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4 03:57: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探討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簡單地說,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要形成環境和經濟之間的動態平衡和協調發展,就是既要產生內在動力,實現對可持續發展的推動作用,又要遵循內在要求,保證可持續發展的完成。這表明,一方面要具備由經濟發展衍生出來的物質條件和管理規則;另一方面要遵循從環境保護層面制定出來的發展方向和進步空間。
2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作用
2.1兩者之間的博弈問題
要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能夠均衡發展,就得跟上社會的發展方向。將這兩方面互相結合,在經濟發展中,把環境保護作為重要的指標,做到即可以發展經濟,又能夠到達保護環境的要求。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兩者之間還會有博弈現象的發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成本高低取決于環境保護,它的力度強弱決定經濟發展所需成本費用的多少。因此,在單方面發展經濟的同時,環境會被嚴重的破壞,長時間的這種狀態,會造成人與自然不能和諧共處,對保持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動態平衡起到不利的影響。
2.2可以提高經濟水平
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對經濟水平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由于經濟發展太過迅速,間接使企業間的競爭力也逐漸增大。企業如果想要獲得高速發展,就必須以保護環境為前提,再加上投資成本的增加,就使得企業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企業對相關的生產方式、生產工藝和管理政策進行升級優化,達到保護環境的標準。既可以通過新技術獲得更高的經濟來源,增強了與其他企業之間的競爭力,也可以對周邊環境進行全方面的保護,基本達到兩者的動態平衡。
3兩者如何實現協調發展
3.1完善運行制度
環境保護的有關措施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和人們對生活方式高低的參照物。所以,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會逐漸被普及,范圍也越來越廣,這種情況下對市場制度進行完善顯得極為重要。在對環境和經濟兩者的關系進行積極結合的同時,也要構建完善的市場制度。在市場的競爭當中,環境保護在整個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分量,基于規范化的使用自然資源及合理的價碼,促進市場化制度的有效實行。利用企業間相互競爭的意識,提高了他們環境保護的意識,從思想上養成環境和經濟進行協調發展的意識。
3.2實現產業化的運行方式
實行產業化的運行方式,對促進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要實現產業化的運行方式,就得要憑借企業的發展條件和企業的凝聚力。通過企業間的競爭力,能夠促使它們加大對環境的維護力度,而若是將企業間的競爭力聚集起來,那么這種對環境進行保護的意識會更加強烈。將相關政策進行產業化的實行,使得環境保護作為企業發展的目標之一,先在大型企業中實行,在取得良好效應的反饋后,借由他們的影響力,將這種思想傳遞給小型企業,以此類推,環境被保護的范圍會越來越大,加深了相關政策的影響力。由此可見,產業化的運行方式是保持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動態平衡的有效方法。
3.3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在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這兩者保持動態平衡的過程中,政府投入的財政有著很重要的支持作用。因為政府如果加大財政的力度,那么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成本就會減少,這種對企業有良好發展性的政策,會使它們更加注重環境的保護問題,同時,成本的減少也會有利于企業的發展。若個別企業對環境造成破壞,根據環境受破壞的程度,政府可以對其進行相應程度的懲罰,增加它們的投資成本,在硬性條件上對其進行約束。
3.4加強社會向導力度
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與保護環境的相關宣傳充斥在我們的身邊,對自身周邊環境進行保護和挽救使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而有關環境保護的宣傳手段也很多,例如:義務教育的課本上、電視公益廣告及公園中的條幅標示等,之所以可以用到這么廣泛的公共層面,是要時常提醒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關注。所以,加強社會的向導力對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動態均衡起到了不能忽視的作用。
4結語
