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科德育方法研究

時間:2022-07-21 10:00:4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歷史學科德育方法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歷史學科德育方法研究

歷史學科德育方法研究:新課改下加強歷史學科德育的思考

沒有感動的教育是沒有靈魂的教育。

每次走進教室,我都很惶恐。我總在想,很可能我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就改變了一個學生的一生。

因為能夠在教育中不斷積累愛和智慧,所以做一名教師是幸福的。

我希望能夠成為學生思想的引領者、智慧的啟迪者,而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

作為慶洪老師曾經的師兄,我親眼目睹了他學業上的進步;作為慶洪老師現在的同事,我們又一同努力,用堅韌和執著見證了學校的發展。在慶洪老師身上,集中體現著師者的智慧與美德。

作為一名教師,他鐘愛自己的職業,平日里言語不多,用行動詮釋著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真正做到了嚴于律己、認真勤勉、恪盡職守。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他癡迷于自己的學科專業,以良好的專業素養和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引領著學生一同暢游史海。他默默無聞,卻真正做到了立足本校、優化課堂,師生共同成長。

作為一名班主任,他醉心于班集體文化建設,以足夠的耐心、直抵心靈的溝通技巧以及自主式的管理風格和鍥而不舍的工作作風征服了學生,與學生一道營造了一個又一個民主文明、和諧共進的優秀集體。

作為一名教研組組長,他無愧于領導的囑托和同行的希望。雖然所承擔的教育教學任務十分繁重,但他以時不我待的精神投入到學科組建設中,讓校本教研變得更加有效,使組內教師真正從中受益,通過共同努力使歷史組成為多年來學校一直推崇的優秀團隊。

這就是慶洪老師―― 一位在普通的崗位上不懈追求的不平凡教師。

(天津市濱海新區漢沽一中副校長、特級教師 李樹林)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非常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要求課堂不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地方,也是塑造學生思想品質的陣地。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中學歷史教學在德育滲透方面有著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和無法替代的地位及作用,更有著不可推卸的職責。歷史學科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因素,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更可以啟迪學生智慧,陶冶學生性情,涵養學生德性,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然而,目前歷史教學中由于歷史教師主觀上重視程度不夠,研究探討不深,客觀上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課時的限制等,德育滲透工作存在著諸如隨意性、零碎性、表面化、說教化等問題,大大影響了德育的實效。而學生的心態、價值觀等伴隨著社會的劇烈變化而改變并復雜化,這也給歷史教師落實課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以上種種矛盾與困惑,要求我們必須反思歷史學科德育的價值、意義、途徑、方法,要求我們必須把目光從課本移向學生,走入學生心靈,要教書,更要育人。

一、高度重視是前提

德育為教育之本。早在兩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所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成人”、成“君子”。在改革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加強德育更成為全社會熱切關注的問題。2010年,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指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要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把德育融入學校課堂教學、學生管理、學生生活全過程。”因此,每一位教師都應該高度重視德育工作,自覺地在工作中進行德育滲透。而歷史教師更應該走在德育工作的前列,因為 “歷史是永恒的建設性的道德遺產”(杜威),“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鄧小平)。

二、率先垂范是基礎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教師要把學生造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該是這種人。”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和組織者,是學生智慧的啟迪者,也應是學生思想的引領者和塑造者。這就要求一名歷史教師不僅要具備較高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更要具備較高的道德修養。唯有如此,教師才能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以其“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表率作用去感化學生,成為學生的榜樣和楷模。孔子說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三、德育目標要明確

歷史教學滲透德育要有目標,避免隨意性,因此,歷史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精心設計德育目標。目標的設定要符合中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要針對學生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不能過高、過空,也不能一曝十寒。教師應依據課程標準,認真鉆研教科書,挖掘出德育材料,找到實施的切入口,本著“潤物無聲”、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原則,把歷史教學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有機結合在一起,對學生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理想道德教育、現代公民意識和傳統美德教育,這樣才能增強德育滲透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四、方式方法最重要

眾所周知,教育效果和教育方法是密切相關的。當代中學生具有精力充沛、思想活躍、善于獨立思考、參與意識和自我表現欲較強等特點。針對其特點,放棄簡單空洞的說教,采取形式多樣的教育方法,必然有利于提高學生興趣,使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方式中得到教育,使教育收到實效。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如下方法。

