社會接觸,適應社會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利用教材內容,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有志者事竟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堅強意志的支持,才能獲得成功。意志的培養,除在生活實踐中鍛煉之外,也可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滲透的方式來培養。歷史教材內容中的名人憑借頑強的意志獲得成功的事例或史實是培養學生意志品質的好素材。如司馬遷踏遍全國各地、歷盡十年艱辛,終成《史記》;中國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一生中三起三落,以堅強的意志克服令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使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大發明家愛迪生靠著堅忍不拔的意志,排除各種的壓力,經無數次的實驗,終于發明了電燈泡;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所形成的長征精神、對革命圣地延安的開發所形成的延安精神……通過大量的史實,使學生深刻領悟孟子所說的話:“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開發教材內容讓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熏陶,歷史是一門既有科學史實,又有人文情感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擁有諸如故宮、長城、敦煌莫高窟、平遙古城等大量的歷史文物和歷史古跡,同時亦擁有諸如九寨溝、黃龍、張家界等世界自然遺產。這是我國的榮耀,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此外,傳統文化中體現憂國憂民思想內容的文章貫穿著我們民族的悠久歷史,從屈原《離騷》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到杜甫的“安得廣夏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及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曲曲回蕩千古的民族精神頌歌,與岳飛、戚繼光、林則徐、鄧稼先……這些人的愛國行為,無不凝聚著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感。在教學中,教師以歷史的真實感化學生,以先輩的真情感染學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被愛國真情所陶醉,進而產生心靈的共鳴。
其次歷史教材中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做個有心人,善于發掘這方面的因素,并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就能更好地發揮歷史學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四)從中學歷史課程設計生動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從現在使用的新課程歷史教材來看,比較注重表達形式的生動化,符合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方式。在內容選擇、編排設計方面力圖突破傳統歷史課程編寫的案臼,使新教材充滿時代氣息。歷史教師應充分利用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的教材培養學生歷史學習的樂趣。精美的圖片,蘊含著豐富的人文關懷;生動化的設計,無形之中拉近了學生與歷史、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使學生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五)從學生學習方式個性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挖掘中學歷史課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必須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個性化發展。歷史教學做到“三個有利于”,即:有利于為每個學生提供足夠的思維和表現的空間,以適應不同學生的興趣,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的學生創造精神和群體協作精神;有利于引導學生進一步拓展學習渠道,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選擇學習材料,最大限度地提供學生選擇學習內容的機會。心理教育講究的是主體參與性原則,不再是教師在講臺前一味地講受,而更多的是要學生在活動中自己去體驗、去感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的《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一理念揭示,多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是新課程改革賦予廣大教師的職責。而歷史課外活動就是讓學生走出課堂,參加社會實踐,動手去做,去實驗。讓他們在“做”和“動”的過程中學習、體驗和感悟。因此,開展課外活動既體現心理教育的原則。又體現出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課外活動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較佳;活動的內容有許多,可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對鄉土歷史進行調查和研究,又可以利用各種重大節日的紀念活動,進行有關方面的資料收集和宣傳。也可以是制作歷史小報、歷史小制作……活動的方法就是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按“異組同質,同組異質”的原則將學生合理搭配分成若干個活動小組。各小組根據自身的特長、興趣等實際情況,通過討論研究選取活動的內容。學生進行實際操作之后,再撰寫調查報告、考察報告、參觀后的感想、制作模型過程的心得體會和活動總結。活動可與開放性考試結合,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會被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所陶醉,不知不覺地受到愛國情感的熏陶。同時,學生在搜集資料,編輯、整理成文的過程中,既發展了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又發展了對信息的反思和辨認的能力,從而形成健康的信息倫理。這種以小組的形式開展的課外活動,還培養了學生協同合作、共同進取的團隊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實踐證明,這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既是學生進行實踐鍛煉的好機會,又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徑。
