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2 09:26: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企業環境管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摘要:企業環境管理是指企業在宏觀經濟的指導下,運用行政、教育、法律、經濟和技術等手段,對企業生產建設活動的全過程及其對生態的影響,進行綜合的調節與控制,使生產與環境協調發展,以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
關鍵詞:企業 ;環境管理 ; 機制構建
引言
進入工業社會以來,由于人類在生產活動中無限制地濫用資源,隨意向外界環境排放污染物,導致環境不斷地惡化。環境問題的產生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企業環境管理成為關注的焦點。
1.企業環境管理機制
近年來,企業社會責任問題日益受到政府、企業和學界的重視,而企業對于通過環境管理來體現社會責任的認識還不全面。企業環境管理以管理科學和環境科學的技術理論為基礎,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和教育手段,對損害環境質量的生產經營活動加以限制,協調發展生產與保護環境的關系,使生產目標與環境目標統一起來,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統一起來,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優于自然生態系統的新的人工生態系統。我國的環境保護立法雖比較健全,但企業有法不依、違法排污的現象仍相當普遍。為此,有必要建構企業環境保護的自愿性機制,即使企業環境保護行為成為自覺選擇的作用機制;建構強制性機制,即通過成懾改變企業對違法行為的選擇迫使企業改善環境行為的作用機制;建構激勵性機制,即利用價值規律調整或影響市場主體消除或降低污染行為的作用機制;建構壓力性機制,即利用企業的相關方影響企業的環境行為并促使其保護環境的作用機制;建構支持性機制,即幫助企業建立現代環境管理制度,提高企業環境保護能力的作用機制。
2.企業環境管理機制的性質
企業環境管理機制,學術界并沒有統而權威的界定。有的學認為企業環境管理機制是指企業根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業經營管理中樹立態環境保護觀念,從經營的個環節來控制污染和節約資源,實現企業效益、社效益和環境保護效益有機統一的管理模式和運行理。有學者認為涉及企業環管理機制有三個層次在宏觀層次方面表現為以府為主體的產業環境管理機;在微觀層次方面表現為以企業為體的企業環境管理機制在宏觀和微觀之間,則有公眾和政府組織參與的企環境管理機制。還有學者為企業環境管理模式括四種:企業環境管理委員會與保專門職能部門相結合管理模式、ISO14000理模式、HSE管模式、QHSE管理式等。我們認為,企業環管理機制應該是一種多元性構管理機制,是由國際社會、各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和眾共同參與的,由生態倫理、環境制、社會發展模式、類生存理念、模式生態文化教育、生態環境術的開發與應用水平和企業理等多種因子共同作用形成的,以進企業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好型企業目標的管理模式和行機理。
我國現行企業環境管理中社會責任的缺失
企業環境指一些相互依存、互相制約、不斷變化的各種因素組成的一個系統,是影響企業組織決策、經營行為和經營績效的現實各因素的集合。在這里,筆者所說的環境是廣義的,而非僅僅指企業的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在推動環境管理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因此企業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將優化企業環境的措施貫穿到企業日常管理中。在我國社會轉型期,許多企業把經濟效益作為其唯一目的,以致對社會責任的認識模糊,暴露出許多問題。
3.1企業員工主人翁錯位
在社會主義國家法律中,雖然明確規定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作為公民的廣大企業員工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享有國家法律賦予的若干權利和義務。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非國有企業中連工會組織都未建立或即便有亦名存實亡,勞資矛盾突出;即使是國有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后,勞資收入差距顯著拉大,工人在企業中的地位明升暗降,企業高管才是企業的最大收益者,是真正的企業主人,許多職工實際處于被動管理、相對收益不斷下降的狀態,缺乏應有的尊重和公平的收入,因而在實際工作中,主人翁精神缺失,工作責任心不強。
3.2缺乏廣泛的社會責任觀
