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時間:2022-07-25 04:36:2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對策探究

摘要: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石,肩負著國家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使命,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是社會、國家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此對當前高校大學生心里健康教育存在的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B844.2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過于簡單

心理健康教育的簡單化,其實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替代。通常情況下,都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屬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中的一種,既然有了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不用單獨進行,或者既然進行了心理健康教育,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可有可無。在這樣錯誤思想的引導下,要么心理健康教育代替了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過于廣泛;要么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了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導致大學生心理困惑或者疾病被簡單處理,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嚴重者會產生厭世、痛苦、焦躁、抑郁等心理疾病,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得不到健康的發展。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實用性不足,教學質量不高

心理健康教育課是一門現代性、實踐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很強的課程,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一項針對北京市高校學生的調查顯示,大學生最需要的課是心理健康教育課,而與此同時,學生最不滿意的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課,許多學生抱怨學校的心理健康課程枯燥無味,內容陳舊,嚴重脫離實際。為什么教育部要求大力推廣而且也是大學生們最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卻最終遭到學生們的反對呢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導致的后果。有些高校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成長中具有重要作用,于是紛紛把它作為一門課程納入教學計劃,給予一定課時和學分,把心理健康教育當作一門正規課程來對待。教學方法上采取的是專業學科教學模式,教師按部就班地教,學生一節一節地學,學完后考試。教學內容大多是按照課本進行傳統的備課,上課過程中表現為過多地給學生傳授心理學概念、原理等心理學知識,注重其系統性,而較少或只簡單介紹應用性知識和方法,忽略其實用性。教學效果是學生們考完后萬事大古,一切又還給了書本,并沒有真正內化為有效提高學生們心理健康水平的力量。這種課程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不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反而可能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與我們的教育目標背道而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應以學生的現實心理需求為基礎,增強其實用性。

(三)隊伍不齊且缺乏專業化

現如今社會發展迅速,大學生心理會收到更多的挑戰和影響,尤其是從家庭、學校、社會等不同方面產生的因素影響,會讓大學生心理日漸復雜,這就需要高校應有專業的心理咨詢工作者和教師,還應該讓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師學習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心理溝通方法,如此可以有效的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也能夠配合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目標內容。

眼下,大多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或者咨詢者都是由非專業人員任職的。他們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并不十分豐富,而且缺乏專業化的訓練,大多數心理教育都是流于形式,沒法產生很有效的教育效果,甚至有的能夠對學生產生誤導和心理負擔。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有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師通過利用心理學、教育學以及社會學等相關的專業知識,利用心理健康只是講解的方法,對大學生心理品質進行優化、引導、咨詢和糾正的一種教育過程。只有教育工作者有效的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才可以使得學生學會調節心理適應能力,能夠勇敢正確的面對社會生活。從而有效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質量,讓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加強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開設專題講座

系統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構建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外教育指導為輔的心理健康教育運行機制,注重宣傳普及心理科學和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心理調適能力,為學生提供維護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的方法,使他們能夠及時發現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異常現象。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為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網絡與體系。當前,各高校基本上都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些院校還以必修課的形式納入了教學計劃,大部分是選修課的形式,教學模式基本上是采用傳統的學科教學模式,教材版本也是多種多樣,內容比較陳舊,遠遠跟不上時展的需要,教育效果難以達到預期目標。由于教學觀念的落后和師資隊伍的缺乏,教學往往偏離目標,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課都有課程化傾向,至使原本學生最歡迎的課變成了學生感到仄倦的課,并沒有實現使學生心理壓力得到有效釋放的目標。因此,有必要加大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的力度,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順利進行。

(三)注重專業化師資培養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取決于教師的素質。心理教師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統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得心應手,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學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學生輔導員,更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和心理健康教育學習,要從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學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單一性、教育過程的簡單化等問題,特別是對“問題學生”,不能簡單粗暴地加以批評。我們的教育實踐證明,學生的思想問題不少源于心理問題。加強心靈的溝通,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找出問題的根源,再從思想上加以引導教育,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大學生在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三、總結

