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2 02:51:1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網絡安全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學生上網情況的調查
為了制定詳細而有針對性的教案,筆者做了一個有關學生上網情況的調查。關于上網地點:有80.97%的學生在家,12.97%的學生到網吧,3.95%的學生到同學或親友家,2.11%的學生在學校微機室。在網上做得相對最多的事項:37.00%的學生獲取資訊、查找學習資料,1.41%的學生休閑購物,16.16%的學生聊天、交友,45.43%的學生游戲娛樂。如何處理有害信息:27.63%的學生隨它去,21.55%的學生非常擔心但很無奈,2.11%的學生有時會將它故意傳給他人,48.71%的學生安裝綠色上網軟件。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學生上網面對的安全隱患很多。大部分學生選擇在家或網吧上網,在家或網吧上網缺少同齡人或者家長的引導監督。很多學生通過網絡玩游戲或者聊天,將網絡用于學習的只占不到一半的比例,遇到有害信息時,很多學生束手無策,任不良信息傳播。
二、對學生進行網絡安全教育的方法
根據以上情況,筆者在安全教育課堂中,采取了多種教育方法幫助學生認識網絡,規避不安全的網絡隱患。
1.案例植入,情景展演給學生大量的青少年犯罪案例,通過理清案例的來龍去脈幫助學生認識到,接觸不良網絡信息,是誘發其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將學生們身邊及媒體上曝光的大量因網絡而導致青少年誤入歧途的案例改編成情景劇,在課上進行展演,使學生有切身的體驗。
2.開放網絡資源,積極創設綠色上網環境很多老師都發現,學生沉迷于網絡世界,往往不能自拔耽誤學業。老師們往往建議家長不要購置計算機,不要開通網絡。但是,學生們上網的現象還是屢禁不絕。家中計算機、網絡關閉了,但學生還可以通過手機、網吧等其他的方式上網。在學校的倡導下,我們將安全課與計算課相結合,共同創設綠色網絡直通車,教會學生怎樣規避網絡不良信息,教會他們使用一些綠色上網軟件。同時,利用一切機會,與家長共同創設家庭綠色網絡環境。如將有關網絡的安全事項印發成宣傳單派發給家長,將綠色上網軟件打包進行資源共享等。對于這點的認識,經過了由堵到疏的過程。通過在安全課上開放網絡資源,更多的學生學會了文明安全地上網,有選擇地處理網絡與生活的關系。
3.心理疏導,愛心互助很多沉迷于網絡的學生,或多或少存在著心理問題。缺乏家庭與同學的關愛、缺乏自控能力、學習成績差導致他們沉迷于網絡。安全課雖然不是心理健康課,但是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滲透幫助學生減輕心理壓力,排除心理障礙。同時通過游戲的形式可以讓學生體驗到現實的成功與快樂,認識到網絡的虛無與縹緲。網絡安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所有的任課教師共同努力去完成這個教育目標。雖然網絡安全表現形式上是幾節安全課,但是需要老師調動各方面的力量,需要老師具備基本的信息技術素養和心理學知識。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網絡安全教育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還有很多學生深陷網絡世界不能自拔,我們的教育任務依舊任重而道遠。
作者:孫波單位:山東省淄博市交通技校實習廠
摘要:網絡為人們提供資訊、獲取知識和娛樂益智的同時,也對當代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有著深刻的影響,由此引發了許多的網絡安全問題。本文基于對獨立學院學生網絡安全的調查,從主客觀分析問題產生的成因,探討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下網絡安全問題及應對策略。
關鍵詞:網絡安全;獨立學院;對策研究
一、獨立學院學生網絡安全現狀
獨立學院學生思想活躍,興趣廣泛,勇于創造,可塑性大,喜歡表現自我,追求個性的張揚和自由。但自律性較差、自我和主觀、缺乏刻苦努力的精神和逆反心理較為普遍。為更加準確的了解獨立學院學生網絡安全狀況,以便進行詳細分析,我們采取問卷調查法、訪談調查法以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為例開展了調查研究。調查時從各專業隨機抽取學生,取樣時兼顧學生的性別、年級、學科等方面的分布,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86份,有效問卷179份,有效率為89.5%。
1.網絡安全意識有待加強。經調查發現僅有12.2%的學生表示會經常有意識的去了解網絡安全方面知識,較少了解網絡安全意識占69.1%,偶爾去了解的占到了12.3%,還有從未去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占6.4%。