傳統的價值觀認為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追求高額利潤。以這種價值觀為導向的企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甚至突破商業倫理的底線。現代新型企業價值觀認為,企業不是沒有倫理道德的純功利性組織,它不會也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會上,對它的利益相關者熟視無睹。企業既是經濟組織,也是倫理道德主體。改革開放以來,企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對承擔社會責任的認識還不夠深入。目前,中國雖然已有部分企業和組織加入了聯合國所倡導的“全球契約”,例如:中石化、中海油、華能集團、中移動等,但是與中國龐大的企業體系來說,所占的比例極少。我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不到位甚至無視社會責任的現象時有發生。化工企業的“高污染”、建筑行業的“豆腐渣工程”、奶制品行業添加“三聚氰氨”事件、餐飲行業的“地溝油”,近幾年的“瘦肉精”事件、“塑化劑”事件等等事實,都是對社會公眾和廣大消費者利益的嚴重損害。
3.3環境管理和履行社會責任相脫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市場”這一看不見的手在資源配置中已越來越發揮基礎性作用。經濟全球化、競爭機制加劇了企業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企業的競爭者、競爭范圍、競爭方式等都在不知不覺地發生變化,環境對企業持續經營和發展的影響日益增大,所以我國企業必須把環境的分析和管理放在突出的位置。企業戰略制定和實施者應時刻關注和分析企業環境的動態因素和穩態因素,穩態因素變化較小,略加關注即可,而動態因素經常異動,有些變動不可預測。由于動態因素帶來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威脅著一個企業的成敗得失,因而企業管理者應盡力將這種不確定性降至最低。履行社會責任有利于降低這些因素的負效應,例如:企業多做慈善事業,為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等履行社會責任,就可以帶來政府部門、消費者和新聞媒體的高度認可和贊揚,從而可以有效降低外部環境因素給企業帶來的沖擊。目前,我國很多企業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對社會責任的相關環境分析僅僅局限在生態環境,這是不全面的。因為企業的環境從廣義上講,包括了內部和外部環境,應該把履行社會責任相關內容與廣義環境內容相聯系。
3.4履行社會責任缺乏持續性
企業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需要面對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激烈競爭。很多企業往往為了追求眼前利益而從事一些簡單的公益活動,一旦活動結束,承擔社會責任的相關事務就無人負責,從而忽視了長遠利益,以為持續承擔社會責任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和減少企業的利潤,降低企業競爭力。這種思想是我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瓶頸。實際上,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從短期上看,意味著企業成本的增加,但從長期看它會使股票增值和企業信譽提升。因為有責任感的企業在證券市場上,永遠是投資者青睞的目標。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的金融分析師發現,企業社會責任美譽度高的公司的股票業績更佳。承擔社會責任的一些行為雖然不能直接帶來經濟效益,但會使企業樹立良好的形象、獲得社會各界的支持,從而為企業獲取長期經濟效益和提高市場占有率準備了誠信條件。
4.我國企業環境管理機制的目標
在“十一五”時期,重點建設和完善企業環境管理制度機制建設,即在我國企業全面建立環境管理機制的基礎上,初步形成政府促進企業環境管理 法律 制度運行機制、市場引導企業強化環境管理的 經濟 氛圍機制,社會輿論、非政府組織、公眾參與企業環境管理的滲透機制。初步消除企業環境管理制度盲區。與此同時,加速提升環境監測預警和監督執法的科技含量,加大環境保護的獎懲力度,樹立環境管理機制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即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建立健全 科學 、先進、全方位、高效的企業環境管理機制,使我國的所有企業都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讓人民群眾生活、工作在生態良性循環、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社會之中。不僅物質生產生態化,而且生活方式、社會制度也呈現生態化。
5.結語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企業環境管理已成為當今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問題。企業如何從被動環境管理轉變為主動環境管理,把環境關注結合到企業戰略管理中去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
摘要:隨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環保壓力越來越大, 許多企業被動實施了環境管理。通過環境管理, 企業能減少能耗, 節約資源, 降低成本, 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相關稅費和罰款, 消除綠色貿易壁壘, 拓展國際市場, 得到相關方的支持, 取得財務利益, 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形成企業文化, 最終轉化為企業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環境管理; 經濟效益; 清潔生產; 生態設計