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極為復雜、系統而又長遠的教育工程,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它不僅僅是應試教育遺留下來的問題,也是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對我們新一代大學生的基本要求。鑒于此,我們就應該正確的分析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對的問題,通過科學有效的手段解決問題,促使心理健康教育順應時代的要求健康可持續發展,積極的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走系那個,只有如此,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夠一步步邁向成熟,走向科學規范化的道路。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論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影響著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滿足大學生個人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社會和各高校對貧困生的資助采取多種有效方式,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獲得高等教育機會的巨大需求。

關鍵詞:資助育人;思想教育;心理健康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學費問題無法完成學業已經是困擾各大高校的一個難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來講,解決這一難題任重道遠。北京市為了進一步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受教育問題,從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的設立,從政策、制度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解決途徑,既幫助了困難學生,有鼓勵了優秀的學生,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困難學生的關心。2007-2014年的八年間,受助學生累計達1775.88萬人次,資助金額累計73.21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2.88億元,市級財政投入70.33億元,市財政投入占總資助金額的96.07%。根據數據,新的資助政策體系的實施,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了一個非常清晰的解決路徑,而高校資助工作發揮學生教育功能的措施卻并不明顯。這就給目前資助工作帶來了更多難題。資助工作中教育環節的實施是迫在眉睫的,只有將助困與育人工作有機的結合,才能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以實現高校助困育人的良好效果。

一、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

目前,少數貧困生存在對自身前途感到無望,對社會轉型期的一些問題感到悲觀,出現意志消沉的現象。部分貧困學生渴望與人交往,但又害怕與人交往。這種現象出來市場經濟條件下人際關系確實比較復雜等客觀原因外,主觀原因也是不容忽視的。不少貧困生不僅思想認識上有偏差,人際關系交往中有障礙,不敢或不會與人交往,更有個別貧困大學生對自己的經濟和婚戀等個人問題感到憂心忡忡,這一切都可能導致青年學生精神抑郁、神經衰弱、焦慮失眠,最終產生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問題是嚴重應學生學習、生活和全面發展的,更阻礙學生畢業后事業的發展。學生在大學期間,因專業、社會閱歷、學習基礎、個人形象等各種原因引起的自卑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樂趣,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如果能把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對引導貧困學生健康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二、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與心理健康指導教育相結合的幾點思考

(一)影響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問題是壓力,包括生活壓力和學壓力、社會壓力和家庭壓力。每個人所能承受壓力一定是有限的,壓力過多、過大就會產生心理負擔,日積月累,會影響心理健康。根據專家研究發現,人類已從“傳染病時代、軀體病時代”進入“精神病時代”。由于現代社會生產力和生活方式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革,與之產生的精神健康也隨之而來。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人們在生活、工作、學習中需要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心理超負荷工作。而大學生作為高學歷人員需要承擔的壓力更大于一般人,這就誘發了各種心理疾患。

(二)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多數以個體為主,社會實踐鍛煉機會并不多。由于校園文化、鍛煉設施有限,學生只能利用業余文化深入到社會實踐鍛煉中,因為在學校他們所能接觸的人或物實在有限。再加上大學校園生活和學習相對分散,環境相對閉塞,學生與社會更多的人相處只能通過授課教師,這給他們緩解壓力也帶了渠道的限制。有些同學謙虛卑微,有些同學自視清高,有些同學不愿與老師溝通等等,這些都是青年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和思想壓力的表現。

(三)大學生功利心理是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源之一。2005年,北大信息于科學技術學院學生柳劍峰出走,在電話里向母親哭著說最后一句話:“我沒有能力。”可見,學生在校讀書期間,如果調整不好心態,完全變成教育功利性的工具是非常危險的。學生不僅要完成學業,還要承擔很多功利性的壓力。如為了論文而論文、自己不清楚在學校到底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和別的同學攀比等等,都是源于學生自我否定,不能清楚的認識自己帶來的惡果。

三、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嚴重不足

(一)錯誤的觀念需轉變。近幾年,高校學生發生心理健康問題頻率逐年增高,學校及相關部門教師需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轉變老舊的教育觀念。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積極主動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拓展教育的關心指導范圍,引導大學生要正視自身存在的優缺點,積極主動與人溝通交流。同時,建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和課程,有針對性的對大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講解,開展以心理健康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及時測查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二)制度保證的基礎上,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隊伍建設。領導轉變觀念,避免培養模式的弊端,從制度上保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和深化。我國高校培養的目標是“培養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在本門學科內掌握堅實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和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可見,高校對大學生培養目標里,針對德育、智育、體育、人格、性格等等方面需達到的水平有多高。但只要有意識增加學生的社會經歷,多開展一些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為大學生提供與他人接觸交流的機會和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就會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提高心理素質,激發學生自身的主體意識,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建設探索

