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婦產科課程改革和實踐探索

時間:2022-03-05 12:14: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中醫學婦產科課程改革和實踐探索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醫學婦產科課程改革和實踐探索

中醫學婦產科課程改革實踐探索

1、以往婦產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誤區

1.1教學觀念的誤區

1.1.1講得越多,學生學到的知識就越多

在以往的婦產科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包括我在內,存在這樣的誤區,認為為了學生好,講得越多,學生學到的知識就越多。多年來,中醫學專業的婦產科學教學課時少,而內容多、病種雜。為了在有限的時間里,講授大量的知識,教師就采取了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我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加快語速,結果學生難以接受,在相近知識點上極易混淆,教學效果與預期目標背道而馳。學生有個很形象的比喻:上課就像坐飛機。

1.1.2講得越深入,學生就越容易理解記憶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把某疾病講解透徹,比如異位妊娠,從病因、病理、臨床表現再到診斷及鑒別診斷等逐一介紹,力求面面俱到,講清楚、講明白,不放過任何知識點。結果使學生感到內容龐雜,重點、難點多,理解和記憶較難。

1.2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滯后

我校以往由于教學手段較滯后,多媒體教學、先進的教學模型等現代教學工具匱乏。所以教學方法主要是課堂講授,借助板書及一些簡單的教具進行教學。而婦產科學的很多內容較為抽象和難以理解,如胎盤的結構、分娩機轉等。加之由于學生多,見習醫院少,以及婦產科見習的特殊性與不利因素,使學習實踐機會少,降低了學生對婦產科學的興趣。

1.3課程開設時間的問題

在課程開設方面,有時出現診斷學與臨床學科一起開課的情況。診斷學是臨床學科和基礎學科間的橋梁學科,沒有系統的診斷學基礎,臨床學科就會存在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問題。

2、探索與改革

鑒于以上誤區及發現的問題,筆者認為,中醫學專業的婦產科學教學改革可從以下幾點進行。

2.1教學對象準確的定位

我校是專科性質的醫學院校,培養目標是面向基層、面向社區、面向農村的醫療衛生實用型人才。所以要讓學生清楚,我校畢業生主要就業方向是在基層和農村,而單純以中醫為主的醫療機構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基層醫療機構往往需要復合型醫師。在很多情況下,疾病的處理往往先是用西醫的方法解決。由于很多病人在很多時候第一次接觸的就是基層醫生,對疾病的正確判斷、有效處理和及時轉診,無論是中醫學專業還是其他專業,都需要醫師具備各科的基本知識和理論。通過以上情況的了解,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認識到學習婦產科學也是必要的,從而消除偏科思想,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2.2教學觀念和教學內容的改變

改變以往為完成教學任務滿堂灌的情況,和教研室等機構溝通,改革教學內容。根據基層情況,精心挑選教學內容。做到少而精,讓學生重點掌握正常妊娠和分娩、產褥的理論知識、妊娠早期和晚期出血性疾病、產后出血、女性生殖系統炎癥、腫瘤、月經失調和計劃生育等婦產科常見病、多發病。疾病主要講解臨床表現及治療原則,而病理、病機等可簡單講或采取自學方式。

2.3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應用和教學手段的改進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重點知識的掌握、對抽象知識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是必要的。當然需要學校配合改進教學手段及教具等。下面簡單介紹幾種常用而有效的現代教學方法:首先,介紹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即系統講述法,對于學生構建婦產科學系統而連貫的知識體系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其次,隨著我校多媒體教室的建成,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及多媒體教學課件,融文字、圖像、動畫等信息于一體。把有時教師不易講解清楚的問題、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如分娩機制形象直觀生動地展現出來,既激發了學習興趣,又提高了學習效率。尤其對于中醫學專業的學生,生殖系統解剖和生理知識較薄弱,通過利用計算機的功能,展示畫面如人體解剖圖譜、骨盆等,更加利于對該知識了解和掌握。在課時少的情況下,多媒體教學還能壓縮授課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第三,病案教學法對臨床學科的學習是很好的方法。教師準備適合中醫學專業難易適中的典型病案,圍繞該病例組織教學,學生展開討論,提出初步診斷、診斷依據及治療意見。通過該方法可調動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可培養學生的西醫臨床思維能力。還有,婦產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具和模型的使用也非常重要。如講解胎產式、胎方位等概念和分類時,骨盆和胎兒模型的演示,會使該內容一目了然。當然,還可向學校申請仿真模型的購置,如分娩機轉模型、孕產婦模型、婦科檢查模型等,可以給學生帶來臨床的感受,彌補不能在病人身上操作的不足。現在,很多教師和學者提出許多婦產科學教學方法,如PBL教學法、比較教學法、合作學習教學法、情景教學與任務驅動教學法等,在以后的教學中可靈活應用,提高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

