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論文

時間:2022-06-21 02:49: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民營經濟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民營經濟論文

民營經濟論文:金融支持民營經濟論文

一、金融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融資結構和金融服務不完善。一是間接融資比重偏大,民營企業融資過份依賴銀行信貸支持。目前,三明市民營企業除少量民間融資外,90%以上融資依賴銀行信貸支持,造成銀行系統信貸風險過度集中。2013年全市不良貸款余額26.27億元,比年初增加19.17億元,增長211.57%,增幅居全省第4位;不良貸款率2.34%,比年初上升1.63個百分點,增幅居全省第2位。兩項指標大幅增長,導致了上級行收緊對三明市信貸額度的配給和貸款權限,造成該市銀行投放能力明顯下降,企業爭取信貸和降低融資成本受到影響。在金融服務方面,信貸投放近年來雖穩定增長,2013年全市金融機構新增貸款達116.79億元,但與企業需求仍存在較大差距,2013年全市小微企業貸款覆蓋率僅17.7%,比全省平均水平34.91%低17.21個百分點,部分企業因產業層次低、經營規模小、固定資產少、可抵押物不足、資信等級低等原因,難以獲得銀行信貸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的獲批率為81.93%,比全省平均水平88.44%低6.51個百分點;資金成本溢價率30.5%,比全省平均水平22.66%高7.84個百分點,企業資金成本上升;重點項目資金滿足率低,2013年全市項目資金需求320億元,缺口超過181億元。二是直接融資(含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融資)比重小。近20年來,全市在境內外上市的企業僅9家,股票融資滯后。截至2013年末,全市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債融資額為零,債券市場融資與全省差距較大。

(二)企業現代管理理念仍需提高。一是經營理念與企業規模的匹配性有待增強。部分民營企業仍然沿襲家族式管理、作坊式生產的模式。二是對宏觀經濟政策不了解。調研發現,部分企業不了解金融政策和金融產品,加上企業經營管理不規范,財務人員素質低,無法滿足銀行貸款要求,存在企業與銀行之間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三是未形成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民營企業間因缺乏合作,在競爭中不能優勢互補、組團發展,無法形成規模優勢,帶動輻射力不強。四是經營管理存在“四個盲目”,即盲目擴張,未充分考慮市場因素和自身實力;盲目跨領域投資,資金使用不規范;盲目擔保,被其他關聯企業拖累;盲目參與社會高息融資活動,產生嚴重的潛在風險,導致部分企業無力還債、甚至逃廢債務等現象頻發。據統計,目前該市公安機關立案案值千萬元以上的有12件,比上年增加10件;法院受理企業融資債務糾紛817件,比上年增加220件。

二、加大金融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改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一要改革審批制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由于民營企業辦證涉及政府不同管理部門、審批手續繁雜、環節多、辦證時間長、效率低,許多與部門法規如環保、消防、規劃、土地礦管、房產、藥監等法規中規定的審批內容息息相關。因此要真正簡“政”放權,就必須先簡“法”放權,建議全國人大加快修改現有法規中規定的前置審批內容,實現從簡“法”放權到簡“政”放權,再到行政服務中心集中審批,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二要疏通民營企業與政府溝通的渠道,抓好政策落實。要建立由各級政府領導、部門負責人組成的民營企業聯系制度,經常走訪企業、與民營企業負責人溝通,及時掌握不同行業企業近況,通過梳理整合有關政策,組織召開企業培訓班、座談會、上門宣傳等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分類政策信息宣傳解讀,及時傳遞產業政策、發展規劃和市場需求等信息,便于民營企業及時了解掌握有關政策。三要加強監督與問責制度建設。各級紀委監察局要設立民營企業維權投訴中心,公開投訴電話,規范各類收費行為,認真受理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合法投訴,對實名舉報做到件件有回復、有落實,并經常性主動開展職能部門服務情況調查。四要政企合作,認真解決民營企業招工和職工子女入學問題。政府勞動保障與就業部門要與企業掛鉤,加強對企業用工和農村勞動力的調查、登記、匯總工作,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和企業用工輸送和對接就業機制。要重視勞力培訓,對民營企業職工取得中、高級技術職務資格的,應給予一定的補貼。民營企業要逐步提高職工待遇,改善勞動和生活條件,通過簽訂勞動合同,為職工辦理各項保險,使職工安心工作。同時,要加強與職業教育院校、培訓機構的合作,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產業工人。政府有關部門要制定民營企業職工購買保障性住房、醫療保、子女入學等有關辦法。五要淡化所有制界限,在地方稅收和電價等方面,應保證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享受同等待遇。

(二)要著力解決轉型升級遇到的困難。一要提高民營企業產業和規模檔次,解決企業轉型升級無力的問題。有關部門要推動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積極用好技改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淘汰落后產能、房產稅和土地使用稅等扶持政策,支持民營企業技術改造,引導民營企業由傳統制造業和傳統商貿業領域向先進制造業、新興服務業延伸,鼓勵民營企業積極申報科技計劃項目,申請高新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在扶持本地優勢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同時,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引進民營龍頭企業,對產業帶動影響大、集群集約度高的龍頭項目、環保型項目和新興高科技項目,要在人才、土地、稅收等方面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二要制定出臺幫扶民營企業的新政策,解決目前轉型升級缺乏資金等問題。如建立貸款風險補償金,解決企業貸款擔保鏈斷裂問題;建立融資租賃服務平臺,解決企業購買設備等資金短缺問題;適當減免稅款、加大出口退稅額等,解決企業轉型升級資金問題。三要解決民營企業優秀人才短缺問題。政府有關部門要落實好人才引進政策,以良好的政策環境幫助企業引進各類科技與管理人才。指導企業與相關院校成立聯合研發機構,對民營企業引進中高級人才并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給予適當的資金補助。還可由行業主管部門組織成立專管會,幫助民營企業協調解決人才問題。

(三)完善融資結構和金融服務。一要淡化信貸規模計劃,重視社會融資總量,鼓勵通過股票、債券、票據、信托等途徑擴大社會融資總量,引導民營企業通過發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二要對不同民營企業,采取不同的融資途徑。對成長型和高成長型民營企業來說,直接融資是解決資金缺乏的重要渠道;對于承擔就業任務的勞動密集型民營企業來說,主要以間接融資為主,重在提高其貸款的覆蓋率和滿足率,要構建新型銀政企互動平臺,促進銀企合作促進優勢資源共享,改善金融產品的創新融資環境;對于個體小微企業,則重在發揮小額貸款公司、信托典當等各類準金融機構作用,拓寬抵質押范圍。三要推動股票融資的發展。要發揮“新三板”、海峽股權交易中心門檻低、審核快、成本低、效率高等優勢,積極引導暫時不具備上主板、但符合上三板市場條件的民營企業,到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全國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市場)掛牌交易,待條件成熟后,再轉板到主板市場,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本地特色的股權交易運營中心,降低保薦人等中介機構的保薦費用,促進和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四要推動債券融資的發展。省、市財政每年要預算安排一定數額的引導資金,專項用于民營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融資工作的補助和獎勵,包括擔保增信費補助和建立專項風險緩釋基金。對民營企業成功發債的,由省、市政府給予有關部門和金融機構獎勵,對承銷規模較大的主承銷商也可進行適當獎勵。

(四)提高企業現代管理理念。一要加強對民營企業的引導,堅持管理體制創新。政府有關部門要幫助民營企業從家族式管理向現代化管理轉變,通過建立現代化管理制度,實現企業主制向規范化公司轉變。要加強股份制改造,引導有條件的個體、合伙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向現代創新型公司發展。二要主動與金融機構溝通、對接,讓企業及時了解金融政策、金融產品及申貸條件、審批流程,解決企業與銀行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民營企業要針對自身的問題,加強規范管理,多策劃生成一些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信貸政策的大項目、好項目,來爭取銀行的信貸支持。三要推動民營企業向專業化協作和產業集群發展,支持民營企業與大企業建立協作關系,支持民營企業抱團發展、相互參股、收購兼并和外資嫁接,積極為民營企業與大型國有企業、集團公司的合作搭建平臺。四要引導民營企業主練好內功,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民營企業主的技術指導和培訓工作,提高企業主的文化素質和管理水平,堅持做到“四個不要”,即不要參與民間高息融資活動,已經介入的,要盡快清退社會資金;不要向金融機構隱瞞真實的財務狀況,做到信息透明,只有做到銀企信息對稱,才能達到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不要“跑路”,對出現資金鏈問題的企業,要通過資產重組等方式來解決問題,不要一跑了之。不要盲目擔保,避免被資信不良的企業連帶,波及自身正常的生產經營。

作者:胡東生單位:中國人民銀行三明市中心支行

民營經濟論文:生態化水平的民營經濟論文

一、研究方法和數據說明

本文運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進行研究。這樣既可以客觀賦權,使分析更為科學,在因子分析的結果上進行聚類分析,又可以使分析結果更加直觀和深入[6]。選取我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2005年—2012年的相關數據(因西藏自治區多個指標缺失,故未將其列入研究范圍),原始數據均來自與相關年份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不能直接獲取的數據是通過相關公式進行換算求得。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之前,有必要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將實際值轉化為評價值,包括指標的同趨勢化和標準化處理。

