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4 03:55: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教育心理學對教學實踐的作用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摘要: 本文作者結合自身教學經歷,從教學思維角度出發,以心理學教學實際應用為主要目的,提出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心理學知識是開展良好教育的基礎,有效的心理學教學思維是教學過程中關鍵因素的主張。
關鍵詞: 教育心理學創新教學方法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教育事業認識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學生、家長,乃至教師已經對“填鴨式”的“教”和“說教式”的“育”持否定態度,更傾向于要求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心理、注重師生的互動等教學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并將其運用于教學實踐中。對于教師來說,單純的“教好書”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發展,時代賦予了教師更艱巨的歷史任務和使命。以教育心理學為基礎,改進教學效果,滿足現代教育的要求,教師應從創新教學方法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自身良好的心理學知識基礎是教育好學生的根本保證
多少年來,人們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師是教學生讀書的,教師的職責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就長遠的教育發展方向和趨勢來看,任何一個學生、家長都希望教師是一個有感情的人,而不僅是一架教書的機器。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意思是教師并不單單在于傳道和授業,更為重要的是解惑。這不僅需要教師了解學生不懂的知識,為學生解決他們所不明白的學習疑問,更需要教師理解學生的心理。郭沫若說:“書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讀書把活人讀死,活讀書把死書讀活。”為了教學生讀好書,教師僅僅有課本的知識遠遠不夠,還應該懂得心理學。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抓住學生的心理狀態對教育的長期效果非常關鍵。
2.教師對學生情況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學生的先決條件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如果教育者想從各方面去教育一個人,那么,這就應當從各方面了解這個人……教育者應當努力了解一個人,看他在實際上究竟是怎樣的人,了解他的一切優點和缺點,他平素的一切瑣細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教學的中心與重心是人,教師首先要了解教育對象,才能有效地實施教育、教學。教師應多渠道地接觸學生,全面掌握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經濟狀況、家庭教育、社會影響、思想動態、知識層次,以及個人性格、特長、交往、愛好,等等,做到對學生的思想、學習心中有數。要做到這一點,不僅要求教師要有熱愛教育事業、寓教于樂的敬業精神,更要求教師要從學生心理的角度認識學生,全面、全局地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通過各種渠道認識每一個學生的不同之處,不能籠統地把所有的教育對象都認為是相同的“學生”,而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心理反應,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教學過程中完美的心理教學方法的演繹和運用是教育好學生的有效途徑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當教師的知識水平達到某一關鍵值時,教學水平的提高將取決于教師對教學的理性認識――教學思維能力。教師教學思維能力的高低和正確與否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只有在正確的教學思維指導下,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心理學教學方法在教育過程中的有效運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和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溝通。
有效的心理溝通是教師成功教學的前提和保證,教師要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想什么,這對抓住學生的心理、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非常必要。與此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這樣更有利于和學生增進了解、互相溝通,這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但當前很多教師缺乏這方面的嘗試,甚至相當一部分教師擔心學生知道自己的想法,這為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帶來了極大的障礙,需要教師在今后的教學過程當中盡量改進。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告訴學生自己下一步的安排,自己的教學目的和想法,同時有針對性地了解學生對自己教學安排的看法和意見,及時和他們保持交流、交換意見。這樣調動了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使教師的教學計劃能夠順利完成,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心理溝通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要關心愛護學生,教師首先要有愛心,“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任何一個遠離父母、家庭,來校讀書的學生,他們在生活上、學習上、精神上都特別渴望得到關懷與愛護,尤其是當他們碰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這種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強烈。所以教師對學生實行必要的“情感投資”,用愛心溫暖學生、感化學生、實現情感交融是增進師生感情的最佳途徑。