2.4合理安排課程開設時間

筆者和相關部門溝通,合理安排婦產科學開設時間。應先開設醫學基礎科,然后是診斷學,最后才是臨床各學科。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系統的臨床思維模式下進行婦產科學的學習。筆者在多年的婦產科學教學過程中,不斷查找問題,走出誤區,不斷摸索適應不同教學對象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以期做到因材施教,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對中醫學專業的學生要從根本上糾正其重視中醫忽視西醫的觀念,在教學上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逐漸形成符合該專業實際的較好教學方法,培養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

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改革的思路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國高職護理專業迎來了巨大的歷史機遇期與挑戰。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改革顯得尤為迫切。就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的學時設置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使用的教材、授課教師、實驗教學現狀進行探討,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認為只有建立適用于我國高職護理專業的基礎課程設課模式,才能充分滿足社會對高層次護理人才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護理服務對象、范圍和內容也在不斷地擴大,對于高層次護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提出在“十二五”期間:“優化護士隊伍結構。進一步增加大專層次護士比例,縮減中專層次護士比例。到2015年,全國護士隊伍中,大專以上學歷護士應當不低于60%;三級醫院中,大專以上學歷護士應當不低于80%,二級醫院中,大專以上學歷護士應當不低于50%”[1]。高職護理專業迎來了巨大歷史機遇期,同時也面臨重大挑戰。只有進一步加快高職護理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建立新型高職護理教育模式,突出護理專業特點,以崗位需求為導向,大力培養臨床實用型護理人才,才能夠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醫學基礎課對高職護理教育而言,是職業技術課的必修基礎課程,怎樣建立職業基礎與護理職業技術課之間的橋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擺在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問題。基礎醫學教育作為高職護理教育的基礎,其成敗直接決定了護士專業素質的高低,因此,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改革顯得尤為迫切。本文就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的現狀進行探討,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

1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現狀

護理職業教育因其自身特點課程改革相對滯后,一些院校在不斷進行基礎醫學課程改革,但僅限于滿足學制要求而削減教學內容,總體上仍未擺脫“以學科為中心”的護理設課及教育模式,這種現狀越來越不適應高職護理教育的人才培養,直接影響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和專業辦學特色。目前,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具體問題如下:

1.1學時設置及教學內容

不同院校高職護理專業的基礎醫學課在學時設置及教學內容方面差異很大,對于同樣的培養目標,使用不同的課程設置,導致最終的教育效果大相徑庭。目前部分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仍然存在基礎課程與專業課學時分配不合理,基礎課負擔過重,課時數占總課時比例過大,學生專業課課時數相對不足,導致后續專業課程的開設受限。基礎課各課程多強調單科的系統完整性,知識過細、過繁,過于強化學科,課程體系仍采用以學科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模式,課程設置為本科或臨床專業的壓縮,內容局限于固定教材、大綱,與專業課程銜接不緊密,與護理學無關的內容較多,嚴重脫離臨床,更忽視了與其它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聯系,造成授課內容交叉重復,缺乏臨床實用性,專業針對性差。

1.2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以教學目的為前提、教學原則為指導,師生為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而共同進行的一種具有某種特定秩序的教學活動,是開展教學的紐帶和方式。為了趕進度,在有限的學時內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我國高職護理專業仍多采用以課堂、教師、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教師習慣“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這種傳統的“滿堂灌”以教師為中心的“一言堂”教學方法,手段單一,沒有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差,不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職業素養及良好醫德的形成,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滿足社會對高層次護理人員的需要。