近年來, 國家頒布并實施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法規, 對企業經營行為進行了強制性約束; 同時, 社會公眾環保意識不斷增強, 要求企業履行環境保護責任的呼聲越來越高; 來自市民、環保團體、工商業機構內的股東、投資者、客戶、監管機構、往來銀行及保險公司的種種壓力, 也迫使企業不得不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處理好追求利潤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企業這種被動式的環境管理, 往往簡單地將相關環保投入視為新增成本, 而忽視環境管理給企業帶來的種種收益, 進而導致環境管理的積極性不高, 管理水平低下。
1企業環境管理
在當前我國市場經濟活動存在外部性且企業產權制度不健全的背景下, 從企業本位出發, 以傳統的“利潤最大化” 為目標制定和實施的企業發展戰略還存在許多問題。如: 缺乏追求和維持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倫理道德觀, 缺乏權益、 資源分配的平等機制, 缺乏健全的環境價格體系, 缺乏經濟、社會、環境三維效益協調等。但伴隨企業環境管理的興起, 我國企業可持續發展已逐步從概念走向實踐, 可持續發展戰略已在一些企業內部各個層面展開。這一展開過程通過企業全方位、全過程運營中的環境管理來實現。企業環境管理滲透并結合到企業運營的各個部門、各個環節和各個層次, 形成諸如環境設計、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生態工業、綠色營銷、綠色創新等內容。企業環境管理不再是停留在企業運用各種手段控制其污染源并對環境質量施加影響的傳統管理上, 而是更多地要求企業環境管理要有助于其運營消耗的降低, 資源的高效可持續利用, 產品的回收再利用。在此基礎上形成企業競爭優勢和增加企業贏利。發達國家越來越多的企業已開始將環境管理視作贏得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工具。
2企業環境管理成本效益分析
企業環境管理與一般經營管理不同, 其效益并不能僅以未來經濟利益的流入為唯一標志, 而是環保效果與經濟效益并重, 這是環境管理的成本效益分析的獨特之處。在環境管理的成本投入方面, 企業需要考慮投入的方向、規模和成本結構的分布狀況, 即如何劃分環境成本的項目和數額。 一般說來, 按效益受益期限的長短不同, 企業可將其分為資本性環境成本支出( 環保投資成本) 與收益性環境成本支出( 環保經常費用)。在環境管理的效益方面, 其投入成本的產出表現為兩種:
一是為達到國家環境標準或企業環境目標而取得的以物量單位計量的環境保護效果, 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效益, 即以降低環境負荷為標志, 如環境污染物質排放量的減少, 廢棄物的削減量和資源、 能源消耗量的節約, 還包括企業環境風險的降低、減少職工和附近居民的疾病率、降低建筑物的侵蝕和酸雨濃度等, 一般采用定性的方法予以描述。
二是運用環境成本管理, 采用資源綜合利用對策而獲得的可以貨幣計量或表現的經濟效益, 包括伴隨企業環保活動而帶來的資源、 能源成本的節約,廢物再利用產品的銷售收入, 排污費和環境訴訟賠償金的減免, 企業開發設計環保產品收入, 環境治理的咨詢服務收入, 獲得優惠利率環境保護貸款的利息機會成本, 企業形象的提高等等方面, 以增加企業利潤和公司價值為標志。這些效益與企業環境成本的支出有著直接的相關關系, 可作為環境成本支出的抵減數來分析。
企業進行環境管理一般采用增加環保投資的方法, 保持環保效果的持續改進。 這帶來了兩方面的效果: 一是環境負荷的累積降低, 使其達到或優于國家有關環境標準; 另一方面是經常性費用的累積減少,從而使得環境總成本得以降低。 此外, 它還減少了潛在環境損失。
環境管理的社會效益、環保效果與經濟效益是正相關的。因為廢棄物本身就是未利用的資源, 是一種浪費, 減少其排放就意味著資源消耗成本的節約,能帶來經濟效益。
3直接經濟效益分析
企業的環境管理, 可以通過降低各項成本直接獲得經濟效益:
(一)降低能耗, 節約資源實施環境管理, 要求企業對生產全過程進行有效控制。從最初的設計到最終的產品及服務都考慮能源、 資源和原材料的節約、 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等環境因素, 并通過設定目標、 指標、 管理方案以及運行控制對重要的環境因素進行控制。這可以有效地節約資源和能源、有效地利用原材料和回收利用廢舊物資, 減少各項環境費用, 從而明顯地降低成本。
(二)減少污染物排放政府對企業環境行為實施管理, 主要通過控制和市場手段, 推行污染者付費的原則, 使外部成本逐步內部化, 企業的環境成本逐漸增加, 將影響企業的成本競爭優勢。 政府加強環境立法和執法, 評價企業對環境法規的符合性程度, 如若違反, 可能處以重罰。 隨著監管規例日趨嚴格, 污染罰款或污染訴訟而引致的財務負擔相應提高。 企業通過環境管理, 減少污染物排放, 甚至對廢棄物回收再利用, 進而減免排污稅費, 降低治理費用, 避免罰款, 從而獲得經濟效益。清潔生產可以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 它是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前提下, 通過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藝流程的革新, 盡可能減少污染物排放, 解決污染問題, 或在保障同等環保效果的前提下, 盡量采用無費或低費方案預防或治理污染, 大大減少需末端處理的污染物總量或降低處理設施的建設規模, 必然大量節約一次性環保投資和運行費用, 有的措施甚至不用花錢。 