摘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節。文章主要介紹了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的建設方案,具體地分析和討論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

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頻繁發生,各種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的探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高校應積極探索適合高校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切實加強和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養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一、充分認識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

大學生處在人生的“急風暴雨”期。其自我意識充分發展,情緒敏感,渴望嘗試,勇于探索,但人生觀、價值觀尚未確立,當面臨升學、就業、情感、人際交往、經濟生活等壓力時,內心矛盾沖突不斷。如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心理閉鎖與尋求理解的矛盾、性成熟與性心理的矛盾等。其結果出現環境適應問題、厭學、學習焦慮、人際交往障礙、抑郁、自閉、戀愛受挫等心理問題。嚴重者發展為人格障礙和精神障礙,引起了整個社會的關注。因此,高校必須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具備“整體健康觀”,了解心理活動的規律和心理健康維護的知識,掌握心理調適的一般方法,成為“人格完善、自我和諧、身心健康”的大學生。

(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其他教學活動、學生思政工作開展的必要前提

心理健康教育,解決的是教育對象最根本的問題,學生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下,才能充分發揮其潛能,吸收知識,參加正常的教學活動,并勇于實踐,開拓創新,形成積極向上的學風。同時,健康的心態、完善的人格又是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保障,為學校思政工作的開展提供健康的心理環境。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也要解決教育者樹立心理健康的意識,具備心理異常的基本辨別能力,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發展性教育與咨詢輔導相結合

發展性教育指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工作,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培養和鍛煉其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如開設心理學的選修課。舉辦心理活動周(月)等多種形式,使廣大學生參與其中。同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要面對部分出現心理不適或心理問題的學生,對他們進行個別咨詢和輔導,及時干預,預防人格障礙或精神障礙的出現,如果問題嚴重,要及時轉介給相關機構。

(二)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

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使其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自己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反思自我,反思社會,并創造豐富多彩的形式,在互動體驗中自助與助人。

(三)堅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業隊伍與學生輔導員隊伍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專業隊伍和學生輔導員隊伍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較為專業的心理咨詢與輔導。輔導員最貼近、也最了解學生,如果掌握了心理健康和心理輔導的相關知識,他們就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為其進行初步的心理疏導,或者反饋給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中心將為其提供適時的心理援助。兩支隊伍互相補充,互相協作,有助于提高日常學生工作的有效性。

三、大W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一)發展性的心理輔導

發展性的心理輔導是指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與宣傳,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了解心理發展的特點,培養和鍛煉其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其主要包括兩大方面的內容:一是開設選修課,包括心理學、大學生心理衛生、健康心理學等課程。講授重點不在于知識和概念的灌輸和記憶。而在于將書本知識與大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分析自我和社會,使他們在講述、演繹、討論和整理中理解和接納自我與社會,也在分享和共感他人經歷的同時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此外,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除了開設一般性的選修課外。還可以開設一些專題課程和講座,如人際關系心理學、戀愛心理學、學習心理學等,開辦“新生適應心理指導”“異性交往與戀愛”“考試焦慮與應對”“大學生中常見心理問題及應對”“就業心理指導”“職業生涯規劃”等講座,旨在對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二是對大學生進行應對技能和調適技能的訓練。一般采取案例教學、角色扮演或團體輔導的形式進行。案例教學時。由學生演繹一個心理案例。再由觀摩的全體學生提出自己對類似問題的處理方法。在教師的輔助下整理出討論結果,并由學生自己表演討論的結果。角色扮演,是社會劇的一種,也就是一種話劇的形式。心理輔導人員創造一個問題情景,讓大學生扮演情景中的不同角色,使其體驗到不同角色的感受,訓練他們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和共感他人的能力,對他們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是很有益的。團體輔導在學校情景中一般以團體游戲的形式進行。如交朋友小組、幫助“盲人”,頭腦風暴等,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讓學生學會自我展示。學會如何與人協作,學會在一個集體中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和理解他人的感受。由于這些形式充分調動了大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們容易接受且印象深刻。