1.3使用的教材

教材編寫總體上不能適應護理專業快速發展的需要,課程內容針對性差,與護理實踐聯系不密切。護理專業以往多選用的是“供醫學、護理、口腔等專業使用”的通用教材。近年來,已經意識到這點,嘗試改編已有的基礎課教材,力求適用于護理專業,個別出版的教材增加了基礎與護理臨床的結合內容,但多數教材內容安排上缺乏層次;可讀性差,不利于學生的系統性自學和閱讀;生搬硬套的模式化內容太多,具有自己獨特核心價值的內容較少,缺乏系統性;對職業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2]。教材與職業標準對接差,滯后于臨床,難以滿足臨床護理的要求。課程間缺乏橫向聯系,交叉重復,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1.4授課教師

多數教師缺乏護理的臨床經驗,而臨床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在基礎醫學領域往往缺乏深厚的知識底蘊。高職護理院校逐年擴招,護生人數多,專業基礎教師的隊伍并沒有擴大;基礎課教師每天忙于教學而到臨床醫院進修學習和參加繼續教育學習的時間不足,造成理論與護理臨床實踐嚴重脫節,不能按照整體護理思維的框架教學,不能將臨床護理學的新進展、新方法、新技能充實于課堂教學上,跟不上臨床快速發展的需要,使教學滯后于臨床實際。

1.5實驗教學

目前部分高職院校的基礎醫學實驗室功能、結構單一,實驗教學依附于相應的理論課程,教學主要目的是解決認知問題,實驗課由各教研室負責,內容多局限于一些簡單的驗證、演示性實驗,課程間缺乏橫向聯系,“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普遍存在。多數教師實驗教學理念陳舊,仍采用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使人體系統知識被人為分成的諸多學科所分割;實驗內容安排欠合理,多年來重復做固定的實驗;實驗課時安排偏少,只強調實驗課的開出率,學生動手參與實踐操作機會少,忽略了實驗課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這些均與高職護理教育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不相適應。

2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改革的嘗試

2.1學時設置及教學內容專業性強

我校以“必須,夠用”為原則對基礎醫學課課時進行調整,加強基礎學科之間、基礎與臨床護理學科之間的銜接與有機融合。以“基礎醫學知識專業化、課程教學內容系統化”為原則,尋求改革切入點,形成能力本位、淡化學科設置課程的基本思路。保證學生早期接觸臨床護理專業知識的同時,保留醫學基礎知識的系統性,為后續護理專業課程的學習做好理論鋪墊。

2.2教學方法多樣化

目前國外普遍提倡“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注重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的有機融合”的教育理念,國內

本科教育中進行了部分嘗試[3-5],國內高職院校也應根據班級人數、不同教學內容,適度引入多種形式教學方法來實施課堂教學,如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學法、實踐反思法、角色扮演、調查匯報、目標教學法、案例分析法、發現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自學輔導法等做法。我校嘗試將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引導學生樂于思考、積極實踐,培養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并總結、歸納、運用所學知識,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2.3恰當選用、整合教材,編寫校本教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應根據高職護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選用針對性強與適應性好的教材,并在此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再創作,充分體現護理專業特點,以利于學生形成整體護理的思維和學習方法及臨床綜合能力的培養進行知識構架。在整合教材的過程中,應淡化學科或課程意識,刪除重復的、不必要的理論內容,增加與護理工作密切相關的醫學基礎知識;通過相互滲透,使學生及早將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融會貫通[6]。為達到提升學生職業素質和為專業服務相結合,最大限度地體現護理專業特點,我校將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有機融合,將傳統的人體生理學、組織胚胎學與人體解剖學整合為正常人體結構與功能,將傳統病理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整合為病因病理學基礎,自編教材,在護理專業使用,效果良好。

