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5 05:21:1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小學語文教學探討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在新的歷史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學校教育人才培養的標準有了一個根本性的轉變:教育不再滿足于對知識的獲取和積累,學習不只是對結論的記憶,學生不僅僅具備讀寫、計算能力。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是高素質、高起點的,他們應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中小學教育作為基本的、起始的教育途經完全應該適應并挑戰于這一全球性的發展趨勢。顯然,對學生加強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緩。法制教育不僅僅是思想政治教學的任務,各學科都應滲透于教學之中。語文作為小學的一門基礎學科,課時分配比例大,更應該注意滲透法制教育。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法制教育,是當前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課題之一。針對這一課題,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談幾點認識,以供同仁共鑒。
一、 利用課文內容向學生滲透法律知識
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陣地。利用課文向學生灌輸法律知識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我們要充分挖掘小語課文中教育因素,把握時機,適時滲透,使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法制教育。如《生命橋》一課的學習中,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優美的文字、令人震撼的情節、斑羚超乎常人想象的智慧和團隊精神所吸引。在充分賞析了學生感興趣的這些內容之后,注意引領學生關注造成這場動物悲劇的“罪魁禍首”??狩獵隊,他們的行為是一種什么行為?學生立即意識到這中捕殺斑羚的狩獵活動是一種違法行為。教師趁機為同學們詳細介紹了《野生動物保護法》中禁止獵殺野生動物的相關條例,讓學生對此行為性質的認識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依照《野生動物保護法》,給狩獵隊寫一封信,譴責他們的違法行為,控訴他們的累累罪行。學生通過此課的學習,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得到極大的增強。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許多多能滲透法制教育的課文,只要我們的老師認真鉆研,將各種法律知識適時滲透到相關的課文中去,學生的法律觀念增強了,由此增強學生的依法維權意識。
二、在作文教學中融入法制教育
習作是學習語文的最高層次 它既是個體對生活現象的深切感受,又是個體對生活實踐的獨特體驗。教師在習作教學中引入法制事件,誘發學生思考、分析、比較、總結,不僅可以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而且可以規范學生的法制行為。如電視節目中的《今日說法》、《法治直通車》、《法治在線》等欄目深受觀眾的喜愛,原因不僅是它們在選題貼近百姓生活、講述真實生動、弘揚道德風尚、普及法律常識,每一期的標題都很新穎。我們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媒體資源向學生傳授作文擬題技巧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夠以這些特殊的案例為切入點。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表達自己的看法,在習作中深化認識,對比自己或周圍人的做法,規范自己的行為。
三、利用模擬法制現場,進行法制道德教育
生活是語文學習的大舞臺,綜合實踐活動就是以語文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腿、動口、動腦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認知生活,從而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活。而法治教育其實就是指導學生怎樣生活,怎樣做人的。它只有和生活情境結合起來,才能產生教育本身所可能產生的作用。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我時常組織學生模擬法庭審案的形式,讓學生來扮演法官、原告人、被告人、辯護律師,再現生活中的某些情境。通過活動,學生認識到作為一個人必須有良好的道德,必須要學會公平、公正、公開對待每一件事,不能徇私舞弊,損公肥私,這其實就是培養他們良好的法制道德。此外還有環境保護調查、制作法制手抄報等形式的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法制道德的形成搭建平臺,提供生長的土壤。活動的內容要豐富,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生動、直觀的法制教育。比如,在對學生上學路上的安全進行教育的同時,可以做一個身臨其境的游戲: “今天我來指揮交通”,讓學生了解交通規則: 紅燈停,綠燈行,黃燈亮了等一等。使行人和車輛有條不紊地通過。如果不遵守交通規則,人人都隨己心愿,任意在十字路口穿梭,想怎樣開就怎樣開,就會引起很多的交通事故。通過游戲,了解交通法規,增強維護交通秩序的觀念,對學生今后的生活終身受益。
四、寫作訓練,有機滲透。