1.課程育人。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主渠道。教師應注意挖掘教科書,將德育內容有機地滲透于歷史教學中,在課內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學生,讓學生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感染,達到教育的目的。在這點上,教科書為我們提供了數不清的材料,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所表現出的正氣和愛國精神;如孔子“仁者,愛人”、《羅素―愛因斯坦宣言》所表達的對人的關懷;如唐三藏歷盡萬難西天取經、馬克思為撰寫《資本論》幾十年如一日刻苦鉆研所體現出的對知識、真理的渴求,等等。在課堂上,教師既可以運用比較法等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探究中深化對歷史的認識,增強對歷史的感悟,從中獲得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也可以用真摯的感情、感人的話語對這些歷史進行生動的描述,讓學生逐步地從中體會到一種崇高的美感,使他們的心靈受到震憾、情感得到升華。

課程育人不應忽視校本課程的功用,有時校本課程在德育上的作用更大。近幾年來,我校幾位歷史教師開設的“旅游與中國文化”、“中國傳統節日漫談”、“天津地方史”等課程在學科德育方面做了一些積極的嘗試。我們把鄉土歷史教學作為實施德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在講述家鄉的風土民情、人文景觀、歷史發展、社會變革的同時,培養學生對家鄉的深厚感情。由于校本課程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選擇的,而所學內容往往又是學生相對比較熟悉的事物,容易產生親近感和情感共鳴,因此,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高,學科德育自然也就容易取得較好的效果。

2.活動育人。

新課程改革倡導教師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教學、主動學習。歷史學科德育的實施同樣應該貫穿滲透于學生的活動中。實踐證明,學生要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最關鍵的就是要通過自身的實踐,解決由知到行的轉化。歷史知識博大精深、豐富多彩。歷史教學德育滲透應開辟廣闊的途徑,開展各種活動以豐富自己的課堂教學,如舉辦歷史辯論會、編演歷史劇、觀看愛國主義影視片、舉辦報告會和紀念展覽(我校近年來先后組織學生參觀錦繡中華行旅游門票展、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圖片展等活動),發揮自我教育的機制、調動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情感體驗、意志磨煉,在愉快的活動中得到熏陶,從而實現德育目標,優化德育滲透。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深感自己責任的重大和任務的艱巨。但我堅信只要我們遵照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落實新課改要求,從學生實際出發,把握住歷史學科德育在學習中感動、在思想上升華、在生活中回歸的教育規律,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式,我們的學科德育一定會碩果累累,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德才兼備的人才。

歷史學科德育方法研究:新課程下歷史學科德育滲透的策略

摘 要: 德育就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在新課程下,進行德育教育有著重要意義:提高教師自身的道德素質、創設道德教育情境、弘揚傳統文化精神、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

關鍵詞: 歷史學科 德育 滲透策略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而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促進青少年身心全面健康發展。在人的身心發展中,人的思想道德是靈魂,是人一切言行的指導。“人的所有各個方面的和諧,都是由某種主導的首要的東西所決定的,在這個和諧里起決定作用的主要成分就是道德”。德育就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在新課程下,歷史學科在教學目標中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其本質在于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社會發展觀、歷史價值觀和歷史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從而進一步強化中學生的人文素養。

因此,如何在新課程下進一步發揮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在教學實踐中滲透德育,我進行了探索和嘗試,現將有關策略總結如下,以求教于同行。

一、提高教師自身的道德素質

愛因斯坦說:“學生對教師的尊敬的唯一重要源泉是教師的德和才,無德無才的教師是絕對不可能受到愛戴和尊敬的。”由此可見,教師不僅要具有豐富的學識,而且要具備良好的師德和良好的道德素質。

首先,歷史老師必須有心。歷史教師一定要有與時俱進的觀念,樹立大局意識和發展意識,有心把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作為主要目標,培養學生逐步了解國情,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

其次,歷史老師必須有德。要做到有德就要求老師自己先學會做人――愛黨愛祖國的人,律己嚴格、治學嚴謹的人,感情充沛、和諧共處的人,誨人不倦、愛生并希望學生“出于藍而勝于藍”。