2.網絡安全防護知識缺乏。絕大多數同學都知道網絡病毒的危害性,但對于防火墻、入侵檢測、病毒隔離、郵件過濾等病毒防治了解的學生僅占6.4%。遭受病毒入侵的占91.3%,各類賬號被盜占27%,造成經濟損失的占2.6%。
3.網絡失德行為與犯罪偶有發生。學生使用微信、QQ等社交軟件的使用比例為100%,經常瀏覽論壇等占86.2%。但對信息的甄別意識不強,僅有11.3%的同學表示會對轉發或閱讀的內容進行篩選過濾。宣泄個人情緒、發表過不當言論的占83.46%、曾訪問過色情等低俗網站或流量過賭博、暴力、兇殺、恐怖或破壞國家和平與統一等有害信息的占13.7%。
二、獨立學院網絡安全問題特征表現及成因分析
1.獨立學院學生網絡安全問題的特征表現為網絡成癮與網絡失德失范。網絡成癮主要是由于重復使用網絡而導致的一種慢性或周期性的著迷狀態,并且帶來難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同時對上網帶來的快感一直有生理及心理依賴。上網成癮的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網絡社交等,長期處于自我封閉、游離于集體之外,現實的人際關系淡漠,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由于我國網絡法律尚未健全,網絡道德尚需建構,以致在網絡虛擬社會道德、規范缺失,污言穢語、謾罵攻擊甚至于發動言論的行為時有發生,也導致一些不良行為的發生和不良信息的傳播,進而產生道德危機。
2.獨立學院學生網絡安全問題主客觀成因分析(1)主觀成因分析:首先,獨立學院社會認可度不高,許多學生因為高考時的發揮等原因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導致許多學生自卑感強,思想壓力大。因而在網絡世界中緩解壓力,最終導致網絡成癮;其次,學生自我管理意識和組織紀律觀念較弱,表現為自我為中心的散漫和較大的隨意性,在使用網絡上更是缺乏自我管理意識。最后,獨立學院大學生經濟上大多比較寬裕。這也使得獨立學院學生在購買電腦或支付網絡費用有更多經濟支持。(2)客觀成因分析:獨立學院辦學歷史較短,管理機制及學風建設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還尚未形成深厚的校園文化與學術氛圍。由于缺乏財政撥款,僅靠收取學生學費來維持辦學,因此在網絡安全方面的經費保障及投入略顯不足,造成網絡專業技術及管理人員缺乏、信息系統安全保障的必要設施短缺,防護水平有待提高。國家及地方網絡相關法律尚不健全,網絡的管理與監控不規范,尤其是對網絡犯罪或危害信息傳播的打擊力度顯得極為不足。
三、獨立學院學生網絡安全問題對策研究
如何增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實效性與針對性,構建一個風清氣正的校園網絡環境既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非常緊迫的現實問題。
1.加強教育引導與健全制度與相結合。通過多渠道,采用多形式開展思網絡安全、網絡道德與行為規范教育方面的教育,以幫助學生們建立一道思想防線,普及網絡安全方面的知識。同時,制定如《學生網絡違紀處理條例》等行為規范,使對學生的網絡不良行為的處理有章可循。
2.發揮自我管理與組建網絡安全與輿情管理隊伍相結合。通過簽訂“健康上網承諾書”等自我教育管理手段,幫助學生樹立自我教育觀念,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培養組建兩支隊伍,一是組建網絡安全教育隊伍。在教師、輔導員中發現和培養一支適應時代要求、政治素質好、思想覺悟高,既具有宣傳思想工作業務能力又懂得信息網絡技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提高網絡安全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二是組建學生網絡安全輿情管理隊伍。由學生骨干和從網絡游戲中掙脫出來并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組成,以現身說法、多對一結對幫扶等形式,以論壇、BBS,QQ參與者的身份推動安全教育的有效進行。
3.開展心理教育與發揮正能量相結合。沉迷網絡并致成癮的學術大多在心理方面有困擾或問題。對此作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應首先應防患于未然,做好新生入校教育及心理調適等相應工作。其次,針對已有網絡成癮的同學積極開展心理咨詢與干預,幫助其解決心理問題,進而擺脫網絡成癮的困擾。弘揚社會正能量。同志多次強調,牢牢掌握黨對高校意識形態的主導權。高校要充分通過網絡弘揚正能量,借助網絡讓學生欣賞美、感受美。激發學生學習潛能,使學生愛學、樂學。