二、實證分析

(一)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的靜態分析通過運用同一年份數據資料,對我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之間的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進行比較分析。以下根據2012年的數據運用因子分析和聚類方法,采用SPSS軟件和Arcgis軟件進行分析。1.因子分析:對各變量的適度性進行檢驗,通過計算得到的KMO值為P0.77>0.5,Bartlett球形度檢驗的近似卡方值為3701.008,P<0.001,高度顯著,說明所選變量間的相關性強,因子分析的效度較高,滿足因子分析的前提條件。根據因子分析原理,建立相關系數矩陣并計算其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前4個因子的累積方差貢獻率為75.564%,已能夠代表原始數據的大部分信息,故提取這4個因子進行分析并對其進行命名,具體如下:第一公因子在每萬人廢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每萬人廢水排放量、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每萬人固體廢物產生量等4個指標上有較大的載荷,主要反映了污染物排放水平和能耗水平,體現了社會生產過程中有害物質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以及各省在減少污染排放方面的力度??蓪⑵涿麨椤肮澞軠p排因子”;第二公因子在單位產值電耗、單位產值用水量、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等3個指標上載荷較大,主要反映了能源的利用、資源的再循環的水平,可將其命名為“資源循環利用因子”;第三公因子在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提高比率、總資產貢獻率增長比率等2個指標上載荷較大,主要反映了創新對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效益,可將其命名為“持續性創新因子”;第四公因子在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等2個指標上載荷較大,主要反映了生態化持續發展的一些基礎條件,可將其命名為“生態化潛力因子”。因子命名與之前構建的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中的二級指標名稱基本吻合,可驗證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的合理性以及因子分析結果的可信度。從表1中的各公共因子上看,對于節能減排水平,民營經濟結構較高級地區和資源能源較缺乏的地區排名靠前,而民營經濟結構較低級、資源能源較豐富的地區排名靠后,東部地區遠遠優于中西部地區。對于資源循環利用水平,循環經濟較發達地區排名靠前,循環經濟較落后的地區排名靠后,東部地區整體優于中西部,中西部地區差距不大;對于持續性創新水平,處于民營經濟快速發展階段的地區排名靠前,民營經濟扶持力度較弱的地區排名靠后,東中部地區差別不大,西部整體上落后于中東部。對于生態化潛力水平,生態環境較好的地區排名靠前,生態環境較差的地區排名靠后,東中西部地區之前的差別不大。從綜合因子得分可知,位列第1的北京市領先優勢十分明顯,其綜合得分比位列第2位的上海市和第3位的天津市高出了兩倍多,而處于發達水平的8位省市的均是東部省市。處于中等水平的13位省市幾乎為中部省市,而處于落后水平的省市除了山西均是西部省份。因此,可以看出,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生態化發展不平衡,其生態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具有較強的正相關性。2.聚類分析:以因子分析得到的因子綜合得分作為變量,對各省市(直轄市、自治區)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生態化水平進行聚類分析。采用系統聚類法中的組間平均連接法,以平方歐式距離為度量標準的聚類方法,對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生態化水平進行聚類分析。結果顯示:可將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可以劃分為四大類型:第一類為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領先區,僅包括北京1個地區,北京市在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持續性創新和生態化潛力方面都有較大的優勢,其因子綜合得分排名第一,具有絕對優勢。第二類為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發達區,在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持續性創新和生態化潛力上均存在一定的優勢,包括上海、江蘇、海南、浙江、廣東、天津、山東、江西8個省市。第三類為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中等區,包括遼寧、湖北、湖南、吉林、重慶、福建、四川、安徽、河南、河北、廣西、陜西、內蒙古13個省市(自治區),這些省市在資源循環利用、持續性創新、節能減排和生態化潛力方面都處于中等水平。第四類為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落后區,包括貴州、黑龍江、山西、云南、寧夏、甘肅、新疆、青海8個省(自治區),因子綜合得分排序也處于落后地位,在資源循環利用、持續性創新、生態化潛力和節能減排方面均存在較大的劣勢。

(二)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的動態分析根據上述劃分的四大類型,對進入新世紀以來這四大類型地區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的變動趨勢進行分析。選取了2005年—2012年共8年的數據,對不同年份四大地區民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發展的趨勢進行分析。以15個指標為分析變量,以所屬地區的指標值平均值作為每類地區每年的各指標值,運用主成分分析法,由相關系數矩陣計算其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前四個主成分的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了88.399%,故提取了這四個主成分加以分析,計算出主成分綜合得分。動態水平分析結果顯示:自2005年以來每類地區的主成分得分呈遞增趨勢,這與現實也是相符合的,我國從提出科學發展觀以來,各地區已開始注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向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生態文明方向努力,從而使得各地區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生態化水平有所提升。從整體來看,領先區、發達區、中等區、落后區的總體格局未發生變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本文聚類結果的合理性。同時可以看出,在2005年—2008年間,四類地區的差距保持不變,但2008年—2012年期間,中等區的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在逐步提高,領先區和發達區在波動中上升,落后區在曲折中略有上升,且與其他地區差距越來越大。通過上述實證研究,靜態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各省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差異較大但是具有聚類性,可根據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差異特點劃分為四大類型:領先區、發達區、中等區和落后區;動態分析結果表明,我國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在波動中逐步上升,但四大類地區之間差異在逐步擴大。四大類地區之間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的差距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從上述實證分析可得各類地區民營經濟的發展基礎不同、發展階段和發展思路存在差距、區域要素投入和國家相關政策等為主要影響因素。

三、提升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生態化水平的路徑

根據實證研究結果,本文認為應該從各大類地區的民營企業自身所處的階段和水平出發,有側重點地提高民營經濟轉型升級中的生態化水平,縮小民營經濟生態化發展差距,從整體上提高我國民營經濟轉型升級中的生態化水平,實現生態文明的目標。落后區地區的當務之急是要提高民營企業入駐的能耗和環境門檻。一方面是當地政府要嚴格控制高耗能項目,把能耗標準作為項目核準和備案的強制性門檻,構建低碳化產業結構。另一方面,當地的民營工業企業應積極調整其生產結構,逐步減少原煤直接使用,優化用能結構,提高其工藝技術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中等區地區應側重打造資源節約、低碳排放的循環經濟民營工業企業體系。中等地區幾乎都是中部地區,其資源優勢較大,高效利用資源,通過循環利用資源帶來收益和減輕環境污染是關鍵。一是要推進清潔生產,實現企業層面的集約生產。二是形成集約高效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從水資源循環利用與水污染控制、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及其再生利用兩個方面著手。三是延伸其生產鏈,發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產品,增加產品的附加值。發達地區應將技術創新與生態環境的持續性發展為重點。從靜態分析結果可知發達地區的A類地區持續性創新發展已進入瓶頸區,技術創新的高效率運用是突破該瓶頸的關鍵。一是要建立相關信息網,重視以技術專利、技術秘密使用權、工藝流程等為載體的軟技術的引進;二是建立和完善民營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長期合作機制,使企業獲得穩定的技術資源及產品信息;三是制定技術創新戰略,建立長效的創新激勵機制。而B類地區則應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裝備制造業,打造低碳產業體系。積極在民營工業企業中推進清潔煤技術、新能源技術、物聯網等的創新與產業化以推進民營企業結構的生態化升級。領先地區現階段應利用其優勢提高其生態融資水平。通過給積極從事生態技術創新的民營企業提供更充裕的資金,同時使污染型的企業在融資上變得相對困難,可以引導企業向生態化模式轉變,從而提高該地區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生態化水平。一方面應加大生態專項補貼政策力度。有重點地以對生態化升級水平提升為根本目標的民營企業實施專項補貼,另一方面應支持社會中介機構參與貸款審理,為資質較好的民營企業爭取銀行授信,建立多種資金來源、多種組織形式參與、多層次結構的擔保體系,擴寬民營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

作者:陳曉雪胡曾曾單位:江蘇理工學院商學院青海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民營經濟論文:基于SWOT分析下民營經濟論文

1當前溫州民營企業的優勢(Strength)

1.1溫州民間資本的流動越加呈現跨區域化溫州民間資本總體規模龐大是個不爭的事實。根據溫州市金融辦估計(2012年數據),溫州民間資本總量超過6000億元,而且每年以14%的速度增加。前幾年大量民間資本活躍于礦產資源、房地產、農產品等能夠快速收回成本的投資領域。如今一些私營企業開始試水進軍國際市場,如康奈集團進軍俄羅斯遠東地區;在北美、中東、南美等地區,也活躍著眾多溫州私營企業家。大量民間資本對外投資,形成了行業性的溫州市場和跨區域的溫州經濟,同時也帶動了溫州勞動力向外不斷遷移。這就給當地低勞動技能的求職者提供了對外流動的機會,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地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局面。

1.2溫州家族企業開始走向現代化管理從“地下工廠”“、前店后廠”起步的溫州傳統私營企業,大都采用家族式管理。但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和壯大,家族式管理的弊病越發突出,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企業只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忽視了社會責任。企業管理模式簡單化和隨意化。造成不少專業優秀人才的流失。人才流失致使企業銷售市場發生嚴重萎縮,而產品的老化使得大批私企紛紛轉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一些民企逐步發展成為現代化的股份制企業或上市公司并引入職業經理人來管理家族企業,使得企業經營權和所有權得以分離。據有關部門透露,溫州市計劃到2015年末在境內外上市公司的數量達到30家以上,融資超過200億元,保持上市后備企業50家左右。從2009年至今年3月,全市有正泰電器、金龍機電、森馬服飾等3家企業上市融資,有華儀電氣、報喜鳥服飾兩家企業再融資,共融資89.94億元,占全市上市融資額的88.69%。一批批優質私營企業營造出溫州私企“想上市、敢上市、爭上市”的濃厚氛圍。由于家族企業紛紛轉型和提升企業生產檔次吸引不少國內外優秀專業人才回流,如此又進一步加快了溫州家族企業的現代化轉型。