再次,歷史老師必須有識,即有廣博的歷史專業知識。歷史上下數千年,縱橫數萬里,囊括了政治、經濟、軍事、民族、外交、科學、藝術、宗教、民情、風俗等各個方面。這就對歷史教師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宏博、專精、扎實的專業知識功底。唯有掌握較為淵博的歷史知識,備課中見微知著,講課中深入淺出,不拘泥課本、囿于教參,才能在滲透德育中不斷啟迪學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最后,歷史老師必須有能,即熟練掌握教育學科知識和教學技能。掌握了淵博的專業知識,僅僅為教好歷史、滲透德育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還要嘴能說,手能寫,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要因材施教具有較強的課堂應變能力。

有心、有德、有識、有能,構成歷史老師的整體素質,這是個有機的整體,缺一不可。正因為如此,提高貫穿德育的思想認識,夯實歷史專業基礎是當務之急。

二、要創設道德教育情境

教師除了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去感染學生外,還要具有活躍的思維能力,開展活動,創設道德、教育情境,達到歷史課德育滲透的最佳境界,使學生受到道德教育。

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快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條件之一。興趣是一個人愛好某種事物的穩定趨向,它具有動力作用。”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如在上人民版必修一《偉大的抗日戰爭》時,我結合2007年是紀念七七事變七十周年的時事熱點,從“國之殤、軍之殤、民之殤、物之殤、史之殤、氣之殤、運之殤”開始,用圖片和文字的形式向學生們展示那段受難的“七殤”。“國有殤,民有難。戰爭永遠都是殘酷的,但落后就要挨打。我們近代的落伍換來的不斷找上門的戰爭,帶來的不僅僅是破壞,更有被蹉跎的歷史”。靜態的屠殺照片震撼了同學們的心靈,很多學生說這是第一次感受到屈辱的憤怒,有些女生甚至哭了。這比任何言語的教學都要深刻得多,促使學生的愛國主義之情油然而生。學生不僅掌握了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體會到中國人民所受的屈辱和磨難與抗戰取得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從而體味“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精神所在。

時事與歷史的結合既可加深學生對于歷史問題的理解,又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推動他們關注現實、了解社會、展現自我、感悟人生。

三、要弘揚傳統文化精神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有著無比燦爛的傳統文化。歷史連接著過去、現在,并指向未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沒有歷史時代局限的。從先秦到秦漢,從魏晉到隋唐,從宋元到明清,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恢弘的優秀文化。

如在上人民版必修三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時,我就幅射到“以德治國”、“為政以德”、“以德服人”的“德治”思想,“利民”、“富民”、“愛民”、“君輕民貴”、“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規范層次思想,“內圣外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位卑未敢忘憂國”、“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理想倫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仁愛精神,“自強不息”的人格意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積極進取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精神,“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和諧思想,“有教無類”“兼愛非攻”的教育博愛平等思想,“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社會道德原則等思想。

這些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無不體現出先賢哲人的超群智慧和德行操守,對當前和今后為人處事具有極其重要的借鑒價值。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加強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幫助學生為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打下堅實的道德基礎,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傳承光大。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

歷史教學的德育教育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體現,而且要在課外活動中設計。在實踐中運用已有的歷史知識,同時在運用中獲取新知識提高能力,必須遵循教育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因此,在歷史實踐活動中,既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科學知識的教育,又要將教育寓于有趣的活動之中,力求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陶冶情操,受到教育。

1.寫格言警句、古詩文名句、名人名言。

學生把這些名言名句記錄下來,長此以往,不僅可以陶冶情操,啟迪心智,而且可以積累很多文學知識,對寫作大有裨益。

2.合理有效地開展歷史活動課。

在歷史活動課中可以結合仙居的鄉土教學介紹家鄉的優美風景,風土人情;可以舉行辯論賽,表演歷史話劇,模擬事實報道,如2009年的“圓明園獸首”拍賣事件聯系到“火燒圓明園”等素材來排演或報道披露。也可以進行圖說歷史活動,如09年是“五四”運動90周年和“建國60周年”的紀念,也可以結合08年改革開放30周年的紀念活動,讓學生搜集圖片,通過對圖片的解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3.讓學生尋找身邊的歷史。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單單在兒童上學和回家的路途上,他們受到思想教育,就比在學校里呆幾個小時所受的教育都要強烈、鮮明得多。”在歷史實踐活動中,既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科學知識的教育,又要將教育寓于有趣的活動之中,力求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陶冶情操,受到教育。