2.4完善教師培養培訓體系,提升教師素質

師資隊伍對于高職基礎醫學教育來說至關重要。為了使教學內容更貼近臨床,使學生了解最前沿技術、新知識、新技能,我校基礎課教師實行新任教師先實踐、后上崗、和教師定期實踐制度;老教師每年不少于一個月下臨床進修實踐;并安排基礎課教師定期聽護理專業課;定期組織聯合教研,教學相長。同時,不斷加強產學研結合,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和實踐技能,并有計劃地組織落實教師培訓制度,讓教師不斷“充電”。采用自身培養和外出培訓相結合方式,不斷創造對外交流機會,鼓勵教師走出去,到國內外專業特色鮮明的院校進修交流學習。力爭培養一支任心強、教育能力強、業務水過硬的教師隊伍。

2.5實驗教學改革

2.5.1整合、優化實驗。打破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斷建立跨學科間相互融合、滲透,我校基礎醫學教學部將原有教研室的獨立實驗室進行重新合并重組,成立了綜合性的形態實驗室和機能實驗室。在現有實訓條件的基礎上,不斷整合和優化實驗項目,替換陳舊性實驗,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實驗及設計性實驗,并積極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增開虛擬實驗。考慮生理學、藥理學、病理生理學的學科實驗教學有極大相通性,將原有的課內實驗取消,進行實驗整合、優化,單獨為護理專業開設基礎醫學實驗技術課程,統一排課,提高設備、資源的綜合利用率的同時,最大限度的體現護理專業特點。

2.5.2加強實踐操作考核。為改變護生“重理論,輕實驗”的思想,我校將以往單純過程評價改為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由原來的實驗報告、出勤、提問、作業等評價成績,增加了期末實驗操作考核,部門統一組織,教師協作完成,考核項目如:基本常用手術器械識別、血壓測量、心音聽診、標本辨識等項目,有效提高了學生實驗操作能力。

總之,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改革是一項重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結合護理專業的自身特點,順應時代的發展,遵循全面發展、學以致用的原則,以培養高技能應用型護理人才為目標,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有從學時設置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選用、教師培養、實驗教學等方面全面進行基礎醫學課程改革,建立適用于我國高職護理專業的基礎課程設課模式,才能充分滿足社會對高層次護理人才的需要。

對臨床醫學生信息學教育分析

1我國臨床醫學生醫學信息學課程教育的現狀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高等醫藥院校普遍開設了醫學信息學方面的相關課程,并在醫學生中招收醫學信息學方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2]。由此可見,發達國家對醫學信息學教育相當重視。我國臨床醫學生的醫學信息學教育起步較晚,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醫學信息檢索、計算機文化基礎等課程逐步在各高校中推廣,收到了明顯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臨床醫學生的信息素養。目前,我國大多數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專業,普遍開設了醫學信息學相關的課程。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三大塊:計算機文化基礎、數據庫技術基礎、信息檢索。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以計算機應用的基礎知識為主,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計算機的基本知識,掌握計算機操作的基本技能,如常用辦公軟件的使用等。數據庫技術課程則主要是要求學生了解數據庫技術的基本知識,熟悉數據庫的基本操作,了解一種數據庫編程語言。信息檢索課程在于使學生熟悉重要醫學文獻數據庫的檢索方法,側重于培養學生獲取已有醫學信息的技能。這些課程內容大部分是進行普及性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教學,已被統一到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等級考試體系之下,沒有形成具有醫學特色的教學體系[3]。從各醫藥院校所開設的信息學課程中,可以發現,針對臨床醫學生畢業后將面臨的與工作密切相關的醫學信息處理技術方面的訓練相對較少,如醫院信息系統、臨床信息系統、醫學圖像處理系統、電子病歷等相關知識,學生畢業后難以適應工作環境的要求,也不利于我國醫療的信息化。目前,我國醫學院校計算機教學已經不能滿足醫學信息學發展的需要[4]。因此,臨床醫學生的信息學教育急需進一步加強。