在小語習作中,有很多內容要求學生關注生活,從現實生活中取材,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習作時引導學生進行綜合實踐調查,搜集相關資料,善于用法律標準來明辨是非。在習作中,我還利用寫日記這一滲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學生在寫日記時說的是真話和心里話,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時,寫日記能規勸自己上進、自省,勸別人改過。讓學生聯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規范行為,乃至違法犯罪現象,通過日記這個載體進行內心的真實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時教師通過批閱,對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心理健康指導,針對性地進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總之、在對學生法制教育中,不僅要向他們傳授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法律觀念,所以在語文教學這個主陣地上滲透法制教育內容就顯得尤為必要。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當在日常瑣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開動腦筋,積極探索,滲透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制素質,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提高學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觀念,使他們成為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將來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摘要: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當代小學生的心理負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在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中,都應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語文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語文學科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學科,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本文初步探討認識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與內容、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心理健康;素質;健康人格;情感體驗;行為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是在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意志品格、良好習慣和健康個性等心理品質方面的要求和培養,這種以人為本,追求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教學,自然成為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下面我就淺談一下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1.認識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所謂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種心理功能狀態,即能夠使人們所具備的全部心理潛能都得到充分發揮的理想狀態。英格里士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做出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小學生處在少年時期,他們思想單純,活潑好動,自理能力較差,容易受到社會不良環境、不良現象的影響,加之他們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大多受到雙親家庭的溺愛,在幼年期養成了許多不良的習慣,對以后的成長相當不利,心理素質脆弱,必須對他們進行心里素質的培養,進行愛國主義、政治、思想、道德和法紀等教育,使他們逐步成長起來,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樹立集體主義思想,克服個人主義,文明禮貌、遵紀守法,養成學習、生活及日常活動的好習慣,為此加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心理素質教育是德育教育改革實踐中對德育內容的拓寬,是對德育對象的深刻了解,同時也是時展對人才素質提出的新要求。心理素質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教育。
2.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與內容
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幾種標準:一是要有正常的認識能力,能客觀地反映外界事物,正視現實,接受現實,并能進行正常的判斷和推理;二是要有樂觀的情緒和積極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為反映和良好的意志品質,有較強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能接受他人,并與周圍人友好相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五是要有一個正確的自我觀念,了解自我,能實事求是地進行自我評價,保持適度的自尊與自信;六是智力正常,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為此,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應包含:智能發展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人際關系教育、環境適應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通過教育,使學生了解智力發展規律,挖掘智力潛能,優化智力結構,培養創新能力。要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良好的情操和情感、堅強的意志品質、積極的進取精神、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要讓學生學會與人相處,把自身融于集體之中,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適應環境的改變和所遇的各種困難。