現如今,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隨著經濟的發展已經增強了很多,也打破了過去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有關的錯誤觀念,使兩者之間的動態平衡關系慢慢呈現出來。本文主要分析了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并且提出了促進兩方面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有效方法。為早日真正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動態平衡做出貢獻。
作者:范海青 郁建鋒 單位:浙江冶金環境保護設計研究有限公司
一、當前環境的狀況
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我國的經濟得以高速發展,但是環境也不可避免的遭到了破壞。環境惡化狀況在一天天的加重,大氣、水資源以及土地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許多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慘遭破壞,因此許多物種也在逐漸的消失;同樣也是人類為了經濟的發展,而對森林進行過度的砍伐以及對礦產資源的瘋狂開采。上述的種種行為都有悖資源可持續發展理論,不僅影響著當前環境的保護,也為人類以后的生存發展帶來了潛在威脅。環境保護問題比較復雜,一般涉及三個方面,即技術、管理以及制度。技術方面就是我國對于環境保護沒有自己獨特的有效技術,常常使得結果差強人意;管理方面就是我國對于環境保護的不重視,沒有加強對于環境的監視,也沒有獨立的環境保護部門;最重要的當然屬于制度問題了,制度可以規范人們的行為,也可以限制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進一步破壞,但是由于我國制度的不完善,治理環境的結果也不太理想。
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一)內在的本質關系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內在本質關系,其實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因為經濟的發展不足或是發展不當,常常犧牲環境來彌補,這也是環境問題出現的根源。那么解決環境的根源問題,就必須調解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使經濟高速的發展,也可以讓環境得以保護。當前,我國在積極地尋找一種有利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方法,人們都關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那只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既要滿足當代人發展的基本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的發展需要;既滿足自身(包括國家和地區)的需要,又不損害他人(包括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需要;既滿足人類的需要,又不損害非人類物種的發展所需要。為此,我們要想處理好它們之間的內在關系,就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務必要做到真實有效。
(二)外在的協調關系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外在協調關系,其實就是它們之間的動態均衡關系,既存在著一種發展邏輯,又順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條件。當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體系中,我覺得環境標準也該參與進來,因為環境保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提升經濟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國家在實行環境保護政策的過程中,雖然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以及產品的價格,但同時也刺激了經濟市場,這也為環保技術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機遇。處理它們之間的外在關系,就是讓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始終都處于一種動態均衡,既順應了經濟的發展,也讓環境得以最大限度的保護。
三、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措施
(一)相對制度的構建以及完善
為了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發展,制度的構建以及完善是必不可少的。為此,我們必須要對原有的環境保護制度加以創新,要與市場機制緊密的結合起來,將政府的職能也體現出來。國家可以改變現有的GDP核算體系變成“綠色GDP”,然后將環境污染的負面影響加入到具體的核算中,從而改變現存GDP對環境保護的影響。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在各方面制度的配合下,才能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
(二)體升環保人員的專業素質