例如, 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永安火電廠通過實施清潔生產, 無、 低費方案獲益 111.35 萬元,實施中、 高費方案獲益 206.35 萬元, 并減少了燃煤量, 降低了二氧化硫排放。清潔生產方案的制定、執行及考核, 與環境管理中的成本效益變化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三)其它成本節約環保意識融入企業文化, 能促進環境管理的實施。 企業管理層和員工的環保承諾和行動, 將有力的改善企業形象, 使更多的人欣賞企業的文化, 認可企業; 有利于與當地社區搞好關系, 減少摩擦, 降低企業營運成本; 企業也更容易招募員工, 因為清潔的環境、 良好的企業文化更能吸引高素質的人員加盟; 重視環境管理的企業文化轉化為人力資本, 內化為企業價值, 進而降低了人力資源管理成本。
4結語
目前大多數企業進行環境管理的主要驅動力是獲得經濟效益, 而不是出于環保目的。 然而有趣的是,企業在實施環境管理的過程中, 不僅能實現預想的環境效益、 社會效益, 同時也能獲得極大的經濟效益。正如前文中我們所看到的, 雖然企業實施環境管理將投入一定的人力、 物力和財力, 對企業造成一定程度的負擔, 但是相對于產生的經濟效益、 環境效
益和社會效益只是暫時的、 次要的。
【摘 要】企業環境管理是指企業在宏觀經濟的指導下,運用行政、教育、法律、經濟和技術等手段,對企業生產建設活動的全過程及其對生態的影響,進行綜合的調節與控制,使生產與環境協調發展,以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本文主要針對企業環境管理機制構建展開討論,望與同行之間相互交流。
【關鍵詞】企業;企業環境;環境管理;機制;管理機制;構建;機制構建
進入工業社會以來,由于人類在生產活動中無限制地濫用資源,隨意向外界環境排放污染物,導致環境不斷地惡化。環境問題的產生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企業環境管理成為關注的焦點。目前學術界對企業環境管理與競爭力之間的關系存在兩種典型的觀點:一是傳統的觀點,認為環境管理增加企業成本,環境管理與競爭力相互對立;二是修正學派的觀點,認為環境管理促進企業創新,環境管理與競爭力是“雙贏”的。
一、企業環境管理機制
近年來,企業社會責任問題日益受到政府、企業和學界的重視,而企業對于通過環境管理來體現社會責任的認識還不全面。企業環境管理以管理科學和環境科學的技術理論為基礎,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和教育手段,對損害環境質量的生產經營活動加以限制,協調發展生產與保護環境的關系,使生產目標與環境目標統一起來,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統一起來,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優于自然生態系統的新的人工生態系統。我國的環境保護立法雖比較健全,但企業有法不依、違法排污的現象仍相當普遍。為此,有必要建構企業環境保護的自愿性機制,即使企業環境保護行為成為自覺選擇的作用機制;建構強制性機制,即通過成懾改變企業對違法行為的選擇迫使企業改善環境行為的作用機制;建構激勵性機制,即利用價值規律調整或影響市場主體消除或降低污染行為的作用機制;建構壓力性機制,即利用企業的相關方影響企業的環境行為并促使其保護環境的作用機制;建構支持性機制,即幫助企業建立現代環境管理制度,提高企業環境保護能力的作用機制。
二、企業環境管理機制的性質
企業環境管理機制,學術界并沒有統而權威的界定。有的學認為企業環境管理機制是指企業根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業經營管理中樹立態環境保護觀念,從經營的個環節來控制污染和節約資源,實現企業效益、社效益和環境保護效益有機統一的管理模式和運行理。有學者認為涉及企業環管理機制有三個層次在宏觀層次方面表現為以府為主體的產業環境管理機;在微觀層次方面表現為以企業為體的企業環境管理機制在宏觀和微觀之間,則有公眾和政府組織參與的企環境管理機制。還有學者為企業環境管理模式括四種:企業環境管理委員會與保專門職能部門相結合管理模式、ISO14000理模式、HSE管模式、QHSE管理式等。我們認為,企業環管理機制應該是一種多元性構管理機制,是由國際社會、各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和眾共同參與的,由生態倫理、環境制、社會發展模式、類生存理念、模式生態文化教育、生態環境術的開發與應用水平和企業理等多種因子共同作用形成的,以進企業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好型企業目標的管理模式和行機理。
三、構建企業環境管理機制
1、構建企業環境管理機制,應盡快走出“人類中心主義”陰影,按照人與 自然 和諧發展的價值觀,構建科學有效的企業環境管理機制。從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企業管理機制轉變為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協調統一的新的企業環境管理機制;從“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轉變為綠色設計、綠色采購、綠色生產、綠色科技、清潔生產、零排放、循環經濟新模式;從單一的技術層面的污染防治轉變為戰略層面的企業環境管理機制;從被動的、抵抗型、反應型企業環境管理機制轉變為積極型、主動型、生態型、創新型企業環境管理機制。