4.提升網絡安全防護與凈化網絡環境相結合。通過加大網絡安全防護設備的經費投入,配備專業技術人員等手段提升網絡安全防護能力,運用一些技術手段將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內容過濾,為學生提供綠色上網環境。積極開展計算機安全知識教育,增強學生對計算機系統、軟件、硬件等方面的了解,提高抵御網絡侵害的能力。同時,各高校應積極取得當地政府的支持,邀請有關職能部門開展校園周邊的“凈網”行動,加大對違規經營網吧的整治力度,不斷凈化校園周邊環境。網絡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內容,高校教育工作者充分提高網絡安全的認識,不斷尋求網絡安全教育的對策與辦法,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培養學生的網絡責任意識和自律意識,文明使用網絡,讓網絡成為弘揚社會正能量、獲取知識、有益身心的重要途徑與載體,為大學生在網絡時代的成長成才創造更好的環境。
作者:方新 榮金金 單位: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實踐教學法及觀察法,對青少年運動員的特點及網絡對青少年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發現各體校對青少年的計算機教學存在重技能操作而忽視網絡安全教育的問題,建議在計算機教學中滲透網絡安全教育,提升計算機教學的綜合功能。
關鍵詞:青少年運動員;計算機教學;網絡安全教育
體校,是體育運動學校的簡稱,目的是為國家培養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是專業運動員培養的搖籃。根據所在地不同,有縣級體校、市屬體校及省屬體校,有的體校是獨立辦學,有的體校與普通中學合辦,分別負責體育訓練及文化課教學的工作,計算機信息技術課是培養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基礎課,不但要重視基本操作知識的學習,也應該包括上網安全意識的滲透、上網安全技能的培訓,但經調查發現,在計算機教學中,普遍存在重技能操作而忽視網絡安全意識的培養,計算機教學的功能沒能得到充分的發掘。2016年,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新工作會議10月10日至11日在南昌舉行,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中央綜治委主任孟建柱發表講話指出,在我國,網絡犯罪已占犯罪總數的近三分之一,而且每年還在大量增加。[1]
1青少年運動員網絡安全教育現狀
體校青少年運動員年齡在12至18歲之間,所屬年級為初中三個年級及高中三個年級,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時期,無處不在的網絡對青少年價值取向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引導青少年合理使用網絡,教導青少年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努力提升網絡素養,養成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形成正確的網絡安全觀,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青少年運動員計算機教學現狀,過分強調操作技能的提高,忽視青少年運動員網絡心理健康的培育。網絡的發展伴隨著青少年的成長,人們在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時,沒有對青少年使用網絡安全引起足夠的重視,大多數是通過父母或師長的“告誡”進行教育,教育形式不正規、教育內容不系統,青少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而在網絡世界里,尋求精神刺激,瀏覽不良網站,甚至沉溺網絡,難戒“網癮”,近幾年,網癮少年不斷出現,對家庭造成了極大的負擔。青少年群體中不斷出現因上網荒廢學業、心理出現疾病乃至違法犯罪的事件。
2網絡對青少年運動員的影響
有利影響:青少年運動員利用網絡,觀看比賽錄像,開拓了視野,學到了知識和技能,能夠了解世界上各運動項目發展的尖端水平,有益于青少年樹立遠大理想,為自己的運動夢想而奮斗。經調查,體校的足球隊、籃球隊,充分利用晚自習7點至8點的時間,觀看國家隊乃至世界杯等各大賽事的比賽直播或錄像,然后進行討論、教練總結,隊員間交流,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訓練比賽中用到學到的技能,對運動隊成績的提高有著很大的作用。不利影響:開放的網絡空間就像一個人人可以進入參觀的大超市,有著紛繁龐雜的信息量,對青少年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一些事件爆出后,在媒體的跟進報道下,被無限放大,通過電腦網頁、微博、手機微信等方式迅速傳播,人們爭相觀看,很多青少年通過留言等形式參與其中,甚至出現一些過激報復性語言,這充分反映了部分青少年法律意識淡薄,認為在虛擬的網絡里可以不受道德約束,違法卻仍不知情。一些青少年運動員的手機成為了“手銬”,花費大量的時間看電視劇、打網絡游戲和QQ聊天等,離開手機就無所適從,對網絡有著嚴重的依賴性。例如,各省的省級體校,運動員來自本省的各個地市,為了聯系方便,父母都給孩子配備了手機,雖然有些運動隊實行“周一至周五上交手機,周末發回”的措施,但是有的隊員卻私藏手機,在熄燈后,偷偷上網,損壞了眼睛,出現睡眠不足,造成監管上的困難。又由于利潤的驅動,電腦游戲的開發商不斷爭奪青少年消費群體,針對青少年的網絡游戲層出不窮,社會暴力、電信詐騙等信息常見諸各媒體,青少年的價值取向深受網絡的影響。[2]