要提升環保管理人員和負責人的責任意識,才能在根本上進行環境管理,使得環境保護策略更為徹底的執行。目前我國環保體系還不夠完善,很多內部人員對其認知還不夠全面,僅僅在字面意思上有所涉獵,在之后的環保控制工作中就會流于形式;或者是工作人員不認真,在工作中有所松懈,就會導致環境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反映以及處理。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首先要加強環保人員的環保意識,讓他們學習相關知識;其次定期對環保工作人員進行宣傳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這樣會形成環保氛圍,讓他們清楚自己的責任;最后就是環保工作人員態度也應該端正,只有熱愛這份工作才能完成的更加出色。
(三)社會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
環境保護是全社會都應該關注以及支持的事情,它不是具體某一個人的,更不是某一類人的。我們要在全社會領域進行環保宣傳,強化普通百姓的環保意識,為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同時也營造了環境保護的社會氛圍,間接創造了環保經濟市場。其次,我們也應該引導企業對環境進行保護,讓他們通過技術創新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使他們充分地參與到環保市場中。這樣的環保手段不僅可以體現出企業的社會責任,也可以直接刺激到環保經濟市場。
四、總結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不可分離的,經濟要想得以穩定的發展就必須加強對環境的保護;那么要想對環境更加深入有效地保護同樣也離不開經濟的支持。只有調解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動態均衡關系,人類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發展。
作者:張明 單位:河津市環境保護局
環境保護是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的重要措施,也是突破發展的關鍵環節,必須認清形勢,立足縣情,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轉變觀念;在解放思想中把握重點,開拓創新;在解放思想中凝聚力量,振奮精神,以思想的大解放不斷推進環境保護事業創新發展,促進縣域經濟突破發展。作為環保部門,要緊緊圍繞發展目標,強化措施,夯實責任,為縣城經濟發展作出新的努力。
今年全縣環境保護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環保工作會議和縣委十三屆三次、五次全委會議精神,緊緊圍繞構建和諧的目標,突出保護這條主線,打好污染減排、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兩場硬仗,圍繞漢江水質安全、污染減排總量控制、環境執法、環境宣傳教育、自身能力建設等重點,努力提高環境保護工作能力和水平,為構建和諧作出新的貢獻。
一、全面完成污染減排任務。按照省、市的要求,今年我縣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別平均減排3%。要實現減排目標,必須認真落實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打好污染減排攻堅戰。一是著力實施結構減排。加快淘汰建材、皂素(水解物)等高污染企業的落后產能和落后工藝,通過產業結構減排削減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4噸,削減二氧化硫排放量50噸,目前已對3家企業進行了關閉。二是加強推進工程減排。水泥有限公司和冷水水泥廠要加大對二氧化硫污染治理力度,確保達標排放,同時水泥有限公司今年必須完成污染源在線監測設施安裝。三是強化監督管理減排。要加強環境監管,按照污染減排核查辦法,依法加強對企業的現場檢查,確保治污設施穩定達標運行,對達不到要求的實行限產限排、停產整治。同時,積極引導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推廣清潔生產工藝,逐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排放。
二、嚴格建設項目環境監管。切實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把好環境準入這道關口。一是嚴格環評和“三同時”管理,認真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準入條件。對那些不符合產業規定和環保準入條件的建設項目、技改項目一律不受理審批。二是全面落實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做到“不欠新帳、多還老帳”,把總量控制削減指標和淘汰落后生產能力作為環評審批的前置條件,新上項目必須堅持有總量指標來源。三是對建設項目由“重前期審批、輕過程監管”轉變為“慎前期審批、嚴格過程監管、重竣工驗收”,把污染治理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的“三同時”制度通過加大環保執法力度真正落在實處。
三、完成第一次全縣污染源普查。全縣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是一項重大的國情調查,是全面掌握環境狀況的重要手段。開展污染源普查是為了了解各類產業活動單位與環境有關的基本信息,建立健全各類重點污染源檔案和各級污染源信息數據庫,為制定經濟社會政策提供依據。普查中嚴格依法進行普查,重點搞好現場調查和普查表格的填報工作。在清查工作的基礎上,逐戶進行普查,認真填報相關數據,建立普查數據質量控制崗位責任制,對普查過程中的每個階段、每個環節,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與核查驗收,層層審核把關,確保數據真實可靠。目前入戶調查正在進行。