如組織學生去走訪社區村鎮的老革命家,了解仙居的革命史、斗爭史、發展史;也可以調查研究仙居的某一方面的發展過程,如學生可以了解仙居的植被、環保、教育狀況,對其進行調查研究,用具體數據分析,提出具體的意見和解決辦法,以培養學生客觀求實、關注社會的精神。

在研究性學習中我就指導部分高一年級學生對“仙居的無骨花燈”進行了調查研究。學生去皤灘古街對李湘滿老師進行了采訪,并實際觀看了無骨花燈的制作工藝。接著我又進一步讓學生自己提出對仙居無骨花燈如何走出仙居提供可行性發展報告。結果,該組8名同學共提出10多條意見建議,大部分是可行的,雖然有些還無法操作實施,但這畢竟是他們自己提出來的。學生們還寫了許多心得體會,提到他們以后還要做這方面的調查。這個過程既培養了學生客觀求實的科學態度,又樹立起了較強的社會責任感。

誠然,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從品德、行為的養成,基本觀點的確立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這個過程中,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知識經驗的積累是基礎,對教育內容的領會、接受、內化是關鍵,認識和實踐不斷反復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歷史教學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識經驗,老師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化學生。采用滲透的方式,提高教師的道德素質,創設道德教育情操,弘揚傳統文化精神,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使學生在接受歷史知識的同時受到道德和情感的感染和熏陶,在學習運用和實踐活動中逐步深化,最終達到歷史教學的道德滲透目的。

歷史學科德育方法研究:論如何加強歷史學科德育滲透功能

摘要:我國在每個階段開設的科目都非常全面,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再加上受許多學科自身特點的影響,素質教育、情感教育的功能并未得以彰顯,但歷史學科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德育功能,如何充分發揮該學科的情感教育的作用,在現時代的中國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我就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自己的一些認識及做法,和同仁們一起交流探討,以期更好地發揮歷史學科德育陣地的功效。

關鍵詞:如何加強;歷史;德育滲透

中科院院士枋叔子先生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打就跨;而如果沒有優秀歷史傳統,沒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既是一部科學技術創新史,又是優秀文化傳承發展史。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國家,在傳統文化中,傳統道德經歷千百年的積淀在人類價值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道德,做到“古為今用”,是當代道德教育的一個難題。

一、在中國加強歷史學科德育

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在中國學生求學的每個階段,學校都開設了眾多的學科門類,語、數、外由于其本身學科知識的超大容量,使得老師展開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時間相對很少,這就使得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陣地相對集中到政治、歷史等學科門類上來,而政治其本身的嚴肅性、及時效性更為明顯,而歷史知識的豐富性、趣味性,決定了歷史課堂作為德育陣地的作用尤為突出。中學階段的歷史,被學生甚至學校視如雞肋一般,得不到足夠的重視,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中國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許多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把重點放在了知識的傳授,而非情感的陶冶,以及能力的培養。如今學生步入了大學的校園,如何發揮歷史學科的人文作用,如何從根本上建立學生對歷史的濃厚興趣,對于我們歷史教師來說,任重而道遠。

我們的許多老師非常努力,課堂講得生動形象,重點難點面面俱到,但做到這些是不夠的,歷史知識具有過去性和不可重復性,我們教授歷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如何從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中學會思考、學會做人,更好地指導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我們的歷史絕不僅僅是把過去的故事講得生動,而是要追求知識傳授與素質培養的并重,要從對學生的素質培養上來體現歷史學科的魅力和價值,這才是歷史課堂的真正目的所在。讓我們的歷史學科真正達到塑造人、培養人的目的,否則將限制該學科理論性的發展,將會滯后于時代。作為一門古老的學科,其深邃和厚重,在傳授中更加要注重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實現教育的功能和目的。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吸收,激發智慧,不斷鞭策激勵自我,歷史教師應充分重視歷史學科本身對學生成長發展所具有的價值功效,而其中在對學生內在修養的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尤為不能忽視。讓其能受用終生,這才是歷史教育的根本價值所在。

二、歷史學科的價值

古人云“讀史可以使人明智”,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知古鑒今、博古通今、通古曉今等眾多成語無不闡述著一個道理,那就是歷史的力量。

(一)學史使人愛國

歷史教學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陣地,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是每位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在教學中,老師要時刻留心挖掘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并將其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備課時精心組織,在課堂上要善于營造氛圍,以便感染學生,增強學生的切身體會。中國歷史為我們提供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大量素材。