(二)預防性心理輔導

預防性心理輔導是面向部分學生的,這部分學生是通過心理測驗和診斷篩查出的可能出現心理問題的群體,對其進行心理適應性的分析,并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預防性心理輔導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一般是在大一新生剛剛入學的時候。收集全體新生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年齡、家庭成員、家庭經濟狀況、成長經歷中的重要事件等),再利用標準化的心理測驗或量表在新生群體中施測。這些測驗和量表主要涉及的內容是人格問卷和精神狀況的測查。根據測查的結果篩選出可能存在心理問題傾向的個體,與其所在學院和輔導員聯系,對這類群體給予特別關注。并進行干預性咨詢和長期的跟蹤測查。對所有群體的心理檔案資料都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存檔并嚴格保密。但測查的結果經過整理分析后。要以適當的形式告之學生。同時,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將全校新生的數據進行分析,并撰寫新生心理特點的報告,給學校和各院系的學生心理輔導和學生工作提供基礎資料。當然。除了給新生建立心理檔案外,預防性心理輔導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對部分剛剛冒出問題苗頭的學生進行輔導。可以進行個體輔導的形式。也可以將有相同或類似問題的學生組織在一起,進行團體輔導,做到及早發現,及早干預。

(三)治療性心理輔導

治療性心理輔導面對的是在心理、學習、社會適應方面產生問題或表現出非正常狀態,或人格出現偏差,因而需要專業心理援助的特定學生。不管是自愿來咨詢中心求助,還是由輔導員或其他同學帶來的。一般首先要進行受理咨詢,了解來訪學生的基本背景信息,明確其問題的嚴重程度和產生的可能原因,說明心理咨詢的時間原則、保密原則,約定正式咨詢的時間。正式咨詢按照約定的時間進行,咨詢者要提前十分鐘來咨詢室等候來訪者。具體的咨詢和治療方式、方法要根據來訪者的具體情況和咨詢員的專業特長來決定。一般一周一次咨詢,每次咨詢50分鐘到1個小時。如有特殊緊急情況,受理咨詢可當作一次正式咨詢,時間適當延長。此外,治療性心理輔導還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進行重大危機事件和創傷事件后的心理干預和治療。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課堂教學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重要渠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選修課或者必修課,通過課堂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升學生自我心理調節能力。

(二)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選擇科學有效的心理健康測查工具,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統籌規劃并實施。為每一位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并對心理普查中篩查出的可能存在心理困擾的學生進行評估,并給予相應的關心和支持。

(三)個別心理咨詢與輔導

開展規范的個體心理咨詢與輔導。學校需建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配備相應的硬件設施以及心理咨詢師隊伍,為學校學生提供專業、規范的心理咨詢服務。

(四)熱線電話

熱線電話設在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負責統籌安排專、兼職心理咨詢教師接聽,通過熱線電話及時疏導學生的心理不適。可以為學生提供面詢之外其他方便獲得幫助的途徑。

(五)F體心理咨詢與輔導

團體心理咨詢與輔導由學校心理咨詢中心負責組織。團體心理咨詢與輔導在團隊精神的訓練、人際溝通能力的提高、潛能開發、職業精神培養和人格發展等方面具有獨特功能,所以在形成新生班級的凝聚力、班級危機干預、宿舍人際關系協調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對存在相同或相似心理問題的學生,在得到他們同意的情況下,也可以把他們組成團體。利用團體心理咨詢與輔導的形式給他們提供心理援助。

(六)學生之間的朋輩互助

對班級心理委員和學生心理社團的社員進行系列培訓。幫助他們提高對朋輩心理互助意義的認識。普及朋輩心理互助的方法,同時負責對朋輩互助的情況進行督導,努力提高學生之間互相提供心理援助的能力。

(七)心理健康教育宣傳系列活動

心理健康教育宣傳系列活動可以充分發揮校園廣播、校園網、宣傳手冊、展板、櫥窗、板報的作用,積極舉辦大學生心理健康宣傳周或宣傳月,舉辦心理知識的講座,普及與大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心理健康常識,并以互動的方式,有針對性地為學生解答各種心理困惑,或通過一些參與體驗活動,讓學生懂得如何表達自我,了解他人,與他人有效溝通、協作等。