3.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3.1提高自身修養,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動都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的,教師的人格影響著學生的情感與個性品質的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注意利用人格的張力感染和教育學生,去消除學生的心理、情緒和學習障礙,以逐步增強學生對人、對社會、對自然強烈的責任感和建設未來的使命感。因此,作為語文教師的我不僅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知識,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養,力求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3.2營造和諧氛圍,優化心理環境。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堅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敗而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這一精辟見解不僅強調了師生交往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師怎樣才能善于與學生交往。
3.2.1以朋友的身份走進課堂。試想:一位擺著架子,整天板著臉不與學生溝通的教師,怎能讓孩子們沒有心理負擔地與你接觸?又怎會使他們學會與人交往呢?小學生心理狀態還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會產生心理壓力,這時,就更需要教師做他們的知心人,耐心傾聽他們傾訴,敞開心扉與他們交流,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減輕壓力。那樣,他們才能逐漸學會與人溝通,敢于面對挑戰,適應社會。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間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發言必將積極許多,因為他們沒有太多顧慮。他們在語文課上回答問題是完全不拘束的,膽子特別大,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沒
有了心理負擔,思考的環境也輕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3.2.2以長輩的身份開導學生。教師的身份應是多重的,教師的責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關系讓學生有了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然而學習上的困難等還會使他們產生憂慮。如有的孩子,父母對其學習的期望值很高,這些學生每次考查前都會憂心忡忡,怕萬一“失手”,該如何是好?教師此時就應以長輩的姿態出現,告訴學生成績并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們平時學習的一次并不全面的檢查,況且,語文這門功課不是一個分數或等第所能測量出來的,只要你認真學習,學得能力,學到本領,不要太在乎這一兩次成績,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會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會的。細心開導,孩子們逐漸會對此憂慮慢慢減輕。然而,解開了束縛后,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佳。
3.3挖掘教材榜樣,培養健康人格。新教材極為重視人的發展,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把握關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導學生從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自然地得以滲透。教材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既有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僅選入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優秀篇章,還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這是一條極其精美、豐富的人物畫廊,老師應該讓學生在認識這些人物高尚靈魂的同時,引導學生把這些人物形象作為榜樣,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靈得到凈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3.3.1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高尚的情操。情感教育的主要內容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情緒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質,培養學生高尚的社會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養學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從其內容來看,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審美感。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內容表現了對祖國的愛,對民族的自豪感和尊嚴感,對社會勞動和公共事務的義務感,對社會集體的榮譽感,對同學的友誼感及國際主義情感等,而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內容。如教材中《萬里長城》、《趙州橋》等課文介紹的都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讓學生為這些寶貴的歷史遺產而驕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審美感是一種與人的審美需要相聯系,由美、丑現象所激起的一種高級社會情感。小學語文教材中培養學生審美感的課文舉不勝舉。用這些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教育學生,使他們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樂觀、友善、熱愛人生、熱愛生活。