2加強臨床醫學生醫學信息學教育的必要性

2.1加強臨床醫學生醫學信息學教育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臨床醫學專業的目標是培養具備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和醫療預防的基本技能;能在醫療衛生單位、醫學科研等部門從事醫療及預防、醫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要求學生學習醫學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對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作出分類鑒別的能力。因此,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是我國醫療衛生工作的主力軍,其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我國的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信息社會對從業者的信息素養要求普遍提高,隨著醫療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醫療衛生行業的各項業務工作中,各醫療衛生部門已經很難離開信息系統的支持,如醫院管理信息系統、臨床信息系統、衛生管理信息系統、藥物不良反應監測系統、遠程醫療、遠程醫學教育、醫療保險系統、社區醫療保健系統等對現代醫療衛生工作有著深遠的影響,對醫療衛生工作者的信息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臨床醫學專業的畢業生,面臨著巨大的職業技能新挑戰。作為未來的醫療衛生工作者,臨床醫學生必須熟悉其即將面臨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流程,掌握常用醫學信息系統的基本知識和使用技能。為了適應這種新的挑戰,培養出優秀的臨床醫學人才,必須加強臨床醫學生的醫學信息學教育。

2.2加強臨床醫學生醫學信息學教育是國際醫學教育的要求

國際醫學教育學會(IIME)制定的醫學本科教育“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對醫學本科教育的最低基本要求就包含了信息管理(ManagementofInformation)[5],它要求:醫療實踐和衛生系統管理有賴于有效的源源不斷的知識和信息,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的進步對教育、信息分析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因此,畢業生必須理解信息技術和知識處理的優勢和局限,并能夠在解決醫療問題和決策中合理應用這些技術,畢業生應該能夠:①從不同的數據庫和數據源中查詢、收集、組織和解釋健康和生物醫學信息;②從臨床數據庫中檢索特定病人的信息;③運用信息和通訊技術幫助診斷、治療和預防,以及健康狀況的監控;④理解信息技術的運用和局限;⑤保存醫療記錄以便分析和改進。由此可見,加強臨床醫學生的醫學信息教育是全球醫學界的共識。臨床醫學專業作為醫療工作的主干專業,加強其學生的醫學信息學教育,對于推動醫學信息化,促進醫學技術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3加強臨床醫學生醫學信息學課程教育的建議

3.1重視臨床醫學生的醫學信息學課程教育

信息學與醫學交叉融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共同發展,信息技術在現代醫學中起著非常重要作用[6]。醫療實踐、 醫藥衛生行政管理、醫學教育、醫學科研等工作均離不開信息技術這一有效工具的支撐。CT、MRI、超聲診斷設備、醫院信息系統、臨床信息系統、電子病歷、數字人體等都是醫療信息化的結果。這些成果的有效應用,既需要醫學知識,也需要信息學知識。因此,我國高等醫學教育機構應該重視臨床醫學生的醫學信息學教育。從發展的角度,加強醫學信息學教育,有助于提高臨床醫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臨床醫學生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促進臨床醫學的發展,從而提高我國醫療衛生水平。