(八)及時向醫療機構轉介

轉介工作主要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負責。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門要主動與校內外精神衛生醫療部門建立熱線聯系,對患有嚴重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礙的學生,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旦發現,應及時聯絡學院、家長,盡早將其轉介到校內或校外精神衛生醫療部門就診。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建設探析

摘要:近年來,大學生由于心理問題引發的惡性事件逐漸增多,引發了社會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廣泛關注。本文從高校輔導員的角度,全面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并且從四個方面具體闡述如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建設,以期讓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健康成長。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 大學生 心理健康 制度建設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日益發展與完善,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倍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據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約有四分之一的大學生存在多層次、多方面的心理問題,其中主要表現為環境差異帶來的不適應、學習與就業壓力較大、人際關系處理不當、情感迷茫的問題、家庭經濟問題、自我管理能力不佳、迷戀網絡游戲等等。面對這種情況,作為聯系學校、學生、家庭、社會多方面之間的紐帶,輔導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具有其特殊優勢,原因在于:高校輔導員不僅管理著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與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也引導著大學生向健康成長的道路上前進。因此,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促進學生發展、完善校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建設的重要保證。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因

(一)環境不適應導致的心理障礙。每到新生入學,老生開學的時候,就會有許多同學表現出不適應學校環境的情況,對于那些習慣了父母呵護的學生來說,自理能力差,過于依靠父母是他們的通病,這使得他們不善于處理個人事務,不知道如何化解人際糾紛,導致消極怠慢的生活態度,有些同學甚至以沉迷網絡游戲、過度的戀愛來填補此階段心靈的空虛。

1.學業與就業壓力大導致的心理障礙。對于新生而言,對大學生活的過高期望值導致學生新入學時產生消極的心理。再者,國內長期以往的應試教育體制讓學生們習慣了填鴨式學習方法,以至于學生進入大學之后,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不懂得如何在生活與學習之間切換,最終致使學生缺乏學習動力,考試成績不理想,產生厭學、焦慮、抑郁、身心疲憊等心理健康障礙。

特別是高年級和畢業班的學生,在忙于繁重的學業之余還要準備各種資格證書考試如研究生考試、公務員考試等,同時,他們還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不斷變化的就業政策和父母對子女的高期望值,日積月累極可能會出現焦躁、緊張、恐慌、失眠、神經衰弱等負面情緒,嚴重者甚至會對未來人生的發展產生質疑。

2.人際關系不良導致的心理障礙。學生們來到陌生的城市,與陌生的同學打交道,大家都處在一個矛盾的心理發展時期,都想被他人理解、認可,然而大部分學生喜歡把事情埋在心里,不愿意與他人交流,未正確采取有效可行的發泄情緒的方法,因此,很多學生難以找到在學習和生活中的知心朋友,久而久之,他們變得不善于表現自己,更不愿意與他人分享苦與樂,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嚴重影響他們自身潛能的激發,也會阻礙他們良好人際圈的形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這種情況在性格內向的同學身上表現地更為明顯。

3.情感問題導致的心理障礙。大學生的感情問題涉及親情、友情、愛情三方面。在親情方面,家庭的結構變化、家長與子女的溝通方式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某些離異家庭或單親家庭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子女的健康發展,導致一些學生沉默寡言的性格;有些家長對子女的期望過高,直言不諱地提及學生的成績,這種不恰當的交流方式容易讓子女產生逆反心理,導致學生性格孤僻、思想極端、不愿與家長溝通等心理健康問題。在友情中,困擾學生最多的問題則是何為友情與愛情,二者很容易混為一談。愛情是大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學生情感豐富、富于幻想,但在愛情路上卻容易跌倒,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感問題。有許多同學會因為攀比心理、逆反心理等異常心態與異性交往,在戀愛過程中沒有及時與家人溝通,雙方產生矛盾時沒有采取合適的辦法解決,容易引發矛盾,嚴重的還會引起人身傷害事件。

