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生活化探討

時間:2022-07-21 10:02: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小學德育生活化探討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小學德育生活化探討

小學德育生活化探討:農村小學德育生活化探索與實踐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由此可見,要想在學校中開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動,必須以學生的生活為主陣地。我們把陶行知先生這種“生活教育理論”的思想引入到德育教育實踐中恰到好處,從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環境和活動入手,實現了德育的回歸,實現了生活與道德教育的有效結合。

一、創設優美、健康、豐富的校園生活環境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學校生活是社會生活的起點。遠處著眼,近處著手,改造社會環境要從改造學校環境做起。”因此,我們學校近年來非常重視校園環境硬件建設,使校園環境整潔美觀。除了硬件的環境建設,學校還重視文化環境的建設,努力讓學校中的每條走廊、每塊墻壁、每株植物、每個角落都會“說話”,生動起來,讓這些原本無生命的事物成為學校德育教育的先鋒,讓學生在濃濃的文化氛圍中感受美、浸潤心靈。

二、在學科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

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創設德育情境,引導學生走上講臺,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要根據各科教材的編排特點,統籌計劃安排,對學生進行系列德育教育,如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教育,重視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教育,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在各項活動中滲透德育

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德育活動,能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法制觀念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自主、和諧發展,讓德育工作充滿生機和活力。

1.抓思想品德教育。我校在充分發揮“國旗下講話”、“紅領巾廣播”和主題班會等德育主陣地作用的同時,還緊緊圍繞上級教育部門的有關文件精神開展文明禮儀教育活動。通過觀看專題影視片、出專題板報、講名人故事、演講比賽等活動,讓學生樹立遵紀守法的意識,教育學生珍愛生命,珍惜生活,塑造高尚的人格。以活動為載體是我校開展德育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我們力求使活動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生活實際,達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大力開展讀書活動,促進學生良好讀書習慣的養成。“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通過組織學生閱讀古今中外名人名著,能夠陶冶情操,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立志報效祖國。

3.抓法制安全教育。我校聘請法制副校長每年為全校師生作一場生動精彩的安全法制報告,出臺了學生在校“十不準”和交通安全“八不準”,與班主任、課任老師及學生家長簽訂了安全教育責任狀,有效地提高了師生法制安全意識,從而切實創建“平安學校”,營造“平安校園”。

4.抓禮儀規范教育,提高學生的文明素養。我校堅持把禮儀教育生活化、具體化,設立了校園文明紅領巾監督崗,加強校園“軟環境”督查。對學生中存在的不文明現象進行了專項檢查,認真做好說服教育工作。學校定期召開常規管理專題會,督促、檢查、評比制度的執行情況,力求讓良好的行為規范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我為家鄉添綠彩”中種植了許多的花草樹苗,苗種由學生去選,由學生自己去栽,由學生自己去管理。他們在實踐中翻地、種植、澆水、施肥,精心呵護每一株植物、每一個花蕊。當花兒盛開、樹苗長高時,同學們收獲了喜悅,收獲了成功。培植的這個過程就是讓學生體驗生活、體驗生命誕生的整個過程,感受了生命的奧妙,感受了勞動的可貴。

四、模擬社會生活,讓學生在校園中體驗生活

社會實踐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課堂教學和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我校每年都非常重視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受到教育。但是社會實踐也有著它的局限性,學生不可能老是往實踐基地跑,實踐基地也不可能隨時接受學生的實踐活動。那么在校園中模擬社會生活,讓學生在校園中參與實踐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我們學校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生活,每年的3月12日植樹節都要開展一次“我為家鄉添綠彩”和“我為環保獻份愛”,讓學生在校園和社會中充分體驗生活提供的有利條件。

五、創新德育評價機制

我校大膽創新德育評價機制,改變了以往只在期末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定性考核的一次性獎勵機制,而是采用總結式定性評價,通過設立“三好學生”、“成績優秀者”、“優秀班干部”、“法制標兵”、“環保小衛士”、“優秀護導員”等十多個獎項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進行評價積分獎勵,并通過喜報、校訊通等多種形式及時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的情況,與家長相互配合,共同育人,培養了他們奮發圖強的高尚品格。