四、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結合“農村小康環保行動”,繼續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結合產業化推進,加強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水處理、糞便綜合利用和處理,因地制宜推進村鎮生活污水處理,鞏固和完善鄉鎮垃圾填埋廠建設工程。做好生態保護工作。充分發揮自然生態修復功能,按照抓點帶面、示范引導的原則,積極開展以生態示范縣、環境優美鄉鎮、農村污染防治示范村為內容的三級創建活動。
五、切實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嚴格環境執法是開展環境保護的有效手段。繼續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執法專項行動,結合實際,重點抓住飲用水源保護、淘汰落后產能、污染減排監察、企業違法排污、噪聲污染擾民等突出環境問題,加大執法力度,把環境執法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群眾環境權益有機結合起,推動良好的保護環境氛圍形成。做好環境污染信訪案件辦理工作,把環境執法、環境監察的主要精力放在事前預防上,及時調查處理,切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訴求。進一步加強環境風險、環境安全隱患排查,落實和修訂完善突發性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結合當地特點和企業實際,開展應急演練,提高有效防止和妥善處理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
六、廣泛深入開展環境宣傳。以突破發展和構建和諧為主題,圍繞領導干部、廣大群眾、青少年3個層次深入開展環境宣傳教育。利用“六五”世界環境日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開展環保知識進農戶活動,開辟農村環保宣傳陣地,爭取公眾廣泛地參與支持環境保護工作;對領導干部進行環保知識培訓,邀請專家授課,提高領導干部環保意識,爭取領導重視和支持環保工作;對重點企業法人代表進行環保法律法規培訓,增強企業主法律意識;繼續開展環保知識進校園活動;深入開展創建綠色單位活動;豐富環保網絡內容,發揮信息化平臺作用。
七、轉變作風,探索創新點。完成今年的各項工作任務,關鍵是狠抓落實。要轉變作風,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真實情況,善于發現和解決新問題,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斷改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進一步規范行政審批程序和行為,簡化辦事程序,縮短審批時限,提高辦事效率。全面實行政務公開,積極探索政務公開形式,完善政務公開途徑,對重大項目實行聽證、公示等制度。落實首問負責制、立即就辦、便民服務卡等制度,熱情接待每一位辦事的群眾。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教育,要以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典型案例警示干部,教育干部職工倍加珍惜今天的工作。繼續以“創佳評差”活動為抓手,積極開展爭創省級文明單位,以優質的服務,良好的形象贏得社會的支持,著力培養敢于執法、勇于執法、文明執法的干部隊伍。
當今,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后進市縣追趕先進的大潮中,*縣作為欠發達地區,在新一輪經濟發展博奕中,受土地與環保等方面的剛性制約,求發展而被困發展,亟待我們反思過去的發展模式,對今天和明天的發展思路準確“把脈”。利用比較優勢,提早介入資源和環境保護、節能降耗等手段,實現青山綠水與金山銀山兩不誤、兩促進。現就*行走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提出一些思考與建議。
一、基本情況
在省、市和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立足自身實際,加大產業開發力度,*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2.48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6320元,同比增長15.8%、13.7%;財政總收2.1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5億元,同比增長19%、19.3%。縣內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2.6億元、8.3億元、11.1億元。三產比重由*年的18:36:51調整為11.8:37.8:50.4。產業經濟結構格局逐步改變,以第二第三產業為主共同帶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一)著眼經濟發展視角。一產農業產業經營逐漸體現。*年全縣農業產值4.1億元,共有13家企業進入省市“百龍工程”行列;省市著名商標9只,省市名牌產品10個,“三杯香”茶葉列為釣魚臺賓館特供茶;新增有機、綠色、無公害食品基地3.86萬畝,食草動物示范鄉鎮擴展到橫坑等9個鄉鎮,基本形成了以茶葉、果園基地、中藥材、食草動物為主導的四大產業,并相繼出現享有全國盛譽的茶葉之鄉、全國生態示范縣等。二產以產業轉移經濟逐漸體現。*年共實現工業總產值14.56億元,其中,完成工業性投資3.2億元,新增工業產值2.11億元;彭月、交洋等產業轉移基地入駐企業42家,有28家企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工業形式呈現多元化:以鞋、不銹鋼、裝飾材料等制造業為主的彭月產業基地初步形成;機械包裝、不銹鋼泵閥等新產業得到拓展;另外,小水電開發、竹木制品、礦產資源、綠色食品開發等傳統產業加快發展;三產生態旅游經濟逐漸體現。通過創新發展體系,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豐富旅游景區,生態旅游已經成為我縣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年,全縣通過加大投入旅游基礎設施經費后,提升了游客接納能力,今年累計接待游客150萬人次,年均增長20.1%,旅游綜合收入4.3億元。另外,金融、保險、運輸、商貿、房地產、飲食服務等第三產業也得到一定發展。