5.經濟問題導致的心理障礙。某些來自農村、偏遠地區或是城市中的下崗家庭和單親家庭的學生,由于成長的環境以及受教育的環境有所不同,使得該部分學生勤儉節約、性格內向,對于別人的評價較為敏感。因此,沉重的經濟負擔讓這些特殊群體比其他學生承擔了更多的學習壓力和精神壓力,更容易心生自卑、虛榮、孤獨、恐懼等心理障礙,某些學生甚至會因為虛榮心作祟而欺騙家人,產生不當的過激行為。

6.沉迷網絡導致的心理障礙。網絡作為一種交流和通訊工具已隨時隨地的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然而在享受到網絡帶來的豐富性、便捷性、開放性的同時,五花八門的電腦游戲、手機軟件、聊天工具給大學生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無節制的時間和精力被持續用在電腦和手機上的游戲、聊天和瀏覽,混淆了網絡、生活與學習之間的關系,容易對網絡產生依賴感,因而導致身體的健康發育遲緩, 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也會產生厭學、心理異常、興趣喪失等心理健康障礙。

二、輔導員如何做好大學生的心理導師和生命導師

(一)夯實自身的業務水平

心理健康是學生健康生活與學習的前提和基礎,輔導員作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要學會在工作與學習上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學習心理學知識,熟練運用心理輔導技巧,主動走近學生,定期從班級抽取部分同學了解情況,從更專業的角度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同時,開展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具有多樣性,可以通過一對一談話、心理委員匯報班級心理狀況等方式,及時把握學生動向、心理行為和訴求,為存在異常心理的學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二)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

如前所述,大學生是目前網絡媒體平臺運用最廣泛的人群,信息獲取的快捷性、豐富性與多樣性使得大學生能很快接受網絡的新鮮事物。基于此,輔導員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這一途徑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的輻射面,例如,運用微信或qq建立網上心理咨詢平臺,便于一部分不愿意當面交流的同學與老師溝通。輔導員也可通過這些平臺,多多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例如,每周推薦優秀的心理健康讀物或者心理方面的電影,推送一些心理健康小測試,以放松學生心態,提高他們學習的動力,并及時把握學生思想動態,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引導與干預。

(三)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體制

1.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機制

可以運用SCL-90心理健康普查等方法,從多個層次對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系統測試,對畢業班的同學也可以采取類似的心理健康調查的方法,根據測量數據和結果分布圖進行評估分析,從而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一對一輔導,并對某些具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同學進行追蹤調查,實時關注他們的心理動向,最終將學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報告制成心理健康檔案。心理測量數據報告能夠讓我們在了解和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況時提供較為科學依據,便于分析與評估,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應決策提供參考。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機制

開展心理主題健康講座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學校可以尋求校外權威的心理專業講師給學生們集體輔導,根據不同院系學生的特點針對性地展開教育,讓學生們逐漸學會自我調節。

除了尋找心理方面的專業老師開展心理健康講座,開展多種形式的普及心理衛生知識的心理素質教育活動更具有寓教于樂的特點,是更容易被大學生接受和認可的一種心理知識獲取方式。因此,高校應在大學生群體當中組織心理課外活動,例如心理情景劇的排演、心理小文章的征集、心理專題影片展播等等。一方面,開展心理活動能夠充分調動大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從而達到對心理健康知識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轉變,并且激發學生接觸心理專業知識的主動性。另一方面,組織不同類型的心理主題游戲,學生可以在游戲中模擬現實,體驗現實,學會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調適情緒,使大學生能正確認識自己、認識他人,掌握與人溝通的技巧,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逐漸激發自己的潛能,達到預防心理疾病、發掘心理潛力的雙重目的。

(2)多層次社會支持體系的融合機制

輔導員老師應該定期與學生家長溝通,通過與家長們交流學生在校的心理狀況,更好地制定學生心理工作干預方案。然而,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僅靠學校、學校、父母、老師的力量是不足以完善的,學生的發展關乎整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因此,我們需要集中社會各階層的力量,共同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的支持網絡體系。如,高校可以通過社會上心理專業服務機構、心理健康網上平臺等權威渠道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衛生指導。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共同努力,通力協作,大學生才能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四)加強學生的自我保健教育