3.3.2樹立正確的挫折觀,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耐挫能力的培養要使學生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態度,培養對挫折的容忍力超越力。教材中有許多課文表現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氣餒,以頑強的毅力戰勝困難,取得成功的優秀品質。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以這些模范人物為榜樣,學會處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養克服困難的頑強毅力。可以說,只要真正樹立了在語文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語文課本就處處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機。
3.4搞好實踐活動,滲透心理教育。教育改革不斷地發展,教育對語文教學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光憑每周幾節課的學習當然是遠遠達不到教學大綱的要求的。所以,我們必須“開小灶”——搞一些語文活動給學生補充“營養”。
平時我結合語文實踐活動,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現象,策化一個個具有教育意義的小活動,并有計劃有步驟開展。諸如“我能行”系列活動:“上課大膽發言,我能行”、“待人寬容謙讓,我能行”、“幫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難,我能行”……讓學生在體驗中得到鍛煉,培養心理素質。
3.5以作文為渲泄,保持陽光心境。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種消極的心理體驗,此時,人總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說“一吐為快”。小學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較差,情緒很不穩定,容易激動和爆發。遇到高興的事就喜形于色,連蹦帶跳,碰到困難和挫折就垂頭喪氣,甚至哭泣。為了能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把自己的心事傾訴出來。老師、家長、同學都可以是傾訴的對象。然而這些人不一定就會那么及時地,時地隨時隨地地傾聽你的訴說。從而,作文本便成了學生最忠實的聽眾。在作文教學中,我經常會設計一些便于學生表達內心情感活動的作文題目,例如《老師,我想對您說》、《媽媽,您聽我說》、《今天我真高興》等等。鼓勵學生要在作文中講真話,表真情。還可以鼓勵學生多寫日記,隨時記錄下自己的真實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緒影響和干擾時,及時地在日記中渲泄出來,從而擺脫消極的心理體驗,使自己的心境始終保持活潑、開朗、穩定、充滿朝氣。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適時進行疏導、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語文教師去探索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是
一項全新的任務,同時又是一項專業性比較強的工作,我們應該努力創設條件,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更好地推動素質教育。
【論文關鍵詞】小學語文 讀的訓練 讀熟 精思 方法科學
【論文摘要】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精思,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學生道德修養和審美教育。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但在四十分鐘的具體教學中,能真正科學的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正確的引導學生活躍思維,培養良好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卻并非易事。不少老師往往一味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追求形式上的熱熱鬧鬧,常常使學生陷入無謂的思考,進行繁瑣的分析,加上過多的毫無價值的問題回答,表面上看,一節課學生參與其中,活動不少,而實際上學生是在瞎子摸象,跳躍思維。由于沒有整體的感知,沒有完整的思路,要不了多少天,課堂上零亂不堪的發言,支離破碎的回答,誰還能記憶猶新呢?即便是記住了,對于訓練學生積累詞匯,錘煉語言,提高寫作能力又會有多大幫助呢?曾聽一位新教師上匯報課,講到課文《老山界》中紅軍連夜登山的片段時,為了讓學生深刻領會紅軍樂觀豪邁的革命精神,新教師先通過“之”字形與“s”形的對比,分析了路如何陡;接著,通過“一直追到天上”、“渾身緊張”等詞句,分析了山如何“險”;然后,再與紅軍風趣幽默的對話,“哈哈大笑”的神情對照,從而得出紅軍樂觀豪邁的結論。但是學生們除了偶爾眉頭緊皺地盯幾下課本以外,就是呆滯地朝前望著,眼睛里充滿困惑。顯然,學生對那種以苦為樂的生活情趣缺乏實際的體驗,教師理性的分析很難使他們走進作品的境界。像這樣尷尬的課堂局面不只是那位新教師會遇到吧?瑣屑的理性分析會湮沒語文課堂的美,長期享受不到課文美感的學生,久而久之也會失去學語文的興趣。怎樣才能進行有機的、系統的訓練,從而達到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還是要重視學生讀的訓練。古人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可見讀的位置多么至關重要。特別是在老師的指導下讀,學生就會更加事半功倍,受益終生。深感遺憾的是,我們在教學中并沒有特別重視讀的訓練,而是把功夫都化在了對課文的分析上,以講代讀,以答代讀,造成了學生不會讀書,害怕作文的嚴重后果。培養良好的語感更無從談起。教學中,我大膽改進課堂教法,十分重視學生讀的訓練,千方百計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收到了明顯的效果。愿在此拋磚引玉,以期共商。