正確、耐心引導學生也是關心愛護學生的良好方法。心理學家認為,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了解、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耐心傾聽學生的訴說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3.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情感教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所謂情感教學,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注意改進教學方法,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發展學生積極的情感,幫助學生克服消極的情感,從而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推進學習效果。著名教育家贊科夫說:“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這樣良好的教學氣氛,那么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揮作用。”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給學生提供自由的“呼吸空間”,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興趣,給學生提供學習的良好環境,使學生對學習、對教師充滿感情,變得想學、愛學、會學,從而以“課堂”推動“課下”,以“興趣”帶動“效果”,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3.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形成互動式的教學氛圍。
互動,是教師和學生雙向溝通的一種教學方法,這與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同。它要求學生積極參與、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但這并不是否定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教師仍是整個教學過程的規劃者、控制者。“教學”本來就是教和學同等重要的,教是目的,我們要達到一個什么目的,在達到這一目的的過程中怎樣解決出現的問題,這就需要規劃者、控制者適時調整整體目標,使其向著正確的方向進行;而學是結果,任何一個結果都要有一個主體來承載,學生即是教學過程的終極目標,所以學生永遠應該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教師和學生在明確了各自的位置后,形成良好的互動才會極大推動教學活動的開展,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另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三維的,內容是豐富的,我們不能用其中的一種教學方法堅持到底。教學方法不是孤立隔開的,很多時候一節課上教師會選擇多種教學方法,采取多種方法配合,發揮各種教學方法的優點,彌補缺點。
總之,在現代教學體系中,教師自身的心理學知識是開展良好教育的基礎,有效的心理學教學思維是成功教學的關鍵所在。
摘要:本文作者結合自身教學經歷,從教學思維角度出發,以心理學教學實際應用為主要目的,提出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心理學知識是開展良好教育的基礎,有效的心理學教學思維是教學過程中關鍵因素的主張。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創新教學方法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教育事業認識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學生、家長,乃至教師已經對“填鴨式”的“教”和“說教式”的“育”持否定態度,更傾向于要求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心理、注重師生的互動等教學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并將其運用于教學實踐中。對于教師來說,單純的“教好書”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發展,時代賦予了教師更艱巨的歷史任務和使命。以教育心理學為基礎,改進教學效果,滿足現代教育的要求,教師應從創新教學方法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自身良好的心理學知識基礎是教育好學生的根本保證
多少年來,人們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師是教學生讀書的,教師的職責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就長遠的教育發展方向和趨勢來看,任何一個學生、家長都希望教師是一個有感情的人,而不僅是一架教書的機器。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意思是教師并不單單在于傳道和授業,更為重要的是解惑。這不僅需要教師了解學生不懂的知識,為學生解決他們所不明白的學習疑問,更需要教師理解學生的心理。郭沫若說:“書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讀書把活人讀死,活讀書把死書讀活。”為了教學生讀好書,教師僅僅有課本的知識遠遠不夠,還應該懂得心理學。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抓住學生的心理狀態對教育的長期效果非常關鍵。
2.教師對學生情況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學生的先決條件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如果教育者想從各方面去教育一個人,那么,這就應當從各方面了解這個人……教育者應當努力了解一個人,看他在實際上究竟是怎樣的人,了解他的一切優點和缺點,他平素的一切瑣細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教學的中心與重心是人,教師首先要了解教育對象,才能有效地實施教育、教學。教師應多渠道地接觸學生,全面掌握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經濟狀況、家庭教育、社會影響、思想動態、知識層次,以及個人性格、特長、交往、愛好,等等,做到對學生的思想、學習心中有數。要做到這一點,不僅要求教師要有熱愛教育事業、寓教于樂的敬業精神,更要求教師要從學生心理的角度認識學生,全面、全局地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通過各種渠道認識每一個學生的不同之處,不能籠統地把所有的教育對象都認為是相同的“學生”,而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心理反應,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教學過程中完美的心理教學方法的演繹和運用是教育好學生的有效途徑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當教師的知識水平達到某一關鍵值時,教學水平的提高將取決于教師對教學的理性認識———教學思維能力。教師教學思維能力的高低和正確與否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只有在正確的教學思維指導下,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心理學教學方法在教育過程中的有效運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和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溝通。