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營造一切有利條件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人才,是我們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摘要]本文主要介紹了當前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后狀況:認識觀念模糊、師資力量薄弱、課程教育德育化、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教育化等表現,然后從加大宣傳力度、建立健全機構組織、轉變教育觀念、開展師資培訓、探索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等方面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改進,加強農村中小學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心理問題
一、當前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1.認識模糊、觀念落后、行動遲緩
農村中小學之所以游離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熱潮之外,主要緣于一些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模糊甚至是錯誤的認識。主要表現為:“應試教育”的觀念根深蒂固,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舉”;“教師中心”的觀念,壓抑著學生個性的張揚;不能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聲大、雨點小。
2.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從教人員必須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對專業知識和實際能力達不到要求的,絕不能隨意安排做專職心理咨詢教師。”但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從教人員絕大多數是由非專業人員兼任,來源十分復雜,而且很不穩定。這些人的共同點是缺乏系統的專業培訓,沒有持證上崗。以這樣的師資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后果是令人難以想象的。
3.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對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學生的心理成長和發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適應環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調控的能力,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發展自我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強調心理輔導、咨詢和治療等方面的策略、方法、技巧的運用,切忌機械灌輸和空洞教化。因此,決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德育化。但由于缺乏專業師資和專門培訓,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過程中德育化傾向卻十分嚴重。
4.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教育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途徑和方法上講究靈活多樣和針對性,以心理輔導為例,根據心理問題的具體情況可以綜合運用會談、角色扮演、信心訓練、行為矯正、心理溝通、自我體驗、心理測量等等。但是,目前,相當一部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學校存在著學科化、知識傳授化的偏向。片面強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向學生機械灌輸有關的名詞、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學常識課,這種用學科知識教學的方法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而且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影響其心理健康發展,必然帶來一系列負面效應。
二、在農村中小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2000年初,教育部召開會議,要求各地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隨后,教育部出臺了許多“減負”的規定與措施。強調在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的同時,要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加強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就應抓住契機,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向農村中小學的學生、家長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作用,求得他們的理解與支持,使全社會共同關注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讓農村中小學真正成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搖籃。
2.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大力開展教研活動
目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組織領導機構上,職責分工不明確、不具體,組織管理上的混亂,造成了工作中的無序與被動;在教研機構上,各中學、學區設置教研組的少之又少,開展專門的教研活動的更是難得一見,理論指導的缺乏,導致了實踐工作中的盲目,影響了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運轉。
3.從實際出發,確定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在國家頒布統一的實施綱要前,各校要借鑒發達地區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體系,根據所在學校和學生的具體實際,確定切實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提高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4.轉變教育觀念,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意識
