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7-14 09:37: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農村金融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村金融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農村金融市場在的主要問題對策:農村金融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摘要基于7.5億農村人口的需求基礎,加之隨著國家對“三農”的不斷投入以及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金融市場潛力巨大,成為我國金融市場的一片“藍?!眳^域。當前農村金融市場發展存在金融組織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融資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投融資體系有待進一步培育、金融生態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等問題,為此提出貼近市場、堅持服務"三農"是關鍵、拓寬融資渠道,服務經濟發展、優化信貸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加快金融創新,提升綜合服務水平、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優化金融發展環境等對策。

關鍵詞農村金融服務三農機制創新風險防范

雖然農村金融市場依然面臨著金融基礎設施不足、業務成本高效益低等諸多不利因素,但巨大的市場也正吸引著包括外資銀行在內的各類金融機構的激烈爭食。在這過程中,作為發源于農村并長期根植于農村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占有諸多先機。

一、農村金融市場現狀

(一)巨大市場潛力

農村金融一直是我國金融體系中的薄弱環節。經濟發展水平滯后、金融業務發展起步晚、金融基礎設施薄弱等因素,使得我國大部分農村依然存在金融網點覆蓋率低、金融供給嚴重不足等諸多現實問題。

銀監會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農戶貸款只有2.6萬億元,占全部貸款總額的5.1%。從貸款種類上看,農業貸款只占貸款總額的近5%。截至2011年9月末,全國金融機構空白鄉鎮依然高達2087個。

但發展的滯后也意味著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可待開發。

有研究指出,農村金融市場極為廣闊,覆蓋7.5億農村人口和日益增長的中小企業,地域4萬個鄉鎮和大約40萬個村。2007年至2008年間,我國農村金融領域總資產實際增長率為21%,是除了政策性銀行之外的所有類型的金融機構實際增長率最高。

而未來幾年,在國家支持"三農"政策的傾斜下,農民創業和農村中小企業發展將噴發更大的金融服務需求,城鄉一體化進程中也蘊藏著巨大的金融需求。巨大的市場潛力將有利于金融機構實現業務轉型、調整業務結構、形成新的增長點。

政策方面,“十二.五”期間,推進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建設,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機制改革,將成為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金融支持的重點。金融機構開拓農村金融市場也因此將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創新發展的廣闊空間。

(二)引起多方爭食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金融市場規模高速膨脹,金融競爭也不斷趨于白熱化,特別是城市金融市場已經成為競爭激烈的"紅海",而農村金融市場成了相對缺乏競爭的"藍海"區域。

但這種局面正在快速地發展改變。

前些年,工農中建等銀行商業化改革,更加注重經營效率,從農村大量撤并網點,導致農村金融服務渠道減少。但近年來,郵儲銀行、農行在相關政策的鼓勵和指引下,正在不斷加大農村金融市場的開拓。國有大銀行、股份制銀行,乃至外資銀行正不斷通過參股建立村鎮銀行等形式,大肆進入農村金融市場。

農業銀行于2001年完成股份制改造上市,特別成立了農村金融事業部。2008年,各地郵儲銀行掛牌成立,截至2011年10月底,郵儲銀行總資產規模近4萬億元,遍布城鄉的營業網點37000多個,其中有24000處網店分布在縣級以下農村地區。

村鎮銀行是中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中涌現的新生事物,但短短幾年的發展,截至今年9月末,全國村鎮銀行已達537家。

巨大的市場潛力也吸引了眾多外資銀行的參與爭奪。匯豐銀行2007年12月13日在湖北隨州曾都成立了中國首個外資村鎮銀行,成為中國最早也是目前開設網點最多的外資機構。目前匯豐擁有包括5家村鎮支行在內的12家村鎮銀行,遍布湖北、重慶、北京、廣東等地,形成了覆蓋全國西部、中部、華東、華北的農村金融服務網絡?;ㄆ臁⒃颉|亞銀行、澳新銀行等都已在中國開設了村鎮銀行,外資村鎮銀行遍及華中,華南,西南以及華北地區。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國家金融政策對"三農"領域的傾斜,將會有更多的金融機構得以進入農村金融市場,該市場的競爭也將日趨激烈,未來“藍?!睂⒊蔀楹统鞘薪鹑谑袌鲆粯拥摹凹t?!薄?

(三)普遍嘗到的“苦”

巨大市場潛力的背后是殘酷的現實。金融意識淡薄、金融基礎設施發展不足因素決定了農村金融市場這塊誘人的大蛋糕“吃起來并不是那么容易”。風險大、業務成本高、收益低是各家爭食農村金融市場的金融機構普遍嘗到的苦。

首先農村金融業務風險控制難、風險高。

導致業務風險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農村金融業務很多是服務于農村農業生產,而農業生產則面臨著自然因素和市場因素雙重風險。在農業保險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農業生產貸款損失經常最后成為金融機構難以追回的損失。

農民信用意識薄弱也嚴重影響了農村金融業務的資產質量。目前,我國農村居民征信體系尚未建立,金融機構在信貸投放及防范風險方面缺乏有效支持。

人民銀行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1.3億農戶建立起了信用檔案,對8000多個農戶進行了信用評級。但這與我國超過7.5億農民的龐大數量相比依然有很大的距離。