1 讀書讀書,貴在讀熟
書聲瑯瑯是古人傳統的教學形式之一。因為它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訓練,是理解和記憶的先導,是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試想,一個人讀起書來,結結巴巴,吞吞吐吐,它能對課文內容心領神會,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嗎?心理學家研究表明:要使課文的“外部語言”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內部語言”,在大腦皮層中留下深刻的溝紋,一般要經過20遍以上的朗讀實踐。在反復讀,把書讀熟的同時,學生眼睛看,心里想,嘴里念,耳朵聽,許多器官同時并用,就容易把課文記得牢固,把課文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大家知道,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都是專家苦心孤詣的典范之作,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從遣詞造句,到主題思想及寫作特色,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雋永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學生在一次次的朗讀過程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由情感產生思考,從而受到品德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同時對學生掌握規范的語言文字大有裨益。對方言區的學生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為此,在講讀課文中,我們都以讀為先,將讀貫穿教學始終。一篇新課文,首先給學生正音范讀,讓學生整體感受課文內容、語氣、感情,掌握字里行間的抑揚頓挫,然后讓學生自讀,并要求他們認真讀,把書讀熟,做到發音準,咬字清,聲音響亮不重復,理解意思帶感情。在此基礎上,老師掌握火候,趁熱打鐵,對于疑難問題給學生以適當點撥,讓學生聯系上下文意思,深深地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巧妙之處,不知不覺中學生受到感染和啟發。老師再也不用為絞盡腦汁的提問,學生拐彎抹角的回答而浪費時間了。
2 熟讀精思,心知其義
古人讀書,強調“口誦心惟”。“誦”決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這充分說明讀書一定要勤于思考,二者不可分割。為此,我們總是在學生做到了對課文能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進一步地讀,不過這時是帶著問題而讀,一邊讀一邊想,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再讀,哪是重點詞,哪是重點句,作者為什么要用這個詞不用那個詞呢?通過一讀再讀,從而加深印象。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這篇課文以情感人,催人淚下,充分表達了全國人民對無限愛戴,無限懷念的思想感情。但對于學生年齡小,了解總理事跡不多,所以總有一種隔靴搔癢之感。為了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反復朗讀中,讓學生在讀中思考:首都人民為什么不分男女老少冒著刺骨的寒風,在長安街兩旁迎送總理的靈車?他們等了多長時間?為什么用“焦急而耐心”這樣的一對反義詞哪?作者在向我們說明什么呢?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邊讀邊想,情不自禁的回憶起自己學過的《一夜的工作》、《一個降落傘包》等課文。為國為民嘔心瀝血,日理萬機,艱苦樸素,關心下一代的高大形象隨之躍然紙上,也肯定會浮現在學生的腦海里,使他們一下子把自己同總理的感情拉近了,原來總理就是這么一個為國為民操碎心的人。學生對的愛戴,是學生的認識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學生思考時,自然地會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去判斷事物。此時,教師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惡的能力,更能收到“教書育人”的整體效益。
3 方法科學,形式多樣
多讀固然知其意,但并不是一遍又一遍的機械的、重復地讀,要講究方法,形式多樣,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讀書積極性,避免單調枯燥感。我常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3.1 提出要求,有目的地讀。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要循序漸進。否則欲速不達。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不但要考慮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且還應認真的備好每一課的朗讀要求,也就是為什么要讀,讀后要達到什么目的。在訓練中,教師要明確訓練目標,在朗讀的不同階段,應對學生提出不同要求,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3.2 教師以身作則,范讀引領。“打鐵還要榔頭硬”,一名語文教師要使學生鐘愛朗讀,那么自己還真需是把硬硬的榔頭,不然怎么能使那一位位試與天公比高的調皮小子們信服呢?教師范讀能幫助學生正音,喚起學生的感情,把學生帶入文本之中,讓學生達到忘我境界,從而培養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孩子們其實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師的范讀無形中為孩子們樹立了榜樣。這時他們也顯得躍躍欲試了,這時老師再因勢利導,讓學生試讀。學生反復吟讀最終領悟到課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悅,自然也就培養了閱讀的興趣。