要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全體教育工作者要轉變“智育至上”的教育觀念,樹立以提高心理素質為基礎的素質教育觀。在人的種種素質中,心理素質是最基礎的,它是其他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內在條件,沒有較好的心理素質,其他素質的發展將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自覺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切實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5.積極開展師資培訓工作,提高教師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教師問題是制約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全面開展的瓶頸問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量的心理學理論和技術作基礎,現在許多教師所具備的專業知識還十分有限。因此,在師范院校的支持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培訓工作勢在必行,它直接關系到這項工作的成效。從目前的情況下看,短時間內對眾多農村中小學教師進行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培訓不太現實,教師的培訓可根據農村學校的實際,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可采用專家下校指導、短期培訓、教師自我進修等靈活多樣的形式,使農村中小學的教師盡早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知識,并能靈活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獨特的工作方法。
6.努力探索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農村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專題講座、團體輔導的形式外,還要大膽嘗試下列途徑: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各種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開展個別心理咨詢活動;教師人格力量的感染與熏陶;強化團體心理輔導,應對“群發式癥候;搭建新媒體平臺,拓寬心理教育手段;聚焦思想道德教育,營造和諧教育范圍等。
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啟動與開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面對各方面工作都比較薄弱的現實,期望短期內大規模地、全面地鋪開是不可能的。因此,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積極貫徹落實《意見》與《綱要》精神,從實際出發,制定出地區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規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學校,實施“以點帶面,逐步推進”的工作策略,有計劃、有步驟地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規范、有序、實效、穩定地開展。
1心理健康教育情況
(1)心理輔導室情況
目前,巴鎮地區學校(以下數據都以巴鎮地區學校數量為依據)心理輔導室存在三種情況:①心理輔導室與醫務室、教師辦公室合用的學校5所,占27.8%;②心理輔導室與教師辦公室合用的學校8所,占44.4%;③心理輔導室簡單劃分功能分區的學校5所,占27.8%。
(2)心理健康教育器械設備情況
心理健康輔導室裝備分為:通用設備、辦公家具、心理輔導器械、心理專用儀器、心理輔導軟件。據調查,沒有配備心理健康輔導器械設備的學校12所,僅配備心理沙盤的學校5所,配有心理專用儀器的學校2所,配件率和配項率達不到自治區的配備標準。
(3)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情況
巴鎮地區中小學設專職心理教師的學校有5所(占27.8%),只有兼職教師的學校13所(占72.2%)。曾參加過沙盤培訓的教師占72.2%,其余27.8%的教師沒有參加過相應培訓。
(4)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目前為止,有5所學校定期對不同年級開設課程,其余學校根據學生個體發展分年級以公開課的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所有學校都在不同程度地開設心理咨詢,咨詢記錄和檔案資料做到保密存放。教材方面,有2所學校用《心理健康》,有1所學校用《心理發展》,有2所學校用校本教材,其余學校沒有具體教材,通過網上查找資料、下載視頻來講課。
2存在問題
(1)教室設備問題
學校沒有專用心理輔導室,與醫務室、辦公室合用的多,只有27.8%的學校有專用心理輔導室。學校心理輔導器械、心理專用儀器、心理輔導軟件配備少之甚少。
(2)專職人員問題
①專職教師少。專兼職教師擔負其他學科教學任務,專兼職教師不是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②心理輔導是一項科學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而現存在有些教師未參加過相關理論培訓,急需專業的培訓和繼續教育機會。③從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資金考取相應的資格考試。培訓資費、從業資格考取費用很高,暫時不能得到報銷。
(3)開設課程教材問題
各學校開課形式多元化,沒有統一的教材內容,大部分學校還沒有課程建設,主要以公開課的形式分年級做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心理咨詢時間設在下午活動時間,兼職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心理咨詢學生的后期輔導。
3建議全面推進、鞏固和深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加快制度建設、課程建設、心理輔導室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積極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學校、家庭和社區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和協作機制,全面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科學發展。在學校普遍建立起規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