校園處處皆育人。我校在開展一系列德育生活化教育活動中,有幾個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1.校園文化建設形式多樣,校容校貌煥然一新;2.師德水準大大提升;3.學生的言行舉止有了很大的變化。學生彬彬有禮,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向他人主動問好,校園里再也看不到學生高聲喧嘩、追逐打鬧的現象,大部分學生養成了尊師愛校、尊老愛幼、勤學守紀的高尚品德。

總之,德育源于生活,德育服務于生活,德育生活化是學校德育注重實踐性、務實性的一種有益探索。學校德育工作要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中心,注重從學生生活中尋找教育的內容,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機,使德育工作生活化,使學校的德育工作能為提高學生的思想素養服務,真正起到教育人、感化人、提高人、塑造人的作用。

小學德育生活化探討:農村寄宿制小學德育生活化管理策略

當今社會正在進行著前所未有的多方面、多層次的變革,就農村小學而言,隨著學校布局的調整,寄宿制學校越來越多。農村小學實行寄宿制辦學,它解決了制約學校布局調整的一個瓶頸問題,也拓寬了素質教育的時空,為全面提高農村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和發展平臺,是促進農村小學素質教育的有效舉措。但由于學生年齡小,這就給學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近年來,我們就農村寄宿制小學德育的生活化管理進行了一些探索,以下就學生生活保育規律、思想行為教育、良好行為養成等德育生活化管理策略的幾點不成熟的做法和同僚們談談。

一、探索生活保育規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學校。由于學校布局調整,2003年,我校便成為一所寄宿制學校。在2006年集中了全鄉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到2010年集中了全鄉全部學生,學生大多數都得住校。這些住校生中小的只有六七歲,大的也不過十一二,這就給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工作帶來一定難度,但同時也為教師對學生實施生活教育與管理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寄宿生管理實際上是教育與教養的全方位管理。寄宿生管理工作從表面上看是負責學生的衣、食、住、行,實際上是教育與教養都包含在管理工作之中的全方位管理。根據我校寄宿生的特點,我們對不同年齡段年級的學生,制定出了各年級階段的管理目標。然后,依據各年級的管理目標,因時、因地、因人隨機地進行生活管理教育,按照確定的目標為學生講授生活常識、衛生知識以及勞動技能等。

我校在寄宿生管理方面,成立了寄宿生管理小組,配備了專門的生活老師來管理學生住宿,年小的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差,我們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教師包間管理,高年級學生協助管理,也就是我們實施的“手拉手,大托小”計劃。即每位教師既是老師又是保姆,從學生的學習、到學生生活細節都要過問,隨時發現問題隨時解決匯報;但由于一些年幼的學生剛入學時,晚上還不習慣單獨入寢、經常半夜生病等,遇上這樣的情況,我們也是難以照顧周到,因此我們采取的是:發動一些責任心強的高年級學生,讓他們和這些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小學生結對子,負責教會小學生一些獨立生活技巧,特別是晚上,臨睡前要時刻關注他們的身體狀況等。對于這些高年級的學生來說與其說是增加了他們的負擔,不如說是一次鍛煉的機會,既增長才干又提高了責任心。

二、加強思想行為教育,提升學生基礎道德水平

組織學生學習《守則》《規范》。每學期開學第一周,組織學生學習《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采取“一讀、二議、三背”的方法,讓學生邊讀、邊議、邊理解,把行為規范的內容灌輸到學生頭腦中,然后通過“出勤、紀律、衛生”評比活動,規范學生的行為。

在學科中滲透德育。充分挖掘各學科中的德育資源,特別是《思想品德與生活(社會)》課中的德育教育,在教學中重視對學生日常行為的規范教育和文明禮儀的培養,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學會交往、學會做人。