缺乏有效擔保物也是業務風險高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作為農民最大資產的農村土地和住房不能抵押,導致農民資產變現難,大部分農戶貸款只能為信用貸款。而在信用意識和信用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信用貸款風險也就難免居高不下。

其次是業務經營成本高。

由于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和農民現代電子金融意識薄弱,諸如ATM、電子銀行所需的網絡設施建設落后等,導致農村金融業務經營成本遠遠高于城市地區。有調查顯示,農村金融機構網點的人均存貸款、單筆業務額度遠低于城市地區,運營成本相對較高。多數欠發達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甚至出現成本收益倒掛,長期處于虧損狀態。

再次,在業務風險和經營成本居高的情況下,加之單筆業務金額低、業務手續繁瑣等原因,導致農村金融業務的收益相對較低。

二、農村金融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金融組織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F有金融機構發展不平衡,銀行機構發展較為迅速,保險機構發展相對滯后,證券機構整體發展緩慢,典當機構、信托機構發展嚴重不足,融資擔保體系建設不充分。為中低端客戶服務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力量薄弱,縣域經濟發展缺乏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融資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h域經濟增長依然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信貸推動特征,融資結構存在嚴重問題,多層次資本市場尚未形成。直接融資比重小,上市公司數量明顯偏少,而間接融資中又以短期融資為主,不能滿足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

(三)投融資體系有待進一步培育。在開創多渠道投融資方式、引進與設立風險投資公司、設立小額貸款機構與村鎮銀行、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規范與探索民間金融和互助融資、完善企業投融資體系等方面有所不足,融資難問題依然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

(四)金融生態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政府與金融機構間的信息交流共享機制有待常態化;現有征信系統的信息覆蓋面有待進一步擴展;非法集資活動形勢嚴峻,各部門協力維護金融穩定秩序壓力增大;社會失信懲戒機制不健全,金融債權訴訟存在"執行難"現象,金融司法環境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擔保體系不完善,產權制度亟待完善,產權需進一步明晰;信用評級、信用獎懲、信用文化不夠健全。

三、完善農村金融市場主要對策

(一)貼近市場、堅持服務“三農”是關鍵,充分發揮農信社的作用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脈。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能力,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金融機構而言,有效開發農村金融市場,對于保持可持續發展和業務轉型也重要意義。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如何有效滿足農村客戶需求、更加貼近市場則是致勝關鍵。在這方面,起源于農村并長期根植于農村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則具有諸多先天優勢。

在我國,農信社長期全面承擔著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等面向廣大農戶的國家政策補助資金的發放工作,是農村地區機構網點分布最廣、支農服務功能發揮最充分的銀行業機構。這也使得農村信用社在農村具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和認同感。據銀監會的統計,目前,農信社發放的涉農貸款占各銀行業機構的三分之一以上,發放的農戶貸款占78%,肩負了98.4%和67.7%的金融服務空白鄉鎮的機構覆蓋和服務覆蓋任務。

但農信社也面臨著比其他金融機構更為嚴峻的一個挑戰,那就是吸收存款的不足和未能實現跨省業務經營的制約。

存款是金融機構的經營之基,效益之源,但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農村信用社的存款來源卻面臨著越發嚴峻的挑戰。一方面,農民收入水平不高,鄉鎮企業閑置資金有限,導致大部分農信社資本規模較小。另一方,具有大額資金的存款客戶或出于更好的合作關系,或出于更便利和全面的服務,偏向選擇農業銀行這樣的大型銀行,甚至是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客觀上制約了農信社存款的增長。

此外,農信社雖然已經大部分實現了省內異地存取和跨行服務,在暫時還無法做到全國范圍的異地存取和跨行服務,這也成為很多客戶放棄選擇農信社服務的重要因素。

有先天優勢,有嚴峻挑戰,在現有的客觀條件下,農信社如何揚長避短,在農村金融市場中占領先機?

一些地方的農信社積極創新,給我們提供了諸多寶貴。首先,開拓農村金融服務,要始終堅持服務"三農"方向不動搖,根植廣袤農村市場。

其次,要下沉服務重心,真正了解和把握農民需求,并有針對性地創新金融機構、農民"雙贏"的金融產品。事實也證明,只要通過充分了解農戶需求,把握農戶資金使用情況,農戶貸款的風險也可以降到很低。

第三,要轉變思想觀念和工作方式,從過去的坐等農民求上門轉變到主動上門談合作,拉近與農戶的關系,避免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合作不順和合作失敗。

第四,綜合提升服務便利度。通過擴大網點和服務覆蓋面,采取簡易營業網點、定時服務點、金融便利店、小額支付便民點等方式,讓金融服務真正進村,走近百姓。

(二)拓寬融資渠道,服務經濟發展。在當前經濟金融發展的新形勢下,尤其是巴塞爾協議III出臺以后,銀行信貸擴張將受到制約,未來必須拓寬融資渠道,增強金融服務經濟的能力。在政策趨緊中更加重視直接融資工作,努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一是拓展銀行融資產品。通過買賣貸款、信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加強信貸資產運作,調整信貸資產結構。二是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探索建立股權交易市場,為企業搭建股權交易平臺,促進股權流動、優化資源配置。扶持股權投資機構的設立和發展,引導產業資本及風險投資基金進入投融資領域。三是發揮保險資金融通功能。積極引導保險企業在強化管理和內部控制的基礎上,加強宣傳,培育市民保險意識,努力挖掘保險市場潛力,繼續完善原有險種,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特別是以參與設立產業發展基金、投資入股等多種形式支持莆田市重點項目、高新技術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引導和規范民間融資健康發展,充分調動和運用民間資金。在推進莆田金融科學跨越發展中,必須借助利率市場化作用,引導逐利資金投向新興產業以及仿古家具、金銀飾品、工藝美術等莆田特色產業。