第一,我們可以利用中國古代歷史上輝煌燦爛的文化,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如享譽世界的四大發明、運載文明的絲綢之路、舉世矚目的萬里長城、氣勢恢宏的秦兵馬俑等,這些都高效、直觀地沖擊著每個華夏兒女的心靈。第二,教材中摘錄著大量歷史人物的感人事跡以及愛國名言,如:南宋文天祥的浩然正氣、西漢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唐代王昌齡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這些鮮活事跡、名言警句無不滲透出先輩們先公后私、忠義報國、視死如歸的拳拳之心、愛國之志。第三,歷史教材中還有大量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素材。如: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鹿乳奉親的郯子、臥薪嘗膽的勾踐、秉筆直書的司馬遷,他們的行為及堅定的信念,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我們做老師的,要注意因勢利導,充分挖掘蘊涵在歷史教學中的德育素材。第四,利用中國近代屈辱史的反作用來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如: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不敗而敗的中法戰爭、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等事例讓學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團結方能御侮”的道理,增強學生自立、自強的信念,深刻理解強國的重要意義

(二)學史教人做人

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我們一些老師不能處理好傳道、授業、解惑三者的辯證關系,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在人格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第一點是他們的人生方向與本身的精神狀態有欠缺,比如面對挫折、失敗時的心理狀態、堅忍程度,以及對未來執著的追求方面。第二點是在價值、道德體系方面欠缺。這些人格缺陷直接影響著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抑制了內在潛能的發揮,也長遠影響著中國國家的提高。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蘊涵的豐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斷對學生進行人格熏陶和激勵,潛移默化地施加影響,以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

(三)學史使人明理

現在的學生身上還有一大弱點:判斷能力低,思維能力差。而歷史教學在讓學生了解許多古今中外的大事,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長見識,豐富頭腦的同時,還蘊涵著許多做人做事的哲理。如:通過對陳獨秀、克倫威爾、拿破侖等歷史人物的評價,讓學生掌握一分為二這把鑰匙,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提高判別是非的能力;通過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原因的分析,讓學生懂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人民大眾與領導個人作用等之間的辯證關系,并以此說明歷史發展的規律;通過從政治、經濟、社會意識形態等多個角度分析歷史事件,培養學生多方位的思維能力。在教學中,還應注意指導學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決問題,逐步養成嚴謹規范、一絲不茍的思維品格,還應注意指導加強歷史事件之間橫向、縱向的聯系與比較,準確理解和把握歷史材料和人物言論的深層含義,拓寬思維的廣度、深度,來培養學生發散型思維的能力。通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總之,歷史學習的重要性有許多是顯而易見、眾所周知的。在此,我還沒能也不可能全部講出來,有的還需今后進一步去挖掘、去發現。但無論是名人還是凡人,學習歷史能讓人終身受益,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三、歷史教學中重點加強學生

內在修養的培養 歷史學科的作用是多重的,教學中對學生的培養必須重點突出,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尤其加強對學生內在修養的培養。

(一)培養學生的儒雅

當下的學生受大環境影響,過早地表現出一種浮躁氣息,言談舉止間缺乏起碼的內斂和涵養,很多表現出自大、自負、目空一切,這種性格的形成對其以后的成長無絲毫利處,這是不容我們的教育和教師忽視的問題,作為正處在價值觀構筑的階段,正確引導,提高內涵和修養,對其一生都是受益匪淺的。儒雅,《漢語辭典》解釋為兩義:一,學識深湛。二,氣度溫文爾雅。其實,這兩解也是互為因果關系的,只有學識深湛,才能真正做到氣度溫文爾雅;而氣度溫文爾雅,則是學識深湛的外在表現。在我們的歷史課堂中不乏儒雅之士,如瀟灑飄逸、“斗酒詩百篇”的李太白,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才思敏捷、風流倜儻的蘇東坡、羽扇綸巾的周瑜、揮斥方遒的,前人注重儒雅的談吐舉止,擯棄粗俗低級的生活習慣。儒雅體現的是一種氣質,是在言談舉止之間自然發出的一種基本素養。我們歷史老師在授課之際必須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從自身的一言一行中,以溫文爾雅的儀態感染學生,引領學生融入其中,跨越古今,做到無驕無燥,處事泰然。