2、科學而先進的企業環境管理機制不是企業單一主體、單一因素所能決定的機制,而是一種由多元主體、多種因素有機組合創造出來的管理機制。因此,生態文明背景下,構建我國企業環境管理機制必須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政府為主導、以生態環保法律為依據、以生態倫理、環境責任為支撐的構架。
3、加大國家對建立健全企業環境管理法律機制的推動力度。21世紀是生態文明的新時代,國家必須通過強大的公權力、推動力,規范性、強制性地指引企業步入企業環境管理法律機制的軌道,從而克服和消除企業唯利是圖地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行為。渚如,提升政府環境管理部門的法律地位和權威性、完善政府促進企業環境管理法律機制以及加強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區域限批制度、環保一票否決機制、清潔生產促進法、節能減排制度、循環經濟制度的執法力度,等等。
4、充分利用評價、獎懲機制,推動我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制度全面展開。針對國情,一方面,大力推動國家環境友好型企業評建活動的全面展開,評建出一批環保示范性企業;另一方面,加快ISO14000、HSE、QHSE等環境管理標準體系在我國企業中的推廣和應用,促進區域性環境友好型企業的形成。
5、創建企業節能減排、環境保護指標體系、監測體系、考核體系和信息披露制度。在信息化的社會里,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技術、法律、管理等措施將企業節能減排、環境保護信息通過權威媒體公布于眾。一方面,有利于社會各個方面了解、監測、考核、評價、監督企業的節能減排、環境管理狀態。另一方面在輿論、管理層面給企業以壓力,有利于促進企業爭先恐后、不斷升級環保機制。
四、我國企業環境管理機制的目標
在“十一五”時期,重點建設和完善企業環境管理制度機制建設,即在我國企業全面建立環境管理機制的基礎上,初步形成政府促進企業環境管理 法律 制度運行機制、市場引導企業強化環境管理的 經濟 氛圍機制,社會輿論、非政府組織、公眾參與企業環境管理的滲透機制。初步消除企業環境管理制度盲區。與此同時,加速提升環境監測預警和監督執法的科技含量,加大環境保護的獎懲力度,樹立環境管理機制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即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建立健全 科學 、先進、全方位、高效的企業環境管理機制,使我國的所有企業都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讓人民群眾生活、工作在生態良性循環、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社會之中。不僅物質生產生態化,而且生活方式、社會制度也呈現生態化。
五、結束語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企業環境管理已成為當今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問題。企業如何從被動環境管理轉變為主動環境管理,把環境關注結合到企業戰略管理中去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
摘 要:企業是環境污染的主要源頭,其進行環境管理是解決污染的關鍵。目前各國解決環境問題,主要是以經濟學中的外部性理論和產權理論為基礎。本文首先分析了外部性理論、產權理論的作用及其局限性,進而從非正式制度視角對儒家生態倫理進行了分析,并進一步闡釋了其對企業環境管理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企業環境管理;理論基礎;儒家生態倫理
經濟發展在促進社會進步的同時,隨之而來的各種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嚴重。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一方面要利用自然資源獲得高額利潤,另一方面又大肆污染環境、浪費資源,對環境造成嚴重損害。如何使企業自覺履行環境責任成為緊迫而重要的問題。目前學者們的研究視野主要集中于外部性理論和產權理論。但是這兩種理論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存在很多局限性,儒家生態倫理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能夠彌補以上企業管理制度的不足,對企業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積極承擔環境責任具有深刻地啟示意義。
一、企業環境管理的理論基礎及局限性分析
(一)企業環境管理的理論基礎
1、外部性理論
在分析環境問題的成因時,西方經濟學家普遍認為負外部性尤其是生產的負外部性是導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根源。
經濟學家馬歇爾(1910)首次提出“外部不經濟性”理論,庇古進一步發展了該理論,提出外部性理論。外部性是指經濟主體之活動,對與該活動無直接關系的他人或社會所產生的影響,企業為進行生產所支付的成本稱為私人成本。當企業的私人成本小于社會成本時,該企業的活動就產生了負外部性。