3.2積極開展醫學信息學課程教學內容改革

在課程教學方面,應該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深入改革,不斷調整教學內容,以滿足社會的需要。隨著我國中小學生信息教育的普及,計算機基礎知識在中小學階段已經掌握,沒有必要在大學階段進一步開展計算機基礎知識教育。因此,可以考慮將計算機文化基礎知識的內容從大學課程教學中剔除,以免產生知識重疊和教育資源的再浪費。同時,結合實際情況,可以把學生的計算機知識結構從計算機應用水平提高到醫學信息處理技術的層面[7]。目前,我國醫療衛生的信息化正從簡單的費用和行政管理向臨床信息管理轉變。臨床應用的普及,要求醫學信息教學內容和方法要隨著信息技術應用的發展不斷調整。通過課程教學,要讓學生了解當前醫療衛生行業信息化的現狀,熟悉信息化環境下的工作流程,掌握基本業務系統的操作技能,提高對信息化工作環境的適應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在臨床中的深入應用,也需要醫療衛生工作者的參與甚至指導,從而推動醫療衛生行業信息化的持續發展。對于臨床醫學生,可以考慮強化信息獲取和應用能力,向應用型、研究型轉變,強化醫療信息系統相關知識的教育。筆者認為,在保留原來信息檢索課程和數據庫技術課程的基礎上,可進一步增加數字化醫療方面的教育,如醫院信息系統、臨床信息系統、電子病歷、健康檔案、區域醫療信息共享、醫療決策支持系統等內容。根據教學目的的不同,可以將課程內容歸納為以下四大塊:信息獲取。即當前開設的信息檢索課程,通過這一塊內容的培養,讓學生了解信息檢索的基本原理與方法,掌握常用醫學數據庫的使用,以培養學生自我獲取信息的能力。信息獲取是信息社會中人人必須具備的一種技能,因此,不同層次的臨床專業學生均應該開設這一內容,以滿足今后自我發展的需要。信息系統應用。這一塊內容主要是針對醫療信息系統的應用,使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常用系統的操作技能,主要內容應該包括醫療領域關鍵信息系統的應用,如醫院信息系統、臨床信息系統、PACS、LIS、電子病歷、社區醫療信息系統、健康檔案、遠程醫療與醫療信息共享、決策支持系統等系統的應用,同時應該介紹信息安全與保密方面的相關知識,增強學生的信息安全與保密意識。這一部分內容可根據授課對象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應用系統進行培養。例如專科學生的畢業去向主要在基層醫療機構,因此,社區醫療信息系統、健康檔案、遠程醫療、醫院信息系統等內容應該作為這一塊的主要內容。數據處理。這是對臨床醫學生更高的要求,通過這一部分內容的培養,讓學生了解數據庫技術的基本知識,熟悉醫療數據處理的基本技術及醫療信息系統開發的基本方法,熟悉醫療衛生信息的相關標準與編碼,HL7、DICOM、ICD、UMLS、SNOMED-CT等,使學生能夠在更深層次使用醫療數據,具備參與醫療信息系統建設的能力。決策支持。這一塊是對臨床醫學生的更高要求,涉及的內容包括智能信息處理技術、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決策支持系統、模式識別等。主要介紹如何用信息學的方法發現關于疾病過程及其新的知識,從而為開發醫學決策支持系統奠定基礎。

3.3按授課對象分層次開展教學

醫學院校的信息知識教學體系必須適應本行業應用的要求,根據不同層次的臨床醫學生,設計不同的課程內容要求。當前,我國普通高校臨床醫學專業教育,可分為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及以上三個層次。三者的培養目標有所區別,專科主要是培養適應基層、社區醫療衛生機構的實用型醫學人才,畢業后主要從事全科醫學實際工作,要求能夠較為全面地勝任臨床醫療、疾病預防、衛生保健、康復醫療、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等工作。因此,這一層次的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應該具備信息獲取的能力,能夠熟練操作常用的醫療衛生信息系統,能夠應用輔助決策工具進行醫療決策。主要教學內容應該包括:信息檢索、社區醫療信息系統、健康檔案、電子病歷、臨床決策支持系統的應用等相關知識。本科生面向的中層醫院,除了需要具備信息獲取能力外,常用醫療信息系統的應用是其重要培養內容,同時還應該具備一定的信息處理能力。研究生及以上層次的臨床醫學生主要是培養臨床方面的高級人才,對其信息素養也要求更高。在本科生層次的基礎上,還應該具備決策支持系統的相關知識,為更高層次的醫學信息應用打下基礎。

3.4開課時機與開課方式

對于臨床醫學專業醫學信息學課程的開課時間,筆者認為最佳開課時間為見習時期。這時,學生已經完成基礎醫學課程和橋梁醫學課程的學習,對醫學知識已經有了較深入理解,同時,正在進行臨床見習,對于臨床實踐工作也有一定了解,開設醫學信息學課程,學生容易理解和接收,而且更容易接觸實踐工作,能夠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開課方式應該采用理論與操作并重的方式進行,應該建立醫學信息學實驗室,配備相應的實驗條件,如信息檢索系統、電子病歷系統、醫院信息系統、臨床信息系統、區域醫療信息共享系統、健康檔案系統、社區醫療信息系統等,使學生有自我體驗的環境,能夠直觀感受信息系統的真實面目,便于深入剖析信息系統的原理。