發揮班級管理中的德育功能。每日做到校園環境“六無”;做到文明校園“六不”;搞好校園之夜;定期舉行“祖國在我心中”等活動;組織指導學生走進生活,探究、思考人生發展的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歡樂和苦惱,促使學生不斷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開展“獻愛心”等活動。針對當前少年兒童普遍缺乏愛心和團結協作精神的現象,教師運用愛去感染學生。教師的愛是情感教育最重要的內容,教師處處關心學生,學生會從自己親身感受到的愛護和關懷中,學會怎么去關心人,為他人著想。如:組建學雷鋒小組到敬老院做好事,學生主動帶同學上醫院看病,主動幫父母做家務事等。從而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高尚道德品質的形成。

三、強化學生生活教育,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

培養學生獨立生活能力。寄宿生基本以獨立生活為主。童年就離開家庭,離開父母,過上相對獨立的寄宿生活:保管財物、統籌開支、刷碗倒水、洗衣疊被、抹桌掃地以及看病服藥等,自己的事自己做。為讓這些在家時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皇帝”,在群體共處中學會關愛、學會合作、在自理中學會生存,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開學初,班主任和生活老師根據新生不懂生活自理這一實際情況,及時做好新生入學生活自理的培訓工作,認真細心教他們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引導學生懂得審美,學會生活,按規定要求擺放好各種生活用品。發現學生不會疊被子就教他們疊被子。發現學生的紐扣掉了,就教他們縫紐扣。對個別隨地亂扔果皮紙屑的學生,進行耐心的說服教育,督促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時時關心學生的生活。教師經常到學生宿舍,了解學生的住宿情況、生活情況,為他們排憂解難。這樣一來,學生能安心學校生活,覺得學校就是自己的家。管理中教師的行為自然而然地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

總之,通過實施寄宿生德育的生活化管理,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安全、整潔、溫馨的生活環境,形成了文明、向上的生活氛圍。現在的學校,教師愛崗敬業,積極進取;學生勤奮學習,積極樂觀。德育的生活化管理在我校已見成效。

小學德育生活化探討:小學德育生活化的生成路徑

【摘 要】德育的源頭是生活,德育應貼近生活,反映生活本質,這是是德育生活化的應然選擇。小學德育生活化可遵循以下基本路徑:樹立生活化的德育觀念;以各種校園活動為載體推進德育生活化;豐富小學品德課程教學內容的生活向度;構建家、校、社會和諧統一的有機德育體系,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

【關鍵詞】小學德育; 生活化;路徑

傳統的小學德育以絕對權威命令學生聽什么,做什么,無視小學生的主體性在其道德形成和發展中所起的積極作用,忽視小學生在各種現實生活中的道德理解與體驗。這樣做的結果是小學生學到的只是一些沒有生命氣息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的知識教育,無法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情感的陶冶與道德意志的磨練。因此,加強小學德育生活化,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就顯得格外重要。

一、樹立生活化的德育觀念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壞的生活就是壞的教育。”學生道德品質的成長與發展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因此,要小學教師應樹立生活化德育觀,大力促進德育生活化。而樹立生活化的德育觀念需做到以下幾點:一是,高度重視德育的生活化,反對德育與小學生的生活脫節,游離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之外;二是,更新觀念,善于從與小學生密切相關的學習和生活入手,用生活化德育觀念知道德育實踐。三是,要在更新觀念之前要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過程與結果的關系、教書與育人的關系。要改變德育實踐中存在的重結果而輕過程的現象,讓學生的心靈都能完全參與進來。教書與育人是教師的最基本職責和任務,傳授知識與培育良好品德應有機地結合為一體。

二、以各種校園活動為載體推進德育生活化

小學在加強德育工作過程中,應善于利用各種校園活動為載體,創設各種道德環境和德育情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完成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自我構建。有學者指出,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多種形式道德教育活動、一系列主題班會活動等。校園活動是促使德育有效開展而采取的重要形式,活動載體承載著豐富的德育的信息和內容,它能夠把德育的各要素有機的聯系起來,在潛移默化中使小學生受到熏陶和教育,目前,國內不少小學對活動載體的利用不充分,忽視了其中的德育滲透。因此,對于此我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積極利用各種校園活動為載體來推進德育的生活化。