3在計算機教學中引入網絡安全教育
3.1網絡安全意識教育
體校辦學目的在于為國家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的體育后備人才,運動員不但要有很高的專業競技能力,而且要具備良好的個人素質和修養。因此,運動員要潔身自好,要懂得:在大數據時代,任何不良行為都可能被傳到網上,要珍惜自己的運動榮譽,一定記住運動員不但代表自己,還代表我們這個民族,代表著我們國家。
3.2具體案例警示教育
在計算機軟件學習的過程中,普及有關安全上網的法律知識,通過引進網絡犯罪的真實案例,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法律的權威,從而達到“敬畏法律、約束自己”的目的。通過案例的學習,讓學生意識到安全上網的重要性,聯網的個人手機、主機要定期查毒殺毒,不點擊來歷不明的鏈接,不相信虛假的廣告,密碼口令要設置保存妥當,不向陌生人透露網銀的驗證碼,提高防盜防騙的警惕性,不熬夜上網和貪圖小便宜,不瀏覽具有暴力、賭博等不良信息的網站,也不要登錄非正規途徑獲得的境外網址,自覺提高網絡安全素養,把好安全上網的第一道關口。
4結語
各級體校為奧運會培養重要的體育后備人才,青少年運動員是實現體育強國的重要基礎,因此,不但要重視運動員專業技能的培訓,更要在計算機教學等課堂中,融入網絡安全素養、提升人文素質的教育,為國家培養體育和素質修養都合格的高水平運動員。
作者:尤新芬 單位:河北體育學院
目前,互聯網已經成為當前大學生重要的信息獲取渠道、交流溝通橋梁和休閑娛樂平臺。近年來,網絡安全事件頻頻發生,2016年的“徐玉玉”事件拉開了國家對于大學生網絡安全高度重視的帷幕。2016年4月19日主席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回顧近年來國內關于網絡安全教育的研究,大多是從網絡安全教育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出發進行的研究,學者們認為目前我國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主要存在網絡安全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3-5]、教育內容陳舊[5]、教育形式單一[5]、網絡安全教育管理機制不健全[6]等問題,認為高校必須健全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機制,[4]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7]建立健全政府監督機制。[8]相對于國內的研究,從主客觀需求出發的實證性研究極少。因此,本研究將以南京地區的高校為例,對此問題進行探討,以促進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工作的開展。
一、對象與方法
調查于2016年10-11月進行,采用匿名、自填、送發式問卷的調查方法。研究對象為南京在讀大學生,來自6所綜合性院校,每個學校調查200人,抽樣方法為定額抽樣,要求各校樣本男女學生數、各年級人數相近。調查問卷為自制問卷,內容包括基本情況、網絡系統安全情況、網絡信息安全、網絡安全事件、網絡安全教育。研究根據被調查對象所存在的網絡安全行為與意識的相關問題而判斷的網絡安全教育必要性定義為客觀需求,將被調查對象自我覺察到的需求定義為主觀需求。研究中以被調查者對網絡安全事件的處理正確率來判斷客觀需求,以被調查者目前獲取網絡安全信息的途徑、網絡安全專題教育的必要性、對于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的評價和期待的網絡安全教育形式反映主觀需求程度。問卷調查數據采用SPSS軟件進行錄入和分析,主要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和卡方(X2)檢驗,檢驗水準α定為0.05。
二、結果