3.5教材與師資隊伍建設

教材和師資隊伍建設是保證教學質量的根本。筆者認為,針對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信息學教育,應該成立全國教學指導專家小組,或類似的學術組織。它負責確立臨床醫學專業各層次學生醫學信息學教學的內容,組織全國的力量統一編寫教材。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可以從醫學信息學專業教師和有關醫療衛生專業教師中選拔,并加強其繼續教育,以滿足醫學信息學教學的新要求。

對醫學院校提升就業指導服務水平的思考

[摘要] 在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情況下,醫學畢業生就業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醫學畢業生的質量,同時這也是他們尋求職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文章簡述醫學院校從學生就業服務的角度提升醫學畢業生就業競爭,拓寬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空間,從多方面促進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

[關鍵詞] 醫學院校;就業服務

在目前我國已步入“大眾化”階段,畢業生就業矛盾凸現,最直接的表現是短期內畢業生數量的成倍增加與持續攀升,然而在社會人力資源需求沒有相應增加的前提下,這種量的變化對畢業生就業的影響是巨大的。一直以來被人們譽為陳年老酒,愈陳愈香的醫生,在許多人看來是一個非常理想的職業,不受經濟影響被年齡淘汰。然而從近年就情況看,隨著醫學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醫生的數量和質量大大提高,隨之而來就業壓逐年上升,由于醫學的專業性太強,決定了就業面相對狹窄,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并不是人們想象的那么容易,就業形勢也不容樂觀。

1、目前醫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

1.1 城市醫療人才呈飽和狀態。經過多的不斷培養和補充,城市的醫療人才狀況到了根本的改善,北京、上海和沿海發達城市還出現了飽和或超員。很多醫療機構正進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調整,用人指標有限,難以大量接受畢業生。現今醫學類畢業生的就業方向將發生變化,城點補充社區,農村重點補充鄉鎮,整個就業重心下移。

1.2 醫學各專業供需的矛盾。醫學影像學、醫學檢驗、麻醉學、護理本科等專業的畢業生依然走俏,臨床醫學不太理想,法醫學的社會需求量有限,預防醫學就業比較困難。

1.3 學歷層次的供需矛盾。目前在醫學專業畢業生中,研究生就業情況比較好,本科生的就業率與各個專業相關,基本上處于供需平衡狀態;專科生就業情況不是很樂觀。[1]

1.4 畢業生期望值很高。部分醫學畢業生的擇業心態和擇業價值觀存在一定的問題,就業目標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盡管大城市、大醫院的就業門檻很高,競爭日趨激烈,部分本科生都不愿意去基層醫院,而基層醫院往往是近幾年來接收畢業生的主力。在縣及以下鄉鎮醫院,由于當地的經濟相對落后,醫療水平和設備比較低,醫療藥品也不足,對學生的需求旺盛,甚至到了求賢若渴的程度。

2、提高就業服務水平,從多方面提升醫學生就業競爭力

2.1 要擺正畢業生就業工作在學校各項工作中的位置。要以就業為導向,轉變辦學指導思想,逐步實現以文憑為本位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轉變,實現從過于注重理論灌輸向注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轉變,不僅重視知識的傳授,更重視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新事物。根據文獻資料顯示,畢業生對就業質量最關注的因素分別有:行業發展前景、適于施展個人才能、適合自己能力與性格、工資收入、其它福利。[2]學校在就業服務過程中要重視培養學生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發揮學生的獨立性,使他們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創造性活動的經驗、特點以達到提高學生獨立研究問題的能力,徹底改變不能適應時代要求的教學模式。必須重視教學改革,注重專業教育和基礎教育的銜接課程,重視對學生進行的臨床教學實踐培養環節的實際效果。