外部性理論認為,企業在追求利潤的過程中,總是希望把環境污染和開發資源的成本轉移給他人或者搭他人治理和修復環境資源的便車,外部性便成為導致環境問題的根源。
以庇古為代表環境干預主義學派的學者認為市場是有缺陷的,基于環境的外部性,政府干預是有必要的,在干預方式上他們(除了庇古)主張立法或通過法律的手段來保護環境。此外,庇古還主張政府通過征稅的方式進行環境管理,即所謂的“庇古稅”。 基于外部性理論,各國主要采取政府干預及命令―控制型制度進行環境管理,例如我國的“三同時”制度以及排污收費制度。
2、產權理論
產權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經濟學家科斯。產權理論認為外部性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環境資源的產權界定不明晰或界定不當,從而使環境資源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經濟學認為,純粹的公共物品具備以下兩個特性:消費的無競爭性和消費中無排他性。河流、空氣等環境資源屬于公共物品,不具備使用的排他性,也沒有明確的產權。所以企業在經濟活動中可以根據自己的成本效益原則任意使用環境資源,并排放廢棄物。環境成本外部化勢必會造成嚴重的污染問題。
以科斯為代表的產權理論認為在交易費用為零和產權界定明晰的情況下,私人之間所達成的自愿協議可以使經濟活動的邊際私人凈產值和邊際社會凈產值相等,從而排除導致外部性存在的根源。基于外部性理論,各國主要采取市場型制度進行環境管理。
(二)企業環境責任理論基礎的局限性分析
外部性理論及產權理論充分論證了企業生產的負外部性以及環境資源產權的不明確是導致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依據這兩種理論各國也采取了相應措施如命令-控制型制度和市場型制度。但是這兩種理論及其相應制度在實際的運用中存在很多問題。
以外部性理論為基礎的命令―控制制度在實施過程中遭到了許多企業的抵抗,政府實施面臨很多挑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工具幾乎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迫使每個企業承擔相同的污染控制份額或實施相同的技術標準,忽視了企業間的差異。二是此種管制方法缺乏靈活性,增加了企業成本卻不能增加企業效益。另外,該規制工具下的績效標準需要政府承擔非常高的監管成本。
產權理論也存在局限性。首先,產權理論的適用環境是高度發達的市場化經濟,這對很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來說條件是不具備的;其次,外部性問題的復雜性可能使協商成本非常高,甚至使協商無法進行;另外,對環境資源進行產權界定非常困難或成本很高。
二、儒家生態倫理學是企業環境管理理論基礎新視角
基于外部性理論和產權理論的命令-控制型制度和市場型制度都屬于正式制度。利用正式制度對環境進行管制有其特有優勢:一是正式制度具有實施的強制性,企業必須按規定進行相關經濟活動;二是正式制度對企業的規定都是具體而明確的,這樣便于企業依法依規進行經濟活動,也便于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督管理。但是,利用正式制度進行環境管理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正式制度不可避免會存在漏洞,導致許多企業鉆法律空子的行為;正式制度是一種外部約束,當企業面臨巨大利潤誘惑時,它可能就會沖破這種外部約束而污染環境。
要想更好地進行環境管理,需要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雙管齊下”。以非正式制度彌補正式制度的不足,通過生態價值觀的教育和建設,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進而將這種環保意識內化為指導人們行為的信念,使人們自覺規范自身的行為。
儒家生態倫理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在指導企業環境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內容上看,它匯聚了古代先賢寶貴的生態思想,對于我們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有巨大的指導意義;從作用方式上看,儒家生態倫理是一種內在影響力。它以倡導的方式,通過影響和轉變人們的環保理念,使他們將這種思想自覺的轉化為環保行為。從涵蓋范圍上看,儒家生態倫理可以填補制度覆蓋不到的地方,并柔化制度所形成的社會秩序。
三、儒家生態倫理精髓及對企業環境管理的啟迪
(一)儒家生態倫理的精髓
1、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思想認為,人與自然是統一的整體,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盡管孔子沒有明確提出“天人合一”,但其思想中卻包含這一觀點,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論語?季氏》
后世儒家思想家進一步發展了“天人合一”思想。《中庸》有書:“萬物并齊而不相害,道并齊而不相悖。”孟子曰:“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 《禮記?郊特性》也有記載:“陰陽合而萬物得。”儒家生態倫理認為天、地、人三者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和諧。儒家主張自然界具有獨立不倚的運行規律,不受人類主觀意識的支配。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