(二)培養學生的大氣

時下部分學生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遇事又易急躁,不夠沉穩。學生青春年少,必須具有進取精神和乘風破浪的豪邁氣概。大氣給人的印象是為人豁達、豪氣、爽氣,胸襟寬闊,舉止大方,氣宇軒昂等。大氣是指一個人制定了宏偉的人生目標后,雖歷經百般阻撓而無所畏懼,意志堅定,執著向前。歷史課程以其學科博大深厚并極具教育啟發性,在培養學生宏偉志向上起著重要的作用,歷史上的每一個成功人士無不經歷過諸多磨難,教師要適時向學生介紹這類人物,用他們的例子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他們在思想上能產生共鳴。

教師通過課程的講述讓學生在歷史時空中去進行自我體驗、自我感悟,從而使其心靈得到凈化。歷史教師通過在課堂上講述歷史人物生動鮮活的歷史事跡,用自己的言行情感及體現出的處事態度去引導學生,教育學生要寵辱不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擁有一顆沉穩之心。

(三)培養學生的大度

大度指心胸寬廣,大度常和寬容一起使用,寬容大度是一種美德,他要求人清心寡欲、樂善好施。度是一種氣量,是一種處事的態度,體現著與人為善,是人際關系和諧的利器,讓學生擁有一顆寬容大度之心,是其以后事業成功必不可少的關鍵一環,而這種能力的塑造非一朝一夕所能促就,從學生時代抓起,尤為重要。歷史教師同樣在授課之時,交流之際,注意此方面的培養,漫漫歷史長河中,“智謀過人,胸懷大度”的藺相如、“流血盈前,言笑自若”的楊素、雄才大略襟懷坦蕩的等等,人物其胸襟何等寬闊。歷史是永恒的,處在一定階段的人是短暫而渺小的,讓學生真切的去徜徉于歷史的浩瀚海洋中,認識自身,不要為一時一事所束,要有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氣量,歷史上成功人士哪個沒有大度之心,容別人所不能容,方成大器。

育人德為先。歷史是人類的財富,我們可以通過歷史借鑒現實,反思過去。一個人思想道德觀念、人生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老師通過豐富的感性知識傳授,深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點,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內化、吸收。歷史學科因其具有特殊的魅力,要求老師通過講述浩如煙海的歷史人物,在為學生再現大量的感性素材的同時,通過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熏陶學生,引導學生在學習和運用實踐活動中去深化 ,從而最終達到歷史學科的德育目的。

歷史學科德育方法研究:歷史學科德育方法初探

摘 要:在教學中,我們體會到歷史是愛國主義思想的源動力。在教學中充分地發揮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是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防止和平演變的最重要途徑。只要我們歷史教師不斷努力,刻苦鉆研,就一定會創造出更多的有利于實現歷史德育功能的好方法。

關鍵詞:愛國主義思想;滲透;德育教育

長期以來,人們對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已經做了大量的探討和闡述,這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實現德育功能?本文擬結合我們曾開展的一些活動,談談實現德育功能的方法。

一、課堂教學中的滲透

課堂教學是歷史教學的基本形式,教材內容的不同,構成課堂類型和教學方法的不同。其德育滲透是通過教材、教法及教師的情感諸因素實現的。

1、教材內容的感染歷史教材中有很多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如教材對林祥謙英勇就義的描寫,“敵人用刀砍他,讓他下令復工,他視死如歸。沒有總工會的命令,工是不能復的”。林祥謙的革命精神,使學生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激發了他們為祖國獻身的革命精神。教師應結合青少年思想活躍的特點,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堅定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信心。

2、教學方法的再現不同類型的素材,可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解決。直觀教學,即通過教具的使用,可以把祖國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壯闊歷史場面再現出來,因而是進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我們說中華民族的偉大成就,如果把地動儀、水排、筒車、長城、秦俑的模型展示在學生面前,使他們親眼看到祖先的發明創造,會使學生產生多么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呀?我們講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暴行,如果拿出實證,將圓明園燒毀前后的圖片展示給學生,學生會受到多么深刻的教育。他們對侵略者的憤恨,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不會油然而起么!所以使用直觀教具可以演示歷史最壯觀場面,可以表現英雄人物的業績,可以表現優良傳統。所以教具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好教材。一件教具的使用,往往就是一次生動的思想教育課。