(三)優化信貸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緊密結合產業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進一步推動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不斷增強金融服務產業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助推力。鼓勵面向中小企業信貸的金融產品創新,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需求大、質押品少的特點,積極宣傳和推廣中小企業股權質押、倉單質押、票據融資、集合債券、專利權質押等金融產品,加強開發適宜保值避險、非信貸金融工具等適合于不同中小企業資金需求的多樣化的金融產品。

(四)加快金融創新,提升綜合服務水平。加大在自助銀行、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等電子網絡金融服務手段的投入,快捷便利地解決公眾日常金融需求。大力推進中間業務的創新發展,從提高服務層次、優化收益結構、分散經營風險、提高綜合競爭力的戰略高度,提高中間業務比重。特別是在個人金融服務方面,重點推廣個人消費貸款、理財金賬戶等與各類金融市場相關聯、具有較強綜合服務功能的產品,拓展高技術含量、高收益、高附加值的業務,形成一套完善、成熟的產品服務體系。通過業務品種、技術和營銷創新,進一步大力擴展結算業務市場,為大型集團企業、行政管理機構、金融同業提供高附加值的資金結算和清算服務,努力形成資產、負債和中間業務共同發展的多元化服務模式。通過采用聯保方式、小額信用創業貸款來支持農民工的生產和生活,推出針對農民工的信貸、理財、保障類金融業務。

(五)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優化金融發展環境。密切關注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期和長期風險,及時出臺政策舉措,優化金融發展生態,確保地方金融穩定發展。一是要繼續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切實加強央行專項票據兌付后續監測考核,繼續加強監管,確保低風險運營。二是健全風險預防與保障機制。加快制訂困難企業的預警機制和高危企業的風險報告制度,積極探索建立宏觀經濟分析預測部門與金融機構信息共享、風險聯防的長效機制,鼓勵支持銀行業聯合實施銀團貸款和聯合貸款,分散風險。三是加強規范金融市場秩序。推動金融機構加快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健全金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加強民間非法金融活動的查處,嚴厲打擊高息放貸、非法集資、騙貸等擾亂金融秩序的不法行為,探索規范民間資本活動的方法和手段,切實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發展。四是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快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和再擔保體系,設立中小企業再擔保專項調節基金,增強為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的實力。

農村金融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淺談外資銀行進入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可行性

[摘要] 在廣大農村地區,金融供給抑制普遍存在,難以滿足農戶和農民的融資需求。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分析外資銀行在中國農村金融市場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論證外資銀行進入的可行性。為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體系,引進多元主體,形成有效競爭機制,推進新農村建設提出有力建議。

[關鍵詞] 農村金融市場 外資銀行 可行性 農村金融改革

一、農村金融市場現狀及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戶和農村企業普遍存在著較強的融資需求。同時隨著農村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匯兌、結算等金融業務也成為基本需求,急需建立方便、快捷的金融體系。然而在廣大農村地區,金融供給抑制普遍存在,金融市場缺乏多樣化競爭主體和有效競爭機制。具體問題有:

一是農村金融機構資產質量不高,資本充足率低。2005年末,農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26.3%,農業發展銀行不良貸款率為54.1%。二是農村資金流失嚴重,金融機構在農村吸儲多貸款少,貸款需求得不到滿足是最突出的問題。三是我國目前為農村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有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和農村郵政儲蓄,但能有效提供資金促進農民增收的金融機構卻非常有限。

在這樣的現狀下,外資銀行是否應該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并做到既為自己帶來利潤增長,也彌補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供給不足,扭轉金融服務效率低下的局面呢?我們不妨先看看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一般性路線。

二、外資銀行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一般性路線

從近期發展趨勢來看,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呈幾個特點:一是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分支機構的擴張明顯加速,大都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布局戰略為以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為核心向周邊地區輻射;二是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呈多元化形式,共同特征是用其金融創新產品和優質服務來吸引高端客戶;三是外資銀行已經開始更深程度的和中資銀行進行合作。截止2006年9月,22個國家和地區的73家外資銀行在華設立283家營業性機構,27家境外投資者參股20家中資銀行。一般來說,大的外資銀行都有明確的戰略布局,主要目標是重點城市和中心城市。

那么是否對外資銀行來說,中國的農村金融市場毫無價值呢?需要從機遇與挑戰兩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

三、外資銀行進駐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機遇與挑戰

1.機遇

(1)政策機遇。長期以來,中國政府為更好地吸引外資,對提供跨國金融服務的外資銀行給予各種優惠。而且我國加入WTO五年了,按約定取消了對外資銀行的所有權、經營權設立形式的限制,允許其向中國客戶提供人民幣業務服務,達到全境開放。同時,“三農問題”正值國家高度關注時期,農村經濟發展離不開金融保障,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化農村金融改革,“鼓勵在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制的社區金融機構,允許私有資本、外資等參股”。這都為農村金融市場的健康成長和外資銀行的進入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