有效的心理溝通是教師成功教學的前提和保證,教師要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想什么,這對抓住學生的心理、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非常必要。與此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這樣更有利于和學生增進了解、互相溝通,這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但當前很多教師缺乏這方面的嘗試,甚至相當一部分教師擔心學生知道自己的想法,這為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帶來了極大的障礙,需要教師在今后的教學過程當中盡量改進。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告訴學生自己下一步的安排,自己的教學目的和想法,同時有針對性地了解學生對自己教學安排的看法和意見,及時和他們保持交流、交換意見。這樣調動了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使教師的教學計劃能夠順利完成,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心理溝通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要關心愛護學生,教師首先要有愛心,“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任何一個遠離父母、家庭,來校讀書的學生,他們在生活上、學習上、精神上都特別渴望得到關懷與愛護,尤其是當他們碰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這種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強烈。所以教師對學生實行必要的“情感投資”,用愛心溫暖學生、感化學生、實現情感交融是增進師生感情的最佳途徑。
正確、耐心引導學生也是關心愛護學生的良好方法。心理學家認為,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了解、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耐心傾聽學生的訴說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3.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情感教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所謂情感教學,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注意改進教學方法,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發展學生積極的情感,幫助學生克服消極的情感,從而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推進學習效果。著名教育家贊科夫說:“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這樣良好的教學氣氛,那么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揮作用。”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給學生提供自由的“呼吸空間”,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興趣,給學生提供學習的良好環境,使學生對學習、對教師充滿感情,變得想學、愛學、會學,從而以“課堂”推動“課下”,以“興趣”帶動“效果”,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3.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形成互動式的教學氛圍。
互動,是教師和學生雙向溝通的一種教學方法,這與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同。它要求學生積極參與、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但這并不是否定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教師仍是整個教學過程的規劃者、控制者。“教學”本來就是教和學同等重要的,教是目的,我們要達到一個什么目的,在達到這一目的的過程中怎樣解決出現的問題,這就需要規劃者、控制者適時調整整體目標,使其向著正確的方向進行;而學是結果,任何一個結果都要有一個主體來承載,學生即是教學過程的終極目標,所以學生永遠應該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教師和學生在明確了各自的位置后,形成良好的互動才會極大推動教學活動的開展,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另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三維的,內容是豐富的,我們不能用其中的一種教學方法堅持到底。教學方法不是孤立隔開的,很多時候一節課上教師會選擇多種教學方法,采取多種方法配合,發揮各種教學方法的優點,彌補缺點。
總之,在現代教學體系中,教師自身的心理學知識是開展良好教育的基礎,有效的心理學教學思維是成功教學的關鍵所在。
摘要:本文作者結合自身教學經歷,從教學思維角度出發,以心理學教學實際應用為主要目的,提出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心理學知識是開展良好教育的基礎,有效的心理學教學思維是教學過程中關鍵因素的主張。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創新教學方法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教育事業認識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學生、家長,乃至教師已經對“填鴨式”的“教”和“說教式”的“育”持否定態度,更傾向于要求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心理、注重師生的互動等教學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并將其運用于教學實踐中。對于教師來說,單純的“教好書”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發展,時代賦予了教師更艱巨的歷史任務和使命。以教育心理學為基礎,改進教學效果,滿足現代教育的要求,教師應從創新教學方法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自身良好的心理學知識基礎是教育好學生的根本保證
多少年來,人們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師是教學生讀書的,教師的職責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就長遠的教育發展方向和趨勢來看,任何一個學生、家長都希望教師是一個有感情的人,而不僅是一架教書的機器。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意思是教師并不單單在于傳道和授業,更為重要的是解惑。這不僅需要教師了解學生不懂的知識,為學生解決他們所不明白的學習疑問,更需要教師理解學生的心理。郭沫若說:“書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讀書把活人讀死,活讀書把死書讀活。”為了教學生讀好書,教師僅僅有課本的知識遠遠不夠,還應該懂得心理學。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抓住學生的心理狀態對教育的長期效果非常關鍵。