(二)著眼環保視角。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在利用和保護環境資源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問題。一是生態破壞問題。由于生產力水平較低,缺乏生產技術的更新,企業主們普遍存在一無規劃、二無想法、三無措施的現象,造就礦產亂度開發。一些企業為圖利方便,無視環境資源保護,對開采礦產資源沒有規劃利用,短期開采造成環境資源破壞情況的弊端十分顯眼;另外,一些小水電盲目開發,造成溪流截流現象比較突出,在不同程度上對生態保護造成一定影響,等等;二是環境污染問題。據調查數據顯示:*年全縣工業廢水排放量36.15噸,工業煙類排放量25.29噸,我縣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達8200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7.61%,三廢綜合利用率產品產值16.7%。工礦企業占212家,竹木加工112家,企業加工業低小散現象十分普遍,在工礦作業中,粉塵、廢水、廢渣的排放,企業污染治理面廣,量大、強度高;加上城鎮集聚功能逐漸增強,對環境承載力、破壞力同樣是一個考驗。就人口密集所帶的生產生活垃圾污染問題,筆者作過一項調查,以羅陽城關為例:每天運送生活垃圾在5車左右,每車以2噸計算,每月有300噸生活垃圾,每年有3650噸生活垃圾,每噸垃圾以2立方米計算,占用的空間為7300立方米。目前,垃圾處理方式采用堆放為主,這對土地資源、植被破壞很大,從根本上加大了土地資源浪費進度。在一定條件下,還會腐化變質,造成大氣污染,當排放的污染物達至于一定環境承載力時,環境污染將會是成為人禍。另外,工業園區不正規操作,周邊居民區的自然環境也倍受影響。居住房間幾乎在2—3天內就會沾上一層黑色、灰色的粉塵,農作物、窗口、衣物等沾染粉塵隨處可見。并且路過園區迎鼻而來是極其難聞的染料氣味,等等。
二、形勢與趨勢分析
從綜合調查情況來看,近年來,環境與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的問題,具體歸納為“四重四輕”的失衡現狀。
(一)重“近”的招術,輕“遠”的戰略。經濟發展是第一要務,環境保護是國策。*財政總量基數小,歷史欠賬多,加快發展無疑是解決問題的最直接手段。環境保護作為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方方面面的內容,短期內很難取得突破性進展;另外,環境保護回饋效應是隱性的,經濟發展回饋效益是顯性的。傳統體制的政績考核辦法大多是以經濟總量等硬指標的升或降來體現;面對基礎的薄弱,瓶頸的制約,考核的剛性,政府發展辦法措施難以系統鋪開,只能為完成治標任務,在“近”期上落實權宜之計;無法從治本上下功夫,也就無法形成“遠”的戰略思維和謀劃。另外,由于缺乏科學的經營理念,管理制度的措施介入,“監管缺位”現象的存在,使一些企業主為壯大工業經濟,只貧圖眼前利益,只管開發、不理保護;只管生產、不治污染;只管利用,不怕浪費;等等。對環境保護工作,推一步走一步,部門抓得緊時就投入精力,緊鑼密鼓;稍一放松時就思想懈怠,偃旗息鼓。為此,從部門到企業,從官員到業主,存在重“近”輕“遠”現象。
(二)重“舊”的模式,輕“新”的理念。為加快發展步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離不開新技術引進、新理念注入、新模式形成。受傳統政績觀和考核體系的影響,基于財政困難的實際,政府層面環保意識與發展意識難以自覺保持同步,指導思想偏重于生產總量,財政收入增長等硬性指標;業主們要引進新技術,購置新設備,權衡利弊之后,更多的是“坐等觀望、滿足現狀、維持局面”等種種守舊思想和消極觀念。故粗放型生產模式未轉變,新發展理念未形成,造成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分散式加工的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依然存在。對待解決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礦產開發利用方面創新意識不強,對新產業支撐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作用新格局難以形成。
(三)重“看”的美麗,輕“用”的實效。隨著沿海發達地區的大企業、大集團受環境和土地剛性條件影響日益突顯,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建設原材料和加工基地的已是大勢所趨,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大背景已逐步形成。*為在承接轉移產業過程中得到一杯羹,積極拓寬引資渠道,由于對經濟發展客觀認識不足,工作措施、思想沒到位,導致在招商引資過于迫切,操作方法缺乏規范化、合理化,選資門檻不嚴;雖然引進不少企業,*近年GDP在量上有所突破,工業產值有所提高,“看”似進步,實則不然。引進的多數企業產業大多屬于升級產業的未端,技術鏈條的末稍,產業發育生長后力不足,技術升級步伐嚴重滯后;特別是符合*經濟發展,適合提高傳統工農業先進技術的產業,未能開花結果。