1.3溫州民營企業發展越發國際化發展至今,溫州的一些優質私營企業逐步跨入國際市場,銷售網絡遍及世界各地,輕工產品如打火機、皮鞋等占據了國際市場的主要份額,溫州商人開始在海外建立鞋革、服裝、工業電器、五金機電等專業市場、研發中心或生產基地。如始創于1984年的正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溫州當地一家最為知名的民營企業代表。該公司現有員工兩萬多名,下轄八大專業公司、2000多家國內銷售中心和特約經銷處,并在國外設有50多家銷售機構,正泰集團是溫州民營企業走向世界的明星民營企業。它不僅為所在國提供了勞動力就業的機會,還把國內一些優秀的生產經驗和管理模式也帶到了國外使得我國民企和國外企業有了零距離接觸。從某種意義上說有助于解決我國與國外貿易糾紛的問題。

1.4溫州民營經濟發展越加自律化在溫州私營企業剛起步階段,由于當時政府主管部門“無為而治”,導致一部分民營企業發展脫序“。假、冒、騙”曾經是溫州生產的小商品“標簽”。此后溫州民企痛定思痛,在溫州市政府“質量立市”的號召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溫州企業的自律性組織快速發展壯大。目前共有市級行業協會(商會)80多家,其他地區的溫州商會超過200家,形成了溫州區域經濟發展的行業自治機制。如今溫州制造就是產品質量的保證,這已經成為業內人士和消費者的共識。

2溫州民營企業的劣勢(Weakness)

與國有企業相比,溫州的民營企業無論是在資金的籌集還是在人才的引進等方面都受到各方面的掣肘。由于資金鏈斷裂而引發老板跑路的現象在溫州時有所聞。同時溫州民間借貸的利率居高不下,因負債過高、資金鏈斷裂,企業只能停產或關閉了事。自2011年4月以來,由于無力償還巨額債務,溫州市已有90多家企業老板逃跑、企業倒閉,而且關停倒閉企業從個別現象向群體蔓延,引發了所謂“溫州民間借貸危機”。在溫州,民間借貸之風盛行是與當下銀根緊縮、外部經濟環境趨緊以及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步履維艱有關。溫州傳統的民間借貸一般基于一定的血緣、親緣、情緣、地緣和業緣關系而發生,交易行為或活動沒有固定的場所,但是因其交易頻率高、交易主體多而呈高度分散性;民間借貸常處于合法與非法的灰色地帶,交易雙方通常不愿意公開而使其具有隱蔽性。往往難以追蹤到交易的源頭。目前溫州有1000多家民間金融機構,只有46家是經主管部門審批的融資性擔保公司。大量非正規金融機構的存在,改變了溫州的金融生態格局,出現了以“金融三亂”為特征的民間借貸亂象。由于不少民間借貸處于非法狀態,于是各種非法集資、惡意逃債、暴力討債事件屢有發生。一批涉足民間借貸的溫州民營企業和擔保公司為此扎堆倒閉,企業老板因不能償債或潛逃或自殺,企業關門、員工失業等社會問題頻發。

3溫州民營企業發展的機遇(Opportunities)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其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維持經濟社會穩定中發揮著中堅作用。自金融危機以來,一些民營企業面臨的資金困局,實質上是近幾年大量民間資本從實體經濟撤離,投入到炒房、炒礦、炒錢(放貸)等虛擬經濟中,導致實體經濟投資后勁乏力,實體產業空心化。在201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12年初的金融工作會議上,引導經濟“脫虛向實”成為一大亮點。在溫州,有數據顯示,在全市經濟比重中,民營企業數量占99.5%、工業產值占95.5%、上繳稅收占80%、外貿出口額占95%、從業人員占93%。發展民營經濟、振興實體經濟是溫州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做大做強民營企業,首先要實現精耕細作,不斷加強生產經營管理,提高產品質量,提升溫州本土品牌美譽度;其次要以提升存量、發展增量為目標,全力以赴推進品牌建設和渠道經營,加速走集群化、高端化、品牌化和國際化之路來提升企業競爭力;再次要增加研發投入,推動產業升級,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科技轉換能力和現代管理能力;最后在廣大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下,化危為機,在逆境中成長,在洗禮中蛻變,要一如既往做敢于承擔社會責任的成功企業。

4溫州民營企業的危機(Threats)

近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持續上揚,這就意味著出口成本增加,如果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不變,成本增加則出口利潤降低,這將會削弱外貿企業的競爭優勢,抑制出口。而溫州的民營企業隨著人民幣匯率不斷上升對其出口業務的影響首當其沖。由于大部分在溫民營企業的規模不大其抗風險能力較差,一旦出口受到沖擊,企業就不敢接長期訂單,導致客戶資源的流失,利潤下降。此外隨著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后與國外貿易伙伴國之間的摩擦頻繁發生,涉及行業面越來越廣。在今后一段時期內,溫州民營外貿企業將面臨越來越多的發補貼、反傾銷、技術性貿易壁壘等方面的貿易摩擦,給這些企業的發展帶來很大阻力。同時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由于民營企業工作環境較差,還經常出差和加班,工作壓力又大,且員工福利不到位,導致優秀人才難以留住。企業為了留人,只能依靠加薪和增加福利等物質刺激,最終使得勞動力成本大增。另外民營企業的出口風險不斷加大。由于全球經濟低迷使得國外客戶經營困難、資金短缺,他們尋找各種理由推遲付款甚至拒付貨款。一旦企業遇到合同糾紛,就會面臨外方拒付的風險,使得本來資金不厚的民營企業雪上加霜,舉步維艱。

5結語

溫州經濟在金融風暴和民間借貸的雙重沖擊下已顯疲態并走向式微,要切實解決溫州經濟問題就得考慮網絡經濟。通過“電商換市”來促進產業轉型升級。2013年,溫州市出臺《溫州市促進網絡經濟發展扶持辦法(試行)》政策,全市12個縣(市、區、開發區)全部出臺相配套扶持政策,預計總扶持資金1.5億元以上;啟動培育高新區電子商務產業集聚區、中國鞋都電子商務產業集聚區等一批電商園;啟動培育中國禮品城網、浙福水產商城網等10個以上行業、專業市場、特色街區、跨境貿易電商聯盟公共服務平臺;啟動培育中國開關網、百方網等10個以上專業行業門戶網站和電子商務第三方交易平臺;培育國技互聯、奧康集團等40家電子商務應用、誠信、配套服務等示范企業;通過與本地高校戰略合作,與網絡經濟企業自主培訓互相融合,培養一批合格的專業電商從業人員。溫州市要走出經濟發展的低谷就得多點開花,讓在外經商的溫州商人回流、海外溫州商人回鄉投資,同時進一步改善溫州本地的投資環境,讓人才進得來、留得住,這樣的溫州經濟發展局面才能持久,才能煥發溫州模式的新活力。

作者:季紹斌單位:溫州職業技術學院

民營經濟論文:轉型升級的民營經濟論文

1民營經濟轉型升級中的難點和問題

由于民營企業走的是內生增長、創新驅動的方式,所以一定會存在改革、轉型的困苦。轉型不利、創新不充分成為了目前民營經濟發展面對的最大難點。只有真正意識到這個問題,才可以打破僵局,成功轉型。

1.1非公經濟的差別對待,使得民營投資的政策服務不夠完善民間投資形式的民營經濟,并非國有經濟和外資經濟,長時間以來都具有區別對待和區別政策。近幾年來,我國相繼頒布了“非公經濟36條”以及“新36條”,將阻礙民間投資的障礙接觸??墒橇蠲耖g投資造成阻礙的問題依舊存在,民營經濟的經營范疇依舊具有很多限制。

1.2資源因素的內部制約,令民營經濟的產業結構不夠優化近幾年來,由于發展階段的不斷轉變,節能減排的束縛,使得民營經濟的發展被水電、資金、土地、人才等因素束縛,在夾縫中求生存,而無暇顧及轉型升級的問題,令產業結構調整持續緩慢,轉型升級的難度不斷提升[1]。通過產業方面來看,當前很多民營企業依舊無法擺脫通過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的產業來加快增長的傳統形式,欠缺核心技術以及主動知識產權,長時間處在價值鏈與產業鏈的末端。由企業的構造來看,民營企業中,大中型企業所占比例較小。因為欠缺行業模范企業的領頭,使得很多中小微企業在產業鏈的發展商不夠長久、不夠穩定,也令盈利的水平較低。

1.3底層經濟的歷史根源,令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創新動力增強很多民營企業都源自于地層經濟,通過勇于拼搏才獲得了當前的成就。被歷史所影響,民營經濟的轉型升級動力不夠,基礎不牢固,具有小富即安的錯誤觀念。力求生存自保,而不想要做大、做強,甘心在國內外大企業中但當配角或者加工基地的角色,只要企業實現了一定的規模,力求穩定,欠缺開拓進取的精神以及再次創業的激情。由工作調研的狀況可以發現,大多數民營企業達到一定規模的產值時,只有保持或降低,較難再攀上新的階段。并且具有企業家族化現象。很多民營企業在管理形式、營銷方法、產權構造、激勵制度方面同當前企業制度具有一些距離,欠缺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及科學有效的決策機制,束縛了企業的轉型升級以及不斷壯大。欠缺創新理念。創新投入較大,風險較大。許多企業不敢甚至不想要進行創新,民營企業更加如此。有的民營企業欠缺技術創新需要的資金和人才。