2.教師對學生情況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學生的先決條件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如果教育者想從各方面去教育一個人,那么,這就應當從各方面了解這個人……教育者應當努力了解一個人,看他在實際上究竟是怎樣的人,了解他的一切優點和缺點,他平素的一切瑣細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教學的中心與重心是人,教師首先要了解教育對象,才能有效地實施教育、教學。教師應多渠道地接觸學生,全面掌握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經濟狀況、家庭教育、社會影響、思想動態、知識層次,以及個人性格、特長、交往、愛好,等等,做到對學生的思想、學習心中有數。要做到這一點,不僅要求教師要有熱愛教育事業、寓教于樂的敬業精神,更要求教師要從學生心理的角度認識學生,全面、全局地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通過各種渠道認識每一個學生的不同之處,不能籠統地把所有的教育對象都認為是相同的“學生”,而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心理反應,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教學過程中完美的心理教學方法的演繹和運用是教育好學生的有效途徑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當教師的知識水平達到某一關鍵值時,教學水平的提高將取決于教師對教學的理性認識—教學思維能力。教師教學思維能力的高低和正確與否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只有在正確的教學思維指導下,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心理學教學方法在教育過程中的有效運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和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溝通。
有效的心理溝通是教師成功教學的前提和保證,教師要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想什么,這對抓住學生的心理、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非常必要。與此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這樣更有利于和學生增進了解、互相溝通,這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但當前很多教師缺乏這方面的嘗試,甚至相當一部分教師擔心學生知道自己的想法,這為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帶來了極大的障礙,需要教師在今后的教學過程當中盡量改進。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告訴學生自己下一步的安排,自己的教學目的和想法,同時有針對性地了解學生對自己教學安排的看法和意見,及時和他們保持交流、交換意見。這樣調動了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使教師的教學計劃能夠順利完成,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心理溝通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要關心愛護學生,教師首先要有愛心,“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任何一個遠離父母、家庭,來校讀書的學生,他們在生活上、學習上、精神上都特別渴望得到關懷與愛護,尤其是當他們碰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這種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強烈。所以教師對學生實行必要的“情感投資”,用愛心溫暖學生、感化學生、實現情感交融是增進師生感情的最佳途徑。
正確、耐心引導學生也是關心愛護學生的良好方法。心理學家認為,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了解、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耐心傾聽學生的訴說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3.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情感教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所謂情感教學,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注意改進教學方法,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發展學生積極的情感,幫助學生克服消極的情感,從而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推進學習效果。著名教育家贊科夫說:“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這樣良好的教學氣氛,那么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揮作用。”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給學生提供自由的“呼吸空間”,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興趣,給學生提供學習的良好環境,使學生對學習、對教師充滿感情,變得想學、愛學、會學,從而以“課堂”推動“課下”,以“興趣”帶動“效果”,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3.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形成互動式的教學氛圍。
互動,是教師和學生雙向溝通的一種教學方法,這與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同。它要求學生積極參與、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但這并不是否定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教師仍是整個教學過程的規劃者、控制者。“教學”本來就是教和學同等重要的,教是目的,我們要達到一個什么目的,在達到這一目的的過程中怎樣解決出現的問題,這就需要規劃者、控制者適時調整整體目標,使其向著正確的方向進行;而學是結果,任何一個結果都要有一個主體來承載,學生即是教學過程的終極目標,所以學生永遠應該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教師和學生在明確了各自的位置后,形成良好的互動才會極大推動教學活動的開展,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另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三維的,內容是豐富的,我們不能用其中的一種教學方法堅持到底。教學方法不是孤立隔開的,很多時候一節課上教師會選擇多種教學方法,采取多種方法配合,發揮各種教學方法的優點,彌補缺點。
總之,在現代教學體系中,教師自身的心理學知識是開展良好教育的基礎,有效的心理學教學思維是成功教學的關鍵所在。
1.教師自身良好的心理學知識基礎是教育好學生的根本保證