(四)重“點”的包裝,輕“面”的延展。前幾年,在對接招商引資項目,做大產業缺乏系統戰略定位,操作項目選資缺乏廣度、深度、精度,對產業特點及附帶功能尚未科學合理評估,于是出現項目引進只在“點”上開花,沒有“面”上合圍;加上產業布局規劃不夠充分,產業集聚區功能未能得到強化,對“面”上拓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遏制。經調查數據顯示,目前,交洋、彭月(9.6)、(3.2)兩個產業轉移基地規模面積共16.7平方公里,工業用地6.7平方公里。隨著,*“工業立縣”的戰略目標設定和近年二、三產業發展的強勁勢頭,*勢必會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空間,在工業領域開疆擴土。只在“點”上下功夫,已不能滿足產業規模與效益的要求。對“點”過份包裝,也將會放縱企業主各自為由,各自為大,造成污染廣,治理難度大的局面。所以,重“點”的包裝,輕“面”的延展,勢必會讓發展停止不前。沒有合理產業規劃區,不善于運用工業園區載體,是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難以保持同步重要原因之一;是轉變粗放型生產方式,做大產業支撐,走工業化道路的重要阻礙。
從上述分析來看,當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存在,雖然*85%以上都是綠色植被,資源稀缺特性看似很遙遠,但在生態環境基礎脆弱、粗放增長方式、環境保護先天不足等客觀存在,加上一些企業主貧圖眼前利益,無節制的索取和浪費資源,勢必加快資源耗盡速度,將造成*經濟社會發展舉步唯艱,以至泥足深陷。為此,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資源合理配置到需要的各個領域中去,實現資源的最優利用。只有實現最優利用,才能把綠色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未來發展道路上勝勢。
三、思考與對策
經濟學上的非線性理論告訴我們,系統中指導參量的極小變化都可能引起整個系統性質的改變,從而使規則運動向不規則運動轉化,在這類系統中整體不等于部分之和。經濟發展導致環境污染問題,環境污染也制約著經濟發展。好的環境可以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又反過來促進環境的發展,為環境保護提供物質基礎的技術條件。因此,環境與經濟之間不僅是相互依存的,而且是可以相互促進發展。這種復雜關系決定了環境、資源、經濟的非線性關系。在發展道路上我們應以整體思維來對待研究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的要求;總理在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做好新形勢下環保工作,關鍵是加快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二是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三是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等等。都再次強調要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從整體到部分,從短期到長遠,從領導的關注到代際的公平,從理論形成到實踐運用,都要求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切實轉變發展戰略思維,按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采用整體性研究模式來對待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關系。做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工作,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六個方面深化開展:
第一、和諧理念謀發展,科學考評抓環保是先導。在提倡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新形勢下,*作為欠發達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增長方式粗放的現狀,樹立和諧發展的理念是必須而且必要的。和諧發展必須堅決摒棄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增長的做法,堅持把環境承載能力作為確定發展速度、規劃布局項目的首要前提,在資源開發中落實環境保護,在環境保護中促進經濟發展,堅持走科學發展的新路,走經濟循環發展的道路,這樣才能充分放大資源優勢,讓優勢轉化為勝勢,實現后來居上。工作要著眼于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目標,著眼于決策科學,規劃科學,制度科學,努力從源頭防治污染和生態破壞;著眼于實現增產減排、節能增效目標,堅持將環境容量作為開發和發展的大前提,做好礦產資源開發與利用;著眼于把環保、污染指數、民生指數引入年終考核體制,作為調節經濟的硬手段,努力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