1.4由于需求疲軟的束縛,令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市場環境并不樂觀民營經濟的抗風險能力非常弱,對于市場需求以及經營成本改動十分敏感,國內外市場只要出現波動,民營企業就一定會被牽連。目前,由于宏觀形勢逐漸煩瑣,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外界環境并不樂觀[2]。從國外的環境可以看出,國際市場十分低迷、貿易摩擦加速、歐美國家主權債務危機不斷深入,全球經濟復蘇不夠穩定。并且民營經濟的外向依舊具有難度。由我國的環境可以發現,經濟增長具有下行問題,尤其是傳統行業的產能過剩以及全新產業的發展中的不穩定性都會長期存在。

2持續加快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建議

2.1加快民營經濟轉型升級需要掌握的關系(1)掌握好政府同市場的聯系。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對于當地經濟的重要作用可想而知,政府擴大政策,并在資金上給予扶持??墒且惨l現,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主體為企業,在本質上歸屬于市場行為。所以,政府加快民營經濟轉型升級一定要依照經濟發展的規律,清楚本身的作用,加強發揮市場機制的基本調解作用,實現有所為、有所不為,既要保持不要缺位,也要保持不越位、不錯位,積極調動企業轉型升級的動力,讓政府效果、市場機制、企業行為構成有效的合力。(2)掌握好速度與質量的關聯。如果轉型升級變成社會不同輿論的一般公式。可是注重轉型升級,并非只強調質量而不重視速度,二者應當共同進行,缺一不可。(3)掌握點和面之間的關聯。民營經濟轉型升級作為一項十分煩瑣且艱難的系統工程,牽涉面極廣、綜合性較強,屬于面上的問題。這就需要各級部門從點上給予高度配合,構成政策集中力量。(4)掌握好轉型和升級的關聯。對于企業的轉型和升級來講,轉型是生產模式的改革,升級是生產效率的提升。加快民營經濟轉型升級主要在于應將轉型和升級共同進行。

2.2不斷發揮財務職能,加快民營經濟轉型升級(1)持續轉變發展環境,加大民營企業自信。自信是轉型升級的基本條件及動力,目前的狀態下,優化發展環境特別關鍵。(2)持續完善財稅政策,培養現代產業的體系。將產業優化升級作為標桿,將經濟結構轉換做好。不但要有效扶持當前的農業發展,還要創建人才及服務的支撐體系。持續支持工業轉型升級以及節能降耗的工作,引領當前服務行業高速發展。

2.3持續對財力進行優化配置,打破重點領域的支撐財力有限可是需求卻無限,有限的財力應當在政府的決策中成為重要領域,引領民營經濟轉型的升級,確保國家的戰略方法、建設、產業集聚地等大型決策部署[3]。

2.4不斷創新扶持方法,努力打破要素束縛不論是技術、資金,還是人才、土地方面的轉型升級,財務部門都要持續創新機制,加強要素保障。

2.5持續加深管理的改革,保障政策的積極落實本著深化財稅管理改革,財稅運行為基礎,加快財稅法制的建立,充實制度體系,提升財稅法制化水平。

3結論

將重點突出,將難點突破,將保增長以及產業提高的關系處理得當。協調是為了提高,想要真正掌握穩定和協調之間的關系,就要進行創新,通過一定的措施保障經濟的平穩運行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將保持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基層工作做到位,將經濟社會發展及轉變民生緊密結合,讓經濟能夠實現平穩發展。

作者:丁敏單位:鄂爾多斯職業學院

民營經濟論文:旅游產業與民營經濟論文

1.完善法律法規。

盡快研究、出臺規范民營旅游企業投資行為的具體地方性法規及實施細則,對實際執行中一些不按照規定擅自開發、突破限制性政策盲目建設、投資開發強度過大造成資源不可恢復性破壞、侵蝕公有資源、使用權不明確等行為做出明確界定,并確定嚴厲的處罰標準,使相關部門在對民營旅游企業進行資源開發行為監管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造成投資浪費和文物、環境的破壞。

2.加強監督管理。

嚴格實施項目開發評估制度。堅持“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對所開發的項目實行嚴格的資產評估、審批制度,科學地確定旅游景區的承載能力,運用行政的和經濟的手段控制旅客超量涌入景區,避免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同時,要確保項目開發在區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的框架指導下進行,堅決禁止違反規劃、僅憑個人興趣好惡亂開發等破壞資源的短期行為,切實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科學推進資源保護與利用。嚴格民營旅游企業“進入退出”。采用公開招標等公平競爭性手段吸納民營旅游企業進行景區開發,對中標企業進行深入調查,摸清實力底數,確保企業制度完善、有投資實力、社會責任感強的民營企業進入旅游產業。同時,要簽訂經營合同,約定投資數額、開發時限、建設內容和發展目標等內容,作為有效規范和制約民營旅游企業的依據,保證旅游景區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建立強有力的監督約束機制。對企業開發建設進行嚴格的監管,要精心謀劃,選擇優秀施工隊伍,嚴格施工監理,確保工程質量,注重細節,把每個項目做精,開發出獨具魅力的旅游精品。經營期間,要對生態環境實行定期監測,確保生態資源的可持續保護。

3.完善旅游配套功能建設。

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在對景區開發建設的同時,加強對交通、住宿、餐飲、文化娛樂等配套設施的建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對交通、環境治理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可采取政府主導、支持,企業參與、配合的方式來降低民企參與文化旅游產業的資金壓力。做好社會安全、緊急救援及旅游接待輔助設施建設,加強旅游人力資源管理,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服務。

4.規范民營旅游企業融資方式。

企業融資是企業成長的過程,也是企業走向規范化的過程。要引導民營企業在融資過程中,不斷促進企業走向規范化,通過企業規范化來提升企業融資能力。一是要提高民營企業對融資的認識,要看到融資不僅僅是到銀行貸款或是股權融資,還可以通過租賃、擔保、合作、購并等方式來達到融資目的。二是要重視融資過程,聘請經驗豐富、渠道廣泛的專業融資顧問對企業融資及資本的運用進行整體的策劃,充分考慮融資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和解決方案。三要通過企業自身管理體制的完善來避免企業擴張過程中的經營風險,提高還本付息能力。

5.引導民營旅游企業提高組織與管理水平。

通過規范民營企業參與文化旅游產業的具體政策措施來促使民營企業從景區整體開發建設出發,既要考慮經濟效益,更要考慮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鼓勵企業走專業化、集團化道路,增強企業實力,打破多家企業分散建設、分散經營同一景區的狀況。通過對整個景區的統一規劃來提升企業組織與管理水平,以促進景區文化的統一、品牌效應的形成和文化旅游收入的增加,最終達到民營旅游經濟的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目的。

作者:崔沖李珊珊單位:河北省保定市雄縣科協河北省經濟信息中心宏觀處

民營經濟論文:產業集群的民營經濟論文

一、主要做法

1.集聚要素資源,服務木材首位產業。在工業化快速推進、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如何實現快速發展,葉集人意識到,沒有特色,就沒有靈魂,就沒有競爭力。試驗區領導審時度勢,立足于葉集木材基礎較好,無論產業規模還是企業數量,在區內外乃至全國都具有較強的影響力這個最大的區情,著眼于國家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給木材產業發展帶來的新機遇,把家具產業定位為全區首位產業,今年試驗區專門出臺了《關于加快家居產業園建設促進家具首位產業發展的意見》,集聚土地、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資源,做大做強家具產業,使葉集成為名符其實的“中國建筑模板之鄉、人造板生產基地、中國中部家具之都”。

2.實施“兩個萬畝工程”。園區是承載項目的大平臺。為進一步推動家具產業發展,試驗區2013年規劃并實施了占地2萬畝的“中國中部家居產業園”和占地1萬畝的“木竹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兩園遵循節約集約、集群集聚發展的理念,嚴格執行項目準入標準,實現錯位發展,彰顯各自特色,逐步形成了家具和人造板生產兩大板塊。3.推進木材產業升級,提升附加值。葉集木材產業經歷了從原材料到半成品再到人造板的兩次轉型,目前正在經歷向木地板、家具制造的華麗轉身,正在實現第三次大跨越大提升,實現產業蝶變。

二、借鑒葉集試驗區經驗,加快六安產業集群快速發展

葉集經驗表明,產業集群無疑是落后地區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區域經濟增長質量、提升區域經濟整體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1.發揮政府作用,引進龍頭企業,培育壯大本土企業。圍繞六安市委市政府確定的農產品加工、采礦冶金、汽車零部件、紡織服裝、建材、家電印刷包裝等6大主導產業進行培育引導。各縣區要培育壯大1~2個產業集群,土地、稅費等相關優惠政策要向具有行業示范引領作用的龍頭企業傾斜,以夯實產業集群發展的基礎。農產品加工業通過雨潤集團、西商集團的帶動,延伸了肉類加工產業鏈,當前要進一步開拓市場,消除市場分割,盡快實現設計產能;要以“六安茶谷”項目建設為載體,致力綠色發展,大力發展茶葉產業和油茶產業,提升六安瓜片、霍山黃牙、舒城蘭花在華東及全國茶葉市場的影響力、號召力。紡織行業要通過寶利嘉紡織、艾萊依服飾等企業的示范帶動,進一步促進產業高端化,增強品牌帶動力。采礦冶金行業通過實施鐵礦深加工項目,提升產品附加值,當務之急是要加快在建項目進展。裝備制造業內抓技改,外引龍頭,裝備成套化率要明顯提升。做大做強齒輪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帶動我市汽車零部件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2.發揮比較優勢,堅持品牌發展戰略,鼓勵技術創新。企業的競爭最終要靠產品之爭、質量之爭和品牌之爭。堅持品牌發展戰略,打造品牌簇群,運用品牌效應壯大產業集群。抓緊制定并實施有效激勵機制,重點扶持“迎駕”、皖西白鵝、六安瓜片等一批市場信譽好、開發潛力大、科技含量高的知名品牌和企業,對獲得“中國品牌”、“中國馳名商標”及省級名牌產品的企業給予獎勵,鼓勵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進行以自主創新和節能減排為重點的技術改造創新,促進產業升級。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設立自己的研發機構,鼓勵大學、科研機構進入集聚區與企業結成緊密聯盟,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自主開發或聯合開發的技術創新機制。