三、豐富小學品德課程教學內容的生活向度

筆者認為,將品德課程的理論思想延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環境中,通過實際的生活感知來加強學生對于理論課程的理解和感悟,才能達到教學效果的提升。因此,要格外重視將小學品德的課程的教學內容要與學生的生活和社會聯系起來,豐富小學品德課程教學內容的生活向度,將理論性的教學內容同多樣化的生活進行有機結合。比如,小學教師在講授《平安回家》這一課時,應將教學的內容同學生的真實的生活進行融合,在教學過程中,設置與生活較為密切的問題。“例如:學生在回家過程中的整個過程,其中又是什么維持著交通的安全?然后組織學生進行積極的討論,通過問題,學生會聯系到日常生活中自己所經歷的一些回家的過程,等紅燈、過馬路等,學生就可以將自己的實際生活與課程進一步聯系起來,加強學生對于生活的感悟

和知識的參透。”

四、構建家、校、社會和諧統一的有機德育體系,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

德育課程改革明確要求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建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大德育環境和大德育工作體系。因為只有將學校、家庭、社會構建為一個和諧統一、有機聯系的大道德環境,才有利于青少年兒童的道德教育。父母與孩子的交往方式,父母為人處事的態度等,無不影響著孩子; 學校里的花草樹木,教師的價值觀、人生觀,及其在心理上同孩子的相容性等,無不浸潤著孩子。社區里的風氣、習俗、生活方式、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包圍著孩子。要建構構建家、校、社會和諧統一的有機德育體系需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學校要加強同小學生家長的聯系,通過開家長會、建立QQ群、飛信群等方式,方便學校老師和學生家長都能及時了解學生的近況。二是,為讓學生走向社會,在生活中獲得感悟和經驗,形成道德認識,內化道德行為,我校建立了勞動教育、普法教育、尊老愛幼、公益宣傳、環境保護等德育生活基地,活動時都能得到社會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幫助,使活動得以順利進行。這種生動活潑的德育生活化,對學生思想品質、心理素質、行為習慣和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有益的。

總之,小學德育生活化,不僅需要德育觀念轉變,樹立生活化的德育觀念,還包括在內容上豐富內容的生活向度,在手段技巧上充分利用各種校園文化活動載體、構建家、校、社會和諧統一的有機德育體系,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等。唯有此,發揮德育在高校各項工作中的綜合作用,達到優勢互補,切實提升德育生活化的影響力、滲透力和輻射力。

小學德育生活化探討:淺談小學德育課程的生活化發展方向

【摘 要】小學德育課程是學校環境中實施兒童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德育生活化”成為“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道德與生活是一體的,生活是道德賴以生長的根基。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德育往往背離了兒童自身,忽視了主體性,脫離兒童的生活世界。小學德育課程偏重系統知識的單向傳授,內容比較抽象空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小學;德育課程;生活化

長期以來,德育是教育界關注的熱點話題,受到社會、學校的廣泛重視。然而,目前德育中的諸多現象表明其存在著嚴重的弊病。學校德育學科化、知識化、課程化,過多地表現為一種純學科式地說教,脫離受教育者的生活經驗,使得學校的德育收效甚微。因此,從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和實際需要出發,小學德育課程的生活化是一條有效的策略。

一、德育生活化的內涵概說

德育生活化是近年來德育理論界倡導的一種德育觀念。主要指教育與學習應該從受教育者的生活實際出發,根據現實生活的需要,讓學生通過生活的體驗來理解社會的道德要求。

德育生活化并非是我們首創的觀念。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他指出:“在教育上許多方面的失敗,是由于它忽視了把學校作為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這個基本原則”,“不參與社會生活,學校就沒有什么道德的目標,也沒有什么目的”。因此,道德存在于個體的整個生活之中,是沒有脫離生活的。生活是個體切實的經歷,是每個人最好的老師,將會對人產生直接且深刻的影響。德育必須走向生活,融入生活,與生活真正地結合起來,使生活真正成為學生的生活,即德育要走生活化之路。德育生活化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德育生活化要以生活為中心。德育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道德存在于人的整個生活中,不會脫離生活,這就決定了道德的學習只能在生活過程中進行。如果把德育人為地從學生的生活中剝離出來,只在德育課堂上進行,與課堂外的生活無關,學生也許只能學到許多抽象的道德知識,而面對復雜的現實生活,仍然不能做出正確的善與惡的判斷,也就談不上影響并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