3.3 創設氛圍,進入情境。首先可以利用電教手段創設情景交融的氛圍。這樣,孩子們朗讀時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語言美、意境美。如教《春筍》一文時,學生對于春筍的生長過程是很生疏的,春筍生長時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樣子他們從未見過。指導朗讀時,我邊用多媒體放出春筍生長的過程邊動情地朗讀。學生在視覺、聽覺的記憶中感悟到了語言之美,并讀出了那種感覺。其次,可以搞一些配樂朗讀,選擇與課文意境相吻合的音樂,也能喚起學生的想象,在音樂特有的旋律和節奏下進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讀出“味道”來。
3.4 邊讀邊想,再現情境。文章是表述作者感知到的客觀情境,要讓學生理解課文,重要的一環是使學生大腦中再現這種情境。這個過程必須由學生自己進行視聽神經的協同活動,接受文字符號的音形復合刺激,從而形成對語言意義的整體組合,產生再造想象,實現再現。朗讀是一種好的方法,特別是低年級課文寫得生動有趣、有聲有色,兒童又長于形象思維,還原并不難。一般地說,只要稍加提示,學生即可入情入境,將課文讀出感情來。《關懷》一課第二段,寫走進教室聽課的情景,提示學生:“你們一邊讀一邊想,腦子里就會出現許多畫面,總理是什么樣的?他的表情怎樣?動作怎樣?不信你們試試看。”帶學生看完“電影”后,我又說:“下面你再根據想象的畫面讀,看誰讀出感情來。”果然,學生們都讀得親切柔和,感情表達得十分充沛。通過讀,學生不斷調動自己的表象積蓄,按自己的思維方式設計出作者所表述的情境(畫面),通過讀,又不斷調整,使之更清晰、更準確。
3.5 重點地方反復讀,品詞品句,提高學生分析理解的能力。重點地方一般指課文中的關鍵性、主導性的詞、句、段。例如:《落花生》一課,抓住父親的話指導朗讀,體會話中含義,總結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我的戰友》一文,可扣住“偉大”一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環境描寫的句子,人物外表及內心活動描寫的句子,體會的“偉大”之處。
3.6 自讀批注,邊讀邊悟。讀書要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可安排學生在課前或課中進行邊讀邊想邊批注的練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閱讀批注應先交給學生方法,然后讓學生反復實踐練習,練中提高批注的質量。
3.7 讀寫結合,相互滲透。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自內而外的表達,讀則是自外而內的吸收。在語文教學,“讀”實際上是作者“寫”的逆向活動過程。老師指導學生讀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打開文章的字、詞、句、篇等外在語言材料入手,像剝竹筍一樣,層層進取。讀一次有一次的認識、所得、進展。在讀書的過程中,由表及里逐步引學生入書中,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弄清作者的選材立意、謀篇布局,并探索寫作脈絡,積極吸收別人的長處。教學生朗讀和熟讀了許多課文以后,課文里許多詞句,許多語言的表達方法,以及課文的篇章結構等,不斷地被學生吸收、積累和掌握,說話、寫作就能夠做到出口成章、信手拈來,熟讀了課文,詞匯多了,語言豐富了,他們的寫作能力也就提高了。從讀學寫,以寫固讀,強化練筆。借讀之力促輕松習作,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讀書要占一定量的時間,教師要重視讀的訓練,要把學生讀課文作為理解課文內容的主要手段。這樣,語文教學將不再是學生被動的抄寫、組詞、拼合詞語、組裝句子,取而代之的應當是學生們通過熟讀背誦而自得的充滿靈性的感悟,是樂此不疲的探索,是充滿了激情的有價值的創造。
學習習慣是人們在學習活動中養成的比較穩定的行為方式,是在一定情況下自動地去進行某些學習活動的特殊傾向。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將使人終生受益。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就是有計劃、有系統地在學習習慣養成方面進行培養和訓練,讓學生學會學習。小學語文教師大致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良好的書寫習慣。書寫能力是語文學科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尤為重要。學生從一開始學習寫字時,就要從執筆、坐姿上嚴格要求,教給他們寫字的基本方法,作業布局應美觀大方,書寫要工整潔凈,最終達到形成能力,養成習慣。
2、認真讀書、自覺學習的習慣。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做為語文學科,常常是在讀中學習,在讀中體會。因此,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在語文學習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做為小學生,在讀書時,一定要精力集中,手腦口并用,邊讀邊想邊劃。同時,要讓學生掌握速讀、細讀、精讀等方法,并最終養成認真讀書的習慣。
3、專心聽講,獨立思考、踴躍發言的習慣。教學過程包括了“教”和“學”的過程。素質教育不僅要求教師要“教”好,而且更加注重學生“學”好。因此,要讓學生在課堂上養成專心聽、認真想的好習慣,并且踴躍發言,真正變成學習的主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做作業是是檢查學生課堂學習效果,鞏固課堂上所學知識,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和書本知識理解的主要途徑。因此,要讓學生養成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首先要讀懂題意,認真思考,然后將正確答案按一定的格式工整地寫在作業本上。同時,要養成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有些學生,邊做作業邊玩,十分鐘的作業要一小時才能完成;還有些學生雖然不玩,但是不慌不忙,慢吞吞的。這種不良的習慣,影響學習的效果,影響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如果不加以糾正,目前影響學習,將來影響工作效率,不適應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因此,要引導學生寫作業時一氣呵成,追求學習效率,培養認真、專一的良好習慣。