3.圍繞產業鏈,突出特色,努力打造大別山精品旅游區。旅游業發展具有鮮明的產業鏈特征,包括旅行社、飯店、餐飲、旅游景區、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旅游產業中各企業之間不僅僅是競爭,更是合作互補,這就需要接通孤環和斷環,圍繞特色,培育核心企業,促進旅游業快速發展。一是充分利用大別山優美的自然環境,開展山水觀光綠色之旅。抓住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碧波蕩漾的水面這一賣點,統籌規劃景觀線路,讓六安成為一個生態優美的大景區,吸引親近自然的游客。二是依托紅色、古色的文化魅力,開展大別山多彩文化之旅。打好大別山和八公山兩大品牌。一個是革命圣山,一個是文化圣山———文化巨著《淮南子》。壽縣古城及八公山旅游依托楚漢文化,在夜游上下功夫。為什么人們到延安、井岡山,就是不到大別山,紅色大別山的賣點在哪?筆者認為從文化的角度看要打好“悲情”牌。我們是紅四方面軍的圣地,是非主流,曾經的當家人是,后來成為中國革命的叛徒。到達延安,紅四方面軍主力西征,損失慘重。孤身回來,說,你回來就好。解放后皮定均將軍飛機失事,“東南失棟梁”,張愛萍將軍悲痛欲絕。悲劇比喜劇更能長久地打動人。所以要打好“悲情”牌。通過洪學智、許繼慎、許世友、王明等著名將軍、傳奇名人,構建軍事文化景區,融入現代元素,發展動漫創作、文化演藝等現代文化創意產業。三是依托知名企業的參與,加大旅游工藝品、戶外服飾用品、旅游度假區、旅游住宿餐飲等領域投資開發力度,促進旅游產業發展。建議與中旅集團、中青旅集團這樣既有資源又有客戶的企業深度合作,與全國著名演藝企業———宋城演藝集團、北京印象創新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合作,打造六安千古情、印象大別山,實現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體驗游的轉變。四是依托老百姓參與,發展農家休閑游。充分利用我市處于長三角以及合肥經濟圈的優勢,帶動農家樂、土特產品、手工藝品的熱銷,帶活農村農業經濟,吸引游客更多享受田園樂趣,感受農耕傳統,讓農民成為現代旅游業的參與者。

4.構建公共服務平臺,為集群企業提供周到便捷服務。當前,要實行更加積極的金融扶持政策,政府扶持資金要向民營經濟產業集群傾斜;完善支持民營經濟產業集群發展的人才培訓體系,為企業發展培養更多的實用型人才。搞好專業市場建設,加快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步伐,大力培育物流市場主體,加強電子商務平臺和物流節點建設。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溝通企業、制定行業標準、規范行業秩序、協調行業糾紛、保證行業公正等方面的作用。與此同時,加快發展技術咨詢、信息、市場調查、會計、法律等中介服務體系,為集群企業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務??傊?,產業集群模式是增強民營企業競爭力,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理性選擇。

作者:陳兆清單位:中共六安市委黨校

民營經濟論文:上市公司民營經濟論文

一、當代紹興民營經濟的集群化成長與資本積聚

當代紹興民營企業的成長呈現出現代企業集群化發展的特征。紹興形成了以紡織印染、黃酒生產、機械制造、化工原料、醫藥產品、廚電產品、銅加工以及特色農產品為主的區域化民營企業產業集群。2008年全年全市38個塊狀經濟有企業5.64萬家,職工76.87萬人,總資產2502.46億元。其中銷售收入在100億元以上的塊狀經濟有11個,同比增加2個。其中:紹興縣的紡織業塊狀經濟1092億元和紡絲業塊狀經濟105億元,諸暨市的五金制造業塊狀經濟455億元、襪業塊狀經濟331億元、織造業塊狀經濟261億元、鋁塑管材塊狀經濟213億元和珍珠業塊狀經濟166億元,上虞市化工塊狀經濟140億元,新昌縣軸承業塊狀經濟130億元,嵊州市領帶塊狀經濟143億元、機電塊狀經濟109億元。改革開放以來嵊州逐步形成了領帶服裝、電器廚具、機械電子三大主導企業。全市現有領帶服裝生產企業1700多家,年銷售收入超過150億元;電器廚具生產企業500多家,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機械電機企業1000多家,年銷售收入90億元。嵊州先后被命名為“21世紀國際性領帶都市”“中國絲針織服裝生產基地”“中國最具影響力紡織之都”“中國廚具之都”“中國電聲零件之都”和“中國小功率電機生產基地”。大唐襪業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歷經創業、茁壯成長、迅速提升三個發展階段,形成了集襪業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和輕紡原料市場、勞動力市場、襪業機械及配件市場、聯托運市場、襪子銷售市場等五大市場于一體的發展格局,構成了紡絲、回彈、織襪、繡花和染整等前后道配套的專業分工協作、產業集聚度高的產業體系。是全球最大的襪子生產基地,浙江省21世紀最具成長性的十大國際性產業集聚區之一,舉世聞名的“國際襪都”。1980年,山下湖有近400戶農戶大膽從外地引進技術,開始小規模人工養蚌育珠。80年代初普及到山下湖全鎮95%以上的農戶,年產珍珠達20多噸。1983年后,珍珠繁育、養殖、加工一條龍逐漸形成。1996年后,珍珠養殖逐步走上了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生產之路。到2008年,諸暨山下湖鎮淡水珍珠養殖面積突破40萬畝,年產量占世界淡水珍珠總產量的70%、全國總產量的80%。

店口五金產業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20世紀80年代店口銅加工產業開始興盛發展。90年代初,隨著中國南方五金城的建成,店口實現了由鎮到城的跨越式發展。2008年,全鎮擁有工業企業4018家,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企業100多家,超億元企業21家,上市企業2家,海亮和盾安分別進入中國企業500強和制造業500強。紹興市是建筑大市,多年來,建筑業產值、利稅和創省部級以上優質工程等指標保持全國地級市首位。十一五計劃以來,我市建筑企業飛速發展,高資質企業不斷增加。大型骨干企業生產規模、市場份額增長較快,其競爭優勢得到進一步加強。至2010年年底,紹興全市從事建筑業的民營企業有780家,其中包括17家特級企業,113家一級企業。全市建筑業總產值3243.16億元(含建筑企業在外地的施工產值)。據紹興市基本單位名錄統計資料顯示,截止2012年底,注冊地在紹興的1683家建筑業法人單位,共有從業人員127.1萬人。諸暨市環保裝備產業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末,2001年11月,諸暨環保裝備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正式在牌頭鎮建立,2002年12月,被命名為“國家火炬計劃產業基地”,2006年,由菲達集團牽頭,浙江大學、省環保產業協會等共同參與建立省環保裝備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基地累計有省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1家,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已基本形成產品生產、技術開發、工程設計與咨詢服務相配套的產業體系。十一五以來紹興民營企業成為推動戰略性新型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盾安集團、精功集團、臥龍集團、萬豐奧特集團以技術研發為核心,以資本運作為動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推進高新制造業的升級發展。新昌制藥廠與新和成作為紹興民營制藥企業,借助資本市場力量,推動企業產能擴大與產品研發走在國內制藥行業前列。在節能環保領域,作為上市公司的菲達集團也在資本市場上吸引更多投資者的關注。改革開放以來,紹興第三產業發展異軍突起,重點商貿項目推介會紅火開展,各種節會活動規模逐年擴大,服務業迅速發展。截止2010年紹興地區396個商品交易市場實現商品交易額1767.06億元,其中有42個成交額超億元的商品交易市場,5個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超過100億元。中國輕紡城在2010年的交易額達438.64億元。

二、紹興民營企業上市公司的興起與發展

紹興地區民營企業上市的上市過程開端于國有企業與集體企業的改制。在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改制過程當中,紹興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其中,一些企業實現了借殼上市、借船出海。1997年,紹興輕紡城成為全國現代企業改制的試點企業。同年紹興著名的制藥企業震元堂與黃酒名企古越龍山成功進入中國資本市場。2000年以來,紹興民營企業特別是楊汛橋地區的企業,積極拓展國內外資本市場。浙江玻璃、寶業集團等實現在香港主板上市。2004年底,紹興板塊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異軍突起,臥龍科技、菲達環保、浙江龍盛成功成為上市企業。深圳交易所中小板塊的開設為新和成、精工科技、盾安環境、京新藥業和三花股份開辟了走向資本市場的通路。2008年紹興地區的民營企業上市公司數目與市值在浙江省各個地級市中居首位,在全國地級市中排名第二位。中國資本市場上紹興民營企業表現活躍,并購重組活動頻繁。2010年紹興上市公司數目發展到41家,包含11家境外上市公司。2011年底,紹興共有上市公司49家,全年上市公司融資額90.86億元,其中新增的7家上市公司首發融資額為51.43億元。2012年資本市場上紹興板塊上市公司達52家,紹興成為全國地級市中排名第三的資本強市。2012年紹興板塊上市公司在紹興規模以上企業中貢獻了20%的凈利潤和38%的地方稅收,成為區域民營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三、當代紹興人經濟發展經驗與特征