(2)外資銀行的競爭優勢。①資產實力雄厚。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一般都是世界著名銀行,它們建立了完善的國際網絡,跨國進行低成本籌資的能力很強。而這種優勢恰恰可以改善中國農村金融市場資金不足的局面。②體制優勢。外資銀行大多實行混業經營,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證券、保險于一身,滿足多方位業務要求,從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③業務創新及服務優勢。外資銀行業已顯現出全球化、自動化、電子化、標準化的趨勢,尤其在金融創新、衍生金融產品、發展新業務等方面始終處于領先地位,還可能不斷研究中國國情,開發新的業務品種,利用獨特的營銷方式,在競爭中掌握主動。④管理水平上的優勢。外資銀行是在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建立發展起來的,按照國際慣例和先進的方法進行管理。

(3)市場前景看好,長期需求穩定且巨大。從供給來看,由于我國二元金融結構的存在,農村中生息資本社會化的程度較低,只有少數農民將其閑置貨幣借給鄉鎮企業或參股,擁有債券或股票的農民更是鳳毛麟角。由于正規金融渠道不足,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潛力急待挖掘。從需求來看,近年來我國農村的經濟活動實體出現了規模經營的農戶,鄉鎮企業,以及公司加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模式,致使農村金融的需求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未來需求十分旺盛。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新增資金15萬億元至20萬億元。

(4)長遠利益。當前我國的一些金融機構談農村色變,紛紛從農村撤離,外資銀行如果能夠在此時進入,填補國內金融機構留下的缺口,將長遠受益。首先進入所遇的阻力和競爭很小,成本也就小;外資進入農村金融陣地,包括提供帶有公益性的小額信貸服務,對于提升企業形象也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起一窩蜂搶占城市優質資源,放眼于中國農村金融未來的廣闊市場,犧牲一些眼前利益也是值得的。

2.挑戰

(1)農村金融風險的特殊性。在我國,農村經濟是弱質行業,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每年受災面積占播種面積的近四分之一,成災面積占受災面積比重的40%以上。而這樣高的風險并不能帶來預期的高收益,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業項目收益率也很低。外資銀行在面臨著嚴格的資本充實率的監管,項目的審核也有著嚴格的制度約束的情況下,這些因素使得“逐利”的外資銀行很難開展農村業務。

(2)農業的產業化程度低,低水平鄉鎮企業、民營工業、家庭生產的模式增大了貸款風險和管理成本。這些主體往往獨自承擔風險,經不起市場競爭和波動,給銀行貸款決策帶來困難。此外分散的農戶也帶來了管理成本增加,爭取一百個農戶也許不如一個城市的優質客戶,但成本卻大很多。

(3)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滯后,銀行關于農村企業、廣大農戶的信用信息分散閉塞,為外資金融機構防范信貸風險帶來很大的困難。而且開展農村業務、開闊農村市場,必要的網點建設不可少,需要投入大量的固定資產建設。此外,農業保險市場的不健全,企業和農戶是否愿意接受外資銀行提供的貸款或相關服務等等,也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所以外資銀行在農村地區如何宣傳自己,也是重要的一步。

四、外資銀行進入農村市場的策略選擇

既然中國的農村市場對外資銀行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只要采取合理的進入方式,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進行循序漸進的開發,還是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1.外資銀行可以先選擇經濟發達地區,經營管理水平較高、盈利能力較強的農信社作為合作對象。以澳大利亞澳新銀行為例,該行投入2億澳元換取上海市農村商業銀行約20%的股份(上海市農村商業銀行于2005年8月從農村信用社蛻變而來,在上海布點330家,存款規模與浦發銀行上??偛克较喈?,資產質量也具明顯優勢)。荷蘭合作銀行近日也向外界放出風聲,計劃參股遼寧省的農村合作銀行。

2.采取銀行與保險合作的模式分散風險。對貸款進行保險是有效降低信貸風險的方法,但是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相當緩慢,出現供求 “雙冷現象”,一般商業保險公司都不愿開展這類業務。外資銀行往往是大型跨國金融集團的分支,可與內部保險公司合作,優勢互補,風險共擔。

3.利用自身發展成熟的中間業務層,創新開拓具有農村特色的引資服務體系。(1)和農林、管理類院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咨詢業務。(2)提供新品種、技術、企業、信息咨詢服務。(3)開展項目論證、策劃業務。(4)開展農戶理財業務。

4.利用自身混業經營的優勢,逐步建立起提供不同類型金融服務的農村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如農村證券經紀公司、農村信托投資公司、農村投資咨詢公司、農村租賃公司、農村抵押擔保公司等。以適應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新農村建設提出的全方位、多層次的農村金融需求,帶來更多的利潤增長點。

外資銀行這些先期的投入,從短期看并沒創造利潤的,但正是這些帶有公益性的服務,樹立了企業形象,也為長遠市場開發做準備。例如2006年,匯豐集團、花旗集團都捐資于農村地區,調研農村金融市場現狀,傳授重要金融知識與概念,了解農村、農民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具體需求。

五、對政府部門的政策建議

1.著力優化農村信用環境,完善農村信用約束和失信懲罰機制。規范農戶信用等級評審和貸款證使用制度,并建立完善農村中小企業、農戶的貸款抵押擔保機制,針對實際情況實行多種抵押擔保辦法,探索實行動產質押、倉單質押、權益質押等擔保形式,從而增強農村金融機構抵御信用風險的能力。