第二、揚長補短強發展,結構調整抓環保是目的。*“長”在豐富的生態、礦產資源,“短”在產業結構重、資本技術缺、產品鏈條短、增長方式粗放。我們要揚長補短,堅持以“開放引進,開發拉長,多元做大”戰略調整思路。開放引進,以項目為載體,堅持高門檻、嚴關口,重點引進一批填補本地產業空白、支撐經濟快速發展的重大項目,從根本上優化產業產品結構,為節能減排奠定產業基礎。開發拉長,就是立足資源優勢抓開發,推進技術創新促開發,借助項目引進助開發,通過科學開發、綜合開發,促進有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綠色產業、竹木加工業、小水電開發等傳統產業實現鏈條式、循環式發展。多元做大,利用新58省道產業布局規劃及產業帶的優勢,積極引導和支持各類資本重點投向潛力產業和新興產業,以工業園區建設,產業功能規劃等為載體,大力發展旅游開發,機械包裝、不銹鋼泵閥等密集型產業,以投資的多元化推動產業結構的多元化、以產業高級化推動增長方式集約化,徹底擺脫能耗高、污染重的畸重型產業結構的羈絆。
第三、準確定位明發展、控制總量抓環保是核心。一個地區要又好又快發展,首先要科學定位主體功能區,其次要明確功能區環境承載總量范圍和功能區達標問題。只要劃定好主體功能區,我們也就明確了保護什么、發展什么的目標導向;明確功能區環境承載范圍,就明確了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也就解決了各個主體功能區環境質量達標的問題。做好上述兩項工作是把環保監管相統一的重要渠道。由此可見,我們要以*縣“十一五”規劃方案為根本,堅定不移走“生態立縣、開放活縣、旅游興縣、工業強縣”的戰略目標,深入實施旅游休閑度假基地、產業轉移應接基地、特色生態產業基地、優質勞務培育基地建設戰略,依靠以羅陽為核心,新58省道、52省道發展軸、龍麗溫高速*段新發展軸;東南產業區、南部特色資源產業區、西北生態產業區的“一核兩軸三區”的規劃方案,切實解決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不協調發展問題。同時,加大對企業環境污染治理力度,拆除無證違法加工經營企業,加大法制宣傳力度,定期開展綜合檢查活動,不定期專項檢查,迫使非法企業無容身之地,從根本上控制好污染源的排放,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第四、借鑒經驗精發展,節約利用抓環保是關鍵。改革開放以來,發達地區經濟一路領先,但發達地區“以資源換增長”的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的經濟粗方式增長使資源和環境等方面劣勢日益明顯,發達地區資源的相對匱乏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因此加快*發展,要堅決制止各種以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片面追求增長速度的行為,不能重蹈發達地區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覆轍。要圍繞生態縣建設,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型經濟,通過把好選資關、審批關,嚴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投資和生產項目,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形成低投入、低消耗、高產出、少排污、可循環的集約化增長方式,走跨越發展階段的新路子,實現*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五、強化氛圍促發展,增強意識抓環保是基礎。廣大群眾是良好生態環境的受益者,也應是環境保護的參與者、侵權申訴的主張者。我們要暢通環保信息公開渠道,多形式宣傳環保法律、環保政策、環保知識等信息,廣泛開展環保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增強公眾環保意識,鼓勵和引導群眾積極投身環保事業,使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生態環境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要大力開辟環境違法案件的舉報、公開查處監督透明度,強化公民依法維護環境權益的意識,堅決查處和糾正環保執法過程中的違法違紀行為,在全社會凝成一股人人關注環境保護、自覺監督環保執法、依法維護環境權益的強大合力。
第六、健全制度保發展,懲防并舉抓環保是保障。在科學發展過程中,法律法規和政策是保證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石。*加快發展同時也要堅持環保政策底線。因此,在經濟發展和貫徹環境保護法的實踐中,必須重點“建立三大機制,落實四項制度”。要健全和完善部門協同機制,把環保攻堅戰當作總體戰來打,增強環境執法和監管的協調性、整體性;健全和完善激勵約束機制,以經濟手段為主,輔之以一定的法律和行政手段,重點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增強企業自覺守法的社會責任;健全和完善干部績效評價機制,加大對節能降耗、防污治污等工作的考核力度,增強全民貫徹環境保護國策的積極性、主動性。要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凡是新建、擴建、改建項目,必須嚴格做到環保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開工、同時投入使用;嚴格執行環境容量總量控制制度,以環境容量確定許可排污總量,以許可排污總量安排項目、配置產能;嚴格執行限期達標和強制淘汰制度,堅決淘汰那些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產設施;嚴格執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全面落實環保責任制,把環保責任、環保措施落實到企業,落實到崗位,落實到人員,形成一級對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必須自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協調推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為此,山東省德州市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生態經濟、建設和諧德州”的總體工作思路。