當代紹興人經濟的發展是自下而上的草根型市場經濟模式發展的產物。當代紹興人經濟的發展歷程也是新越商創業精神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從傳統手工業到現代工業經濟,從家庭作坊到上市公司,當代紹興民營經濟的發展呈現出資本化、開放性、跨區域與國際化的四種特征。當代紹興人經濟的發展歷程當中,不斷涌現的名牌企業、名牌產品與知名企業家為紹興人經濟的進一步整合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第一,紹興人民營經濟的發展是自下而上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紹興人民營經濟具有鮮明的草根經濟特征,體現了窮則思變、敢闖敢拼的創業精神。以越商特有的“四千”精神開端,當代越商民營企業發展了以創新求變、適應發展為主旨的自我轉型升級模式。第二,紹興人民營經濟的發展以傳統的紡織印染、建筑業、機械制造為基礎,具有區域化的工業經濟特征。從小規模的塊狀經濟到現代化的產業集群,紹興民營經濟的發展經歷了集體企業、鄉鎮企業、公司化企業、大型跨區域企業集團到上市公司的現代化演進歷程。第三,植根于紹興區域的民營企業經濟具有資本化、開放性、跨區域與國際化的四種特征。紹興民營企業是較早接觸國內外資本市場,通過并購重組、借殼上市、IPO上市實現民營資本證券化發展的企業集團。植根于紹興的民營企業如盾安集團、精功集團等大型企業早已將生產基地與營銷網絡拓展到全國范圍與國際市場。以龍盛集團、三花控股、臥龍集團、萬豐奧特等為代表的紹興民營企業,已經開始通過國際資本運作進行國際化布局。第四,從資本市場的紹興板塊到國際知名的企業化集團,紹興民營企業創立和發展了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品牌。當代紹興民營企業憑借一批響亮的著名品牌使得區域工業經濟的發展極具競爭力,也為傳統工業與傳統產業的整合、升級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紹興建筑與紹興制造業在國內外市場都具有較好的品牌競爭力與行業口碑。

作者:袁建偉單位:紹興文理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民營經濟論文:內生增長民營經濟論文

一、內生增長理論的相關研究成果

內生增長理論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主要研究影響經濟長期增長率的內生因素及其增長機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企業因對員工開展教育、培訓等活動形成了人力資本,因研究與開發、創新等活動形成了知識積累與技術進步,基于此,內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主要源自于內生因素。PaulRomer(1986)提出了內生經濟增長模型,他認為影響經濟增長的根本因素是知識和技術研發,提出了以知識生產為基礎的知識溢出模型。[2]RobertLucas(1988)提出將人力資本積累引入內生增長模型,分析了人力資本及技術水平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3]在此基礎上,Romer(1990)提出了第二個內生增長模型,經濟增長需要投入包括資本、勞動、人力資本和技術在內的四種內生因素,同時,分析了研究與開發(R&D)對經濟增長的積極貢獻。[4]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理論家開始在壟斷競爭假設下研究經濟增長問題,提出了新的內生增長模型,主要包括:產品種類增加型內生增長模型、產品質量升級型內生增長模型、專業化加深型內生增長模型,從而為內生增長理論打開了新的篇章。在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積累相互作用的方向上,HuwLloyd-EllisandJoanneRoberts(2002)建立了一個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相互作用的雙引擎增長模型。[5]他們把知識分為3種不同的形式:技術部門的前沿知識(frontierknowledge)、通過教育和經驗獲取的內化于個人的知識(knowledgeem-bodiedinhuman),以及教育系統中的公共知識(disembodiedknowledge)。StephenKosempel(2004)提出了類似的創新與人力資本積累相結合的模型,人力資本積累都是內生決定的。[6]在技術變化方向上,DaronAcemoglu(2002)在PaulRomer(1990)和GrossmanandHelpman(1991)的產品多樣化框架的基礎上提出,企業的研究與開發部門能夠自主選擇利潤最大化的技術進步方向。[7]Acemoglu(2007)進一步討論了技術進步的方向。[8]綜上所述,內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的持續發展是由內生因素決定的,這些內生因素包括:第一,獲取新“知識”(包括創新、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積累等);第二,將新知識運用于生產(市場條件、產權、政治穩定以及宏觀經濟穩定);第三,提供運用新知識的資源(人力、資本等等)。

二、安徽民營經濟內生增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根據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一個地區經濟的持續性增長最主要源自于創新、人力資本、技術、知識等內生要素,而安徽民營經濟的發展在這些內生因素上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

(一)內生增長中的人力資本匱乏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安徽省許多民營企業缺乏戰略眼光,專注于短期策略而忽視了長期規劃,不重視對員工個人發展需求的重視,缺少專門的業務技術培訓,缺乏穩定長效的人才機制??傮w來看,難以吸引到高級管理人才和尖端的技術創新人才,使得企業的發展一直處于低層次領域中,無法抓住適當的時機進行轉型。1.民營企業“用工難”、“人才缺”。安徽省政府2013年重大研究課題《構建安徽中小企業發展扶持體系研究經研究》課題組調查表明,安徽中小企業中用工有困難的企業占57.26%,困難很大的企業占21.47%。38.74%的企業認為獲得勞動力非常難或比較難,50.7%的企業認為管理人才獲得非常難或比較難,61.27%的中小企業認為技術人才獲得非常難或比較難。2013年上半年,安徽統計部門曾對469戶民營中小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其中205戶企業很難招到工人,185戶企業近年來一直缺工。同時,民營企業中尤其是中小企業,人才學歷層次、專業技術等級和專業技能等級較低,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缺乏,難以滿足企業發展與轉型升級的需要。安徽省委組織部與安徽省統計局聯合調查顯示,安徽省非公有制企業(單位)從業人員中,研究生僅占0.3%,大學本科占3.2%,大學??普?0%,中專及高中的占32.7%,初中及以下的占53.9%。同時,經營管理人員僅占從業人員14.7%,專業技術人員僅占從業人員的8.7%,高、中級技能人員僅占10.7%,高級管理人才、高層次人才、復合型人才和生產一線的高技能人才短缺。吳宗華(2012)通過實證調研發現,安徽民營企業中最短缺人才為高級管理人才,占人才缺口總量的47.6%;其次是研發人才與技能型人才,占人才缺口總量的42.8%。[9]2.民營企業人才流失、閑置現象嚴重。首先,人才流失快,而且流失的往往是高素質人才,一些不勝任工作崗位的人員反而難以淘汰。調查顯示,安徽省中小企業普通員工年度流動率已高達50%,中高層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每年約有20%的流動率。許多非公企業還存在較為嚴重的隱性流失現象,即員工不愿或難以發揮其能力和潛力。企業人員流動頻度的不斷加快,使得民營企業招聘和培訓成本增加,許多企業家反映企業承擔了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培訓成本。其次,缺乏輪崗、培訓、績效考核、激勵等有效人才管理措施,安徽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很難做到“人崗匹配”和“人盡其才”,存在較為嚴重的人才淤積、浪費現象。同時,家族式企業及管理方式導致不適合企業快速發展的“皇親國戚”占據企業重要部門和崗位,與崗位相匹配的優秀人才無法進入。以上因素都使得安徽民營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陷入了招聘—流失—再招聘—再流失的惡性循環之中。3.人才開發缺乏組織機構和制度保障。安徽民營企業營銷部門、技術部門甚至包括財務部門都配備精兵強將,并得到充分重視和有效激勵。而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則存在編制少、職能不全、從業人員缺乏知識和經驗、激勵不足等現象。調查顯示,安徽民營企業中,45%的企業沒有獨立的人力資源部門,36%的企業將人力資源工作放在企業的行政部或辦公室。在許多企業中,人力資源部門處于從屬地位,不到5%的非公企業設立副總級人力資源部門,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經常參與企業重大決策的只有23%。另外,5.8%的企業沒有任何書面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和流程,76.5%的企業表示人力資源制度和流程不全面、不完善或不能很好執行。

(二)內生增長中的技術創新不強人才匱乏導致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產生了安徽民營企業產品技術含量低、缺少核心競爭力、產業轉型困難取代等一系列問題。盡管近年來,安徽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提升。2013年,全省民營經濟總量中,結構調整優化,第三產業比重提高,增加值為3271.7億元,增長11.3%。同時,我省民企百強日益注重技術創新、改造、品牌建設,通過各種途徑提升市場競爭力。數據顯示,77.4%的企業開展自主開發與研制,51.4%的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超過45%的企業引進人才、引進技術。研發投入不斷增加,營收百強中56家企業填報了研發費用36.77億元,比2012年增長20.4%。廣東美的集團蕪湖制冷設備有限公司位居研發投入首位。省統計局調研數據顯示,2013年底,在全省1618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了297個產學研經濟實體和725個產學研合作研發機構。[10]在安徽民營經濟產生與發展的創始階段,由于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供給的不足,在產業選擇上從門檻較低的、技術含量低進入,也符合民營經濟最初發展的客觀條件。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間競爭激烈等外部因素促使安徽民營各類企業都在謀求轉型。安徽省的民營企業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較低的加工業、采掘業、建筑業、餐飲住宿業等一般競爭性領域,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企業僅占8%,總體上處于產業鏈的中下游,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都比較弱,轉型升級壓力較大。安徽省中小企業協會調研發現,當問及企業是否有轉型升級意愿時,所有被調查企業都希望通過轉型升級來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發展。多家企業高管人員對目前企業仍然存在“粗放經營、產業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創新不足”等現象比較擔憂,對轉型升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比較認同。但安徽省中小企業協會調研同時發現,54.55%的企業沒有經歷過轉型升級,只有11.32%企業已成功實現轉型升級。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企業家害怕承擔風險,存在觀望態度,比如經營成本會上升、風險會增加等問題。民營企業家中流傳的一句話“不轉型是等死,轉型是找死”很耐人尋味。24%的企業認為“轉型升級風險太大,企業難于承受?!倍侨狈D型升級資金。30%的企業認為“轉型升級所需投資規模大,企業難于籌措”。三是缺乏人才支持。中小民營企業規模小,很難承受高級研發人員的雇傭成本,一線高級技術工人緊缺且流動性大,企業想對工人進行培訓,但又怕培訓完,高級技工又跳槽了,人財兩空。