2、順時節用思想
儒家認為,“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正因為如此,儒家認為人類應該節制欲望,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使自然資源的生產和消費處于良性循環之中。儒家堅決反對濫用資源,明確提出“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禮記?祭義》記載,曾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荀子?天論》中有曰:“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
3、知命畏天思想
孔子在《論語》中所談的天論的命即“天命”。《論語?陽貨第十七》記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用八個字揭示天命即“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這正是天地萬物自然變化的規律。又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論語?季氏第十六)。
孔子認為,“知命畏天”是君子應具的美德。他強調君子應該遵循自然萬物變化之規律。孔子認為人不僅要“知天命”,更要“畏天命”――敬畏天命是孔子提出其生態倫理思想的理論基石。
孔子認為只有君子才懂得“畏天命”,小人是沒有敬畏之心的。《中庸》講“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正是由于許多人不遵從自然規律,缺乏敬畏之心才出現了社會上一系列的“生態危機”、“信仰危機”等問題。至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知命畏天思想對于促進社會健康發展、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作用。現在我們更應該秉承孔子敬畏天命的思想,培養自覺遵循自然規律的生態倫理意識,這才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之道。
(二)儒家生態倫理的精髓對企業環境管理的啟迪
1、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導意義
近代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技術的不斷提高,“人類中心主義”也隨之逐步膨脹起來,人類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所有者,對自然資源隨意開發,對自然環境隨意處置。然而,儒家思想讓我們清醒的認識到,人不是自然界的主人,與自然界一樣,我們只是整個宇宙大系統中的一部分。對于我們的無知與貪婪,大自然已經發出了警告,近年來的霧霾、全球氣溫異常等就是對我們的提醒。企業作為環境污染的主體,更應當秉承先人“天人合一”之思想,積極承擔環境責任,實行綠色生產、循環經濟,追求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結合,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2、順時節用思想的指導意義
從儒家思想中我們可以看到儒家對時令的強調,對動植物的惜生。儒家強調人類在利用萬物時,要遵從萬物生長發育的天理,對萬物加以合理地愛護性地、節約地利用。其思想核心就是遵循自然規律, 合理開發使用自然資源。儒家“順時節用“思想對我國企業地長遠發展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企業作為自然資源的主要使用者,應當樹立順時節用思想,適時適度開發使用自然資源。企業應牢牢樹立資源節約意識,改變粗放型資源利用模式,提高資源是使用效率,降低能耗,使用可再生資源,同時加強資源的回收再利用。農林牧漁企業更應該樹立順時節用思想。自然界是一個有機系統,過度地采伐、放牧、捕撈等必定會降低生態系統的可再生能力,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唯有“斧斤以時入山林”,才有“材木不可勝用也”。
3、知命畏天思想的指導意義
企業作為社會中的一個法人主體,只有敬畏自然,才不會為了經濟利益而置自然環境于不顧。而且積極的履行環境責任也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應盡的義務。而只有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才會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才可以實現長遠發展。在企業中管理者起著領導決策作用,更應該以儒家的君子之德要求自己。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始終保持對自然及環境的敬畏之心,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思想融入企業的各項經營決策之中。
儒家的生態倫理思想雖然誕生于中國古代社會,但是其對于企業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積極承擔環境責任具有深刻的現實指導意義。如果企業能從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中吸取更多有價值的生態倫理思想并努力踐行,這對于解除我們當前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將會有巨大的意義。