多少年來,人們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師是教學生讀書的,教師的職責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就長遠的教育發展方向和趨勢來看,任何一個學生、家長都希望教師是一個有感情的人,而不僅是一架教書的機器。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意思是教師并不單單在于傳道和授業,更為重要的是解惑。這不僅需要教師了解學生不懂的知識,為學生解決他們所不明白的學習疑問,更需要教師理解學生的心理。郭沫若說:“書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讀書把活人讀死,活讀書把死書讀活。”為了教學生讀好書,教師僅僅有課本的知識遠遠不夠,還應該懂得心理學。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抓住學生的心理狀態對教育的長期效果非常關鍵。
2.教師對學生情況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學生的先決條件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如果教育者想從各方面去教育一個人,那么,這就應當從各方面了解這個人……教育者應當努力了解一個人,看他在實際上究竟是怎樣的人,了解他的一切優點和缺點,他平素的一切瑣細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教學的中心與重心是人,教師首先要了解教育對象,才能有效地實施教育、教學。教師應多渠道地接觸學生,全面掌握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經濟狀況、家庭教育、社會影響、思想動態、知識層次,以及個人性格、特長、交往、愛好,等等,做到對學生的思想、學習心中有數。要做到這一點,不僅要求教師要有熱愛教育事業、寓教于樂的敬業精神,更要求教師要從學生心理的角度認識學生,全面、全局地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通過各種渠道認識每一個學生的不同之處,不能籠統地把所有的教育對象都認為是相同的“學生”,而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心理反應,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教學過程中完美的心理教學方法的演繹和運用是教育好學生的有效途徑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當教師的知識水平達到某一關鍵值時,教學水平的提高將取決于教師對教學的理性認識———教學思維能力。教師教學思維能力的高低和正確與否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只有在正確的教學思維指導下,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心理學教學方法在教育過程中的有效運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和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溝通。
有效的心理溝通是教師成功教學的前提和保證,教師要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想什么,這對抓住學生的心理、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非常必要。與此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這樣更有利于和學生增進了解、互相溝通,這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但當前很多教師缺乏這方面的嘗試,甚至相當一部分教師擔心學生知道自己的想法,這為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帶來了極大的障礙,需要教師在今后的教學過程當中盡量改進。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告訴學生自己下一步的安排,自己的教學目的和想法,同時有針對性地了解學生對自己教學安排的看法和意見,及時和他們保持交流、交換意見。這樣調動了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使教師的教學計劃能夠順利完成,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心理溝通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要關心愛護學生,教師首先要有愛心,“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任何一個遠離父母、家庭,來校讀書的學生,他們在生活上、學習上、精神上都特別渴望得到關懷與愛護,尤其是當他們碰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這種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強烈。所以教師對學生實行必要的“情感投資”,用愛心溫暖學生、感化學生、實現情感交融是增進師生感情的最佳途徑。
正確、耐心引導學生也是關心愛護學生的良好方法。心理學家認為,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了解、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耐心傾聽學生的訴說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3.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情感教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所謂情感教學,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注意改進教學方法,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發展學生積極的情感,幫助學生克服消極的情感,從而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推進學習效果。著名教育家贊科夫說:“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這樣良好的教學氣氛,那么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揮作用。”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給學生提供自由的“呼吸空間”,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興趣,給學生提供學習的良好環境,使學生對學習、對教師充滿感情,變得想學、愛學、會學,從而以“課堂”推動“課下”,以“興趣”帶動“效果”,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3.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形成互動式的教學氛圍。
互動,是教師和學生雙向溝通的一種教學方法,這與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同。它要求學生積極參與、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但這并不是否定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教師仍是整個教學過程的規劃者、控制者。“教學”本來就是教和學同等重要的,教是目的,我們要達到一個什么目的,在達到這一目的的過程中怎樣解決出現的問題,這就需要規劃者、控制者適時調整整體目標,使其向著正確的方向進行;而學是結果,任何一個結果都要有一個主體來承載,學生即是教學過程的終極目標,所以學生永遠應該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教師和學生在明確了各自的位置后,形成良好的互動才會極大推動教學活動的開展,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另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三維的,內容是豐富的,我們不能用其中的一種教學方法堅持到底。教學方法不是孤立隔開的,很多時候一節課上教師會選擇多種教學方法,采取多種方法配合,發揮各種教學方法的優點,彌補缺點。