(二)德育生活化要以人為主體。對于學校德育來說,學生不僅是學校施教的對象,更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學生的德性是在道德生活中生成的,學校德育無疑應尊重學生道德學習的主體地位,關照學生的整體需要。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在具體的德育情景、真實生動的道德體驗中獲取個體的道德認知,建構自己的道德品質。

(三)德育生活化要使學生學會適應生活。教學生學會做人是學校德育的核心。學生作為一個人,首先是存在于生活中,學會適應生活,即學會如何使自我的生活與他人的生活以及所處的環境相適應、相協調。因此,德育首先應該關注的是學生當下的生活,關注學生正在經歷、體驗著的個人的真實生活,通過德育展開的過程直接影響并改善學生的生活狀態。

二、德育生活化發展方向的必要性

首先,德育生活化使德育來自于個體親身生活中的認識和體驗,真實、深刻而全面的特點使得它比任何一種知識傳授都要豐富得多、鮮活得多。因為,個體無時不處于生活之中,它能夠直接觸動個體的心靈,激發個體的情感,滋潤個體的身心。

其次,生活教育是自然而然的,和人融為一體,人通過生活而受到教育,教育會有一個生長的過程。那么,與人融為一體的教育必然就更容易對個體的道德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

再次,任何一種道德教育的方式最終都必須通過生活才能發揮作用。各種道德教學、道德活動必須內化為個體的日常生活實踐,否則就無法實現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個體的道德就沒有以一貫之的特性,就會容易消失和變化。

三、德育生活化的途徑思考

(一)德育主體走進生活

學生是德育的主體,所有的外因必須通過這一主體而發揮作用。道德本來源于生活并體現在生活世界之中,它如果離開生活必然會喪失生命力,德育在本質上要求它必須與生活交織并滲透在一起。脫離生活的德育無疑會導致道德的抽象化、空洞化。德育課程是一門影響人的心靈的課程,這就要求學校的德育工作者把人、人的道德生活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真正把人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切實確立學生在學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領略到道德的內涵、生活的本質、做人的根本以及對他人關心愛護的重要性。

(二)德育內容聯系生活

1. 課堂,是德育生活化的主陣地。課堂生活是學生接受德育的主要陣地,是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行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自在德性及其未來走向。現實證明,不良的課堂生活往往出現教學對象物化、教學內容泛化等現象,從而導致學生產生厭倦課堂、不守紀律等不良行為。因此,德育生活化必須以改善學生的課堂生活為首。

2. 活動,是德育生活化的載體。在德育過程中,應以德育活動為載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設各種情景,讓學生在活動中完成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自我構建。如禮貌待人是立身處世、學會做人的起點,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要從文明禮貌著手養成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習慣。為此,可以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系列教育活動以及其它教育活動。

3. 校園文化,是德育生活化的助推器。多彩優秀的校園文化是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沃土和搖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從德育生活化的角度積極探索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和手段,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德育方法貼近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我們最重視師生接近,最重視以人教人”。教師作為學校德育課程的主要實施者,不是領導者或者保姆的角色,而是要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和學生的助手。德育來源于生活,德育途徑也應該產生于現實生活,產生于交往,離開生活就不可能滋養德性。因此,德育應該更多地走出教室,在社會實踐中進行。生活是無字書,回歸生活是當前德育課程改革的主要形式,更是學生形成主體德性的根本源泉。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樣要而且必須通過生活發出的力量才能成為真正的德育,這才是德育生活化的真諦。

小學德育生活化探討:芻議小學德育生活化

摘 要:生活是德育的源頭,在生活中實施德育,促進德育生活化。小學德育生活化應關注學生的情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營造校園育人的環境,重視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小學德育; 生活化; 探討

一、前言

傳統的學校德育主要是向學生灌輸道德知識,只在課堂上學,不到實踐中踐行。它以絕對權威命令學生聽什么,做什么,忽視學生在各種現實生活中的道德理解與體驗,無視學生的主體性在其道德形成和發展中所起的積極作用,其結果學生學到的只是一些沒有生命氣息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的知識教育,無法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感的陶冶與道德意志的磨練。因此,加強學校德育生活化,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就顯得非常重要。