摘 要:隨著新經濟形勢的出現,企業在會計管理方面也進行了一定的改進,尤其是在環境管理會計方面,實現了極大的創新和發展。本文就從新經濟背景條件這一角度,來探究企業中的環境管理會計的發展情況。希望能夠為相關的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新經濟形勢;企業;環境管理會計;發展
最近幾年,經濟形勢不斷發生著變化,傳統的經濟被取代,新經濟逐漸站穩了腳步。在新經濟不斷發展的前提下,企業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為了能夠使得企業可以更好的發展,其就需要針對自身的環境管理會計實施有效的改進,只有這樣才能夠穩定企業的發展局面,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
一、在新經濟背景下環境管理會計理念的更新
1.市場理念的更新
原有的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相對來說較為穩定,這樣的情況下,企業的發展并不高效。而在新經濟到來后,市場經濟環境就發生了極大的轉變,企業在市場經濟環境變化的同時,也跟著進行變化,其市場理念出現了更新,對于市場的需求更加的了解,對于市場的發展趨勢也更加的關注,依據市場來調整自身的發展方向,從而加大企業自身的競爭實力。
2.企業經營活動理念的更新
企業在競爭中一定是要發揮出自身的全部優勢,只有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的獲得市場的認可。尤其是在新經濟背景條件下,將經營整體作為自身發展的終極目標,才能夠實現最優化的管理。在網絡時代帶來之后,企業開始大規模的應用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這些新型技術的應用,使得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逐漸變得通暢和快捷,企業能夠及時的按照市場的變化來進行經營活動的調節,從而使得企業能夠實現更好的發展。
3.企業價值理念的更新
以往的企業最重視的就是管理制度。而在新經濟背景下,企業更加重視知識化的管理,在知識化管理的企業中,其著重對文化和價值觀進行建設,對企業實施的是一種軟性的管理。企業將價值觀作為其經濟管理的核心,依據價值觀來界定相關的企業發展戰略和方針,并以此來更好的陶冶員工的節操。
二、新經濟背景下企業環境管理會計內容的改進
1.成本管理上的更新
在新經濟背景條件下,針對成本管理需要進行重新審視,也需要對成本管理的探尋視角進行適當的轉移。企業在開展經營活動的過程中,也要進行適當的分類,一般來說,企業得經營活動在開展的過程中,可以采取的管理類別就是目標性的戰略管理以及長久性的戰略管理。
2.決策評價上的更新
就決策這一點來實施分析可以知道,如果決策依據的是原有的管理會計來展開,那么其重點關注的就會是計算的結果以及對模型的使用,卻不會對模型的應用進行分析,也不會對計算的過程進行探究,這樣就會使得所得的會計資料出現失真的情況。而在新經濟背景條件下,管理會計更加注重對取數的應用和分析,確保取數的準確性,從而使得會計信息更急的精確,對模型的應用前提進行系統的探究,確定模型具備實用性。
3.員工管理上的更新
大力發展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堅持以員工為核心的理念,對人才進行充分的利用。選用最為適宜的人才,是目前新經濟背景條件下,企業管理中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就這一點來說,企業環境管理會計在新經濟背景條件下,也需要做好相關的會計人才管理工作,將會計資料的管理和會計人才的管理進行充分的融合,從而更好的進行企業環境管理會計的發展,以確保企業的正常發展。
三、新經濟背景下企業環境管理會計研究方式的更新
在西方發達國家,很早便開始對會計研究的方式進行探討和總結,其認為會計研究的方式主要表現為規范性。而這樣的會計研究方式其注重對經驗的收集,注重從一點出發來擴展出全貌。而且這樣的會計研究方式還注重實踐,很多的西方會計學家都認為進行會計信息收集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開展自然和社會兩類科學。會計是針對一個量進行深入的剖析,從而得到精確的結果。
而從管理方面來進行分析,這樣會計研究方法的規范性不如實踐性,這種研究方法的實踐性更加值得深入的剖析。通常而言,企業的管理會計理論包含了多個學科的內容,其融合了很多鮮明的特性,尤其是實踐性,在管理會計中尤為突出。現階段,實踐性的管理會計方式在我國的企業中還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成本管理方面,實踐性的管理會計方式所能夠起到的作用依然明顯。
四、結語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充分的了解到,在新經濟條件下,企業環境管理會計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創新,針對其進行研究,有著很大的參考價值。企業的環境管理會計包含著各個學科的內容,其在實踐方面有著較強的靈活性,在會計核算方式不斷改進以及企業不斷嘗試的情況下,會計的作用會得到更好的發揮,企業也能夠實現更好的發展。
作者簡介:賴潤澤(1992- ),女,黑龍江省哈爾濱人,哈爾濱商業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院系:會計學院,研究方向:管理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