3、教師情感的熏陶情感教學是一種高層次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學引起興趣,燃起熱情,激起聯想,強調師生之間的真誠交流,和諧關系,建立最佳教學情境等。教師應注意發掘歷史知識中蘊藏著的豐富情感素材,做到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在情感色彩強烈的氣氛中,師生產生共鳴。

二、課外活動中的培養

開展課外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開闊視野、發展能力,更有利于進行生動活潑的思想品德教育。我們曾進行如下活動:

1、開展“學史一得”演講比賽這是結合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好形式。通過這個活動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們革命熱情,產生對家鄉、對祖國、對黨和社會主義的熱愛心情,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幾年來在省市歷史教研會的組織發動下,活動開展得很廣泛,受到師生們的好評。

2、開展歷史教具小制作活動: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描繪和制作一些簡單的歷史教具,不僅可以豐富學習生活,增強學習歷史興趣,培養能力,還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歷史,特別是由于學生參與了教具的制作活動,必然對所制教具產生的年代、背景、作用、意義等做深入的了解,從而增進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思想。

3、利用歷史文物進行德育利用文物進行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教育是一個好方法。

三、歷史教室的作用

我們從1985年開始建立了歷史教室,室內近四百件教具都是師生動手制作的,這在目前是國內僅有的。這間教室以反映中國古代史內容為主,按照歷史發展順序,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情況。利用歷史教室可以開展課外活動,可以進行教學、教研,特別是可以發揮其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中心內容的德育工作。

為了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1989年又開辟了一間以反映中國近代史為主的國情教育室。這兩間教室按照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順序,通過教具、實物、圖片的展示,生動地反映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反映了近代殖民主義者和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所犯下的殘暴罪行;反映了中國人民所進行的反抗斗爭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的戰斗歷程和豐功偉績;反映了中國人民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所取得的光輝成就。展覽內容始終貫穿著二條主線。一條是通過大量的史實說明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富于創造、勇于反抗外來侵略的偉大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貢獻。另一條是通過鴉片戰爭以來百多年的歷史證明: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使民族昌盛,國家富強。通過國情教育,廣大學生了解了過去,放眼于未來,感到責任重大,堅定了跟著共產黨走,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為完成四化大業而努力奮斗的決心。我們的作法還受到社會的重視。各級領導、新聞機構和廣大干部職工都來參觀學習。到現在為止,已經接待了四千余人次,受到廣泛的好評。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體會到歷史是愛國主義思想的源動力。在教學中充分地發揮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是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防止和平演變的最重要途徑。只要我們歷史教師不斷努力,刻苦鉆研,就一定會創造出更多的有利于實現歷史德育功能的好方法。

歷史學科德育方法研究:歷史學科德育方法初探

摘 要:本文從三個方面描述了實現歷史學科德育功能的方法,在教學中充分地發揮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是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防止和平演變的最重要途徑。只要歷史教師不斷努力,刻苦鉆研,就一定會創造出更多的有利于實現歷史德育功能的好方法。

關鍵詞:歷史學科 德育方法

長期以來,人們對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已經做了大量的探討和闡述,這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實現德育功能?本文擬結合我們曾開展的一些活動,談談實現德育功能的方法。

一、課堂教學中的滲透

課堂教學是歷史教學的基本形式,教材內容的不同,構成課堂類型和教學方法的不同。其德育滲透是通過教材、教法及教師的情感諸因素實現的。

1.教材內容的感染歷史教材中有很多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

如教材對林祥謙英勇就義的描寫,“敵人用刀砍他,讓他下令復工,他視死如歸。沒有總工會的命令,工是不能復的”。林祥謙的革命精神,使學生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激發了他們為祖國獻身的革命精神。教師應結合青少年思想活躍的特點,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堅定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信心。

2.教學方法的再現不同類型的素材,可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解決

直觀教學,即通過教具的使用,可以把祖國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壯闊歷史場面再現出來,因而是進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我們說中華民族的偉大成就,如果把地動儀、水排、筒車、長城、秦俑的模型展示在學生面前,使他們親眼看到祖先的發明創造,會使學生產生多么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呀?我們講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暴行,如果拿出實證,將圓明園燒毀前后的圖片展示給學生,學生會受到多么深刻的教育。他們對侵略者的憤恨,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不會油然而起么!所以使用直觀教具可以演示歷史最壯觀場面,可以表現英雄人物的業績,可以表現優良傳統。所以教具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好教材。一件教具的使用,往往就是一次生動的思想教育課。