2.建立完善的農村金融體系,鼓勵各種金融主體參與競爭。降低農村金融市場準入門檻,適度開放農村金融市場,允許外資金融機構介入農村金融業,使農村金融市場形成一種各種金融機構體制健全、產權明晰、功能完善、分工合理、運轉協調、競爭有序的農村金融運行機制,徹底打破原有的金融供給不足,金融壓抑普遍存在的局面,真正形成基于競爭和效率的農村金融體系。

3.引進外資銀行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外資銀行的監管。建立風險監管為主,合規監管為輔的監管體系。完善對市場準入的監管,對業務經營的監管,完善監管的法規體系,豐富監管方式、手段,防范金融風險。

農村金融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淺析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的現狀和改革

摘 要:現代社會,金融與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要保證農村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必須有一個規范、健全的農村金融體制來提供資金支持和保障。為此,我們應轉換思路,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包括農村信用社改革、發展民間金融等,以推動農村金融組織多元化,實現農村金融市場制度化、規范化。

關鍵詞:農村金融市場;現狀;改革;缺陷;國外經驗

一、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農村正規金融體系基本上已經形成了政策性功能、商業性功能和合作性功能相區別的三類金融機構,即分別設立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已初步并逐步形成了以農村信用社這種合作金融為基礎,農業銀行這種商業金融和農業發展銀行這種政策金融各盡其職,三者之間彼此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農村金融體系。而中國人民銀行則承擔對它們實施政策指導和監督的功能。這種體系和改革方向初步改變了我國農村金融機構長期以來政策性、商業性和合作性功能混淆不清、利益沖突、機構單一的局面。不過,這種農村金融體系框架的形成,目前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而且時有反復。

二、我國農村金融體制存在的缺陷

(一)結構性缺陷。如:空間結構缺陷;經營主體缺陷;金融服務種類缺陷。

(二)功能性缺陷?,F有農村金融機構功能不健全,缺乏風險分散與轉移機制,資產質量差,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資金蓄積功能弱。

三、我國農村金融內部結構不穩定

(一)農村金融供給狀況:農村金融非農化矛盾凸顯

我國農村金融非農化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機構的非農化,表現為商業銀行在鄉鎮一級基本不設置網點,在縣一級也出現撤退現象,而作為根植于農村的農村信用社,在網點設置方面也逐步向城市發展。二是資金的非農化,主要表現是資金從干渴的農村流向城市,其途徑有以下三條:一是農村信用社金融資金流出;二是郵政儲蓄流出;三是以農行為代表的商業銀行流出。

(二)農戶金融需求狀況:農戶金融需求抑制嚴重

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在農村金融市場還是有很大的競爭力,同時農戶在實際生活中在存款方面可供選擇的余地不大。尤其是農業銀行由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型以后,在農村尤其是鄉鎮網點減少以后農戶在存款方面的選擇余地就更少了。

(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經濟開發的基本物質保證,完善的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仍然十分落后。比如道路交通的不完善,以及水、電、通訊網絡不健全。

(四)農村經濟發展生產經營發展模式落后

農村經濟發展緩慢最重要的原因是農村落后的生產經營模式。生產經營模式的落后,主要在農村生產力的落后,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的影響。表現為以下六個方面:生產力的落后;農業結構單一;農村市場不規范;農村資源開發利用率低;鄉鎮企業發展緩慢;農村經濟發展的對外開放程度低。

四、農村經濟發展戰略研究的意義

(一)經濟發展戰略的引導地區或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基本前提,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保證。

1.農村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2.農村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觀需要。

(二)加快發展農村小城鎮建設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隨著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農村小城鎮建設成為我國城鎮化建設最具活力的組織部分和主導力量。農村小城鎮是我國城鎮體系中層次最低,數量最大的群體,它處于城市之尾,農村之首,起到連接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橋梁的作用。

因此,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利于促進我國城市化進程;有利于促進農村工業化的發展;可以有效地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能夠促進農村小康的早日實現。

五、分析研究國外的先進經驗

國外農村金融體制建設的經驗:

(一)合作金融體制是農村金融體制的重要組織形式

國外農村合作金融體制的共性:堅持合作制的辦事原則和為社員服務的宗旨,由入股社員擁有,民主管理;實行多層次合作,各層之間均不具有上下級關系;建立較為健全的自律組織。

(二)土地在農村金融體制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土地對增強農民的受信能力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提升了農民獲得貸款的能力,從而在農村金融體制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政府為農村金融體制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農村金融體制的建立及其作用的發揮都得益于政府強有力的支持,各國政府不僅制定了農村金融發展的優惠政策,還直接出資支持農村金融機構的建設和發展。

(四)完善的金融法律體系為農村金融體制建設提供了保障

當今世界,農村金融體制較為完備的國家,無不是通過國家制定相關的法律來規范、約束農村金融業的發展;同時,完善的農村金融法律和政策體系又促進了農村金融的發展。

(五)市場機制促進了農村金融體制的不斷發展

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市場經濟國家,依靠市場來調節和配置資源是其經濟運行的顯著特征。在農村金融體制的建立、發展、完善及其運行中,雖然各國政府在不同層面、不同力度上給予了支持,進行了干預,但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依靠市場作用和影響農村金融體制是其共性。