三、安徽民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增長路徑選擇

(一)基于內生增長理論的人力資本積累路徑內生增長理論表理,獲得經濟增長的內生因素之一就是人力資本積累。從安徽民營經濟的發展歷史與現狀上看,重視經濟主體的人力資本積累能為其帶來新的跨越式的發展。在人力資本積累的過程中,需要注重民營企業與政府兩大主體的共同作用。首先,民營企業是人力資本積累的主體和主要受益者,應從企業內部加大對人力資源的投入,包括營造良好環境,建立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完善并落實企業內部的招聘、培訓、考核、激勵等人力資源政策,積極探索引進、留住人才機制。其次,政府應利用政策杠桿在民營企業外部建立良好的人才培養氛圍,提供人才服務平臺,為民營企業提供人才信息服務,推動人力資源的供求平衡。同時,針對安徽省制造大省的產業特點,一方面加大各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調整力度,按需培養高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倡議民營企業內部創建安徽中小企業大學,組織開展全員培訓。

(二)基于內生增長理論的技術創新提升路徑技術進步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內生因素,既包括了研究與開發方面的投入,也包括了科研技術人員的投入。安徽民營經濟從整體來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還較薄弱,科技投入不足阻礙了生產技術的提高,從而造成了要素質量和要素使用效率不高。借鑒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經驗,政府應利用財稅政策對實現技術創新的民營企業給予相應的獎勵與扶持。一是引導企業加強自主創新。支持中小微企業申報技術創新項目、專利、馳名(著名)商標等。二是組織實施一批中小微企業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項目,引導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三是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企業(工程)技術中心、成果轉化服務中心等組成網絡化服務體系,對中小企業開放科技資源并提供技術支持。四是建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積極推動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技術研發戰略聯盟。

作者:戴春倪良新單位:安徽經濟管理學院

民營經濟論文:政治訴求民營經濟論文

一、當前我國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政治體制障礙

近幾年來,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諸多發展困境,有民營經濟本身的問題,也有政治層面方面的制約因素。在本身問題上,如:起步水平較低,原始積累不足,低水平重復投資較為普遍;投資盲目性較大、追求目標短期化;職業操守不強,不正當競爭、制假造假、損害環境等現象時有發生;多數民營經濟發展缺乏長期戰略和長遠眼光,科技含量不高,人才儲備不足等。本身存在的問題需要自我改進,而政治層面的制約因素則需要黨和政府根據實際情況扎實推進政治改革。目前我國民營經濟存在的對政治層面制約因素大致有:其一,政府部門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監管隨意性大?!耙罊啾O管”的模式明顯,難以過渡到“依法監管”上來。導致民營投資的管卡多、手續雜、費時長,增大了民營經濟發展的交易成本。造成在政府對民營經濟的監管上不作和亂作為的現象頻繁,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該管的沒有管好,不該管的亂管。這需要我們明確政府的監管職權,把監管職權限制在法律的范圍內,依法懲處政府在監管問題上的不作為和亂作為。其二,在“市場準入”上實質性不公平待遇。目前,許多領域對民營投資雖沒有明文規定的限制,但是民營經濟在市場準入方面與國有經濟甚至外資經濟仍然存在著很大的政策差異。民營經濟在投資領域、能源供應、貸款支持、征用土地、人才使用等方面與國有經濟、外商經濟享有同等待遇的相關政策也不完善或難以落實,多數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和文件上,缺乏制度和法律性約束。聯想集團董事長柳傳志曾對《瞭望》周刊說:“對于民營企業而言,最大的改革紅利,就是政府能夠給企業發展創造一個非常透明、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逼淙?,財稅政策不平等。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的財稅政策是不平等的也是眾所周知。現在我們發現,民營經濟對國家的財政稅收貢獻大,相反國有壟斷性部門的收入上繳比例卻不高,利潤多辦成了企業內部員工的工資福利。這與國有經濟的定位是嚴重不符的。其四,民營經濟從業人員表達政治訴求的途徑不寬泛,政府決策的影響力不夠高。

二、當前我國民營經濟的政治訴求及其政治參與

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是民營經濟的目標。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和法律上層建筑是實現經濟利益的重要保證,是經濟利益最為可靠的保護閃。政治參與和政治訴求無疑是實現其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馬云說:“中國企業家不懂政治,就做不好經濟?!敝禺a商馮侖多次說過,要與政府談戀愛,但不能結婚。

(一)當前我國民營經濟的政治訴求。近年來,一些民營企業家如梁穩根、馮侖、張瑞敏、許小年等頻頻發聲,呼吁政府給予民營企業家更多的政治權利。如:“人大常委中為什么不能有民營企業家?”、“為什么政協常委中只能有三個民營企業家的名額?”、“希望給予民營企業家明確的政治身份”類似的言論反復出現?!吨袊髽I家》雜志研究部在十八大之前針對“民營企業家最關心的問題”做了一次調查。按回收問卷統計,民營企業家們最關心的問題依次是:1,降低企業稅收負擔,41%;2,拓寬民企融資渠道,33%;3,切實保護私人產權,26%;4,打破所有制歧視,20%;5,采取新一輪經濟刺激政策,15%;6,分配改革,縮小貧富差距,15%,7,國企改革,改變“國進民退”現象,11%;8,減少政府過多干預,9%;9,提高民營企業家的政治地位,5%。十八大已經召開了2年多,很多政策也相應做了調整,但是很多體制性的障礙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解決得了的,很多問題到現在依然存在著。不過也有一些民營企業家表達的政治訴求與當今中國國情和政治氣候不相一致,比如個別民營經濟主張私有化運動、主張憲政民主等等自由化思潮,我們應該慎重對待。

(二)當前我國民營經濟的政治參與。政治參與是實現其政治訴求和政治目標的重要手段。?政治參與的一般意義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政府的決定與政府活動相關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為。政治參與手段有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當前我國民營企業家政治參與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媒體發生,表達政治訴求。報刊雜志、記者專訪、公開發文、微博等網絡社交媒體是表達政治訴求的重要方式。這種方式表達的政治訴求傳播快、爭議大、影響深遠。二是參加或組建各種非政府組織(利益集團)如協會、商會對政府決策產生政治影響。三是參加政治選舉,直接和間接表達政治訴求。一部分優秀的民營企業家通過選舉或者任命的方式獲得一定政治職務,如工商聯成員、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等等,可以直接參與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但是比例和級別問題仍然當前民營企業家關心問題。

三、當前我國民營經濟的政治訴求的合理性分析及其政治改革的選擇性

政治訴求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參考材料。但是政治訴求不一定都是政治改革的內容,關鍵是看政治訴求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對今天的中國而言,就是民營經濟的政治訴求是否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要求。就《中國企業家》雜志社所載的10大關心問題和近年來一些企業家言論而言,大多數訴求的合理的,也是我們必須加大力氣改革的。比如降低企業稅收負擔、拓寬民企融資渠道、切實保護私人產權、打破所有制歧視、采取新經濟刺激政策、分配改革,縮小貧富差距、減少政府過多干預等等,這些問題不改革,勢必會阻礙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但是在政治改革中我們也得慎重考慮一些政治訴求的合理性問題。因為一些言論和政治訴求與當前自由化思潮有相似之處。一是劃清合理政治訴求與主張全盤私有化的界限。就民營企業家關心的“國退民進”問題而言。首先,國有經濟必須控制的領域和范圍要明確具體。其次,以前由國有經濟控制,現在可以適當放寬讓民營資本進入一些領域和行業。其三,這些行業和領域主張擴大私有化的范圍會不會影響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私有化會不會造成利益格局固化,貧富差距等。二是劃清合理政治訴求與主張西式民主與多黨制的界限。當前一些公知打著保護私財、推行“真民主”的旗號提出很多不合時宜的政治主張,一些民營企業家也參與進來,影響較大。比如:近年來政府和房開商在土地征用和房子拆遷問題上不依法辦事,屢屢釀出事端,他們打著保護弱勢群體利益的旗號出發提出私有化才是真正保護私有財產的有效方式;一些企業家公知不深刻了解中國的政黨制度和歷史文化因素,大肆渲染共產黨的“實質上的”是造成中國今天諸多問題的直接原因,盲目提倡西式民主,迷惑相當一部分人。三是要仔細研究民營企業家參政的比例和級別與政權性質是否會改變的問題。民營企業家參政無疑有助于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這也是必須的。企業家也是人民,人民代表自然有企業家代表,這是毋庸置疑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工商聯、各級人大和政協都有民營企業家比例。如何才能使民營企業家有效地參政議政,這是需要深入研究和考慮的。