(1)加強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領導和管理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領導,制定規章制度,明確責任部門和負責人,支持和指導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地和學校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結合教育教學實際,保證心理健康教育時間,課時可在地方課程或學校課程中安排。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計劃,納入學校督導評估指標體系之中,教育督導部門應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專項督導檢查,可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創建活動。
(2)加大心理輔導室及設備的投入力度
心理輔導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開展個別輔導和團體輔導,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和成長中出現的問題,排解心理困擾的專門場所,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在心理輔導過程中,教師要樹立危機干預意識,對個別有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能夠及時識別并轉介到相關心理診治部門。根據內蒙古自治區中小學心理輔導室裝備配置標準對心理輔導室建設、設備的配備加大投入力度,依據本標準和規范,做出統一規定。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必須大力加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各地各校要制訂規劃,逐步配齊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專職教師原則上須具備心理學或相關專業本科學歷。每所學校至少配備一名專職或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并逐步增大專職人員配比,其編制從學校總編制中統籌解決。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健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職務(職稱)評聘辦法,制訂相應的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評價標準,落實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職務(職稱)評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4)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
組織專家制訂教師培訓課程標準,分期分批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員和骨干教師進行國家級培訓。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納入教師培訓計劃,分期分批對區域內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進行輪訓,切實提高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水平。要在中小學校長、班主任和其他學科教師等各類培訓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內容,建立分層分類的培訓體系。
(5)要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關心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從實際出發,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減輕教師的精神緊張和心理壓力。要把教師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師教育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面,為教師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供必要的條件,使他們學會心理調適,增強應對能力,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6)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管理
各種有關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編寫、審查和選用要根據教育部指導綱要的統一要求進行。據《指導綱要》要求,凡進入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必須經省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專家審定后方可使用,并統一地方教材。
(7)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研究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指導,增加經費投入,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育科學研究規劃,積極組織相關課題申報和優秀成果評選。要積極引導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開展相關研究,為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提供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要建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各級教研機構應配備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員。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組織專家學者、教研人員、一線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結合實際情況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研究,在實踐中豐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科學化水平。