六、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完善我國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體系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美國模式的優點是行政成本和財政成本較小,適合于小政府大市場的成熟市場經濟;日本模式的優點是利于在扶持中小企業的過程中全面實現國家政策目標,適合于政府主導型經濟的成長階段,但缺點是執行成本比較大,而目容易產生金融抑制和道德風險;韓國模式則介于二者之間,有可能在科學設計的前提下綜合美日模式的優點。現階段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發育還不夠成熟,國家財力也相對有限,因此我國應建立間接扶持為主、直接扶持為輔的"餛合型"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體系。

農村金融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議農村金融市場的缺失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農村農業產業化投入?種養殖業發展?種糧等積極性普遍提高,但我國農村金融市場支持乏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們通過對中西部某貧困縣的調查,發現欠發達縣域農村金融市場突出存在“六缺”現象,亟待解決。

一缺資金。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市場的主力軍,但與其承擔的責任相比,卻面臨著資金嚴重不足的尷尬。以某貧困縣為例,該縣每年用于農業的新增貸款只有信用社一家提供,金額只有一個多億,該縣共有70多萬人,折合到每個人身上只有一百多元錢。事實上,這些貸款的70%-80%貸給了涉農企業,真正到農民手里的寥寥無幾。調查中發現,一些村組10年內都沒有辦過一筆農業貸款。而造成農村資金緊張的原因,一是國有商業銀行資金上存,資金從農村流向城市。二是郵政儲蓄只存不貸,農村資金“體外循環”。三是農村信用社也存在資金外流或“非農”的傾向。據統計,某縣農村信用社近5年的貸款增量中,約有40%的資金投放于非農產業。

二缺信用。部分農民的信用意識較差,給有限的資金放貸造成了一定的壓力。以某縣為例,該縣為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新發放了一部分小額貸款,但回收情況很不理想,主動償還的不到三分之一,形成呆滯貸款的占到30%。主要原因是農民還貸意識差,加上目前農村人口流動性很強,一些農民貸了款后,全家出門打工,給信用社貸款造成很大風險。

三缺擔保工具。信用社對小額信貸缺乏足夠的興趣,除了農民信用意識差外,農民普遍缺乏擔保工具,是造成貸款難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農民可供擔保的抵押物幾乎沒有,即使一些可供擔保的抵押物,如農民的房屋?土地等不動產因為缺乏相應的政策,也無法進入擔保抵押范圍。據調查,農戶因為找不到擔保人和沒有合適的抵押物而得不到貸款支持的占70%以上。

四缺競爭。農信社在當前成為農村金融主力軍的同時,也是農村金融市場的壟斷者。壟斷的農村金融市場缺乏外部競爭壓力,造成了對農村金融需求的“感應遲鈍”,一是提供給“三農”的金融產品單一,僅僅包括傳統的存貸款業務?結算業務。二是信貸管理手段落后,考核機制不科學,傳統的“春放?秋收?冬不貸”信貸管理模式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嚴重脫節。

五缺相關的政策支持。發放農戶小額貸款,成本高,風險大,萬一收不回貸款,放貸員要直接承擔責任。即使能收回本息,算上前期信用調查?市場調查的費用,貸款期間的監督費用,催促還款的費用等,可能還要虧損。對于這樣的貸款,信用社普遍不愿發放小額信貸。

六缺農業保障機制。與其他產業相比,農業生產具有對自然條件依賴性強?生產周期長等特點,使得農業生產經營風險要大很多。農業貸款承擔風險過大,勢必引起農村金融部門對投資農業的恐懼,從而減少農業投資,降低對農業的支持力度。

結合在基層工作的實踐,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解決當前農村金融服務缺失的問題。

第一,采取有效方式促使農村資源轉化為金融信用。對于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房屋住宅,建議采取發證或確認所有權等有效方式,促使農民手中的資源能夠轉化為金融部門認可的?可流轉的信用手段。銀行和信用社應繼續完善貸款擔保方式創新,積極探索動產抵押?權利質押等有效擔保方式,進一步發掘符合農戶和農村經濟特點的抵押物。對抵押擔保不足,但符合一定條件的農村企業,可由幾家小企業相互聯保發放聯保貸款。

第二,建立完善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一是應支持農業銀行在新農村建設中合理布局,按照自身分工拓展金融服務業務。二是農業發展銀行應擴大業務范圍和業務領域,增強支農服務功能。三是鼓勵和支持國家開發銀行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信貸支持力度。四是積極引導郵政儲蓄銀行開辦小額質押業務,參與農村金融市場競爭,搞活農村金融市場。五是政府要放寬對民間借貸?民間融資的限制。民間資金的進入,有利于擴大資金來源,也有利于形成良性的市場競爭機制。

第三,大力促進農村金融組織和金融產品創新。在加強監管?防范風險?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鼓勵適合農村需求特點的金融組織創新和金融產品創新,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和金融機構適度競爭,推動交易工具和業務品種的創新。

第四,解決農村誠信問題。對農村信用環境實行標本兼治,切實推進農村社會整體信用環境的改善。政府部門應該建立長遠的信用環境治理機構,對企業和個人的信用狀況評定等級,建立征信系統,向有關部門提供可靠的誠信信息服務。要結合信用社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大力開展以創建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為主要內容的“農村信用工程”創建活動,培養地方黨政干部和廣大農戶的信用觀念,確保信用社資產安全。