1.被調查者基本情況。被調查者中男生略多,占50.7%,大一、大二年級的偏多,分別占27.9%和28.4%;工科生和文科生偏多,分別占38.3%和27.8%,如表1所示。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大學生在校期間每天平均使用網路的時間超過3小時,被調查大學生的上網目的由高到低依次排列:學習67.2%、觀看網絡視頻62.1%、網游戲等娛樂活動51.3%、購物50.2%、新聞瀏覽49.8%、交友40.3%、生活信息瀏覽35.4%、工作17.0%。2.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客觀需求。(1)網絡系統軟件安全維護行為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分別有37.8%和27.6%的學生“偶爾”或“從不”在網上下載文件或軟件時殺毒后再使用,卡方檢驗提示:性別和專業性質在網絡系統軟件使用的行為選擇上有較大差異,男生和公安類學生在網絡系統軟件的使用中更偏向選擇安全維護行為,如表2所示。表2被調查者在從網上下載文件或軟件后是否殺毒再使用的情況(%)(2)網上支付安全行為幾乎所有對象(95.3%)近一年有過網上支付行為,其中分別有26.3%、22.3%和21.8%的對象使用公共場所無密碼WIFI進行網絡支付、沒有仔細辨認支付頁面的網址和使用公共計算機網絡支付后沒有及時消除上網痕跡等行為,卡方檢驗提示:年級和專業性質在網絡支付信息的行為選擇上存在偏差,大四和工科學生更注重網絡支付的信息安全,具體如表3所示。(3)郵件接受安全行為對于垃圾郵件的處理,過半數的被調查大學生會選擇“設置垃圾郵件過濾”(56.3%)或者“看過發件人和主題后,判斷是垃圾郵件的話,手動刪除”(54.8%),只有少部分人會選擇“拒收不明來源的郵件”(30.9%)、“為防止收到垃圾郵件,不輕易公開自己的私人郵箱”(26.3%)、“將發現的垃圾郵件標志為廣告郵件”(19.2%)、“向郵箱的運營商舉報垃圾郵件”(16.8%)或者“專門準備一個專門郵箱用于各類網絡會員注冊用”(13.4%),還有3.9%的被調查者沒有采取過以上任一措施。卡方檢驗顯示:性別和年紀對被調查者的郵件接收行為沒有明顯差別,專業性質對其有明顯差別,公安類學生的郵件接收行為安全性更高,如表4所示。3.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主觀需求。(1)目前網絡安全信息獲取及評價大部分的被調查大學生從網絡(85.5%)、同學/朋友/家人(48.1%)、電視(45.6%)獲取網絡安全信息,只有少部分的人從報刊(28.1%)、手機短信(27.9%)、專題講座(26.1%)或專業培訓(8.7%)。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被調查者認為學校的網絡安全教育做得“非常到位”和“比較到位”,分別為11.4%和54.1%,但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認為所在學校的網絡安全教育做得“不太到位”和“很不到位”,分別占31.8%和2.8%。(2)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的必要性絕大多數(90.2%)被調查對象認為高校有必要開展網絡安全教育教育,分別有40.0%和50.2%的對象選擇“非常有必要”和“比較有必要”,而選擇“不太有必要”和“完全沒有必要”的比例僅分別為8.5%和1.3%。卡方檢驗提示:性別、年級和專業性質在高校網絡安全教育需求有明顯差別,女生、大二和工科學生對于網絡安全的教育需求更大,具體如表5所示。調查還顯示,被調查大學生認為有必要的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的形式由高到低依次為:專題講座61.3%、課堂教育42.3%、座談會41.6%、宣傳折頁發放39.3%和主題班會39.2%。卡方檢驗提示:性別、年級和專業性質的差異性較小,大多沒有統計學顯著性。
三、結論與建議
1.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主客觀需求度均較高,高校需更加重視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工作。從客觀需求看,半數以上的被調查大學生使用網絡的時間超過三小時,上網的目的多集中在學習、觀看網絡視頻、網游戲等娛樂活動、購物、新聞瀏覽,有37.8%和27.6%的學生在網上下載文件或軟件時“偶爾”或“從不”殺毒后再使用。幾乎所有對象(95.3%)近一年間有過網上支付行為,其中26.3%的對象使用公共場所無密碼WIFI進行網絡支付,大學生在網絡安全事件的處理上仍然存在較高的不安全行為選擇,這意味著高校網絡安全教育有著非常迫切的客觀需求。另一方面,從主觀需求看,絕大多數(90.2%)被調查對象認為高校“非常有必要”(40.0%)或“比較有必要”(50.2%)開展網絡安全教育,而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被調查大學生反映學校的網絡安全教育做得“不太到位”(31.8%)或“很不到位”(2.8%)。這說明,高校網絡安全教育工作的開展情況不容樂觀,學生大量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高校應該更加重視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工作,提供及時、多樣的網絡安全教育服務。2.多種形式并舉,全方位滿足高校學生的健康教育需求。