作者:陶格斯 單位:內蒙古阿拉善盟電化教育館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心理健康教育也以課程形式進入到我國中小學課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是我國教育史上一個極大進步,標志著我國正逐漸增強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但由于我國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發展上起步較晚、缺乏經驗,同時存在一些認識上的不足。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課是為全體在校學生所開設的一門課程。它以心理學、教育學的有關理論為指導,以班級為單位,以學生心理,即學生成長需要為課程目標進行教學的團體輔導形式;它側重于實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教育性、發展性和預防性目標,即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心理素質的提高;它以學生成長的需要和心理困惑為主題,以學生的自我探索為主線,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誤區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等同于“活動課”“游戲課”
目前,許多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大多采用的是兩種模式:一是教師講授心理學知識,二是課堂上教師組織活動。心理健康教育課又被稱為心理輔導課,它是以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錄音錄像、腦力激蕩、啞劇表演、角色互換、繪畫、空椅子表演、配對討論)為主,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從而對自身有一個新的認識,進一步增強自我的心理健康。但這些游戲、活動卻不等同于人們理解的那種日常生活中所玩樂的游戲或者活動,不是盲目的游戲和活動。它是一種為了教學目標而專門設計的多種教學方法,是讓學生在課堂中占主導地位,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充分體驗、感悟和自我提升,達到心理教育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立足點是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與規律,根據學生當前的心理狀態及其需要,選擇可操作性強、有針對性、兼顧理論與實踐方面功能的,既能豐富和完善教學理論,又有益于教學實踐水平提高的活動。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缺乏認識,致使心理健康教育課成為一門游戲課、活動課。一方面,在課堂中,教師過度重視活動的設計,并安排各式各樣的游戲、活動,游戲一個接一個,層出不窮,有些游戲顯得課程氛圍極其熱鬧,出現學生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教師無法掌控課堂紀律的狀況。這種形式過于形式化、表面化,整節課下來變成了體育課或純粹的游戲課,沒給學生留下什么,不能深入地讓學生體驗其真實意義,缺乏對自身的思考。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有德育化傾向
有些教師認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學生的不良行為、品德進行糾正、輔導和教育,促使學生擁有較好的思想素質,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這些教師而言,心理健康課與思想品德課極為相似,兩門課教學的最終目標都是讓學生在成長發展過程中保持心理健康。但這種想法并不合理,它嚴重扭曲了心理健康課與思想與品德課的教學目標。思想與品德課重在教學生的德,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其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行,形成正確的觀念。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課重在關注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完善學生的人格,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提高的自我教育活動。一些教師卻把兩者混為一談,教師常常夸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問題,把道德不良、品行惡劣視為心理問題,又把心理問題當作思想品德問題,用教授思想品德課的方法來對待學生的心理問題。在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中,教師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品德課、班團活動、課外活動一起開展,還強調學生思想行為要符合規范,若不符合,就認為其心理有問題或心理不健康等,這就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因此,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務必要對二者進行正確、深入地理解與分析,以便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加強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對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起到催化作用,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忽視學生的學習問題
第一,一些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時,總是過于重視課堂氛圍,以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活動形式的豐富來作為此節課的評估標準。但他們忽視了學生內心的真實需要,難以真正地學習、思考到某些認知及行為。第二,有些教師不考慮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也不考慮教育方法,每節心理課都以相關心理學理論基礎為背景知識,只給學生發課本、安排上心理課和課程考試,表面上看起來教師重視學生的學習,但實際卻沒有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不能有效地吸收任何東西。針對中小學生來說,一些過于理論的知識并不需要太過于專業的教學模式,采用比較直觀的、通俗易懂的、貼近生活的教學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就能輕易掌握。第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心理援助活動的過程,即幫助學生自己解決面臨的問題,強調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卻代替學生解決問題,不能很好地協助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他們未意識到應從方法、技術、能力等方面使學生學會獨立地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提高自身心理素質的能力,從而助長學生習慣性地對他們產生依賴心理的風氣。學生便會產生懶惰的思想、缺乏理性的思考,甚至不學習任何心理知識和優秀的心理品質,這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學習問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只是起著指導、輔助的作用,要保持健康的心理,還需要學生獨自學會面對、處理自身的問題,以便健康地成長。