第五,完善農業和農村經濟風險補償機制。一是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建立小額信貸風險補償機制,通過稅收?補償等杠桿把小額信貸風險降到最低程度,調動信用社發放小額信貸的積極性。二是建議盡快制定《農業保險法》等法律法規和出臺有關政策文件,明確政府在開展農業保險中應發揮的職能和作用,包括通過財政?稅收?再保險等經濟手段,并輔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和其他技術及金融支持,促進農業保險的健康發展。

農村金融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均衡理論下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供求約束分析

摘要:供給和需求作為市場交易產生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是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對象。本文分析認為,在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上,供給和需求雙方在受市場發育不完善、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制約的同時,農村金融市場供求均衡的實現還受諸多非市場因素制約。

關鍵詞:均衡;農村金融;供給;需求:約束

市場經濟條件下,按照經濟學一般原理和理性經濟人假設,凱恩斯“看不見的手”會促使微觀經濟主體供求雙方漸次達到均衡狀態,從而實現社會資源的最優化配置。而在我國農村市場上,金融作為準政府公共產品,同時具有市場屬性,農村金融供求雙方非均衡發展的現實,是否說明均衡理論在農村市場不適用,農村金融供求不匹配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本文試就此作一淺析。

一、農村金融市場的需求約束

1 金融需求總量的剛性增長。已有的研究表明,農村金融需求與農業制度變遷具有顯著的相關性。隨著歷次農業制度變遷的實現,農業制度安排的績效很快顯現出來,農村經濟飛速發展,農村社會生產生活物質產品空前豐富,長期以來潛在的農村金融需求依次加速釋放,社會大變革下的農村金融需求在總量上顯然是剛性的增長。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測算,到2020年,新農村建設新增資金需求總量約為15萬億元左右。在此基礎上假定基期(或前期)農村金融供求達到(或實現)了相對均衡,需求總量在短期內的單方改變,或者供需雙方在同一時期的非同步增長,都會打破原有的均衡。

2 經濟金融化、貨幣化趨勢對農村金融需求有著硬性約束。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發展趨勢表明,隨著社會經濟的前進和發展,經濟金融化、貨幣化的趨勢明顯。就農業而言,多數經濟學家認為它是一個具有典型性的低貨幣化比率的產業部門,農業的弱質產業屬性制約了其經濟金融化、貨幣化的進程。但就我國農村經濟的縱向發展來看,在改革開放以前,由于計劃經濟的制度約束,我國農業的市場化水平和農產品的商品化率都很低,基本上不存在市場交易,農村經濟的貨幣化比率幾乎為零。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市場化發展地位的確立和改革進程的加快,日漸融入現代經濟的農村經濟市場化水平和農產品的商品化率都有了極大提高,農村經濟金融化、貨幣化進程都在不斷加快,而經濟貨幣化帶來的“乘數效應”更是放大了農村金融需求,進一步加劇了農村金融供求失衡。

3 農村金融需求多維發展,可控性越來越差,相應的金融服務政策措施也就滯后。需求的可控性差,也是農村金融供求均衡的一個約束。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相應的農村金融需求也在不斷發展,日趨復雜化、多樣化,并且需求的層次性、結構性、區域性等多維特征也漸趨明顯,在實際需求的統計、潛在需求的測度及其真實可靠性方面難以評價,對農村金融需求的研究、分析和預測也越來越困難。因此在農村金融的制度安排、政策措施、機構設置、臨管和調控等方面也相應滯后。

二、農村金融市場的供給約束

1 宏觀層面,現行的農村金融制度安排不完善。農村金融制度安排是指保證相對獨立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發揮功能作用的一系列框架和“游戲規則”。當前,就我國農村金融制度安排來講,還沒有形成一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制度環境和競爭秩序,沒有充分地維護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突}J表現在市場準入和退出兩個方面。

市場準入方而,現有制度安排維護了現有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的壟斷地位,不利于競爭,壟斷金融組織的金融供給難以滿足農村金融需求多樣性和層次性的需要。目前人民銀行推動的商業性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已經在全國5個地市展開,早期由中同社科院杜曉山推動試點的政策性扶貧小額信貸組織也已經運作了多年,然而“出生證”一證難求,并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試點的組織如何定性、誰來監管、風險控制以及治理結構等等諸多問題還有待解決。當前以焦瑾璞為代表的農村金融“增量改革”的實踐,還受制于農村金融市場準入的限制,非正規金融(民間金融)也存在這一問題。

市場退出方面,農村金融市場退出機制的缺失也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則的要求,目前在農村合作金融改革進程中,還沒有涉及問題金融機構退出農村金融市場的問題。市場退出機制約束的缺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道德風險、經營風險,使得壟斷金融組織的惰性和政策依賴性增強,在現行制度安排下,他們沒有理由去關注和分析農村金融需求及其市場的變化。

2 中觀層面,農村金融組織結構不完善、管理體制不健全。幾十年來,按照漸進式改革路線,我國農村金融在計劃和市場兩股力量的博弈中改革發展,至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正規金融(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郵政儲蓄)、非正規金融(民間金融、小額信貸組織)分工協作、功能互補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然而事實上各涉農金融組織卻沒有承擔起應有的職能,沒有實現農村金融制度安排的政策意圖和改革初衷。以農業銀行為主的商業銀行逐漸撤出農村金融市場,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自成立以來職責定位不斷調整,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金融尚未建立,郵政儲蓄改革還沒到位,民間金融亟待規范,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事實上已經成為主要的、在某些地方甚至是唯一的農村金融機構。農村金融組織結構不完善,組織資源單一和匱乏,金融機構支農功能性弱化甚至缺位,是農村金融供求失衡的一個重要因素。