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培養學生習慣的關鍵
1、做一位讓學生喜歡、感興趣的語文老師。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這句話明確告訴我們:學生在認知過程中伴隨著強烈的情感、興趣因素,做為小學生更為強烈。學生如果對你有感情,就特別喜歡你所教的學科,樂意地學習你所教的內容。反之,如果學生與任課教師沒有感情,甚至格格不入,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喜歡學習這門功課。為此,做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有目的地親近學生,做他們的知心朋友,為他們排憂解難。在教學中,教師要對每一個學生傾注滿腔的愛,尤其是對學困生,更要理解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使全體學生都能充滿信心、朝氣蓬勃、積極向上地學習。同時,做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質,使自己有一副好口才,有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有一手漂亮的粉筆字,有淵博的知識,有高雅的氣質;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深得學生的喜愛,甚至崇拜得五體投地,真正做到讓學生由喜歡老師到喜歡語文學科的境界。
2、講明學習語文的作用,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語文的動機,從而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語文學科是基礎學科,只有學好語文,能識字會讀書,能聽能說能寫,才能更好地學習其它學科。語文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沒有基本的語文知識,我們將寸步難行。以后,無論你干什么工作,都必須在嫻熟地掌握祖國語言文字并能熟練運用的前提下,才能夠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當學生了解到語文知識的重要性之后,自然就會喜歡語文,立志學好語文。
3、在教學中,采取激勵性評價來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使學生盡可能地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成績和進步,盡可能做到“多表揚,多鼓勵。”如老師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可不斷提出以下一些評價:“講得好,講得真棒,說得不錯,很好,很聰明,很肯動腦筋……”這樣,能幫助學生樹立信心,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尊心,為學生的主動獨立學習創設一個愉快的氣氛,減少緊張和危險的學習情景,幫助學生調節他們在學習中的焦慮水平,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愉快的感覺,感受到學習語文的無窮樂趣。
4、通過各種活動,各種比賽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可設計一些運用語文知識進行交往的社會活動:“采訪、打電話、調查報道……”也可舉辦一些旨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增加語文學習興趣的比賽,如“寫字比賽、說話比賽、朗讀比賽、寫作比賽……”使學生在活動中相互競爭,樹立榜樣。對優勝者予以表彰,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內在積極因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熱愛學習,不斷加深對語文學科的喜愛之情。
三、小學語文教學提倡教學自主、合作,探求的良好習慣
自主、合作、探求式的教學告訴我們教學的全過程都要讓學生參與,也就是讓語文教學走進學生心靈,讓學生的心在語文的課堂上自由飛翔,“語文不是為考試,而是為人生”。小學語文教學要求課堂教學角色的互換,調動學生情感因素和心理因素,幫助學生制定自我評價語文的能力;合作學習采用討論式,爭論式,交流式整體形式的學習,充分發現學生學習語文的火花,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反思是人的重要智能之一,因為真正有效的體驗是自我反思,探求學習所看重的不是結果,而是研究過程中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的意識和習慣。小學語文教學如布魯納強調那樣“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研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在的知識。”“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從而獲得新的領悟。”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學習,是此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其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要與有意義的接受學習結合起來,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是培養二十一世紀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做為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更新教育觀念,提高自身業務素質,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面向全體,加強學法指導,培養能力,發展智力,讓學生成為“會做人、會學習、會生存、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進至今,已有十多個年頭了,在課程新理念的推動下,我們的課程有了一定的改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毋庸諱言,基礎教育課程的課程教學效益還不甚理想,不少課堂還存在著以“講學”為主,教師拽著學生學,教師“霸道十足”地搶占本該屬于學生實踐、體驗、探究、討論的機會,依然在以灌輸知識為主,追求應試成績的急功近利的意識與做法還相當強烈。于是,學校提出了,在課堂上教師要懂得“讓學”與“導學”,把時間的時空歸還給學生,真正消除教師拽著學生學的“落伍的教學現象”。