總之,在現代教學體系中,教師自身的心理學知識是開展良好教育的基礎,有效的心理學教學思維是成功教學的關鍵所在。
摘要:本文作者結合自身教學經歷,從教學思維角度出發,以心理學教學實際應用為主要目的,提出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心理學知識是開展良好教育的基礎,有效的心理學教學思維是教學過程中關鍵因素的主張。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創新教學方法
摘要:教育心理學被確立為一個獨立的學科是在1913年,美國著名學者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學》一書,這標著教育心理學成為了一個更加完善的科學體系。教學心理學有著眾多流派和分支,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三個流派,并且都對世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應該把正確的教育心理學理論應運到課堂實踐中,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教學質量而且還可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本文從教育學的形成發展展開論述,并著重說明教育心理學在教學實踐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教學心理學;教學實踐;作用研究
一、關于教學實踐中的教育心理學問題現狀的分析
曾經有人這樣評價教師的職業:“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教師作為教書育人的先鋒使者,在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科技迅猛發展的21世紀,對學生們的思想沖擊也是巨大的,較之以前的學生而言現在的學生思想更加先進、更敢于摒棄舊觀念,所以作為教師就任重而道遠。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指導學生學習,了解學生們的心理狀態、幫助學生們解決各種實際需要的問題,這都對教師提出了更多的挑戰。同時學生工作也是教育工作中的重點環節,以中小學生為例,他們無論是從生理還是心理上都不甚成熟,心理發展水平也屬于一個較低的階段,學生們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們需要掌握廣博的心理學知識并運用到具體的教學之中去,從而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效率和積極性。
二、教育心理學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應用
(一)心理暗示的重要性
關于心理暗示的定義可以這樣理解:暗示是指人或者環境以不太明顯的方式向個體傳遞出某種信息,個體在無意識中受到這些信息的影響,并且根據影響而相應的做出的心理現象。這種心理暗示的方法無論對于班級中成績好的學生還是成績稍差的學生都同樣適用,而且效果積極明顯。教師在課堂中可以通過表情或言語的暗示跟學生進行溝通和誘導,讓學生改變原本的不好的態度和自卑心理,讓學生重新樹立起自信心和自豪感,達到讓學生領會自己的意圖,從而很好的鼓勵學生學習。對于不善于表達而且性格趨于內向的學生來說,運用心理暗示這個方法會更為實用,老師的一個眼神就足以讓學生領會老師的意圖,讓學生在學習中慢慢成長起來。
(二)用鼓勵的語言激勵學生進步
教師在日常的工作中一定要巧妙運用語言的藝術性,說話的過程中要注意維護學生的自尊心,不要因為語言的犀利而使學生不敢接近老師。學生通常也都會有這樣的心理,因為討厭這個老師而厭惡這門課程,長此以往會嚴重的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相反的,如果教師對學生的語言很是和藹可親,并且經常說一些鼓勵的話,這樣會溫暖學生們的心靈,促進學生的學習進步。可以用這樣一個例子來論述這個觀點:一個成績非常好的學生在一次考試中沒能發揮好,成績很不理想,作為老師而言,就應該及時跟學生進行溝通談話,詢問學生成績下降的原因,并幫她一起分析找到問題的根源,然后鼓勵學生在下次考試中要好好發揮,讓學生感受到老師鼓勵的溫暖。試想一下,如果老師的做法不是這樣,是看到了學生學習成績下降就大加訓斥,一定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讓她覺得心理無所適從,一定會適得其反,在下次考試中未必會取得進步,甚至會讓學生認為老師對我失望了,讓學生產生了自暴自棄的不良心理。所以作為教師而言,應該多鼓勵學生,老師的一句鼓勵會激發學生更多的斗志,獲得更優異的成績。
(三)關愛學生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把關愛學生放在第一位,并且在學生取得進步的時候要對她們進行表揚,要抽出更多的時間去關心學生的情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困難,讓學生覺得老師是自己值得信賴的人,這樣就更可以拉近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現在的學生有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都受到了父母的精心呵護,都是嬌生慣養,如果在進入學校后得不到老師的重視,很多學生都會覺得心理失落,覺得老師不關注自己。這樣下去,會體現在學生成績上,學生不如以前自信了,學習積極性也不如以前高漲。對于學生所體現出來的這些情況,教師應該積極運用教育心理學知識來解決,在平時學習生活中更加關愛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春天般的溫暖,學生會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之中。同時,在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老師應該在第一時間積極進行問詢,了解學生的困難,為學生提出積極中肯的建議幫助學生度過難關。在與學生進行溝通的時候,注意傾聽學生們的心聲,在她們說出煩惱之后作為老師應該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們的問題迎刃而解。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一定要善于跟學生進行溝通,給予學生們心靈雞湯似的輔導,達到教師與學生在心靈上的默契,教師一定要擔當好學生心理顧問這個角色。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文章從教學實踐中的教育心理學問題現狀的分析、教育心理學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應用等兩個方面展開了論述,著重說明了心理暗示、教師鼓勵學生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的重要性。《教育心理學》這門科學在我國已經發展了很久,作為教師而言,應該廣泛學習關于這門課程的相關知識并且積累豐富的經驗,并把所學的相關心理學知識應運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來。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也要注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始終把學生身心健康的良好發展放在首要地位,這也是教學心理學在教學實踐中的目的所在。
作者:谷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