轉變發展理念
德州經濟經過連續多年的快速發展,正面臨一次方向性變革。未來五年,德州將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期,資源約束加劇,環境壓力加大。如果繼續沿用過去的發展模式實現經濟總量翻番,資源將難以支撐,環境將不堪重負。實現發展目標,要求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積極推進發展方式的轉變。
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徹底摒棄人與自然對立的人類中心主義,改變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相矛盾的觀念,真正把“提倡綠色消費,增強環境意識”、“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既要當展,又要后代幸福”等理念貫穿于發展的始終,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通過改善生態、保護環境,為人自身生存與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和諧發展。
堅持突出重點、量力而行、分步實施。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抓重點區域和領域,著力解決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從源頭抓起,防止出現新的污染和破壞。既注重培育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又根據社會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綜合治理,提高環保效益。
發揮政府、經濟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的不同作用。政府要綜合運用行政、法律和經濟手段,加大投入,強化監管,發揮主導作用;各類經濟組織要遵守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積極防治污染,合理開發利用資源能源;廣大人民群眾要積極參與環保事業,開展對環保的社會監督。
發展生態經濟
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文明,應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探索經濟結構優、質量效益好、創新能力強、資源消耗少、環境生態美的發展路子。
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一是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生態優勢和農業資源優勢,著力建設生態示范基地,努力打響德州農業品牌,加快建設京津濟地區農產品特別是畜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積極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幫助農民增收。二是以新型工業化為方向,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加快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使之煥發生機與活力。加大對優勢產業和骨干企業尤其是太陽能、功能糖等新型環保產業的扶持力度,促使其盡快做強做大。三是以建設魯西北、冀東南區域中心城市為目標,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創新體制機制,激活創業主體,打造區域性物流、商貿和消費中心,增強城市輻射和帶動能力。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嚴格落實中央關于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耕地保護的政策。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快高污染、高耗能項目改造,淘汰落后產能。嚴格耕地保護和規劃管理,確保國土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推廣節能技術,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深入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積極建設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提高經濟的整體競爭力。
繼續深化改革,推進區域合作。積極探索用市場化路子促進生態經濟發展的辦法措施,把德州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扎實推進“南融北接、東引西聯”戰略,按照“當好配角、錯位發展、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積極融入濟南城市群經濟圈和天津濱海新區發展,努力把德州打造成京津濟產業轉移、制造業配套、商貿物流、農副產品供應和勞動力輸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