回到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少慢差費”的現象依然存在,學段目標不明,第一至第三學段的語文教學課堂“千堂一面”,看不出學段的界限與區分,看不出學生學力的漸次提升。特別是閱讀教學,語文課程的自身特色喪失,語文課與歷史課、品德課、自然科學課等課程混同,以“課文內容的講解、分析”為教學重點,忽視學生的自學能力與預習起點,以讀懂課文內容,回答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相關問題等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忽視了文體意識、語用意識等,重得意,輕得言、得法,無“得用”,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陷入只教課文不見語文的泥潭。
“課文”與“語文”僅一字之差,但意思、內涵卻大不同。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課文”指的是教科書中的正文(區別于注釋和習題等);“語文”有兩個解釋,一為語言和文學,舉例說,“語文程度——指閱讀、寫作等能力”,一為語言和文學的簡稱。我們暫且先不去糾結究竟語文是語言和文學,還是語言與文學,但從二者的定義上看,課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用件”,誠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課文是例子”,是語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課文學習的憑借,請記住,是憑借,并非全部。顯然,語文是一門課程,是課程就能夠通過學習形成一定的能力。換言之,學生要借助課文,從中獲得規范語言的發展,掌握文字,明確文字的組合與排列等的規則,掌握文學作品的精義、表達方式、抒寫方法等,并從中獲得心智的增長與情感的熏陶與愉悅等。
那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該如何有效地從“教課文”轉身向“教語文”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努力:
一、關注語文元素,讓每一堂語文課都給學生語文營養
什么是語文元素?王尚文先生說:“語文之外的其他課程誠然不能越過形式而把握內容,但它們往往把形式當作把握內容的跳板,可以得魚忘筌,即便關注它的形式,目的也僅僅在于更好的理解它的內容;語文就不同了,雖然在品味形式的同時也在理解內容,但它的目的主要不在把握內容,而是學習特定的形式如何表達特定的內容。”語文課程是唯一以言語形式作為主要內容的特殊學科。語文元素應該包括文本文字的音、形、義,語文的風格特色,遣詞造句,語言的特點規律,文本的“文質”“情采”,語言的情感、意蘊、美感、文本的謀篇布局,文體特征,體裁樣式,作者的寫法與創作意圖等。小學階段六年的語文學習,必須依據學段特點,階梯式的層層推進,螺旋上升,圍繞著上述的語文元素,以課文文本與課文閱讀文本為依托,讓每一堂語文課都給學生一點語文營養,漸漸形成必要的語文能力。
二、注重“導學”“讓學”,讓每一堂語文課都給學生體驗實踐的時空
對文本的解讀,對文本語文元素的挖掘,教師必然要先于、高于學生。這是教師用自己的知識背景與儲備,以成人的視角解構出來的,是屬于教師個體的文本認知。當文本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用件——即用本時,就需要教師淡化“教本意識”,結合《語文課程標準》的學段目標,分析班級學生的真實學情,改變以往“行政指令”式的“硬教”“牽學”的做法,將“教師視角”的文本理解,與“學生視角”的用本需求相契合,變身“牽學”為“導學”,有效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究、去甄別、去體悟。當學生發現不到或發現不全時,教師在輔之以必要的啟發、引導,將學習、體察、歸納、實踐、演繹、鑒賞、想象、創造等的時空真正歸還給學生——課堂本應該就是“學堂”。“讓學”指向的是學生的語文學歷的增值。
三、重視積累“語用”,讓每一堂語文都能在“得用”中“意言兼顧”
語文閱讀教學是一門以促進學生語言發展的課程,也是一門基礎性課程。選入小學語文課本的,篇篇都應該是指導學生學習規范語言的范本,只要語文教師留心、用心、恒心,就一定能建構起與學段語文學習目標相適應的“語文知識學習體系”。語文學習是有一定承接性的,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語法修辭邏輯等,應該隨著年級的增長而不斷提升能力。每一堂的語文閱讀教學課,都應該給學生創造得言、得法的機會與方法引領,學習語言是語文教學的第一要義,在學習語言中發展學生的感受力、審美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得言中不忘引導學生的語言學習之法,在得言中引導學生體悟文本情感與意旨意趣。
四、強化文體意識,讓每一堂語文課都給學生舉一反三的啟迪
小學階段,學生接觸的文體,有詩歌、散文、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等,詩歌凝練中蘊豐盈的意境,散文“形散神聚”,記敘文有“六要素”,說明文講究說明方法,應用文有著一定的格式、規范等。同樣一種文體,不同的作者,采用的手法,選擇的角度,各具特色,搖曳多姿。萬千事萬千人,萬千物萬千景,五彩斑斕,精彩紛呈。如果我們的教學喪失了文體意識,就容易陷入“千課一面”的尷尬。各種文體,在文本中出現的順序是有先后的,也絕不會事“孤軍奮戰”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教師必須要有強烈的文體意識,要善于引領學生前后聯系,上下貫通,不局限于以弄懂一篇文章的意思為教學核心,努力著眼于引導學生去發現、探索一類問題文章的規律,讓學生能舉一反三,促進語文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