(四)心理健康教育忽視預防功能
從另一層面上講,心理健康教育課重在教導學生如何預防自己產生心理問題。教師應積極主動地幫助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心理問題,并指導學生如何及早進行自我調節與解決,避免心理問題擴大化。然而,一方面,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學校和教師不能關注和發現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不及時矯正學生的某些錯誤的做法,縱容他們,只有在發生嚴重的心理事件或產生心理危機之后,才開始重視學生的心理問題,對問題學生進行輔導和治療,避免以后類似的情況發生,此事就算解決了。另一方面,在平常的教育教學中,教師不重視對學生自我調節心理問題方法的指導與培養,而是任由學生一出現心理問題,立馬去找心理教師和班主任抱怨、訴苦;甚至鼓勵學生去學校發泄自身情緒和痛苦,而不是教導學生如何調節內心的消極情緒,如何進行預防、阻止其不良心理問題的產生。
三、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目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斷向前發展,備受教育各界人士的關注,卻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與誤區。相信在未來進一步的完善、改革中,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我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也會更上一層樓。
作者:鐘琪 單位:廣西師范大 學教育科學學院
摘要:本文結合吉林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工作實踐,總結心育教師培訓的問題,結合教育心理學及管理心理學理論,探索心理教師培訓的專業化道路,提出具有心理學科專業特點的教師培訓新思路:項目設計——分層分類精細化;培訓形式——實踐體驗式;培訓內容——引領需求和迎合需求相結合;培訓管理——自主管理為核心等。文章對增強心理學科教師培訓的實效性和專業性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實踐體驗式;自主管理;區域培訓共同體
為切實滿足吉林省中小學校的迫切現實需求,配備一支專業化的心育教師隊伍,根據教育部下發的《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修訂版(2012)以及《教育部心理咨詢室建立》政策文件的指導,我們一直努力致力于探索以“研培結合”為主導的實效化、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人性化的中小學心育教師培訓模式。可以說,中小學心育是學生學業與人生成功的關鍵基礎,學科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內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意義價值明顯區別于其他文化課學科,因此中小學心育教師培訓的設計與實施也應該具有其獨特的專業化特點。
一、吉林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根據2014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我省兼職心育教師占了75%以上;非心理學專業背景的心育教師占了80%以上;43%的教師認為兼課、兼職的負擔過重;36%的教師認為自身專業水平有限;58%的教師急于提高心理學專業理論知識水平;50%的教師認為缺少心育實踐工作技能;50%的教師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知道一點或不了解。另外,心育教師的流動性較大,崗位穩定性差,心育教師地位低被輕視現象也很嚴重。調查結果表明,我省心育教師隊伍總體呈現兼職、非專業化的特點,心育教師隊伍專業水平亟待提高。調查顯示,我省只有大約20%的學校能全部保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課時安排;大約40%的學校有心理咨詢室,但是設施配置不全或者閑置。數據表明,我省心育工作開展實施情況不夠理想。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副主任莫雷教授指出,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大致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更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專家、專業人員研究、推進并組織、宣傳、發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二個階段是發展比較快的地區,政府部門結合專家隊伍,采用一定的方式進行合作,共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臺;第三個階段,最終形成校園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據此為參照,目前吉林省各地區心育現狀發展極不平衡,少數地區處于發展的第二階段,大多數地區仍處于第一階段,向第三階段整體發展的情況不容樂觀。
二、吉林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現狀
調查數據顯示,大約45%的心育教師沒參加過培訓或僅參加過一兩次培訓。70%的心育教師希望有機會業務進修或赴名校參觀訪問,40%的心育教師認為自身專業水平有限。心育教師培訓普遍存在培訓內容宏觀化和理論化、培訓規模零散化等缺點。同時在培訓的規模和系統性方面地區差異性也很大。因此,研究、開展具有心育學科專業特色的、系統化的、宏觀微觀相結合的、有針對性、實踐性和實效性的心育教師培訓工作顯得尤為重
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的新思路
1.培訓理念——研培結合
由于部分不發達區域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理念、知識亟待更新,國家加大教師集中培訓力度,但問題是大批教師連續集中外出學習,導致學校工學矛盾突出,培訓由原來的廣受歡迎轉變成了甜蜜的負擔,培訓的吸引力下降,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都大打折扣。雖然大力開展遠程網絡培訓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但是面授培訓是絕不可取代的。為了讓面授培訓有內涵、有魅力,急教師之所急,想教師之所想,我們需要將外顯的間斷式培訓和內隱的連續性培訓相結合。外顯的間斷式培訓即按照一定時間間隔開展面授培訓;內隱的連續性培訓即在面授培訓的間隔期間陸續開展遠程網絡培訓和送培到市、縣、校等相關教研活動進行培訓的銜接和拓展。通過將教學研究指導和教師培訓有機結合,培養教師科研思維,提升教師學科素養和技能,讓教師培訓更具有系統性、針對性。