作者:韓瑋單位: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民營經濟論文:東北地區民營經濟論文

一、制約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根源因素分析

(一)區位特征分析1.地緣特點分析本文所闡述的東北地區是指包括我國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三個省份,土地面積79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的8.2%。從自然地理區位來看,東北地區處于東北亞的中心地帶,東鄰朝鮮、北接俄羅斯,西連蒙古,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具有參與國際經濟發展的地理優勢[3]。但就我國國內版圖來看,東北三省是遠離沿海的內陸省份,交通相對閉塞,無論在地理、氣候、文化、歷史等方面都與我國東中部經濟發達地區具有一定的割裂性。東北地區遠離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繁榮發展地區,受其經濟輻射效應幾乎為零,為其經濟發展帶來一定局限性。2.自然資源特點分析東北地區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不僅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同時擁有大量的石油資源、煤炭資源。建國初期,東北地區的鋼鐵、純堿、燒堿、變壓器、原煤、原油、電力和水泥等產量居全國重要位置。伴隨經濟的發展,東北地區憑借豐富的資源優勢,多年來始終采取粗放型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隨著資源的消耗和枯竭,經濟發展面臨停滯和不可持續性。由于長期的粗放型資源開采,東北地區資源開發的高峰期已過,自然資源嚴重枯竭,生態環境遭遇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正面臨資源枯竭帶來的一系列的后續問題。2002年國務院確定的44個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中,東北地區的資源枯竭型城市有16個,占總數的36.4%。3.思想觀念特點分析東北地區是我國最早進入計劃經濟體制,最晚退出的地區,由于長期的計劃經濟,導致東北地區居民觀念仍具有較強的計劃經濟思想慣性。人們在思想上偏重于國有經濟,計劃經濟思想強烈,特有的“黑土地思想”導致東北地區百姓開放意識、商品意識和市場競爭意識較差。同時在改革開放之初,政府對民營經濟發展認識不足,對民營企業重視和支持不夠,服務意識較差,政府官員的官本位意識較深,這些都嚴重制約了民營經濟發展。

(二)所有制結構特點分析建國初期,東北地區作為我國“工業基地”,國家不斷地將一系列的重點項目建設在東北地區,“一五”“二五”期間建成大批大型國有企業,成為東北地區經濟發展重要支柱,是我國國有經濟最集中的地區之一[4]246-271。60多年來,面對國內經濟發展和市場環境的變化,東北地區的體制性、結構性、階段性矛盾日益顯現,內生增長力量受到抑制,東北地區國有企業逐步走向衰退,但自始至終國有經濟比重過大,嚴重制約東北地區經濟增長。直至今日東北地區市場機制尚未充分得到發揮,延緩了市場化進程,嚴重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空間。2005年東北三省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7171家,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2673家,占工業企業總數的15.57%,創造工業產值11911.8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63.23%。受東北地區所有制結構特點影響,國有企業控制較多產業,民營經濟必然會受到排擠。因此,東北地區民營企業發展空間相對較小,無論是政府扶持力度、人力資源投放還是金融投資等方面,都受到嚴重制約。

(三)產業結構特點分析東北地區作為我國工業基地,“一五”、“二五”期間在國家傾斜政策和大規模投資下,形成了以汽車制造、化工、冶金為支柱的三大產業,重工業發展突出,第一、三產業發展薄弱,產業結構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直至20世紀70年代初期,東北重工業基地的第二產業已經呈現出衰退態勢,但由于東北地區第二產業比重遠超過第三產業,而且第二產業多數為投入大,產出慢的行業,進入的門檻較高,因此民營經濟很難進入,經濟衰退態勢并沒有得到有效抑制。尤其是國有經濟在東北國民經濟占比中明顯偏大,國有企業多數集中在第二產業,擠出效應導致東北地區民營經濟只能集中在附加值較低、技術和資金門檻較低的第三產業。

二、發展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的優勢因素分析

(一)具備優良的基礎設施東北地區作為我國的重工業基地,在改革開放前是我國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區,具有完整的重化工業生產和配套體系,當年國家大量投入的基礎設施,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5]。與其他地區比,東北地區擁有完善和高密集的鐵路網,沈陽鐵路樞紐更是在鐵路客、貨運量上名列前茅。東北南部擁有海岸線2178公里,已經逐步形成東北亞航運中心,不僅有大連港,還有新的億噸級大港營口港,以及具有發展潛力的錦州龍棲灣港、丹東海洋紅港和葫蘆島石河港,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為東北地區民營經濟提供新的發展空間。

(二)具有優秀的人力資源東北地區具有大規模的國有企業,這些發展成熟的國企中具備大量優秀的產業工人,這些工人的勞動技能和綜合素質較高,是技術創新發展的堅實基礎。當面臨國有企業改革,工人下崗,這些勞動工人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優秀的勞動力。另外,東北地區教育水平相對較高,集中了大批高校和科研院所,目前擁有普通高校154所,占全國普通高校的11.3%,本科院校78所,占全國本科院校12.4%;專業技術人才210萬,占全國技術人才10%[4]246-271。教育綜合水平和科技力量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為社會發展提供了充分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三)國有企業改革機遇東北地區作為我國老工業基地,國家曾大力扶持東北地區建設,固定資產投資較大,國有企業擁有巨大的資本存量,并培養和聚集了大量專業技術人才。改革開放后,隨著國家區域發展政策的調整和市場化經濟的發展,資源配置發生改變,而東北地區國有企業轉變較慢,相當一部分的國有企業資產呆滯、效率低下。當這些國有企業從一般競爭性行業和領域退出后,所形成的產業空間、國有資產和大量的下崗人員,都必須而且只能由民營企業來承接。通過民營企業將這些生產要素重新整合,不僅為國有企業保值增值提供保障,也為民營經濟的資本擴張和行業拓展提供條件[6]。

三、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路徑選擇

(一)采取外向型發展,突破區位限制東北地區的地理區位雖然遠離我國東南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受到輻射效應幾乎為零。但其東臨俄羅斯、韓國、日本,是東北亞中樞地帶,是我國參加東北亞區域經濟發展合作的前沿陣地,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區位優勢,加強與俄、韓、日的合作與交流,開展多邊貿易合作、參與東北亞國際經濟開發,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吸引外資,加強與外資企業合資合作,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當前由于東北亞地區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因此為各國之間形成優勢互補的垂直型經濟合作與分工提供可能。因此我國東北地區利用區位優勢,即可發揮優厚的加工工業基礎,承接日本和韓國的產業轉移,也可利用俄、蒙、朝的資源優勢,加強產業加工發展[7]。1.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改變粗放生產方式東北地區資源豐富,多年以來民營經濟發展主要以豐富的資源為依托,采取粗放型生產模式,生產技術落后,產業鏈條短,加工度低。因此,充分利用毗鄰俄、日、韓三國的地理優勢,以提升生產企業生產技術水平為出發點,通過從俄、日、韓引進先進技術設備等方式,建立新型精細化生產模式,將豐富的自然資源進行深加工和精加工之后,再將產成品出口到國外,最終達到提高產品質量,擴大產品市場的目的。由于民營企業機制靈活,能更好地發揮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根據需要有效地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大大促進民營經濟發展。2.引進外資,增強與外企合資合作東北地區大型國有企業主要從事重型機械制造和化工業,行業準入門檻高,因此一般民營企業很難進入,即使想為大型國企生產配套產品也會受到技術制約而很難完成。東北地區利用區域內生產要素和優勢產業,以及為大型國企生產配套產品的契機,大力吸引外資進入,采用民營企業與外資企業合資合作的形式,提升企業綜合能力,在生產和管理方面達到為大型企業配套要求,與此同時可以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生產技術落后等問題。

(二)積極參與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東北地區是國有經濟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這些國有企業大多控制著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國家對其大量的資產投入使得這些國有企業擁有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和企業管理構架。因此積極參與國有經濟戰略調整是發展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但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深化,國有企業結構調整緩慢、部分設備和技術老化,競爭力下降,迫使國有經濟面臨新的挑戰,國企改革勢在必行。民營企業積極把握改革機遇,通過資產重組,兼并、控股、收購、租賃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借助國企改革紅利,以低成本吸納資本,迅速擴張并壯大,將國有企業改革作為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切入點,國有企業改革同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有機結合為民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目前東北民營經濟發展具有規模小,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等發展劣勢,注定民營經濟很難取代國有經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因此根據不同行業中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的比重確定主導企業,實現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在產業內和產業間的配套生產和協作,充分利用東北地區國有大型企業的優勢和機遇,發展產業鏈和中小企業配套群,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三)優化產業結構建國以來,東北地區就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第一產業在東北地區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近些年來農業發展逐步走向衰退。因此,利用民營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化,是解決農業發展問題和民營經濟發展出路的有效路徑。由于民營經濟主體靈活可以采取獨辦、聯辦以及資產重組等多種形式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優化產業結構。東北地區民營經濟在第三產業具有明顯優勢,除了在傳統服務業具有數量優勢外,在現代服務業和新型產業也表現出強勁的競爭力。因此東北地區民營經濟要由傳統的第三產業向現代金融保險、中介服務、物流配送、信息咨詢和要素市場等為代表的現代第三產業轉移。要把第三產業發展與東北地區制造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為制造業提供服務的生產服務業。東北地區民營經濟在未來發展中,必須整合自身的特點和東北地區制造業主導因素,大力發展外包服務業,提高服務的質量,以獲得更大的產業發展空間。

作者:馬嵩單位: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上一篇: 工程經濟管理論文 下一篇: 企業市場營銷研究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先锋资源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久久国产精品 | 欧美亚洲日韩另类中文字幕20 | 在线观看黄a∨免费无毒网站 | 日韩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