再就承擔農村金融供給“主力軍”角色的農村信用社來看,管理體制不完善導致其支農效果弱化、與其在農村金融中的重要地位和職責形成偏差,這是制約當前農村信用社發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抑制整個農村金融供給的瓶頸性約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農信社管理體制歷經多次變革,但是究竟哪一種管理體制更適應農村金融和農村信用社自身的發展需要,在理論界還存在爭執,新一輪的改革績效如何到目前還沒有定論。然而這次改革卻存在著明顯的兩個矛盾:

(1)信用社市場化改革方向和為“三農”服務的業務經營政策性導向。李劍閣在研究農村信用社改革問題時曾指出,任何經濟組織一旦具有既承擔政策任務,又追求經濟利益的“兩棲”性質,就一定會成為經營虧損和財政補貼的無底洞。

(2)現行管理模式下,省聯社行使行政管理權(省聯社由各基層社發起入股成立,各基層社非但沒有對省聯社的控制權,反而接受省聯社的行政管理,交納管理費),因此出現縣聯社“眼睛”盯住省聯社,而不是當地經濟和農村、農民的金融需求。同時,在現行的行業管理和監管格局下:農信社的法人治理結構(股權控制)問題還是難以得到真正落實;地方政府、監管機構、人民銀行對風險處理、救助、損失承擔等責權劃分不對等;內部管理仍然存在問題,基層

信用社經營效率小高,等等諸多問題的根本解決還有賴于管理體制進一步改革??梢韵胍?,在各種力量之間權利與責任的博弈中,作為農村金融供給“主力軍”的信用社,其對整個農村金融的貢獻肯定還有充分發揮的余地。

3 微觀層面,農村金融市場發展滯后。經濟發展的市場化程度決定了金融市場的發展狀況。我國當前的農村金融市場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無法滿足阿羅和德布魯1954年提出的形成帕累托最優所需的理想市場條件(信息充分、經濟單位微小而不能影響價格、不存在外部性)。完全競爭市場設想的存在足夠多的買者、賣者和充分的信息,在我國農村經濟體中(即使在東部沿海地區)并不能滿足,農村金融市場還是一個不完全競爭市場。因此在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上存在著經濟學家們認為的,一旦市場不能導致資源的帕累托有效配置就會出現的市場失靈。

在訂場失靈的經濟體中風險和交易成本都要遠遠高于預期的收益,金融機構都傾向于做大(銀行)和不競爭(保險、中介機構)(佩特?D?斯潘瑟《金融市場結構與監管》,2000),致使在我國農村經濟體中金融深度不夠,金融市場上產品創新不足、金融服務單一、市場競爭不充分,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市場和中介市場發展不均衡,金融工具和技術的運用不成熟。存在著“市場區域”、“局部市場寡占”、“不完全充分競爭”、“市場信息不對稱”、“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之間結構性失調”、“監管失效”等缺陷。對種類繁多、發展迅速的各金融服務主體而言,農村金融市場還是一塊“荒蕪地”、“實驗田”。與城市金融市場相比,農村金融市場不成熟、沒有吸引力,處=F城市金融市場“資金磁場”的邊緣,不但城市資金未能有效地流向農村,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反而農村資金大量流入城市。

三、農村金融供求失衡的深層次原因分析

建國以來,我國長期實行以工業優先發展為主要內容的“趕超戰略”,使得國民經濟發展的二元結構特征越來越明,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和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非均衡發展問題。發展經濟學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經濟在短期內非均衡發展,在經濟成長的一定階段和一定限度內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需要,實際上國民經濟按比例和優先次序發展也是一條客觀規律,有助于短期內迅速推進一國經濟增長。但是非均衡發展具有不可持續性,二元經濟結構發展到一定時期或一定程度,必定會給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在長期的二元經濟形成和發展中,我國二元金融結構特征的出現也成了必然。麥金農和肖指出發展中國家“不完全市場”的一個重要表現是兩個割裂的金融市場并存:“有組織的金融市場”擁有現代化的、正規的金融市場和組織,“無組織的金融市場”存在大量落后的、傳統的和非正規的金融活動,兩個市場之間由于存在種種阻隔無法實現資金的有效流通、形成統一的金融市場。

筆者認為,我國二元金融結構既是二元經濟結構的原因,也是其結果。和城市金融相比,我國農村金融基礎脆弱、農村金融資源總量不足、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滯后。農村正規金融的“城市化”發展傾向越來越明顯,非正規金融雖然事實上是農村金融供給的“主力軍”,卻仍然受到制度制約和政策限制??梢哉f,幾乎所有涉及農村金融的問題都可以從我國二元金融結構的形成中找到原因,因此有理由認為,國民經濟非均衡發展、二元經濟結構和二元金融結構的形成,是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上供求失衡的根本原因。

上一篇: 冶金行業電氣自動化技術的應用 下一篇: 農田水利工程施工及管理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Av电影在线观看不卡 | 中文字幕免费久久99 | 日韩亚洲欧美伊人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精品怡红院 | 日本一卡久久伊人 | 亚洲成A∨人影院在线欢看 午夜精品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