2.項目設計——集中、自選相結合;分層分類精細化
(1)集中培訓。
集中培訓主要是根據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組織教師集中開展有針對性和前瞻性的培訓。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集中培訓的主要任務有三項:獲得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提升心理咨詢與輔導能力。由于我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比較晚,現在正進入快速發展期,學科需求和供給不匹配。心育教師現狀存在非專業多,兼職多的特點,并且心育發展的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均很大,整體宏觀的培訓往往無的放矢。因此,建立分層分類的集中培訓體系很有必要。集中培訓的弊端是時間短、受訓內容密集,各種知識過于集中的“狂轟濫炸”,受訓教師沒有時間消化培訓內容。由于受訓時間跨度長且結構松散,很容易導致受訓教師遺忘先前所學的內容,所學知識前后難以銜接。
(2)自選式培訓。
自選式培訓主要是根據培訓內容體系和業內培訓專家的專長劃分不同的培訓模塊,受訓教師可以依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受訓的內容。相對于常見的集中培訓,自選式培訓更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而自選式培訓主要是把培訓的內容分成基礎理論、專業理論與技術、心理咨詢實踐與個案督導三大模塊,每一個模塊有相應的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受訓的教師可以根據個人需要選擇受訓的內容,構建完善、系統的學科認知結構。
3.培訓形式——實踐體驗式
由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1946年首先發現并提出了現代學習方式的理論即學習的金字塔理論。該理論提出:在塔尖即第一種學習方式“聽講”,也就是老師講,學生聽,這種我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兩周以后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第二種通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保留20%。第四種“示范”,采用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第五種“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第六種“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最后一種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愛德加?戴爾提出,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實踐體驗式”培訓正是基于這一理論基礎,使培訓教師通過與受訓教師之間進行人際互動,與受訓教師進行內部的人際溝通與經驗分享,從而促使受訓人員獲得心育理念與技能的培訓方法。在該培訓模式中,培訓教師的任務主要是創設情境、引發疑問、促使成員參與到活動中積極討論,并在適當的時候提供與情境相關的專門知識作為指導。受訓教師通過對心理輔導的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并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反思,體會并領悟這些理論,最終將其轉化為個人化的理念和技能。另外,心育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心育學科自身特點即以“活動、游戲、體驗、感悟”為主線,最終實現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激發學生內力的覺醒。培訓讓心育教師親身通過實踐體驗,以切身感受,感悟、挖掘心育學科的內涵和本質,理解心育學科的“活動、體驗、感悟、轉變”這一課程內涵特色對學生的學業、人生成功發展的重大影響。
4.培訓內容——引領需求和迎合需求相結合
我們一直以來的做法是在培訓之前通過學員培訓需求調查,了解學員的專業發展需求,根據對調查結果的分析設計培訓課程。做為專業的教師培訓者,不僅要讓培訓有的放矢,還應該考慮到培訓的前瞻性,增加能引領一線教師需求的前沿化專業培訓內容。同時,我們還要考慮到教師的需求是具有主觀性、非科學化的,在滿足教師主觀需求的同時,作為專業的教研培訓者,還需科學地從學科教師現狀分析教師的真正專業需求,為實際問題尋找真正的內涵歸因。在培訓內容的設計上秉著引領需求和迎合需求的原則才是最佳培訓內容構思。心育學科教師培訓同樣不能顧此失彼,在前期培訓調查中,我們發現心理學專業背景的教師們往往對一些新近流行的心理咨詢輔導技術比較感興趣,因此而對于最基本的心育教師專業基本功缺乏穩扎穩打的精神。遇到問題困惑時,教師會歸因為自己缺乏最新的心理咨詢輔導技巧,而事實是心育學科的深厚基礎專業知識技能完全可以有效解決中小學生的常見心理問題,可以保障心育活動的高效開展。教師們真正缺乏的是在心育實踐中對傳統的“認知療法、認知行為療法、行為矯正、人本主義療法”等的深入研究和拓展運用。中小學心育面臨的現實情況是教師心育基本功薄弱,因此在心育教師培訓中,在滿足教師的主觀需求的同時,應不斷夯實最重要、最基本的的學科教學基礎知識。
5.培訓管理——自主管理為核心
社會心理學中的自我控制系統理論提出:增強個體在群體中的自我控制度會提升個體自尊水平和主動性,激發個體活力,進一步帶動群體產生團隊動力。教師培訓管理中應很好地體現這一理論思想。將“學員自主管理”做為培訓管理的核心理念,讓每一位學員樹立主人翁意識,增強培訓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讓參培教師意識到自己不僅僅是被動的、被管理的培訓對象,還是培訓主體參與者,是教師培訓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有能力的、有影響力的組成部分。培訓應形成學員自主管理模式,通過以班主任為主導,以班委會為核心,全員參與管理、責任分工明確、優秀學員表彰制度等,調動全體學員的參培積極
6.訓后跟蹤指導——構建區域培訓共同體
心育學科起步較晚,區域性效果差別顯著,通過省市縣三級聯動機制,將集中培訓、送培到縣、送課下鄉、名校參觀、名師指導、教研討論相結合,同時通過跨區域教研或者本區域集中教研,以“同伴互助”的方式開展教研培訓活動。將培訓效能發揮到最大化,使培訓形式多元化、系統化,培訓內容更加精細化,構建一個交叉立體式的區域培訓網絡共同體。這種方式將培訓成果延伸拓展,大大提升了培訓后效,搭建了具有研培結合特色的新型培訓之路。吉林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仍然還有很多問題,如培訓模式的構建,培訓策略、培訓課程的設置等,我們將結合培訓實踐研究使未來吉林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更具有實效性,使培訓成為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有監控的利于心育教師可持續發展的育師工程。
作者:裴娜 單位:吉林省教育學院 綜合教研培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