在網絡安全教育形式的必要性調查中,選擇比例都接近或超過4成,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不同的網絡安全教育形式都有一定的主觀需求,高校在開展網絡安全教育工作時需要根據學生的需求,采用多種教育形式開展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例如充分利用行政手段,通過各種會議進行安全教育;利用教育手段,通過安全學術研討會、安全知識競賽、安全知識講座等進行安全教育;利用學校傳播媒介、輿論工具等手段,通過校刊、校報、校園網絡、廣播、宣傳欄等進行安全教育,[9]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種類的教育體系。3.豐富網絡安全教育內容,提高大學生網絡素養和能力。隨著網絡安全事件的頻頻發生,互聯網充斥著虛假、詐騙信息,但從調查結果看,大學生缺乏獲取網絡安全信息的正規途徑。高校網絡安全教育工作必須與時俱進,加強網絡信息安全知識、網絡系統安全知識和網絡權益相關知識的普及和教育,開設網絡安全教育課程為大學生提供專業的知識培訓,培養大學生網絡系統安全運行的基本素養和能力,拓寬大學生獲取網絡安全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培養大學生辨別網絡虛假信息的能力,幫助大學生樹立網絡權益防范和維護意識,提高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規范大學生網絡安全行為。本文系2016年度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重點項目“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與行為研究———以南京高校為例”(SZDG2016037)的部分成果。
作者:張春柳 張藝璇 周建芳 單位:南京郵電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網絡交往不必面對面地直接進行,無論相隔多遠,都可以通過網絡建立聯系,比傳統的聯絡方式更快捷和便利。在網絡的世界里,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與他人進行交流,并按照自己的意愿發表觀點。
過度依賴網絡交往對大學生的不良影響
網絡交往的平等自主、快捷開放,彌補了現實人際交往的不足之處,有力地推動了現實交往的發展,在現代社會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但與此同時,網絡上信息良莠不齊,其虛擬性和身份匿名性等特征又能極大地助長了人們的僥幸心理與放縱心理,導致行為偏差。
(一)行為虛擬性導致大學生在現實世界里情感冷漠
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里,任何信息的真實性都應該受到質疑。網絡交往缺少面對面的接觸,僅通過文字、圖片等信息符號來傳遞表情、語調語氣和肢體動作等,這樣容易隱藏或者放大自己的真實情感。同時,網絡中行為往往缺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進而造成大學生對自己的現實生活也抱有無所謂的態度,懶得與現實生活中的其他人進行情感交流。此外,個別大學生過度依賴網絡交往,將虛擬網絡中所形成的人際關系取代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在網絡世界里迷失了自己,造成現實生活中情感冷漠,行為出現偏差。
(二)身份匿名性導致大學生在網絡世界里的行為容易過激
近年來國家一直倡導與力推網絡實名制,但是事實上禁止網上匿名是非常不現實的,在法律上和技術上都行不通。對于網絡的管理相對滯后,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健全,所有人都可以出于任何目的來扮演各種角色,在現實世界被壓抑的諸多情緒往往在網絡世界中恣意發泄。大學生在這個虛擬的世界里,可以盡情發揮自我想象,展示自我個性,追求自我超越,體驗自我成功。這種無拘無束,隨心所欲的自我表現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學生培養獨立的個性,但是網絡對上網者身份的隱蔽性缺乏有效監管從而導致了許多不良后果也是顯而易見的。2012年底,南京大學一名大三學生,發表了一篇名為《如何通過入侵老師郵箱拿到期末考卷和修改成績》的日志,在人人網上瘋狂轉發,差點就觸犯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線。個別大學生僅僅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個性或者希望能一鳴驚人,于是利用互聯網隨意制造不負責任的言論,甚至為了得到世界矚目而不惜做出損害別人數據、破壞他人網站,侵入別人系統等過激行為。
對大學生進行網絡安全教育的探討
(一)建設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