要想幫助大學生真正擺脫心理問題的困擾,學生自我調節占據著更為重要的地位。學生應該學會成為自己的心理醫生,化解心理矛盾,逐漸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可以通過參加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閱讀心理學相關書籍、從網絡新媒體等渠道獲得心理專項的資訊等方法學習自我調適的技巧。同時,要想解決心理障礙,要學會和自己交流,在此過程中激發心理潛能,從而加強自我心理保健,最終達到培養自己堅忍不拔、自信樂觀、善良誠實的優秀品格的人生目標。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思考

摘 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是諸多高校的必修課程。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開展和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改革的推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材的編寫及教學方面的要求提出了新的任務和挑戰。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編寫;課程建設;教學方法

對大學生來說,健康的心理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近年來,當代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引發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屢見不鮮,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高校、社會及國家的普遍關注。2001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對于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能力,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具有重要作用。

1 把握高校心理健康課程建設的設計原則

筆者認為,搞好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建設,首先要把握課程的設計原則。

1.1 課程內容體系構建要以心理素質培養為目的

高校應當將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的教育貫穿到教學當中,并在課程內容構建上多增加實踐課程設計。鼓勵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中,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從而在實際生活中培養自身的抗壓和耐挫能力,加強心理素質。

1.2 教學方式要以能力培養為重點

心理課程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如何提高大學生的的心理素質,培養大學生主動有效地應對和處理挫折的能力。所以教學方法上不能單純進行知識理論性教學,而要通過實踐體驗與訓練等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2 課程的建設離不開對教材的設計要求與編寫

2.1 教材的編寫具有重要的定位和指導作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大學新生適應與成長的一門必修課程。在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程的幾年來,我們一直在思考:要給學生什么樣的教材?什么樣的教材能讓學生和教師在“學”與“教”上均取得好的實效性。作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教材,更需結合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心理及習慣,將心理學的知識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有機結合,從而體現高校心理健康課程的教育特色。

2.2 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編寫的原則

筆者綜合比較了一些高校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發現在教材編寫上,側重點都有所不同。筆者認為,教材的設計應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的編寫原則,既要注重理論性和系統性,又要結合實際,注重內容的完整性,內容與時俱進,具有時代氣息。同時,教材版面設計上應有文字及相配的美圖,增強趣味性,做到寓教于樂,這樣才有可能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2.3 教材專題內容編寫及教學板塊設計

鑒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為專題授課,筆者認為專題內容的編寫,主要應以大學生成長為主線,應基本涵蓋大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期間面臨的主要心理問題,例如: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概論;自我意識培養及調適;健全人格塑造;情緒管理與調節;學習心理;人際交往心理;戀愛及性心理健康;壓力管理及挫折應對及生命教育等。每個專題中可以包含“故事或者案例引入”、“知識理論講堂”、“課堂活動”以及“自我探索-自測量表”等多個教學板塊設計,從理論與應用的角度,兼顧心理課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要求,既要滿足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科學化、專業化和系統化的需要,又要滿足可讀性、生活性及互動性的要求。

3 注重教學方法與教材特色緊密結合

高校心理學課程的建設在注重教材設計的基礎上,教師還需注重教學方法與教材特色緊密結合。要重視互動體驗式教學方法在心理健康課中的應用。可以通過創設體驗情境、觀察反思、分享交流、總結提升等多種環節進行教學。另外,可以運用多種課堂教學手段,如電影視頻賞析、團體心理訓練、個體冥想、案例引導分析等多種方式。

4 提高教師教學技能,保證教學效果

教師應當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幫助學生最終能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將智慧轉化為人格。這就要求教師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1)教師在進行教學前,必須研究透徹教材中的心理學基本理論,做到對理論的講解能夠深入淺出,有啟發性;

(2)教師應學習多學科知識,擴大知識面,確保講課內容充實,信息量大;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做到了解自己的學生,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這樣才能更有效地進行針對性教學;

(3)同時,教師應掌握創造良好課堂氣氛的技能。教師講課應有熱情,精神飽滿,做到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這樣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上一篇: 幼兒美術教育創新探討 下一篇: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无遮真人祼交视频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 | 思思96精品国产 | 中字幕无砖欧美日韩一区中 | 一级少妇女片完整版免费 | 日本天码AⅤ片在线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