二、生活是德育的源頭

本體論告訴我們,生活價值高于道德價值。生活高于道德,這是因為生活或生命在邏輯上的在先性或獨立自主性。無論是道德,還是道德教育,都是為了人更好的生存而存在,德育只有扎根于生活世界,才會有深厚的基礎和強大的生命力。

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壞的生活就是壞的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發展的。重視兒童與生活世界的聯系,讓課程變得對兒童更有意義。因此,學校德育必須從“天上”降到人間,必須從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說教中走出來,回歸生活,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生只有生活在鼓勵中才能學會自信,生活在寬容中才學會了忍讓,生活在奮斗中才能學會自強,生活在公平中才能學會正直,生活在合作中才能學會交往。

學生道德品質的成長與發展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有德性,不在于灌輸了多少道德知識,而在于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學習、交往、社會實踐出發,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省自律,身體力行,解決思想實際問題,認識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道理,從而修煉成有德之人。德育不能脫離生活,生活是德育的源頭。因此,要大力提倡在生活中實施德育,促進德育生活化。

三、如何實施德育生活化

1.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傳統德育把學生當作容器,誰接受的知識越多越好,其結果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是書呆子,就是沒有激情。人若沒有激情作動力,就不可能有足夠的勇氣和堅韌性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情。德育教育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情感需要,就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找準學生對于家庭、集體、民族、國家等方面的情感與相關教育教學內容中結合點進行精心設計,憑借傳統美德、傳統文化及歷史等方面的知識,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靈感,點燃學生的激情之火。2008年北京第29屆奧運會辦成科技奧運,綠色奧運,人文奧運,這是舉世矚目的。在全世界都在密切關注北京辦好奧運會的時候,我們要求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收集有關材料,大膽設計“奧運形象規劃”,為辦好奧運獻上一份厚禮。學生的參與熱情高,創新情趣濃,積極主動進行社會調查,采用多種方法收集、處理信息,可謂是人人“卷入”這項有意義的創新設計活動。活動形式多種多樣,有的是主題班會、少先隊活動,有的是學習小組活動。展示方式有文字圖片的,有版報園地的,有說唱表演的。當獲悉中國奪得金牌51枚喜訊時,全校師生喜出望外,歡欣鼓舞,熱烈祝賀。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學生受到了一次生動活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環境保護、交通安全、文明禮貌的教育,大家充滿自豪感,一致認為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成功舉辦,充分顯示我們國家越來越強大,我們國家的國際地位越來越高。

2.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傳統學校德育采用灌輸式教育,這是一種封閉的強制的教育。它只求道德知識的傳授,不求道德行為的養成。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把道德作為主體生活的一部分,其意義在于把道德生活的意義,把主體行為的意義置于主體生活之中。這樣,主體是生活的開拓者、創造者,道德生活的選擇者。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意探究、勤于動手、敢于實驗,培養學生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當主體是自覺自愿的,才能為其行為負責,主動地踐行。

以人為本的德育生活化,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這就意味著教師只是學生良好的咨詢者,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我與你”的關系,是完全平等的。在道德生活化的實踐活動中,建立民主、和諧、親密的師生關系,要與學生交朋友,要對學生無限的尊重與喜愛,細心、關心、用心、誠心,做一個樂意的傾聽者;要提倡多邊合作學習活動,相互學習、相互切磋、相互啟發、相互激勵,保護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鼓勵學生提問題、提建議,生疑、質疑,如學生有什么意見或不切實際的想法,不能大聲訓斥道:“你絕對不能這樣想,這多危險,發展下去真是不可救藥!”這不是教育,這要把孩子嚇呆!