一是構建有特色的校園網絡平臺,以“大學生最感興趣的”和“大學生所必須具備的”這兩點為前提,為大學生提供健康、積極的網絡文化內容,充實校園網絡平臺中的各個板塊,通過營造寬松、便捷、平等、規范的網絡平臺,給予大學生自由健康發展的最大空間,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和校園文化。二是利用微博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截至2012年底,我國微博用戶約為3.09億,網民中的微博用戶比例達到54.7%。高校的各職能部門、專業教師和輔導員都應該充分認識到現在微博的巨大影響力,妥善利用微博傳遞正確、準確的信息,在充分保護學生個人隱私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利用微博與大學生進行實時互動與交流,了解學生所想,重視并及時解決大學生在微博上暴露的各種問題。三是清理校園周邊違規網吧,凈化校園周邊環境。網吧是社會、學校和家長監管最難觸及到的地方,也是學生最容易接觸到有害信息的地方。個別網吧經營者為了謀取更多的利益,為學生們瀏覽色情、暴力等網站大開便利之門,縱容他們沉溺于網絡世界,致使一些意志力不堅定的大學生走上了犯罪道路。因此學校應該與相關職能部門配合協作,加大對違規經營網吧的整治清理力度,凈化大學校園及周邊的網絡環境。高校還應該為大學生在校內上網創造便利條件,盡量減少他們到校外違規網吧的頻次,盡可能地減少周邊違規網吧中的有害信息侵蝕大學生身心的機會。
(二)通過全面的網絡安全教育提高大學生自身安全意識
1、豐富網絡安全教育內容,達到教育的目的
一是通過教育,規范大學生在網絡上的行為。大學生在利用網絡進行交往的過程中應遵守一定的行為規范。只有通過加強大學生網絡行為規范教育,才能使大學生正確認識網絡,全面、理性地看待虛擬的網絡世界,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因此,要加強引導和教育,尤其是側重于對待網絡的正確認識和對具體網絡行為的引導,提高大學生的明辨是非能力、自我保護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識。
二是通過教育增強大學生在網絡世界的責任感。網絡世界雖然有利于大學生開闊視野,接收新資訊,與世界更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但是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逐步成型的重要時期,對復雜的網絡信息缺乏真偽良莠的識別能力,也很容易沖動和偏激。因此,很有必要增強大學生在網絡世界中的責任感,使其意識到自己在網上的一言一行對他人有著不可規避的責任,一方面要對網上流傳的信息進行甄別,防止虛假信息對自身帶來傷害或損失;另一方面要抵制虛假信息,不能制造虛假信息或者不負責任的言論。
三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健康的心理有利于身體的發育,有利于人格的健全,有利于人際關系的改善。大多數學生沉溺網絡世界是由于懼怕現實中的人際交往,或者在現實的與人溝通交流的過程中遭遇挫折。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會出現種種障礙,例如害羞、自卑、恐懼的心理變化或者口吃等等語言障礙。因此學校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發揮學校心理教育和咨詢輔導的作用,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輔導,及時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與人交往的自信心和能力。
2、創新網絡安全教育形式,落實育人的目的
一是高校應對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進行全方位地培養,即要求學校在安全教育課程中要給予網絡安全固定的課時專章講授;計算機專業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時,也要適時地融合網絡安全知識;非計算機專業任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要把自己了解到的有關網絡違法犯罪的典型案例,及時地告知學生;輔導員老師要利用和學生接觸的機會或者以召開主題班會的形式,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網絡安全教育;高校的學生處、保衛處等職能部門更要切實做好網絡安全教育與宣傳的領導、組織、督促等工作,以達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大學生只有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的得到網絡安全教育,提高網絡安全意識,才會在上網時自覺尊重網絡行為規范,有效保護自己的身心財產安全。