2.2 建立專業化、全程化就業指導體系和服務模式。目前高校的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尚缺乏系統全面的體系,主要以擇業技巧等基本知識為指導內容,以提高就業率為根本目標,往往忽視了學生職業發展所需的就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所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專業化、全程化的就業指導是一個全面、系統、完整的體系。就業力是一種持續保持職業生涯長青的能力。它的核心包括工作能力、求職能力和適應能力,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內容:一是知識,二是技能,三是經驗,四是職業素養。[3]從職業生涯規劃到就業指導,從基礎就業力培養、專業技能的強化到核心競爭力打造;從就業指導人員的專業指導到專業教育的就業指導滲透,都應圍繞著如何提高就業力來進行。

2.3 拓寬醫學畢業生就業的渠道。如今國家號召廣大畢業生積極創業、到基層就業,為畢業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就業平臺。從 衛生改革的指導思想來看,無論是衛生服務、醫療保障、還是衛生執法監督也涌現出了許多新的崗位供醫學畢業生選擇。在生命科學不斷發展的前提下,醫學相關行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許多與人的生命、健康、體育、康復有關的預防、保健、咨詢、經營、推銷、審核等單位蓬勃興起,這些都將是醫學專業學生馳騁的舞臺。伴隨著醫學模式由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與其它學科產生了交叉和融合。整個社會對醫學社會學、醫學法學、醫學經濟學、醫學美學、醫學心理學和醫學倫理學學科的人才需求量將大大增加。這些學科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大量醫學的高級人才,醫學畢業生自然是首選對象。

2.4 強化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從這幾年的就業情況來看,除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技能外,醫學生的綜合素質越來越為用人單位所重視,這就要求醫學生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在就業市場中穩操勝券。[4]根據就業市場不斷發展的前提下,確定自己的辦學模式、辦學層次、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做到超前預測、超前設計、超前培養。同時擴大選修課的范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應用性、操作性、技能性的課程,使醫學畢業生有更多的就業機會。[5]學校應堅持素質教育以引導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重視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根據醫學生的特點和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開展素質教育,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5 建立比較完善的就業、大學生就業培訓和指導機制。我國就業培訓經費還未納入年度的政府財政預算,政府職能部門職責不明,社會企業、高效的就業培訓機構和專職人員少。就目前高校而言,就業培訓和指導資金短缺,許多高校剛剛建立的就業指導中心,缺乏專職人員。可以說大部分高校就業培訓和指導還沒有進入實質性運作階段。因此,醫學院校必須盡快建立高效的信息網絡和良好的就業指導服務平臺,提高大學生就業指導人員的業務素質,改進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方式,做到職責明確,資金到位,組織、人員落實。

2.6 提高并發揮高校教育管理團隊的作用。“高校教育管理團隊是一個知識集合,高校教育管理團隊隸屬于一個團隊”[6]學校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應群策群力,充分發揮教師團體的作用。學校要從學院領導到輔導員老師,上下一心,廣泛動員,積極為學生考研和就業出謀劃策,千方百計推動學生就業,狠抓落實,抓收效。通過電話聯系用人單位,主動推薦學生,飛信平臺信息,及時反饋就業意向等方式促進和推薦學生就業。加強就業思想教育,指導畢業生要準確把握金融危機對就業的深刻影響,客觀對待自己,冷靜面對現實,理性做出選擇,放平就業心態,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

【參考文獻】

[1]邱云峰,高軍.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工作略論[J].2003.2.

[2]李穎,劉善仕,翁賽珠.大學生就業能力對就業質量的影響[J].高教探索,2005.2.

[3]穆林.關于大學生就業力缺失的理性思考[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

[4]葉濤.當前醫學生就業面臨的形勢和對策[J].中國大學生就業.

[5]李祖峰,樊清華.醫學專業研究生就業競爭力的分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7.12.

[6] 方愛珍,李紅. 北京大學七年制臨床醫學學生就業形勢分析和對策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

上一篇: 臨床醫學研究 下一篇: 互聯網教育論文
相關文章
精選范文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 午夜在线观看的那种网站 | 色妞在线视频网址免费观看国产片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第三区 | 亚洲欧美日韩愉拍自拍美利坚 |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久 |