在道德生活化教育活動中,教師不能任意擺布學生,因為學生也是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獨立的人格特征。德育生活化不以追求確定的道德知識為目標,而是給學生練習道德行為的機會,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積極思考,不斷探索,讓學生學會選擇,有新的感悟,并作出有意義的判斷。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我們道德上的發展,全靠著遇了困難問題的時候,有自己的解決的機會。所以遇了一個問題,自己能夠解決它,就長一層判斷的經驗。問題自己解決得越多,則經驗越豐富。”在道德教育中,不要回避問題和矛盾,要給予積極熱情的正確引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我判斷,自我選擇,實現自我教育。如針對問題行為,開展成因分析,追溯問題根源,提高認識;開展是非判斷,提高道德選擇能力;引導學生描述生活片斷,進行自我評析,自我評價;讓學生自主處理生活中的一些違紀事件,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在這些活動中,教師要由道德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道德踐行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并以健全的人格感染學生,以寬廣的胸懷善待學生,對學生高度信任,無比寬容,充滿無比的熱愛之情,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讓學生毫無顧慮地參與,獲得真切的體驗和感悟,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從而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3.營造校園育人環境

德育生活化與學生生活的校園環境關系很大。整潔、美觀、和諧的校園環境對兒童思想的啟動、個性的陶冶、情感的啟發、精神的升華都有重要的作用。我校在教育現代化的推動下,學校注重科學規劃、精心設計,打造至尊至善凈化、綠化、美化的校園環境,其樓梯長廊、草坪花壇、板報墻壁、學習園地等布置,都成為無聲的詩、主體的畫,從而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熱愛校園,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促進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綠”是生命的象征。我校歷來重視綠色校園環境建設,種植的花草樹木已經成形,一年四季常綠并花香不斷。學校花圃、花壇、花帶五顏六色,芬芳馥郁,清香宜人。學校大門口、主干道兩側,教學樓前后,不是郁郁蔥蔥的樹木,就是姹紫嫣紅的花朵,處處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美的享受。

花園式的校園教育環境,不僅給學校帶來生機活力,而且可以激勵人、教育人、感化人。校園似花園,學生沉浸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中,就有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努力使學校的墻壁也能說話。”這既是一種催人奮進的動力,也是一種自省的心理壓力。我們注重校園環境的拓展延伸作用,把凈化延伸到人的心靈純潔,品德高尚;把美化延伸到人文美、心靈美、儀表美、語言美、舉止美,通過正確輿論和引導,促使學生更好地養成講文明、講衛生、有禮貌、愛整潔、愛綠化、愛勞動、愛集體、珍惜勞動果實的良好習慣。

精神愉悅、心情舒暢的育人環境,為學生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各科教師以校園的某個景點為載體,結合課堂教學內容,使教學更具生活化,形象化,學生易于理解、接受。尤其是自然課,可組織學生學習花木栽培,結合課本內容,有利于幫助學生學好植物生長的知識和環境保護對人類生存的作用,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多彩的校園環境對美術教學的寫生、畫畫、美工制作幫助更大。

4.實現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

學校生活只是學生整體生活的一部分,而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是在學生整體生活中實現的,因此德育生活化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校生活,而且要關注學生的整體社會生活。

德育生活化要實現學校、社會、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形成教育合力。開放式的德育生活化,很需要社會各界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都來關心學生廣闊的成長空間,有了良好的育人大環境,即使社會上有些負面影響,有關部門也會引起重視,采取果斷措施加以制止。社會力量的支持,推進了《品質與生活》新課程的改革。為讓學生走向社會,在生活中獲得感悟和經驗,形成道德認識,內化道德行為,我校建立了勞動教育、普法教育、尊老愛幼、公益宣傳、環境保護等德育生活基地,活動時都能得到社會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幫助,使活動得以順利進行。這種生動活潑的德育生活化,對學生思想品質、心理素質、行為習慣和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有益的。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德育生活化必須延伸到學生在家的生活,為此,學校應協調社會力量,辦好家長學校,想方設法與家長進行多方面的溝通,提高家庭教育質量,從而使學生有個更好的生存生活環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發展。

上一篇: 歷史學科德育方法研究 下一篇: 園藝操作技能訓練教學質量探索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精品福利aV在线播放 | 亚洲阿v天堂在线观看2019 | 在线视频国产伦 | 日韩动漫在线一区二区观看中文字幕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乳网址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