二是對個別“問題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和干預。創新網絡安全教育形式,對個別“問題學生”,要根據其具體的成因與嚴重程度,分別建立個人檔案,與個別學生保持密切聯系,時時了解學生心理情況,解決學生心理上的某些問題,加深他們對網絡虛擬性的認識,引導他們以平常心對待網絡世界,把注意力轉移到豐富生動的課堂學習與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中來。并且高校教師要善于運用網絡通訊工具,創造方便快捷的心理咨詢環境,例如運用微博、飛信、微信等等快速時新的通訊工具,非常及時地與大學生近距離接觸,了解他們遇到的各種困擾,消除心理問題的不良后果。(本文作者:肖燕單位: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一、網絡對大學生的危害
1.網絡上癮癥近年來,出現了描述沉迷于網絡的醫學新名詞———“網絡上癮癥”,可見網絡成癮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它主要表現為網絡關系成癮、網絡信息成癮和游戲成癮。患有“網絡上癮癥”的大學生,其共有特征是與現實人存在溝通困難、人情淡薄、缺乏意識以及心情壓抑等。游戲成癮更是大學生,特別是男生的普遍現象。首先,網絡游戲作為大學生的一種娛樂方式,對調節大學生緊張的學習壓力是可取的,但由于一些網絡游戲本身有持續性和無限性就使得學生們不得不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同學則容易陷進去,最終靠游戲來宣泄對現實的不滿,游戲成為他們唯一的精神寄托。
2.網絡犯罪網絡是虛擬的,網絡的隱蔽性和不真實性讓網絡犯罪成為可能。大學生是高智商團體,對新事物接受快、思維敏捷、創造欲望強烈,但心理發育不健全、社會責任感還不強、受刺激時容易隨心所欲在網絡上發表言論,也許初衷并不壞但他們沒有意識到這種不負責的言論可能在不正確的引導下對國家和社會造成危害。
二、影響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主客觀原因
在充分享受網絡便利的同時,網絡也給大學生帶來了各種影響。其中,既有積極健康向上的影響,也存在著各種不利的影響,使我們大學生面臨較為嚴峻的挑戰。影響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因素有以下主要原因:
1.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薄弱大學生自身心理弱點是大學生網絡安全存在問題的主觀原因。由于安全意識薄弱,有些大學生使用網絡容易受到影響,成為網絡受害者。大學時期屬于人生觀念形成重要時期,由于大學生們缺乏生活經驗,容易陷入主觀境地,因此必須對他們進行規范指導,并讓其形成自覺的安全意識。
2.對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網絡成了大學生的生活必需品,因此網絡安全教育也應該納入到學校的教學計劃中。但目前高校的教學計劃主要集中于網絡的使用上,在網絡安全教育上沒有教材和教學規劃,教學制度也不健全,在高校中沒有走向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在法律、道德和安全防范等方面缺乏教育,網絡安全教育體系還沒有形成。
3.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存在教學缺失雖然目前各高校都有對網絡基礎知識的教育,但主要集中在網絡使用、信息獲取、資源共享等方面,教育主管部門沒用意識到網絡安全遭到破壞所造成的后果,對大學生安全教育還遠遠落后于時代的需要。據研究發現,大學生普遍感覺缺乏網絡安全知識,也有較強的接受網絡安全教育的愿望,但由于各方對于安全教育重視不夠,活動開展少,導致大學生普遍缺乏在網絡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意識。
4.對網絡安全教育的針對性不強據調查,網絡危險行為與學生的自身狀況及學校環境有關,所以在高校網絡安全教育中必須具有針對性,但目前的高校網絡教育強調的是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普及,沒有認識到學生的主體性需要,缺乏專門的網絡安全教育。在調查中,62.78%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缺乏網絡安全教育,81.01%的大學生認為網絡安全教育是有必要的,但高校現在并沒有系統的網絡安全教育,對網絡安全知識的普及也做得不到位,只是抽象地介紹網絡病毒的相關知識,沒有介紹病毒的防治和處理,沒有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網絡安全防范技能,沒有介紹網絡安全相關法規和管理制度,沒有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網絡安全意識并進而形成應對日益復雜的網絡。
作者:肖亞龍劉新春單位:湖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