3.教師情感的熏陶情感教學是一種高層次的教學方法

通過教學引起興趣,燃起熱情,激起聯想,強調師生之間的真誠交流,和諧關系,建立最佳教學情境等。教師應注意發掘歷史知識中蘊藏著的豐富情感素材,做到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在情感色彩強烈的氣氛中,師生產生共鳴。教師講得慷慨激昂,學生聽了深受感動,不禁淚下。師生同仇敵愾,進而產生振興中華,富強國家的決心。

二、課外活動中的培養

開展課外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開闊視野、發展能力,更有利于進行生動活潑的思想品德教育。我們曾進行如下活動:

1.開展“學史一得”演講比賽這是結合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好形式

通過這個活動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們革命熱情,產生對家鄉、對祖國、對黨和社會主義的熱愛心情,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幾年來在省市歷史教研會的組織發動下,活動開展得很廣泛,受到師生們的好評。

2.開展歷史教具小制作活動

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描繪和制作一些簡單的歷史教具,不僅可以豐富學習生活,增強學習歷史興趣,培養能力,還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歷史,特別是由于學生參與了教具的制作活動,必然對所制教具產生的年代、背景、作用、意義等做深入的了解,從而增進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思想。幾年來我們歷史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繪制了二百余張歷史人物畫像,制作了幾十件模型教具,有些教具還在省市的評比中獲獎。

3.利用歷史文物進行德育利用文物進行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教育是一個好方法

我們曾從三個方面開展這項活動。⑴考察歷史古跡在學校的支持下,我們組織學生先后參觀考察了凌源紅山文化遺址、仙靈寺商周遺址、義縣北魏萬佛堂遺址、興城明代古城和山海關古長城等地。使學生看到祖國悠久歷史,壯麗山川,認識到人民江山來之不易,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熱愛黨。⑵進行文物收集幾年來師生共收集了一百多件文物,其中有古幣一百多枚,還有原始人使用的石器、紅山原始人類的遺骨、明清瓷器、商周時期的古陶器等,還收集了志愿軍援朝使用的茶杯,解放戰爭時用過的子彈等。通過對文物的收集和考證,學生們的思想受到陶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⑶進行“文物”展覽我們將收集的文物分類、編號、考證,書寫說明詞,然后進行展覽。幾年來我們曾多次進行了“偉大祖國在前進”,“中國古代貨幣”,“紅山文化――考古新發現”等展覽。由于文物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真實、信等特點,易為學生們接受和理解,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

三、歷史教室的作用

我們從1985年開始建立了歷史教室,室內近四百件教具都是師生動手制作的,這在目前是國內僅有的。這間教室以反映中國古代史內容為主,按照歷史發展順序,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情況。利用歷史教室可以開展課外活動,可以進行教學、教研,特別是可以發揮其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中心內容的德育工作。為了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1989年又開辟了一間以反映中國近代史為主的國情教育室。這兩間教室按照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順序,通過教具、實物、圖片的展示,生動地反映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反映了近代殖民主義者和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所犯下的殘暴罪行;反映了中國人民所進行的反抗斗爭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的戰斗歷程和豐功偉績;反映了中國人民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所取得的光輝成就。展覽內容始終貫穿著二條主線。一條是通過大量的史實說明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富于創造、勇于反抗外來侵略的偉大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貢獻。另一條是通過鴉片戰爭以來百多年的歷史證明: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使民族昌盛,國家富強。通過國情教育,廣大學生了解了過去,放眼于未來,感到責任重大,堅定了跟著共產黨走,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為完成四化大業而努力奮斗的決心。我們的作法還受到社會的重視。各級領導、新聞機構和廣大干部職工都來參觀學習。到現在為止,已經接待了四千余人次,受到廣泛的好評。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體會到歷史是愛國主義思想的源動力。在教學中充分地發揮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是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防止和平演變的最重要途徑。只要我們歷史教師不斷努力,刻苦鉆研,就一定會創造出更多的有利于實現歷史德育功能的好方法。

上一篇: 高中德育教育研究 下一篇: 小學德育生活化探討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免费高清性爱在线 | 亚洲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 亚洲综合天天夜夜久久 | 一级午夜福利不卡片在线69网 | 日本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在线观看肉丝少妇被日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